香港特别行政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不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香港特別行政區繁體中文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英語

国歌:義勇軍進行曲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
地位特別行政區
政府總部金鐘添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在地)
官方文字中文英文[1]
常用語言漢語广东话普通话)、英語
族群(2021年)華人(91.6%)[2]
菲律賓人(2.7%)[2]
印尼人(1.9%)[2]
南亞裔人士(1.4%)[2]
白人(0.8%)[2]
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華人民間信仰道教伊斯蘭教
主權國家 中国
政府行政主導
代議民主制
李家超
張舉能
陳國基
陳茂波
林定國
梁君彥
立法机构香港立法會
歷史
1514年
1521年7月8日
1841年1月26日
•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
• 《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18日
1898年7月1日
1941年12月25日
• “英国重占香港”
1945年8月15日
1997年7月1日
面积
• 管轄總面積
2,755.03平方公里[4]
全国第33名世界第167名
• 水域率
59.84[5]%
• 土地面積
1,106.42平方公里
427.19平方英里[5]
人口
• 2020年7月估计
7,500,700人[6]
全国第10名世界第101名
• 2016年年中普查
7,500,700人[7]
全国第10名世界第101名
• 密度
6,777/平方公里(2016年中)[8]
全国第2名世界第4名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5,221.60億美元[9]第46名
• 人均
$70,448美元[9]第10名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3,694.86億美元[9]第33名
• 人均
$49,849美元[9]第16名
基尼系数 0.539(2017年)
人类发展指数 0.949[10](2019年)
极高 · 第4名
货币港元(HK$)(HKD
时区UTC+8香港標準時間
日期格式yyyy年m月d日中文
dd-mm-yyyy英語
• 历法
公曆農曆
行驶方位靠左行駛
电话区号+852
ISO 3166码HK
互联网顶级域.hk.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
汉语名称
汉语香港
粵語羅馬化方案 Hoeng1gong2
粤语耶鲁拼音 Hēunggóng
汉语拼音 Xiānggǎng
香港特別行政區
繁体字 香港特別行政區
粵語羅馬化方案 Hoeng1gong2 Dak6bit6 Hang4zing3 Keoi1
汉语拼音 Xiānggǎng Tèbié Xíngzhèngqū
英文名称
英文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香港特别行政区(英语: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缩写HKHKGHKSAR),簡稱香港”或“港”,国际上称为“中国香港”(英语:Hong Kong, China),雅称香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亦是粤港澳大湾区大中华地区亚太地区主要城市,以及全球城市之一。香港地处南海北岸、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西隔珠江澳门珠海相望,北沿深圳河深圳。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地处西太平洋沿岸各国中心,又当太平洋印度洋航运要冲[11]:37。在分区上,香港全境可以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在地理上,则由九龙半岛等大陆土地,以及263个岛屿构成。

很早以前,香港便成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地同世界各国交往之主要贸易通道,转口贸易也一直是居民生计来源[11]:37。香港是全球少有之“自由港城”,后来发展成重要的国际商业及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及国际航空枢纽,在教育科研、娱乐时尚、金融商业、健康专业、新闻资讯、旅游发展和交通地位重要。香港税收简单、法律制度健全[12][13]。香港以住被评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安全、经济发达、生活富足、具竞争力平均寿命最长的国际大都会,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历史

史前时期

早在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及其周邊已有人類活動[14]

在前2,000至前1,000年青銅器時代,東南沿海原始文化初期影響香港,後來商代青銅文化傳入[15]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族就已在香港活動,完全不同於中原部族之南方部族,種類多,善於捕獵、駕船,以鳥形風神作圖騰,不斷南遷,經常由香港出發揚帆遠航[11]:1

秦至元時期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征服百越,秦始皇首次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遷移50萬人開發嶺南;當時香港地區屬於南海郡番禺縣[11]:2。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至唐至德元年(756年),改隸寶安縣[16]:7

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兩廣南漢國統治香港[17]。北宋神宗時,進士鄧符協(江西吉水人)遷往岑田(錦田),成為新界鄧、侯、廖、文、彭五大族之首[11]:2。宋元時期,不少宗族從中原遷居到新界本土及離島[11]:5

明清時期

1521年(正德十六年),葡萄牙人強行駛入香港,企圖前往廣州貿易,曾在屯門附近與明朝水師激烈交鋒[11]:3

香港開埠前,明朝末年已有香港之稱,當時香港特指鐵坑對面的小島,即現今黃竹坑對面的鴨脷洲[18]。據考證,明朝時期由東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嘴),以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稱為「大眼雞」)運至廣州,最後運往蘇杭銷售[19]。「香港」一名由來,有說指源於盛產和出口香木而名(運送香料的港口)[20]

據《新安縣志》記載,1668年(康熙七年),在新安縣沿邊設置21座墩台,其中便包括九龍墩台[11]:5。所謂新界五大族,五族指元朗鄧氏、上水廖氏及侯氏,粉嶺文氏及彭氏。清嘉慶年間編《新安縣志》稱,赤柱有兵把守[11]:4

港英时期

割让初期

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訪華,曾停留香港,返回英國後使團一史家稱:「從船舶進出的便利和陸地環繞的地形看,這個港口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16]:20

1840年6月,英國清政府宣戰,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兩年交戰,清政府戰敗並被迫接受英國的條件,訂立城下之盟。1841年1月26日,英國海軍水坑口登陸升旗[21]:319。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汉华丽号上,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

1860年,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訂立《北京條約》,正式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21]:320。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方同意把九龍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新界地域,以及235個島嶼租借予英國,為期99年[21]:320

香港政制採取英國海外屬土常用的形式,總督由英廷任命,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由政府委任,大半屬官守議員。1850年,委出第一批立法局非官守議員,至1880年才有首位華人議員(伍廷芳律師);1896年行政局開始有非官守議員,而華人議員則於1926年始獲委出(周壽臣爵士)。 長期以來,香港總商會和全體非官守太平紳士,有權各自提名一人為立法局議員(但這項安排已於1972年終止,後來以功能組別取代)[22]

1883年,政府成立衞生局,並由1887年開始以選舉方式選出部分成員。衞生局其後於1936年改組為市政局[22]

最初有意從中國內地借調官員管理華人,但這種並行的政制,從未認真施行,其後因罪案日多,終於在1865年廢除這個制度,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取代。是年英廷大幅修訂香港總督的訓令,規定任何法例「若對亞、非裔人士有所禁制,而歐籍人士則不受其限者」,總督均不得批准施行。政府把香港當作開放的營商貿易之地,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22]

香港開埠以後,公用事業相繼開辦,包括:1861年成立的中華煤氣、1885年的山頂纜車、1889年的香港電燈、1903年的中華電力、1904年的香港電車等。當年由政府營辦的九廣鐵路,則建於1910年。自1851年起,政府陸續在維多利亞港兩岸進行填海工程,較重要的是1904年完成的中環填海工程,增闢遮打道干諾道德輔道;此外,還有在1921至1929年間進行的灣仔填海工程[22]

1847年,港英當局推行公立學校教育制度,補助中文學校的經費;1873年,主要由教會營辦的學校也納入政府補助計劃內。中國醫學院在一八八七年成立時,有學生兩名,其中包括孫中山。1911年,擴展成為香港大學,開設文學院工學院醫學院[22]

1911年辛亥革命後,很多華人來港避亂。中國雖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未能藉《凡爾賽條約》收回德國山東的租借地。中國人民力求廢除外國憑藉條約所取得的一切特權。1922年,为争取海员权益,发生香港海员大罢工,一度遭到港英当局枪击镇压,酿成沙田惨案,但要求涨薪等要求的以达成。此后,中国掀起一波罢工高潮,1925至1926年間,因五卅惨案,粤港人民支援上海受害工人,并演變為「省港大罷工」。

日佔時期

1941年12月25日19時,香港總督楊慕琦與馬爾比少將在半島酒店向日軍無條件投降;21時45分,東京宣佈日軍佔領香港[16]:294

1945年9月16日,日本投降,香港重归英国殖民统治,英国海军少将夏悫代表英国政府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于香港督宪府接受日本陆军少将冈田梅吉和日本海军中将藤田类太郎代表在香港的日军无条件投降

二次大战后

1950年代,大批人士涌入香港,造成人口膨胀,香港亦从转口港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期间,除国民党“右派”发动双十暴动外,政治基本平稳[23]

香港前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24]:387

1982年4月27日,邓小平在平壤同金日成会谈,谈到香港问题:“……到一九九七年,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中国全收回。在这个前提下,维持香港自由岛、国际金融分中心的地位。我们设想,那时香港收回,维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的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由香港人自己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挂中国国旗,也可能有个地方的旗帜,这可以商量,因为它也有些外事活动和国际交往。保留这样一个香港对我们益处比较大。”[25]:414同年8月10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陈树柏等,谈到香港问题时说:“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称为‘中国香港’。香港的管理,北京不派人,香港自己找人管,香港必须由爱国者为主体的香港人管理。”[25]:426同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稱:「不迟于一、二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24]:121983年,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代表英方繼續談判。

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喬治城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代表團稱:「香港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許多爭端用類似這樣的辦法解決,我認為是可取的。否則始終頂着,僵持下去,總會爆發衝突,甚至武力衝突。」[24]:49中英聯合聲明》提供一個大綱,使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行政區後,能夠保存香港獨特經濟體系和生活方式;協議保存香港人熟悉之法律制度和香港沿用、包括普通法之一套法律;此外,更使香港可以繼續自行決定本身之經濟、財政和貿易政策,和繼續參加國際組織和貿易協定,例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當時英國政府有信心,認為協議提供關於香港前途所需之保證,使香港能夠繼續繁榮和維持在世界上作為主要之貿易和金融中心之獨特角色。

1984年12月19日,英國中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声明表示,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五十年不變[21]:317。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將享有高度自治權,而中國之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也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內實行[21]:317。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首腦在北京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准書[24]:390

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会议通過并由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2年,彭定康成為香港總督。彭定康主張在香港回歸前推行改革立法局、兩個市政局及區議會三級議會制度,包括將行政立法兩局「分家」、取消委任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區議會議員、全面推行單議席單票制、將投票年齡降至18歲、在立法局選舉引入新九組,使所有在職人士都有資格在九個功能組別投票(變相成為直選議席)[26]。当年10月,中國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对彭定康指出,其推行的政改方案违反中英联合声明有关规定的原则和精神,违反英方关于要使香港的政治体制发展同基本法衔接的承诺,违背了中英双方已经达成的有关谅解(即“三违反”)。1994年,香港立法局宣佈推出了彭定康的第一阶段政改,英国政府下午即发布《香港代议政制白皮书》,中国政府遂立即宣布,因英方相关方案涉嫌“三违反”,故立即取消“直通车”方案,立法局全體議員不再可以直接過渡到特別行政區時期的立法會,並即時在深圳成立臨時立法會

特別行政區時期

1997年7月1日,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代表查尔斯王子、首相托尼·布莱尔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等见证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英国国旗和“香港旗”伴随《天佑女王》缓缓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奏起《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升起,英国结束对香港长达152年多的统治,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同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深圳进驻香港,接替驻港英军,履行防务职责。董建华就任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久,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在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和时任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带领下,利用港府的外汇储备入市抵抗大鳄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成功挽救香港股市。

2003年春季,非典型肺炎爆发。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SARS,共有29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8亿港元。疫症及游行过后,为刺激市道,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委托时任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与中国内地商讨自由行,使中国内地推出港澳个人游。而特区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经济和民生为主,籍此安抚香港市民。特区政府亦制订人口政策吸引专才移民和投资移民,以提升人口质素。

2002年至2003年期间,董建华政府拟对香港特区基本法第23条进行立法,即《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因反对派及某些建制派立法会议员的反对而无法实现,此事为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埋下隐患。

2004年7至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走出持续68个月的通货紧缩时期。同年4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否决香港于2007年普选行政长官并否决于2008年普选立法会。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因为“健康问题”辞职。补选中唯一候选人、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自动当选并于同年6月21日获国务院任命出任行政长官。同年,特区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议案最终因为同意票数不逾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故2007年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年立法会选举方法维持不变。

香港经济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稳定,但因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而急转直下,结束香港自2003年7月起的经济复苏,股市、楼市暴挫,裁员及倒闭潮此起彼落。也就在同时,香港承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比赛

2010年,特区政府再次就政制改革咨询香港市民,期间5名所谓“民主派”的地区直选立法会议员发起所谓“五区总辞”,以辞职后举行的补选“公投”。政府发表《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最终在立法会通过,2012年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增加至1,200名,而2012年立法会地区直选及功能组别(即超级区议员)则各加5席。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架载有20名香港游客的旅游巴士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被一名当地前任警务高级督察挟持,最终酿成8死7伤的惨剧,特区政府称事件为马尼拉人质事件。事件造成菲律宾与香港关系一度紧张。特区政府在事件的开端时就随即成立紧急应变小组尝试解决事件,于事发当日下午,联络菲律宾总统、派出专机与医疗支援队前往事发现场善后,并且于事后派遣政务司司长亲身接机及慰问幸存者、安排香港警察乐队举行丧礼、安排专家应变与调查、每日隔时段公布消息。此外,8月24日至26日连续3日香港区旗下半旗致哀。曾荫权政府反应迅速,处理手法妥当,香港市民对特区政府的高级官员评分及满意度和信任度一度上升。经过3年多,菲方于2014年4月对港方作正式声明和赔偿,说菲方对人质事件“致以最悲痛的歉意”。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通车。高铁香港段通车后,连接中国超过25,000千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铁路,成为香港继城际直通车九广铁路)后,第二条跨境铁路。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广东珠海的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通车,现为世界最长的沉管式隧道以及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27]

2018年2月,香港居民陈同佳在台湾杀死女友抛尸后,逃回香港,但因香港法例规定,香港对此无管辖权,也无法将其送往台湾受审。因应陈同佳案,2019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拟修改《逃犯条例》规定。2019年4月开始,受到英、美支持的香港反对派、港独派、暴力分子和大量受裹挟的群众开始借“和平游行”的名义实施有组织黑社会活动及暴力活动,攻击警察,破坏财物,甚至对路人泼洒汽油并点燃。6月,特区政府宣布暂缓修订《逃犯条例》,但此后有组织暴力愈演愈烈。10月23日,香港立法会召开会议,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宣布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该决定指出香港仍需尽早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并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国家安全问题立法。6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同日,纳入香港特区基本法附件三公布实施[28]

2020年,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导致特区政府推出多项措施,包括公务员在家工作、关闭部分出入境管制站、学校停课并实施网上学习、强制海外来港人士检疫及居家隔离、强制佩带口罩、延迟立法会选举一年等。

2021年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听取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工作汇报时,提出“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则。2月22日,“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出席开幕式,他表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爱国者治港’的原则,要根据香港实际情况设计,形成‘有香港特色的民主选举制度’。”[29]

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選舉委員會由4個界別、1,200人擴增至5個界別、1,500人,負責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立法會議員候選人,及負責選舉行政長官候任人、立法會部分議員[30];該決定以2,895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獲得高票通過[31]。3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一致通過修改《基本法》附件一、二有關香港特首及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所有選舉參選人均須通過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資審會決定不容司法覆核;立法會增至90席,選委會選出40席、功能組別佔30席、地區直選議席降至20席,三個界別參選人均須取得特首選委會5個界別、各至少2名委員提名。同月底,特區政府開始推動完善選舉制度法律工作,至4月提出《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5月27日三讀通過。

2022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慶祝成立25週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三次视察香港。

地理

地貌

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積1,105.6平方公里(香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及離島978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數字)[4]:9,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里。香港土地可概括為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三大部份及263個島嶼[32]

香港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亦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33]。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34]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因為港闊水深和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躋身世界三大天然良港[35]。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是世界少有天然深水港灣,寬約1.5至9.6公里,深度2至14.5米,可供巨輪自由往來停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1]:11。維多利亞港是與美國舊金山和巴西里約熱內盧齊名之世界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港深水闊,終年不凍[11]:37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佔地50平方公里,包括西貢火山岩和新界東北沉積岩兩個園區,展現香港獨特的地貌[36]

生態

香港75%的土地為郊區自然生態盎然。至2006年6月,香港有逾3,100個維管植物品種或變種,境內繁殖的陸棲哺乳动物超過50種,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分別都過百種,當中不乏香港特有種,例如香港細辛香港巴豆盧文氏樹蛙等。香港位於亞洲鸟类迁徙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澤區有最多候鳥棲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獲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瀕危品種包括黑臉琵鷺白腹軍艦鳥勺嘴鷸等亦在香港過境。部份郊區被劃為香港郊野公園香港特別地區,以保護陸地自然生態環境;亦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以保護海洋自然生態[37]

氣候

年中時間,太平洋形成高氣壓,此股夏季季候風則會吹向歐亞大陸,為香港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38]。夏秋兩季亦是颱風季節,有時會引發水浸及山泥傾瀉;經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如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年份香港受熱帶氣旋吹襲次數較平常少及較遲,但雨量較平常多;而拉尼娜現象形成的年份香港受熱帶氣旋吹襲次數較平常略多及較早,雨量與往年相約[39]。12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霜降[39]

香港 (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884-1939年、1947年至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6.9
(80.4)
28.3
(82.9)
30.1
(86.2)
33.4
(92.1)
35.5
(95.9)
35.6
(96.1)
35.7
(96.3)
36.6
(97.9)
35.2
(95.4)
34.3
(93.7)
31.8
(89.2)
28.7
(83.7)
36.6
(97.9)
平均高温 °C(°F) 18.7
(65.7)
19.4
(66.9)
21.9
(71.4)
25.6
(78.1)
28.8
(83.8)
30.7
(87.3)
31.6
(88.9)
31.3
(88.3)
30.5
(86.9)
28.1
(82.6)
24.5
(76.1)
20.4
(68.7)
26.0
(78.7)
日均气温 °C(°F) 16.5
(61.7)
17.1
(62.8)
19.5
(67.1)
23.0
(73.4)
26.3
(79.3)
28.3
(82.9)
28.9
(84.0)
28.7
(83.7)
27.9
(82.2)
25.7
(78.3)
22.2
(72.0)
18.2
(64.8)
23.5
(74.4)
平均低温 °C(°F) 14.6
(58.3)
15.3
(59.5)
17.6
(63.7)
21.1
(70.0)
24.5
(76.1)
26.5
(79.7)
26.9
(80.4)
26.7
(80.1)
26.1
(79.0)
23.9
(75.0)
20.3
(68.5)
16.2
(61.2)
21.6
(71.0)
历史最低温 °C(°F) 0.0
(32.0)
2.4
(36.3)
4.8
(40.6)
9.9
(49.8)
15.4
(59.7)
19.2
(66.6)
21.7
(71.1)
21.6
(70.9)
18.4
(65.1)
13.5
(56.3)
6.5
(43.7)
4.3
(39.7)
0.0
(32.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33.2
(1.31)
38.9
(1.53)
75.3
(2.96)
153.0
(6.02)
290.6
(11.44)
491.5
(19.35)
385.8
(15.19)
453.2
(17.84)
321.4
(12.65)
120.3
(4.74)
39.3
(1.55)
28.8
(1.13)
2,431.3
(95.71)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5.70 7.97 10.50 11.37 15.37 19.33 18.43 17.50 14.90 7.83 5.70 5.30 139.9
平均相對濕度(%) 74 79 82 83 83 82 81 81 78 73 72 70 78
月均日照時數 145.8 101.7 100.0 113.2 138.8 144.3 197.3 182.1 174.4 197.8 172.3 161.6 1,829.3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 [40]


空氣污染

路邊空氣污染主要來自車輛的廢氣;而區域性的煙霧問題則是由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車輛、船舶、工業及發電廠排放的污染物引起[41][42]。高樓大廈林立的市區令到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和微難以吹散,屏風樓阻礙空氣流通,助長煙霞及低能見度等現象的發生[43]。另外,當有熱帶氣旋台灣島菲律賓附近,香港及珠三角就會受到其外圍環流影響而轉吹西北風及出現下沉氣流,這種天氣有利於臭氧經光化學反應而形成、傳播並積聚在珠江口附近,香港的空氣污染亦會變得嚴重[44]

同時,受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區域光化學煙霧問題影響,香港的臭氧濃度仍在上升[45]

行政分区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香港不设置下一级行政区,但得设置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卫生等服务;基本法第九十八条规定,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的职权和组成方法由法律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為18個地區,其中香港島有4區,九龍有5區,新界有9區。分區主要為方便政府部門協調及管理地區層面的服務及設施,並鼓勵香港市民參與地區事務。特區政府派駐各地區的民政事務專員直接監督地方行政運作、統籌及落實地區計劃,並同時負責聯絡、協調及調停。香港十八區區議會只屬諮詢機構,沒有行政權。區議會為香港議會制度一部份,但無權实施立法、審批公共財政或稅收等政权性事务。在1998年廢除兩個市政機構前,市政局區域市政局擁有權力規劃地區及保持財政自主,其轄區分別為新界

除了十八區外,2007年起香港向深圳租借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深圳灣口岸啟用之日起,依照香港法律制度管轄該口岸所設港方口岸區。2018年9月成立的西九龍站內地口岸區,在香港境內實行中國法律。

另外,2017年1月3日,香港及深圳兩地官員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正式確認落馬洲河套地區属于香港,在該地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佔地87公頃,是整個香港科學園的四倍。儘管河套區已經納入香港範圍內,但世界各國的電子地圖服務普遍未對此修正,仍視河套區為深圳的屬地;而且其歸屬於的区域則未有決定[46]

18個分區分別為:

香港島 九龍西 九龍東 新界東 新界西 其他

交通

香港交通發達方便,公共運輸主要由鐵路巴士小巴的士渡輪等組成,亦有電車輕鐵等。2013年,公共交通日均載客約為1,235萬人次[4]:39。其中鐵路最繁忙,每日載客約442萬人次[47];其次是專營巴士,每日載客約376萬人次[47]。香港率先於公共運輸使用稱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電子貨幣系統,總流通量逾2,400萬張[48]。2007年年底,香港地鐵九廣鐵路合併港鐵[49],至今共有93座鐵路車站(連香港輕鐵則共161個站)。

香港人口密集,需要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巴士大多是雙層巴士;而行駛在香港島北岸的香港電車更是全球唯一僅使用雙層電車。至於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則為世界最長有蓋自動電動扶梯系統。大嶼山昂坪360是世上規模最大索道系統。

香港道路使用率位居世界前列[50],道路總長度有2,099公里[4]:39,主要由街道橋樑隧道等組成10條主要幹線連接香港各地。香港之山形地勢,與市區之密集建築,使改善道路,施工維艱;但在港九市區,均在若干街道實施單向行車辦法,及大規模道路及天橋工程,藉以疏導交通[51]:2。香港最長的橋樑為青馬大橋(主跨距長1,377米)和斜拉式設計的汀九橋(兩主跨距總長923米)。而香港道路通行方向沿襲英國的靠左行駛,與澳門相同,和大陸台灣地區相反。香港60多萬架註冊車輛中有68%是私家車,每公里道路有約311架車輛行走[52]。截至2014年年底,香港領牌車輛共70萬輛[4]:39。香港也要面對交通擠塞、舊區道路設計過時和汽車流量過大等問題。

香港國際機場載客運輸數量位居全球機場前列,是來往歐美亞洲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香港曾經長時間為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之間的轉運站。2013年,有372,000架次飛機進出香港[4]:38[53]。香港國際機場全年24小時運作,2010年處理5,390萬人次旅客及410萬公噸貨物[54][55];2001年起一直躋身世界三甲最佳機場,當中8度獲評級為全球最佳機場。旅客可以透過機場快綫公路抵逹香港市區,24分鐘以內就可以抵達中環中心商業區。現時機場已逐步擴建,包括中場發展計劃及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以滿足增加的需求,及繼續發展為珠江三角洲區內旅客轉運中心,繼續成為亞洲轉運機場。

陸路交通方面,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建造工程於2010年1月動工[56],2018年9月23日通車。高鐵香港段全長約26公里,總站位於西九龍,經過隧道直接抵達香港及深圳邊境,連接16,000公里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铁路。高鐵香港段落成後,由廣州至香港的行車時間有4%機會減半至約48分鐘。連接香港至澳門珠海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開幕,此後香港機場至澳門及珠海車程從4至5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

出入境方面,香港通過位於后海灣落馬洲羅湖文錦渡沙頭角香園圍的七個邊境管制站深圳連接。

建築

香港城市建築以現代主義建築為主,大量香港摩天大樓分佈於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90米的建築逾3,069座[57],為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從太平山山頂俯瞰維多利亞港兩岸或從尖沙咀眺望香港島,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香港有些商業大廈及住宅皆是摩天大樓。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逾半位於香港[58]

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九龍啟德機場於1998年7月關閉後,九龍半島的樓宇高度限制獲大幅放寬,摩天大樓大量落成。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環球貿易廣場,高度為484米,為香港最高、全球第9高建築物。遠離香港市區新界,住宅常見樓高40層以上,不少是香港公共房屋。近年發展商主力發展新界,如將軍澳沙田元朗等,新界市區般高樓建築林立,大多樓高40層以上,其中將軍澳包括日出康城峻瀅等。

建築物於集中容易造成屏風樓熱島效應。2000年,特區政府展開諮詢[59],在2008年在各分區規劃大綱圖中制定建築物在所屬分區之高度限制。

香港不少著名建築,包括由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棱柱狀,像「節節高升」的竹筍,是極矚目的香港地標。由诺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於1985年重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60]

香港橋樑建築技術位居世界前列,連接青衣島馬灣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而鄰近的汲水門大橋汀九橋則分別為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斜拉橋和最長的三塔式斜拉橋。另外還有跨越藍巴勒海峽,連接昂船洲與青衣島東南角九號貨櫃碼頭昂船洲大橋,橋塔是全球首次採用以不銹鋼混凝土的混合式結構。對香港港口物流發展重要,是建築地標。

自1950年代開始,政府積極規劃諸多建築項目,包括興建大量香港公共屋邨及其他配套設施。同時政府開始在新界各區發展香港新市鎮,2007年為止,共建立9座新市鎮,容納約320萬人口[61]。新市鎮應付香港人口增長,分散市區擠迫,改善居住環境。香港填海工程,使市區有更多可以使用的土地,但後來由於保育人士反對及為保護環境而大幅度減少填海幅度;加上《保護海港條例》於1997年獲立法局通過後[62],特區政府開始在維多利亞港以外進行填海。而未來香港土地利用的焦點包括西九龍填海地及前啟德機場土地:前者將會發展為西九文化區;後者則將會發展成為集休閒、旅遊、體育於一身的啟德發展計劃明日大嶼願景(原為東大嶼都會)及北部都會區亦成為近年大規模及富爭議的基建發展項目。

政治

行政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腦(簡稱特首),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63]。由行政長官主持的行政會議為政府最高決策機關[64]

首任行政長官為董建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委任的400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在1996年行政長官選舉獲320票勝出,12月16日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任命為第一任行政長官[65]。2002年2月,董建華獲由800人所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逾700委員提名,參加2002年行政長官選舉,自動當選,3月7日獲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委任為第二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66]

2005年行政長官選舉中,曾蔭權自動當選,任期至2007年6月,即第二屆所餘下的任期。2007年,曾蔭權爭取連任,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取得足夠提名,成為首名民主派候選人進入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結果曾蔭權以649票成功連任。2012年,曾任行政會議召集人的梁振英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89票擊敗對手唐英年何俊仁,當選行政長官。2017年,曾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中,以777票擊敗對手曾俊華胡國興,當選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02年7月1日實施主要官員問責制。除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外,特區政府由三層架構組成:第一層是司長,即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雖然包括在問責制改革中,但律政司司長負責法律事務,根據香港行政機關習慣不屬於行政官員。三位司長均是行政長官的首席顧問,負責制訂香港特區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層是決策局,負責制訂、統籌及檢討特訂範疇,如衛生運輸保安等政策,和監督屬下執行部門;2007年7月1日起,決策局重新組織,加入發展局創新及科技局及改組其他決策局,決策局總共增加至13個[64];第三層是部門,是政府政策的執行部門,大多以署或處為名。

立法

香港立法機關是香港立法會,擁有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權。每屆任期4年,原有60個議席,於2012年起增至70席[64],並於2022年起增至90席。立法會議員提出的議案、法案和對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須分別經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及地方選區功能組別議員各過半數通過[67]。行政機關負責香港與其他地區之聯繫、香港之各項社會事務和執行,及提供公共服務,立法機關有權監管和質詢[68]:85。立法機關可透過立法程序,批准、修改或反對行政機關所提議之行政措施,立法機關可在考慮通過撥款條例時,批准、削減甚或拒絕撥款辦理行政事務[68]:85。立法機關無權干預具體行政運作,例如公務員之任命、政府部門之工作程序等[68]:85。立法機關受到公眾監管,市民可藉輿論抨擊和投票選舉使議員失去議席[68]:85。雖然立法機關制訂成文法,但是成文法之釋義和引用原則卻是由法院決定[68]:85

香港特區成立後,迄今共舉行7次立法會選舉,分別於1998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2021年舉行。原2020年的選舉,因特區政府以「疫情嚴重」為由取消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延展任期一年。惟全國人大藉延期之間大幅修改立法會的組成及產生方法

司法及法律制度

香港司法機構負責就一切檢控案件及民事訴訟作出聆訊,包括個人與政府之間的民事訴訟[64]香港法律制度建於司法獨立之上,司法機構人員執行職責時,完全不受到政府行政和立法機關影響[69]。香港司法機構是裁判行政機關與市民和市民之間之紛爭,倘行政機關不合法侵犯市民權益,法院就判令行政機關停止行動或對市民作出補償;不過法院必須執行符合立法機關所訂之法律,香港司法機構不能任意訂立法律;除非有當事人向法院入稟請求伸冤,法院不能隨意就任何行政、立法問題作出判決[68]:85

香港特區成立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開始生效。根據一國兩制原則,《基本法》第8條確立香港繼續以普通法為依歸,並且由多條《香港法例》補充,有別於中國內地的大陸法

司法機構由各級法院、特別法庭和審裁處組成。香港特區成立後,司法終審權的所屬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改為香港終審法院行使,法官由行政長官經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推薦後任命,而資深法官亦須先得到立法會同意。香港高等法院分為原訟法庭上訴法庭香港區域法院設有家事法庭。其他審裁機關包括各個香港裁判法院及其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土地審裁處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及審裁非電影作品級別及性質的淫褻物品審裁處[70]

一如英國制度,香港律師分為訟務律師(大律師)及事務律師(律師)。2012年5月,香港共有1,108名訟務律師,當中90名為資深訟務律師和6,260名持牌及1,089名非持牌事務律師,分別由香港大律師公會香港律師會授予證書及管理紀律[71]。事務律師在裁判法院和區域法院有出庭權[72],終審法院及高等法院則限於訟務律師。

律政司負責維護公眾利益,也可以申請司法覆核或者是介入涉及重大公衆利益的案件[73]。政府无权控制刑事訴訟事宜,而律政司毋須聽命於任何人,但須全權負責法律程序之執行。一位市民是否會被公诉,並非由警方或政府決定,而是由律政司決定;律政司是律政人員,享有準司法權力;其權力祇限於提出起訴或撤回訴訟,以終止法律程序;律政司無定罪之權力;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及對裁定有罪者判處適當之刑罰,則屬具有獨立權力之司法部門之責,某些案件則必須聯同一個由市民組成之陪審團進行裁決。

對外事務

根據《基本法》,香港的外交事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負責。香港自行處理部份對外事務,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和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名義單獨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協議。香港參與的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亞洲開發銀行國際結算銀行萬國郵政聯盟國際奥林匹克委員會等共18個,香港在當中是正式會員或創會會員(香港在英屬時期已加入部份組織,如國際足協亞太經合組織),亦有派出代表參與。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亦下設多個經濟貿易辦事處(海外)常駐不同國家,獨立處理非政治事宜的對外事務,藉以辦理香港與當地的經貿關係,促進香港的經濟和貿易利益,以及與工商界、政界人士和傳播媒介保持密切聯繫[74]

雙邊關係方面,自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香港一如過往積極參與國際活動,與國際伙伴維持密切聯繫,例如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訪問西方及亞洲各國(包括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泰國日本新加坡等),並多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親自接見,亦代表香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領導人會議[75]。而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到訪美國時,亦先後獲兩任美國總統單獨會見,屬外交上破格之做法。國家元首方面,包括前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前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前法國總統希拉克、前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以及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等人先後來港。外國政府首腦及高層官員亦常到訪香港,包括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前英國首相貝理雅、前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以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都曾到香港。

政制改革

1990年代,當時三大政黨民主黨自由黨民建聯均支持“0708雙普選”。

1990年,《基本法》被通過及頒布時,附件一及附件二列明:2007年後,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如需修改,須經立法會全體議員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行政長官同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特首)或備案(立法會)(簡稱三步曲)。

200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香港基本法,是否修改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制度應由特首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政改方案應由特區政府立法會提出。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全票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按照該《決定》,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暫不實行普選,產生辦法可以按循序漸進原則適當修改。《決定》又明確指出2017年行政長官可以由普選產生,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後,立法會全部議員亦可以普選產生[76]

2012年政改方案[77],與2005年相比,議席同樣增至70席,新增的功能組別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其後政府接受民主黨方案,由民選區議員提名,全部選民投票選出,議案最終獲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經濟

自由港政策特徵是政府對貿易、市場不加干預或極少干預[11]:39。香港一直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重點在於香港特區政府施行之自由放任政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放任經濟典範。政府對關係社會、民生之土地、公屋、食水、大米和一些公用事業直接控制、配置或立例管理,對貿易、商業、工業、航運等部門概不干預,在市場自動調節下運作,同時實行低稅制[11]:39。惟特區政府於2006年9月宣布,香港首創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不再適用。

香港經濟以全球最自由開放而全球知名。香港商品、貨幣、資金、人員進出自由;對外貿易自由、資本流動自由、企業經營自由、貨幣滙兌自由;本地及外國企業一視同仁,自由競爭[11]:39

法定貨幣

港元,原稱「港圓」,俗稱「港幣」或「港紙」,是香港的法定流通貨幣。港元紙幣絕大部分由經過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權並监管下的三家發鈔銀行所發行。該三家發鈔行分別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中國銀行(香港)

經濟發展

英國自統治香港,即於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為自由港。1960到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在世界經濟貿易排名從1966年的第23位,躍升至1990年代中期的第8位,轉口貿易高居世界第1位[78]

1988年,香港貿易總額升至亞洲四小龍首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1994年對外貿易總額逾2萬4千億港元[78]。不過,鄰近香港政權交接時,受到移民潮的影響,香港不少人才和資金外流,不少人一度對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悲觀。

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泡沫经济爆破,市民消費意欲受影響[79]。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香港,8月有國際投機者狙擊港元、期貨市場以及股票市場,特區政府於8月14日決定投放龐大資金入市干預,惹來爭議。連同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區內需求減少,全年經濟衰退,本地生產總值下降5.1%[80][81]。特區政府其後於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逐步沽售所購入股票[82]

2001年美國經濟低迷拖累外圍環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擊香港旅遊業,當年本地生產總值增長急跌至0.1%[83]。2002年經歷稍微復甦後,2003年3月中爆發SARS。香港終於在6月23日從疫區名單剔除。其後,香港經濟開始復甦,中國內地提供香港互惠政策,如簽訂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7月28日首次推出個人遊計劃刺激旅遊業發展。美元開始轉弱,與其掛鈎的港元在國際市場顯得更具競爭力,惠及香港出口貨品表現[84]。同年的香港施政報告,政府確立金融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服務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並加以發展[85]

此後,經濟增長漸趨強勁。2014年至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兩岸四地城市的競爭力排行,香港連續四年排行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二名,仅次于深圳[86]。2019年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87]中國社會科學院於2021年發布最新《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比去年跌1位,但在可持續競爭力排第一。

經濟結構

香港在多次金融衝擊中表現出色,仍能維持較高人均收入、經濟增長及財政靈活[88]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1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62,839美元,全球排名第8;按國際匯率則為49,036美元,全球排名第18,次於加拿大[89][90]。綜觀各產業以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9年數字為92.7%,當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27.2%,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佔26.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則佔18.2%[4]:23。2017年,香港在中國所有城市中,GDP排在第三,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在深圳廣州之前,超深圳610.75億元人民幣,但人均GDP仍排在第一位。

香港服務行業的服務對象不限於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務輸出總值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甚高,2008年服務輸出總值達923億美元,佔本地生產總值42.9%,主要包括商貿服務及貿易相關服務(佔2008年服務輸出總值30.3%)、運輸服務(30.8%)及旅遊服務(16.4%)[91]。2009年服務輸出總值達6,728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40.5%[4]:21

面對科技迅速發展以及全球化,服務業主導的香港經濟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開始轉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務、知識為本的經濟活動[91]。内地與香港於2003年6月29日簽訂《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促進跨境貿易,鼓勵香港商業開拓龐大的内地市場,同時鼓勵内地企業通過香港與世界經濟接軌。相關協議容許香港貨物輸入内地可享有零關稅優惠、香港服務業可享有優惠待遇進入内地市場、兩地專業資格互認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貿易投資等安排[92]

人口

2013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每1,000人中只有7.6個新生嬰孩[4]:10。另一方面,香港是2013年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為81.1歲,女性則為86.7歲[4]:44。2014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4.7%[4]:10。隨著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人口將會越趨老化,估計於2033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27%[93]

在香港人口構成中,本地居民真正土生土長為數並不多,除戰後在香港出生外,其餘基本是不同時期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及上海一帶移民[11]:40。香港人口血統上93%均為華裔香港人。

香港自2000年開始女多男少,當時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0名女性比9,670名男性,有關差距於過去數年一直擴闊。2014年女性較男性多出551,500人,每10,000名女性只有8,584名男性;初婚年齡男性中位數為31歲,女性為29歲[4]:10

人口普查時,主要分為四大區域,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九龍(Kowloon)、新界(New Territories)、水上(Marine)。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四大區域之人口分別為:香港島1,195,529人、九龍2,232,339人、新界3,984,077人、水上1,125人,總人口7,413,070人[94]

社會

語文

語言

香港通用粵語中的廣州話(俗稱「廣東話」)。香港曾受英國統治,英文和中文同樣享有法定語文地位,同時英文也是香港常用語言,廣泛用於商業和教育中,不少東南亞外籍家傭也在僱用者家中使用英文。香港失聰人士溝通時,主要語言為香港手語。水上人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以及遠古百越族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人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水上人所操的蜑家話與廣州話同屬粵語之分支,基本相通。其他原居民主要為居住在沿海平原的屬於廣府民系圍頭人,及居住在新界的客家民系,圍頭人和客家人分別操粵語莞寶片圍頭話客家話粵臺片惠陽音

隨著1997年香港特區成立,中國內地與香港交流日益頻繁,加上每日有150個新移民配額,普通話於香港開始比以前常見。為方便遊客,香港大部份公共交通系統都會分別以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廣播。香港學校亦增設普通話科目。政府亦鼓勵兩文三語[95]:即書寫使用中文、英文,語言使用粵語、英语和普通話。

文字

根據《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語文條例》,中文英文為官方語文,擁有平等地位。在港英時代,英文曾經是香港唯一的法定語文;在1971年,中文才成為另一種法定語文。

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中文和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語文,香港特區政府實行「兩文三語」語文教育政策,培育學生讀寫中文和英文的能力,並培養學生使用廣東話、英文和普通話溝通的能力。香港日常使用的中文以繁體中文為主,大部分香港本地中文報章和雜誌都以繁體字印製。隨着香港與中國內地交流增加,香港人加深認識簡體中文簡體字也更流通。

粵語白話文是香港語文的重要部份,其寫法跟粵語口語的句式、語法、詞彙基本吻合。粵语白话文在香港隨處可見,但在正式文書和公函中,則會以所謂的「書面語(本質為官話白話文混合文言文及粵文)」撰寫。過去的電腦系統不支援部分粵語字,不過隨着港英當局在1995年發佈香港增補字符集,現時已能夠在電腦中輸入絕大部分粵語字。

治安

香港治安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負責,包括維持公共安全出入境海關、管理在囚人士、更生、提供消防緊急醫療服務等。轄下部門當中,以香港警務處為首負責保安

2003年,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表示,保安局和轄下各支紀律部隊的首要任務是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一個安穩太平的城市。其首要目標是在確保社會的整體治安和秩序良好,以及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之間取得平衡[96]

教育

香港最早記載的學校是錦田力瀛書院,1075年由北宋進士鄧符協所建[97]是類書院和書室屬於私人學校,教授四書五經[98]。而在香港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帶來現代化學校之前,舊式書院、書室多設於新界各村落,而香港島則多是私塾

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後[3],推行一連串教育制度改革(簡稱教改)[99][100][101]教育統籌局改革主要為香港教育帶來不同教學模式,為部份學生提供更佳學習環境[102]。但是,2012年欲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引起7月29日「全民行動,反對洗腦」的萬人大遊行示威活動,為一連串反國民教育運動之一,最終沒有推出。而在“修例风波”及推出港版國安法後,政府將通識教育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便學生認識國家的政治體制,加強對國民身分的認同。

香港專上教育是香港中學教育之後的教育階段,除了學位課程外,也包括副學士高級文憑等課程。其於20世紀初正式起步,第一所大學為1911年3月正式成立的香港大學。目前,香港有八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法定公立大學,分別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恒生大學則是私立大學,而香港都會大學(原名:香港公開大學)是唯一一間自資營運的法定公立大學。

宗教

宗教信仰自由是香港市民的基本權利,並受法例保障;任何宗教團體亦可以在香港辦學,不少宗教團體營運的學校亦受到納稅人資助。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孔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等。許多宗教團體除弘揚教義外,也有興辦學校、提供衛生福利設施、从事社会公益等。

贫富差距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9年研究指,若以全港收入中位數一半為貧窮線,則香港整體貧窮率高達18.1%。貧窮情況在65歲或以上老人中尤其嚴重,達33.9%[103]。香港社會階層難以流動,持專上非學位(主要是高級文憑副學士)及學位學歷的僱員,所得月收入中位數已分別由1999年的1.6萬元及2.3萬元,下降至2009年的1.3萬元與2.22萬元,即10年內間物價上升,市民實際收入下降。該10年中,在金融機構工作的經理和專業人士收入上升,但同樣職位在其他行業例如運輸、倉務、零售和貿易則多數收入倒退。較低薪技術、文職、服務業和非生產性工人,普遍薪金停滯和下降[103]

健康

香港有43間公立醫院和公立醫療機構、49間公立專科門診及73間公立普通科門診[104],並有13間私家醫院[105]

香港醫療和保健服務由食物及衞生局制訂政策和分配資源,公營醫療主要由醫院管理局衞生署負責,醫院管理局負責執行公共醫療政策,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醫療服務,管理香港公立醫院,各醫院及門診,並按其所屬區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總共有43間公立醫院(包括兩間精神科醫院及香港兒童醫院)和醫療機構,合共提供近3萬張病床,並有48間專科門診診所和73間普通科門診診所。而衞生署主要負責預防及治療傳染病並提供少量健康護理服務,轄下有診所和健康中心,為香港市民提供醫院管理局以外的少數服務。同時也有自己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衞生防護中心

香港有兩間醫學院,分別有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兩間醫學院都與公立醫院合作,方便在醫院教學及硏究。另有一間動物醫學院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截至2021年,香港男女2020年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9歲及88歲,其中腫瘤為頭號死亡原因,佔香港人死亡率的33.4%。

與中國內地的關係

1964年初,中國動工興建東深供水工程,把東江水引入深圳水庫再向香港供水,工程先後3次擴建;中國內地對香港供應淡水,解決香港市民生存之憂,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動力[11]:26

2003年6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自此之后,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陆续建成,香港也获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体系中。

飲食

香港人極為重視飲食,除以粵菜聞名外,印度歐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見[106],享有「美食天堂」的稱號[107]。2008年12月,米芝蓮為香港出版美食指南。

早年香港人習慣上茶樓,早上泡一壺、叫兩件點心(一盅兩件)[108],成為西方人眼中典型的香港飲食文化。受英國影響,港人同樣喜好下午茶,多數吃一件三文治蛋撻,喝一杯奶茶咖啡

在華洋雜處下,香港發展出名為茶餐廳的獨特餐館,而大牌檔冰室也曾經是非常普遍的食肆。冰室原本出售三文治、咖啡等廉價西式小食,後來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茶餐廳引入傳統中國小炒及歐美食物,後來更發展至晚飯小菜,並且自創即食麵、菠蘿油(菠蘿包牛油)、檸檬七喜檸檬可樂鴛鴦港式奶茶加咖啡)等,款式可謂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的為1946年開辦的中環蘭香閣茶餐廳,1952年開業的蘭芳園則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茶餐廳。

此外,香港街頭小食也多姿多彩,小食中例如魚蛋雞蛋仔砵仔糕煎釀三寶碗仔翅車仔麵等均深受香港人歡迎。

香港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蘭桂坊蘇豪區灣仔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節更由1991年起每年於尖沙咀廣東道舉行;亦有不少從其他地方傳來的潮流飲食,如來自英國的奶茶、澳門的葡撻、台灣的珍珠奶茶、日本的壽司美國家鄉雞意大利薄餅甜品芝士蛋糕等。

傳統本地菜以廣東菜客家菜潮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慶時的傳統菜。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避風塘菜色。另外,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珍寶王國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和九龍鯉魚門也是食海鮮的好地方。

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肯德基經營,而香港也發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美心MX等集團為代表;以走高級茶餐廳路線的翠華餐廳,及以中式燒味店馳名的太興燒味,也發展成為港式快餐連鎖店。另外,日本著名蓋飯快餐吉野家及主要經營廣東粥品的海皇粥店,亦先後以連鎖式經營,於1990年代打入香港的快餐市場。

體育

體育運動當中以籃球足球乒乓球、踏單車、慢跑和跑步較多香港市民参与。香港賽馬歷史悠久,在香港境內為合法賭博運動,有大量人士參與。

香港是亞洲最早實行職業足球的地區,香港甲組足球聯賽長期以来是本地最高水平比賽,直至2014年由香港超級足球聯賽取代。除此之外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歐洲冠軍聯賽的電視直播多年來深受市民喜愛,多個歐洲著名球會在香港擁有大量球迷,並有大量球迷和賭家參與香港的合法足球比賽賭博。香港眾運動代表隊中,尤以單車代表隊、乒乓球代表隊、羽毛球代表隊、滑浪風帆代表隊、三項鐵人代表隊和壁球代表隊為佳。

香港代表團從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起一直參與夏季奧運會,除1980年因抵制莫斯科奧運會外從無缺席。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李麗珊滑浪風帆項目奪得香港首項奧運金牌[109],也是英占香港時代惟一一面奧運獎牌。

2000年悉尼奧運會起,香港首次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奧運。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運動員高禮澤李靜在男子雙打乒乓球項目中奪得銀牌,為香港取得歷來第二面奧運會獎牌。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由車女子凱林賽,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奪得銅牌。2021年8月8日,李慧詩成為香港首名在倫敦奧運會女子凱林賽東京奧運會均獲銅牌的運動員。2021年7月26日,張家朗東京奧運男子花劍決賽以15:11奪得香港史上第二面奧運金牌、港隊於東京奧運首面獎牌。此外,近年,香港傷殘運動員在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奪得佳績:2004年夏季殘奧會中,香港在144個參加國家及地區中居獎牌榜第17位。

香港由1954年起一直參加亞洲運動會車菊紅在1986年漢城亞運會保齡球項目奪得第一面亞運金牌[110]。於2006年多哈亞運會王晨葉姵延在女子羽毛球單打項目包攬兩個決賽席位,是香港首次在大型運動會包辦金、銀兩牌[111]。2010年廣州亞運中,香港奪得8金、15銀、17銅共40面獎牌。香港回歸前,參加五屆英聯邦運動會;回归后,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香港主辦過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項目2009年東亞運動會。1976年起,香港每年舉行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其後更成為IRB世界七人欖球巡迴賽中其中一站。

此外,香港經常舉辦重要的國際運動賽事,包括: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東亞足球錦標賽亞洲盃足球賽賀歲盃足球賽等等。

文化

一位研究香港史學者稱:傳統華人家庭文化和價值觀念並未在現代香港社會消失[112]:25。另一位歷史學者則說:香港社會文化中之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彙方面最重要是中國農工商傳統之價值和習尚,與英國之教育制度、法律、會計、工程、護理、公共行政、辦公室管理等方面之價值、成規、和習慣之合流;合流造就香港經濟奇跡、和社會面貌之改變;目前雖然尚未見有高超之理論突破,但潛移默化之功,是可以期諸久遠[113]:73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教授稱:「香港人可以在新型現代中國人的演化過程中充當一點催化劑的作用。……特別行政區將有助於中國人吸取外部世界最有活力的文化,以新鮮的觀念豐富中國通俗文化。香港及其他中國沿海華人會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114]:866

哲學

香港哲學不屬於諸子百家西方哲學,但兩者皆對其影響甚大,加上其他文化影響,遂產生香港哲學。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香港文學雜誌大量出現有關存在主義之作品[115]。於知識論方面,李天命於1981年完成《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主張邏輯實證主義。

流行文化

香港獲譽為「華人流行文化之都」,最大貢獻是将流行文化帶入華人世界,香港文化向全球輸出東方之珠的魅力。獲譽為「華人娱樂碼頭」的香港擁有大中華地區最發達、最先進的文化產業。無論是電影電視電台廣播還是樂壇,香港娱樂業一直帶領潮流。

文學

香港文學指自20世紀起香港在特殊歷史和政治背景下發展出的文學。過去香港受英國殖民統治,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香港也是兩岸接觸的橋樑。旅港、居港及本土文人,都促進香港文學發展。過往香港曾被詬病為「文化沙漠」,缺乏文化氣息,但香港文學仍在華人文化界中佔一席位。

動漫

香港漫畫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雙重影響,在製作過程上吸取歐美漫畫工業化製作流程,帶典型流水綫製作特點,分工細緻,由主編統籌主筆,團隊協力製作,畫風以歐式爲主,兼及水墨,在內容上及人物設定上受到中國文化傳統武俠觀念影響,情節曲折細膩,題材廣泛,多數作品商業色彩濃厚,題材兼及科幻、社會,娛樂,勵志、黑幫、搞笑等。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日漸普及,民間獨立創作的漫畫在網路上出現。

傳媒

香港廣播事業可追溯至1928年,香港電台的前身「GOW」電台在香港啟播。而香港第一間有線電視台麗的映聲亞洲電視的前身)就在1957年啟播,更是全球華人地區首家電視台。及至1967年香港第一間無線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廣播進入免費年代,令電視機在香港普及起來。第三間免費商營電視台,佳藝電視在1975年開台,但1978年宣佈因財政陷入困境而停業。2016年,亞洲電視免費電視牌照結束,ViuTV其後在4月6日開台,而奇妙電視(現稱香港開電視)於2017年5月14日正式啟播。

時至今日,香港有公營廣播的港台電視,私營機構就有無綫電視香港電視娛樂奇妙電視三間免費電視台;另外,香港有線電視now寬頻電視則提供收費電視廣播服務。還有其他公司透過不同媒介,例如衛星電視網絡電視,提供非本地電視廣播節目,其中鳳凰衛視於香港設立總部。

電台方面,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台之外,三間商營電台香港商業電台新城電台香港數碼電台分別於1959年、1991年及2010年成立。隨着通訊科技普及,在21世紀初,網路電台網誌、等新式電子媒介也逐漸流行。

香港早期報章都由西方人開辦,包括香港第一份英文報《香港公報》(1841年),和香港第一份中文報《遐邇貫珍》(1853年)。1874年香港出現第一份中國人辦的報章《循環日報》。

現時,不計5份免費報章(am730都市日報頭條日報晴報英文虎報),香港中文報章每份售價為港幣6至10元,英文報章則售價為10及14元。也有不少只報導香港賽馬消息的報章,俗稱「馬經」。

另類文化

香港人口密集,加上科技日漸發達促使傳媒發展迅速,另類文化能於大眾社會廣泛流傳。例如曾灶財為香港創造新文化,政府更保育他的書法作品;亦有港式幽默無厘頭文化等。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1.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語文條例 》:中文和英文是香港的法定語文,各法定語文享有同等地位。
  2. 2.0 2.1 2.2 2.3 2.4 2021年人口普查:簡要報告 (PDF). 香港政府統計處. [2022-04-10]. 
  3. 3.0 3.1 假日(1997年及1998年)條例, 临时立法会, [2018-10-24], 香港特別行政区成立紀念日 星期二 1997年7月1日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 编. 《香港統計數字一覽》 2015年編訂. 香港: 政府物流服務署. 2015. 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及離島 
  5. 5.0 5.1 香港陆地及海面面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政总署. 2017-01-20 [2017-12-07]. 
  6. 香港統計月刊 Hong Kong Monthly Digest of Statistics 2020年7月 July 2020 (PDF). 政府統計處. [2020-07-24] (中文(中國香港)). 
  7. 2020年中期人口統計 (PDF). 政府統計處. [2020-07-21] (中文(中國香港)). 
  8. 政府統計處,《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香港,2017
  9. 9.0 9.1 9.2 9.3 Hong Kong SAR.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08] (英语). 
  10. 2020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Ranking (PDF).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20-12-15]. 
  11.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香港社會文化司編著. 《香港問題讀本》.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7. 
  12. 廉署聲明:香港廉潔度在國際調查排名第四香港廉政公署,2016-12-01
  13. 港連續23年膺最自由經濟體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02-16
  14. 香港现旧石器制造场 岭南或为华人发源地(组图)
  15. 鄧聰,考古與香港尋根 ,《新亞生活月刊》,第32卷第6期,2005年
  16. 16.0 16.1 16.2 劉蜀永. 《簡明香港史(第三版)》. 三聯書店(香港). 2016. ISBN 978-962-04-4016-8. 
  17. 唐代及五代時期屯門在軍事及中外交通上的重要性. [2014-09-05] (中文). 
  18. 見《粵大記》
  19. 《嶺海漫話》. ISBN 988-211-135-1. 
  20. 陳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報. 2015-02-15. 
  21. 21.0 21.1 21.2 21.3 21.4 《香港——邁進新紀元(1997年年報)》. 香港: 政府新聞處. 1998 [2006-12-16]. 
  22. 22.0 22.1 22.2 22.3 22.4 香港:邁進新紀元. 香港年報. 1997年 [2022-05-04]. 
  23. 區志堅; 彭淑敏; 蔡思行. 《改變香港歷史的六十篇文獻》. 中華書局(香港). 2011-05-01: 55–60. ISBN 978-962-8931-08-8. 
  24. 24.0 24.1 24.2 24.3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5. 25.0 25.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编). 《鄧小平思想年編(一九七五——一九九七)》.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1. 
  26. 提供市政服務(重組)條例草案委員會(文件). [2018-06-15]. 
  2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_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19-03-11]. 
  28. 《2020年全國性法律公布》 (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20-06-30 [2020-07-03]. 
  29. “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专题研讨会举行 夏宝龙出席并讲话.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2021-02-22 [2021-03-0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0. 〈全國人大高票通過決定 設審委會審查確認候選人資格 重建香港選制架構 民主政制開啟新篇〉.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 2021-03-12: A1, A24. 
  31. 〈決定草案高票過 掌聲雷動半分鐘〉.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 2021-03-12: A24. 
  32. 全港共263個島嶼,由于地形曲折,香港亦有许多半岛,見地政總署測繪處:香港地理資料PDF ,2006年4月更新
  33. 香港是怎樣的城市 ,2011年10月6日查閱,旅行百科網
  34. 彭琪瑞、薛鳳旋、蘇澤霖編著(1986年):《香港與澳門》,第25-45頁,香港:商務印書館。ISBN 978-962-07-5035-9
  35. 香港旅遊發展局(2003年): 維港海上遊 旁述(英文DOC),見Victoria Harbour一段,第13頁
  36. 香港地質公園獲國際地位 ,2011-09-18,香港政府新聞網
  37. 香港政府新聞處:〈郊野公園及自然護理 〉,《香港便覽》系列,2006年6月更新。
  38. 羅楚鵬、胡鳴高(1967年):《新編香港地理》,第二章〈香港的氣候〉第7至13頁,香港:齡記出版公司。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研究館藏,索書號DS 796 H7 L6 HKS.
  39. 39.0 39.1 香港天文台:香港氣候 ,存取於2007-03-21
  40. 香港氣候平均值(1981-2010). 香港天文台. [2012年1月3日]. 
  41. 香港環境保護署. 香港的空氣質素及空氣污染管制工作概覽. 香港環境保護署. [2021-02-07]. 
  42. 香港環境保護署. 2019 年空氣質素指標達標情況 (PDF). 香港環境保護署. [2021-02-07]. 
  43. 1968至2010年香港低能見度時數的長期趨勢 ,載香港天文台網站,發表於2011年1月21日
  44. 李月嬋、翁忠海(2005年):《由煙霞引致香港能見度下降的分析 》第五頁,發表於第十九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載香港天文台網站
  45. 香港環保署空氣科學組. 2019年香港空氣質素 (PDF). 香港環保署. [2021-02-07]. 
  46. 區議會地區面積 (2008年12月). 地政總署測繪處. 12月17日 [2019-02-01]. 
  47. 47.0 47.1 參考自香港運輸署《交通運輸資料月報》,2011年8月號,第2頁。 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人次數據
  48. 八達通的優勢. [2012-02-21]. 
  49. 香港政府新聞處:〈民航〉,12月2日,兩鐵合併,2007年10月
  50. 《香港便覽 — 道路設施》 ,香港政府新聞處,2007年4月
  51. 《香港一九七一年》. 香港: 天天日報翻譯印刷發行. 1972. 
  52. 參考自香港運輸署交通運輸資料月報2011年8月號第40頁 第四組:車輛登記、領牌及檢驗統計數字
  53. 2011年客運量及飛機起降量創新紀錄. Hongkongairport.com. [2017-05-23]. 
  54.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2010年屢創流量紀錄. 2011-01-16 [2011-07-30] (中文). 
  55. 香港政府新聞處:〈民航 〉,《香港便覽》系列,2006年11月
  56. 立法會十二題︰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建造工程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57. The World's Best Skylines: Skyscraper Cities Ranking List
  58. Chun-Man CHAN:Advances i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all Bulidings in Hong Kong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
  59. 2004年新聞發佈[失效連結]
  60.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簡介,香港摩天樓
  61. 《香港便覽 — 新市鎮及市區的新大型發展計劃》》,香港政府新聞處,2007年3月
  62. 《1997年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報告. 臨時立法會秘書處. 1998-02-17 [2022-04-10]. 
  63.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43條,《基本法》全文及相關文件 第四章:政治體制
  64. 64.0 64.1 64.2 64.3 GovHK 香港政府一站通:政府架構. [2014-08-03]. 
  65. 1996年12月16日 国务院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人民日報. 1996-12-16 [2015-11-02] (简体中文). 
  66.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董建华颁发国务院任命令. 新华网. 2002-03-07 [2015-11-02] (简体中文). 
  67. 香港基本法附件二. [2012-02-16]. 
  68.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李宗鍔法官 (编). 《香港日用法律大全(一)》. 商務印書館(香港). 1995. 
  69. 香港政府新聞處:〈司法 〉,《香港便覽》系列,2007年5月
  70. 電影受《電影檢查條例》及《電視條例》監管,見司法機構網站:〈淫褻物品審裁處 〉,存取於2007-03-27
  71. 數據出自香港大律師公會及香港律師會內的名錄。
  72. 〈大律師嘆僧多粥少 高院訴訟卻無人接〉,香港《明報》,2007-01-22
  73. 律政司網站:〈關於我們〉,存取於2008-01-13
  74. 香港境外辦事處 ,香港政府一站通
  75. 林鄭月娥晤新加坡總理.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17-08-03 [2019-03-16]. 
  76.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 產生辦法及有關普選問題的決定 (PDF). [2014-08-04]. 
  77. 政府文件. 二零一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 (PDF). [2014-08-04]. 
  78. 78.0 78.1 施漢榮. 《香港放大鏡——細看昨天、今天、明天》. 香港教育圖書. 1996: 頁25-26,33-34. ISBN 962-290-972-8. 
  79. 香港特區政府:〈1997至2002年度大事紀要 〉,存取於2007-03-23
  80. 香港特區政府:〈 1998至99年度大事紀要 〉,存取於2007-03-23
  81. 1998年大世紀要 〉,載《香港1998年》年報
  82. 盈富基金網站:〈盈富基金的簡史〉,存取於2007-04-30
  83.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局經濟分析部:〈2001年經濟概況 〉,2002年3月
  84. 2003年經濟概況 (PDF). 香港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經濟分析部. [2015-01-08]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85. 香港行政長官2003年施政報告 — 重點 ,香港政府,2003年
  86. 社科院公布城市竞争力排名 深圳超香港成第一. 新浪. [2018-06-25]. 
  8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香港中联办. [2019-03-13]. 
  88. 穆迪下調港府債券評級 2017-05-24
  89.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數據(PPP). 國際貨幣基金會(2020年). [2021-07-01]. 
  90.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數據(國際匯率).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08. [2009-07-12]. ,存取於2009-07-12
  91. 91.0 91.1 香港政府新聞處:〈香港的服務業 〉,《香港便覽》系列,2009年6月更新
  92. 香港工業貿易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網頁,存取於2007-03-23
  93. 香港統計處(2004年):《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 》。
  94. 主要統計表. www.census2021.gov.hk. [2022-04-10]. 
  95. 「兩文三語」正面睇. 教育局. [2014-08-04]. 
  96. 良好保安政策有利營商. www.info.gov.hk. [2022-02-27]. 
  97. 舒懋官等:《新安縣志》(一),145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刊本影印。
  98.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428-429頁,香港三聯書店,1997。ISBN 978-962-04-1396-4
  99. 《廿一世紀教育藍圖——教育制度檢討:教育目標》 1999年1月教育制度檢討文件
  100. 《教育制度檢討:教育改革建議——終身學習 自強不息》 1999年9月第二階段教育改革諮詢文件
  101. [1] 2000年5月第三階段諮詢文件
  102. 會議紀要 - 立法會 (PDF). 2006-07-10 [2016-05-24]. 
  103. 103.0 103.1 縱論香江:M型香港的扶貧大計不能再延誤. 文匯報. 2011-01-12 [2011-01-12]. 
  104. 醫院聯網、醫院及醫療機構 ,醫院管理局
  105. 私家醫療機構. www3.ha.org.hk. [2022-04-02]. 
  106. 楊本禮. 世界美食風華錄.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978-957-05-2136-8. 
  107. 江獻珠. 珠璣小館:中國點心1. 萬里機構. 2009-08-01. ISBN 978-962-14-4090-7. 
  108. 吳俊雄; 张志伟. 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ISBN 978-0-19-593753-4. 
  109. 李麗珊 傻妹出來贏了. [2016-05-24]. 
  110. 體育總會. 香港保齡球總會.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08-25]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111. 港羽內戰 師姐王晨奪冠. 星島日報. 2006-12-10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112. 謝均才. 〈歷史視野下的香港社會〉. 謝均才 (编). 《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 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113. 陸鴻基. 〈香港歷史與香港文化〉. 冼玉儀 (编). 《香港文化與社會》. 香港: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1998. 
  114. 王賡武. 第23章〈結論篇:香港現代社會〉. 王賡武 (编). 《香港史新編》(下冊).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 1997. 
  115. 楊彩杰:〈「存在」的鉤沉──以《好望角》所載小說為例,探討六十年代香港文學對西方存在主義思潮的思考〉,《城市文藝》第11期(2008年12月15日),頁24—35

外部連結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城市排名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22)
排名 城市名稱 一级行政区 人口 排名 城市名稱 一级行政区 人口
上海市
上海市

北京市
北京市

1 上海市 上海市 24 758 900 11 西安市 陕西省 7 700 000 深圳市
深圳市

重庆市
重庆市

2 北京市 北京市 19 128 000 12 郑州市 河南省 7 667 500
3 深圳市 广东省 17 661 800 13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7 333 200
4 重庆市 重庆市 16 175 000 14 南京市 江苏省 6 993 100
5 广州市 广东省 13 697 000 15 济南市 山东省 6 628 000
6 成都市 四川省 12 572 400 16 合肥市 安徽省 6 504 000
7 天津市 天津市 11 600 700 17 沈阳市 辽宁省 6 000 000
8 东莞市 广东省 10 824 400 18 青岛市 山东省 5 839 100
9 武汉市 湖北省 10 806 400 19 长沙市 湖南省 5 205 100
10 杭州市 浙江省 10 021 000 20 苏州市 江苏省 5 000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