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华语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华语
简化字 华语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Hoa ngữ
儒字 华语
朝鲜语名稱
諺文화어
汉字华语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华语

华语华人使用的共同语言,自古便是对汉语的別称,到现代也常特指有“华人共同语言”地位的现代标準汉语,但同時在影视音乐文化学术界上又可广义地包含各汉语方言,甚至包含了华人所使用之其它非汉语。其具体指涉内容,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含义。「华语」概念的多样化界定也成为了学界的研究课题。[1][2][3][4]

历史

历史上,「华语」一词大致在隋唐朝开始出现,用于区分“胡语”、“夷语”等,不过当時更常见的有“华言”,“汉语”等。至近现代「唐話」、「华语」是海外华人或唐人对其语言的常用的称呼。[4]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官話」已經被「国语」(旧国音新国音)所取代。新、马当地的中文教育也從原有的方言私塾改为现代化的华文学校,至战后,由于马、新先后独立建国,当地的中文教育亦本地化,原本称为「国语」的新国音隨之更名为「华语」,并在海外流行开来。[4]

回溯历史時序,「华语」一词出现時,本来是各种汉语语言汉语方言的统称,這定义直到现代仍在中国大陆、香港等地运用,泛指全球华人的语言,即汉语的同义词[3][1][注 1]

现代标準汉语

华语在两岸三地之外,經常用来指称现代标準汉语,尤其以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华文圈,「华语」用来指以北京音为标準音、以北方方言(官話)为标準方言的「现代标準汉语」,其他汉语被视作「方言」。

中国大陆及台湾对外推广现代标准汉语教学時,亦經常会将隨顺各地之习慣将“普通話”或“国语”调整为“华语”。

历史定位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印尼万隆会议中宣布不再承认双重国籍,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亦不承认双重国籍,因此定居于马、新的华人必須在公民权上二选一,为配合公民身份之轉變,当地中文教育教材均开始本地化。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语定为「国语」(Bahasa Kebangsaan),至1963年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正式通过《1963/67年国语法令》,更在各官方领域推广马来文为国语之运用,成为所有学校的必修科,当地华文学校亦自然必須将原称为「国语」「国文」现代标準汉语重新正名。[5][3][4]

对于马来西亚华人,在称呼选择上,“国语”、“中文”、“官話”、“汉语”、“普通話”等被认为可能联想到“中国本位”及「汉人本位」的称呼均被避开,(马来西亚华人亦包括少数被汉化的的滿人、回人),因此,基于“华人”共同民族身分的“华语”、“华文”就正式取代「国语」、「国文」,成为现代标準汉语之定称,而粵语和閩南语等其他汉语被另外统称为“华人方言”。[5]

1965年脫离马来西亚独立的新加坡亦延续此用法,并将华语列为官方语言。197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发起讲「华语」运动,推动当地华人「多說华语」、「少講方言」,這运动后来也被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所效仿。在此运动,华人在社区或家庭裏增加「华语」之使用,在华文学校更严格禁止学生說「方言」,違者遭校规处罰。「华语」作为现代标準汉语之名称已經成为当地中文使用者理所当然之习慣。[6]

文化中的华语

在早期,新马地区就将港产片(粵语)、廈语片(閩南语)、国语片(北京官話)一概称为「华语电影」;把多种汉语的歌曲都称作「华语歌曲[7][8]。縱使当地已經将“华语”作为标準汉语之正式名称,但在当地中文影视圈仍习慣将华人方言以“华语方言”之解讀包含在其中。至今,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仍不時使用此意义,而涉及上述等领域或范疇的文化与研究,亦沿用其本义。[1][5]

注释

  1. 中国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頁557)把「华语」词條释为:「指汉语。」而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編“国语”辭典修訂本》(网路版,台湾当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2015年)則把「华语」词條释为:「中国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趙世举. 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12月,. 2017年第6期: 27–35 [2021-03-17]. 
  2. 「時差」播客. 什麼是「华语语系」: 從港台、滿洲、跨太平洋看华语世界的去殖民与流變. 端传媒. 2021年4月11日 [2021-04-11]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 3.0 3.1 3.2 徐禕. 马来西亚华语的历时考察 (PDF). 29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9). 2017年,. Volume 2: 558–566 [2021-03-17]. 
  4. 4.0 4.1 4.2 4.3 庄妙菁. “华语”一词的演變与历史发展 (PDF). 南方学院学术单刊第八种. 2005. 
  5. 5.0 5.1 5.2 許维賢. 华语电影在后马来西亚:土腔风格、华夷风与作者论. 台湾: 联經出版. 2018: 36–41. ISBN 9789570850987. 
  6. 陈意新. 大马方言再兴(二):华语和方言势不两立?. 当今大马. 2017年9月8日 [2017-09-08]. 
  7. 胡又天:〈一百年来的华语流行歌词相关论著〉,2012年5月,发表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交流研討会。
  8. 胡又天:《流行词話》第一期,頁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