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喃字
「𡨸喃」一詞在越南文中的寫法。
左為漢喃寫法,右為國語字寫法
類型語素文字
語言越南語
使用時期約1200年左右至20世紀前半葉
母書寫系統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國際音標

喃字越南語Chữ Nôm𡨸喃 ‧ 𡦂喃字喃)[注 1],或稱為「字喃」,是一種過去在越南通行,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來表達越南語的文字,其在越南古代文字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朝鮮諺文日語假名相同,都被用來表示本民族原生詞彙,而漢字則用來表示從古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喃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在10至20世紀初形成發展起來的。在這段時間裏,喃字是記錄民族歷史、文化的媒介.

越族人創造喃字,用來為越語岱依語瑤語記音,造成越喃字(喃字)、岱喃字瑤喃字。起初,喃字常用來記錄人名、地名,後來逐漸普及,進入國家的文化生活。14世紀胡朝、18世紀西山朝年間,出現了在行政文書中用喃字的傾向。單就越南文學領域而言,喃字對於營造延續多世紀的輝煌文學起到了特別重要作用。

喃字的構字大部分為一個漢字表音,一個字表意而組合在一起。

嗣德聖制字學解義歌

如「𡨸(左「宁」右「字」)」,就是一個形聲字,借漢字「宁」(漢越音:trữ,對應粵语cyu5)表音[注 2],借漢字「字」表意而合成在一起。

喃字寫法沒有標準,通常一個國語字對應幾個喃字,如「Chữ」就有「𡨸」或「𡦂」等多種寫法,而「Chữ」最常用的對應的喃字就是「𡨸」,這同「𡨸」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有關。

發展歷史

范廷琥《日用常談》(1851年版)

喃字最早出現在記載,主要有如下兩處:

  • 大越史記全書》:「唐貞元七年(791年)子安尊馮興為布蓋大王」(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五頁六)
    「布蓋」兩字是漢字,被借用做喃字,喃音vua cả(今拼作Bố Cái,在古越語是「父母」之義)。因此越南使用漢字來表達越南語言,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八世紀,反唐義軍領袖馮興死後被兒子馮安尊稱為布蓋大王。
  • 《大越史記全書》:「丁先皇帝即位,建國號大瞿越」(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一)
    「瞿」、「巨」這兩字上古音差不多完全同音,古漢越音皆音:Cồ。以上述「布蓋大王」為例,可知這兩字可能只是並列一個漢字與一個同義的喃字,而且越南語現存「cồ」詞,義即「大」的意思(比如:gà cồ = 大雞)。康熙字典「瞿」有幾個詞義,其中沒有「大」之義。那就明白丁先皇時「大瞿越」之國號,總的意思簡短只是「大越」,而那時人們概因喜用純越詞(巨,音Cồ),所以「大」之後面還加與其同義之「瞿」,組成「大瞿越」國號。

十九世紀法國佔領越南後,殖民政府不鼓勵甚至禁止使用越南語漢喃文漢文(文言文),加以傳教士在越南推廣羅馬字(即現在越南的國語字越南語國語字漢喃字的關係如同漢語漢語拼音漢字的關係)拼寫越南語後,使用漢喃的人口被殖民政府的打壓而幾近絕跡。

在越南歷史上,喃字只有兩段時間得到官方承認其地位。這兩段時間分別是胡一元執政並簒奪陳朝的期間,以及西山朝阮光平執政的期間,政府會在公文書信里使用喃字。

歷史上,喃字的寫法一直沒有固定下來。上位者的不推廣,使得使用的層面不廣。一方面,因為政府高官主要都是使用漢字漢文(文言文)。其次,文化較低的人亦未必有機會學習。

造字法

喃字與漢字混用的越文(漢喃文)「我說越(南)語」=「Tôi nói tiếng Việt (Nam)」,劃線的3個字為喃字。

喃字的造字法參考了中國漢字的六書。其主要造字法有以下幾種。

一、意聲字。一個喃字主要由兩個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組成,一個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表示讀音,一個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表示意義。其中,直接以漢字為邊旁部首,用意聲合字法造字。

  •  例:越南語的「Năm」為「年」的意思,喃字將之寫作「𢆥」,借「南」字表音,借「年」字表意。
  •  例:喃字「𠀧」是形聲字,「巴」是聲旁,表示該字讀如「巴」。「三」是意旁,表示該字的意思等同於「三」字。

二、直接使用漢字,借意不借音。這種造字法類似日文訓讀漢字,只借用漢字的意義,而將本民族語言中相同意義概念的發音加於這個漢字之上。

  •  例:「」這個字,它的標準漢越音是「gia」,而當它被借意不借音的作為喃字「茄」、「茹」,又或者「庌」使用時,其讀音成為「nhà」。(參考:喃音

三、直接使用漢字,借音不借意。這種造字法類似於古朝鲜吏讀文,只使用漢字的讀音,而所表達的意義則與該漢字在古漢語中的意義無關。

  •  例:「」這個字,其發音為「lại」,當它被借音不借意的作為喃字使用時,則不表示「官吏」的意思,而表示越南語原生詞彙中的發音為「lại」的詞彙的意義,為「又、再」的意思。

四、截取部分。借音或借義後再截取漢字的一部分。

  •  例:「𠬠」(một)來自「沒」的右部,取其音。「」(làm)來自“为”的上部,取其義。

標準化

喃字的寫法從未有統一標準。以「字喃」一詞本身為例,其中的「」字亦可寫作「𡨸」或「𡦂」。

1867年,越南阮朝時期的著名改革志士阮長祚提議將喃字標準化(並連同廢除文言文),但是,這個被他稱為「國音漢字」(越南語quốc âm Hán tự国音汉字)的喃字標準化方案在後來遭到了嗣德皇帝的拒絕(DeFrancis 1977:101-105)。到目前為止,喃字的標準化工作一直沒有被官方所進行。因此,一個喃字往往有多種寫法(類似中文漢字中的異體字)。例如,一個常見的喃字「𡨸」(意義:文字;讀音:chữ),還可以寫為「𡦂」或「」。又如,讀作「lên」的喃字,可以寫成「𨕭」「𨖲」等形式,它們的聲旁「」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地方是意旁分別為「」和「」。

統一碼

  • 一些喃字現在在Unicode中存放在U+20000—U+2A6DF、U+2A700—U+2B734及U+2B820—U+2CEAF碼段內,這些碼段分別屬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B區、C區及E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s B, C, E)。

電腦編碼

1993年,越南政府發佈了8位元的喃字字元集(TCVN 5712:1993,或VSCII),以及資訊交換用的16位元標準喃字字元集(TCVN 5773:1993)[1]。1994年,表意文字小組同意將喃字元收錄作為Unicode[2]的一部分。後來另外的一種修訂版本,TCVN 6909:2001,定義了9299個字形,約一半為越南特有[3]。這個修訂標準中的當時未被收錄的喃字後來收錄進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區B中。

代碼 字元 Unicode 區塊 標準 日期 V 來源 來源
V0 2,246 基本區(593)、A區(138)、B區(1,515) TCVN 5773:1993 2001 V0-3021 到 V0-4927 5
V1 3,311 基本區(3,110)、C區(1) TCVN 6056:1995 1999 V1-4A21 到 V1-6D35 2、5
V2 3,205 基本區(763)、A區(151)、B區(2,291) VHN 01:1998 2001 V2-6E21 到 V2-9171 2、5
V3 535 基本區(91)、A區(19)、B區(425) VHN 02:1998 2001 V3-3021 到 V3-3644 原稿
V4 785(已編碼) 擴充C區 定義為來源 1、3 和 6 2009 V4-4021 到 V4-4B2F 1、3、6
V04 1,028 擴充E區 未編碼的 V4 和 V6 字元』 2015 V04-4022 到 V04-583E V4:1、3、6;
V6:4、原稿
V5 約 900 於 2001 年擬議,但已編碼 2001 2、5
來源:Nguyễn Quang Hồng[3]"Unibook Character Browser ", Unicode,Inc., "Code Charts - CJK Ext. E" (N4358-A).[4]

註釋

  1. 由於漢語語序和越南語語序不同,正如「漢字」在越南語中有兩種命名:其一是意譯為「𡨸汉」(Chữ Hán),其二可直譯作「Hán Tự」(汉字)。反過來,「Chữ Quốc Ngữ」(𡨸国语)的漢語也是譯作「國語字」,因此「Chữ Nôm」翻譯為漢語也就類推為「喃字」。
  2. 此處「宁」是「㝉」(cyu5)的繁體字,不是「寧」(ning4)的簡體字

參見

參考文獻

  1. 隆文潘(Luong Van Phan), 關於越南電子政務當前狀態及問題的報告 - 檔案標準要求部分 。這些字元集中的漢字可在吳清閒(Ngô Thanh Nhàn)發表的特有喃字碼表(2.1版) 中找到。
  2. 統一漢字的歷史 ,Unicode標準,版本5.0(2006年)
  3. 3.0 3.1 阮光香,漢喃編碼字元集簡介 越南喃字遺產儲存會
  4. "Code Charts - CJK Ext. E ", (N4358-A), JTC1/SC2/WG2, Oct. 10, 2012.

其他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