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物种生存现状等级
金蟾蜍,最后一次发现于1989年
灭绝
受威胁
低危

其他类别

IUCN Red List category abbreviations (version 3.1, 2001)

濒危物种(英语:endangered species,简称EN)是指很可能会绝灭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就列出了许多濒危物种,这些是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架构下,野生物种中第二严重的保护状况,仅次于12极危物种(CR)。

2012年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出了全世界3079种动物及2655种植物是濒危物种[1]。1998年的濒危动物有1102种,濒危植物有1197种。

濒危物种是指物种由于滥捕、盗猎、环境破坏、数量稀少、栖地狭窄等种种原因而导致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几率很高。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许多国家有环境法以保护需要保护的物种,方式包括禁止狩猎、限制土地开发与建立保育区等。在依个体数量的生物体列表中可以看到物种的个体数量、变化趋势以及保育状态。

保护状况

一个物种的保护状况,是濒危物种灭绝可能性的一个指标。对一个物种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时会考虑不同的因素,包括一些统计的信息,例如剩余数量﹑随着时间整体数量是增加或是减少﹑繁殖成功率﹑已知的威胁等等[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最知名的全球保护状态列表及排名系统[3]

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超过40%有可能会灭绝[4]。199个国家已经签署了协议同意建立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以保护濒危和受威胁的物种。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暹罗鳄,濒危物种
肯氏龟,濒危物种

虽然被称为名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一个评估全球物种保护状况的系统,其中包括“数据缺乏”物种 - 在确定其状态前需要更多数据和评估的物种。“近危”和“无危”的物种已被完整评估,并发现具有相对健壮和健康的数目,然而这些数量可能会下降。与其他更普遍的使用方式不同,名录使用的“濒危物种”和“受威胁物种”具有特定含义:“濒危”介于“易危”和“极危”之间,而“受威胁”的物种则是被分为“易危”、“濒危”、“极危”这三个等级。

下面是名录的分类,以及部分范例:

绝灭(EX)
世界上除标本及化石外无现生活体的物种
野外绝灭(EW)
仅有人工圈养繁殖的个体或种群,野外活体种群已绝灭
极危(CR)
随时随地面临极高度的绝灭风险
濒危(EN)
短期面临高度的绝灭风险
易危(VU)
未来中-短期面临高度的绝灭风险
近危(NT)
一段时间后的未来有濒危或灭绝等危险
无危(LC)
没有物种生存的立即危险

保育

,一种濒危物种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是在人类控制环境的禁区繁殖稀有或濒危物种的过程,如野生动物保护区。人工繁殖是为了拯救稀有或濒危物种,所以物种数量应该趋于稳定,不再有消失的危险[6]

这种保育技术已用在许多不同的物种上,已知最早的人工繁殖可能是在欧洲及亚洲统治者的动物园中,例如麋鹿,不过一些活动力强的物种不易进行人工繁殖,像是;候鸟及鱼(例如云鲥),而且若人工繁殖的数量太小,可能会减少其基因库,对免疫力造成影响。

私人养殖

私人养殖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合法养殖。黑犀白犀就是因为私人养殖因此其数量有明显增加。IUCN的科学官员Richard Emslie博士认为“这些动物主要是由私人拥有,因此有效的执法容易多了,我们可以让地区的社群参与保育的计划。照顾犀牛比单纯偷猎犀牛的经济刺激要强大,不论是生态旅行团或是贩卖他们,因此许多人保护他们,私有的部分是帮助我们计划进行的重要关键。”[7]

去灭绝

濒危物种可以透过生物复制来增加群族大小,灭绝的生物也可以用复制或人工选殖来复活。在2003年,科学家用复制技术成功产出一只爪哇野牛,在动物园中活了七年[8]。斑驴计划则利用人工选殖,自1980年代开始试图将一百年前灭绝的斑驴平原斑马的亚种)从平原斑马中重新育种出来,至2013年已经繁殖到第五代,个体带有斑驴的特征[9]

图集

参考文献

书目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