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國氣象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國發〔1999〕25號印章直徑4.5厘米,中央刊國徽,由國務院製發。


主要領導
黨組書記、局長 莊國泰
副局長(5) 宇如聰矯梅燕 於新文 余 勇 陳振林
總工程師 黎 健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機構類型 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行政級別 副部級
本級紀檢監察機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農業農村部紀檢監察組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
 郵政編碼 100081
對外官網 www.cma.gov.cn
機構沿革
1949-1953 中央軍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
1953–1954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央氣象局
1954–1970 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央氣象局
1970–1973 總參謀部中央氣象局
1973–1982 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央氣象局
1982–1994 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氣象局
1994– 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國氣象局
影像資料


位於中關村南大街46號的中國氣象局西門

中國氣象局(英語: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縮寫CM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負責氣象行政管理與科學研究的副部級直屬事業單位

沿革

中央氣象局時期

坐落在泰山日觀峰的泰山氣象站,又稱日觀峰氣象台,建成於1935年,是中國第一個永久性高山氣象站竺可楨為氣象台親自選址,蔡元培題寫奠基紀念碑,邵元沖題寫「日觀峰氣象台」台名。
1963年中央氣象局觀測站

1949年12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統一領導全國氣象事業。17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任命涂長望為局長。

1950年3月,成立了第一個直屬業務機構中央氣象台[1][2]。1953年8月1日,為配合國家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根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命令,中央軍委氣象局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轉歸政務院建制,成為政務院直屬機構,更名為中央氣象局;全國各地的氣象機構也均從軍隊建制轉歸地方人民政府建制[3]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中央氣象局再次歸軍隊管理。1967年11月27日,軍代表進駐中央氣象局。1969年12月4日,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總參軍事氣象局與中央氣象局合併問題的通知》,決定總參謀部軍事氣象局與中央氣象局於1970年1月2日正式合併,撤銷總參謀部軍事氣象局,稱中央氣象局,並保留總參謀部軍事氣象局的名稱,歸總參謀部建制。各級氣象部門由當地軍事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3][4]

1973年3月6日,中共中央同意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關於調整測繪、氣象、郵電部門體制問題的請示》,決定:中央氣象局與總參謀部分開,中央氣象局劃歸國務院建制,另行組建總參氣象局;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氣象部門劃歸同級革命委員會領導[3]。1973年5月23日,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調整氣象部門體制的通知》,正式將中央氣象局與總參氣象局分開,單獨組建總參氣象局[2]。1973年5月23日起,中央氣象局由農林部代管,在此期間至同年8月25日稱農林部中央氣象局

中國氣象局時期

1982年8月23日,中央氣象局改稱中國氣象局。1994年,中國氣象局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2017年5月,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WMC)[5]

職責

根據《中國氣象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國氣象局承擔下列職責:

  1. 擬定氣象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制定、發布氣象工作的規章制度、技術標準和規範並監督實施;承擔氣象行政執法和行政複議工作。
  2. 組織擬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參與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組織指導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組織編制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氣象災害防禦應急管理工作;組織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系統建設,負責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承擔國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作;負責重大活動、突發公共事件氣象保障工作;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聯防和重大氣象保障;組織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區劃和風險評估工作;組織對國家重點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城鄉建設的氣象服務;管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3. 對國務院其他部門設有的氣象工作機構實施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全國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氣象觀測、氣象台站網、氣象基礎設施和大型氣象技術裝備的發展和布局,審訂氣象信息採集、傳輸、加工的質量評價方法並監督實施;組織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和質量監督、氣象計量監督,審核全國大中型氣象項目的立項和方案。
  4. 管理全國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氣象情報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空間天氣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組織論證並審查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5. 組織氣候變化科學相關工作;組織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區劃,指導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並審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規劃的氣象條件論證。
  6. 組織指導氣象部門的科技體制改革、組織氣象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協調氣象科技開發、技術合作和技術推廣;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意識。
  7. 管理氣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國政府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其他國際氣象機構的活動,開展與外國政府(地區)氣象機構間的合作與交流。
  8. 統一領導全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管理省級氣象部門的計劃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隊伍建設、教育培訓和業務建設;指導地方氣象事業的發展。
  9. 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地方氣象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10. 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構設置

根據《中國氣象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國氣象局設置下列機構:

內設機構

直屬事業單位

直屬企業單位

垂直管理機構

業務

氣象系統實行氣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國家、省、地、縣四級管理機制。現有31個省級行政區氣象局、329個地級行政區氣象局、2155個縣級行政區氣象局,382個國家、省、地氣象台,2424個氣象觀測站(其中艱苦氣象站987個,占41%)、12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323個天氣雷達站、5個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7個全球和區域大氣成分本底觀測站等。氣象部門現有職工107 372人,國家、省、地、縣分別占6.2%、24.1%、32.4%、37.3%,其中在職職工73 176人,離退休人員34 196人。

歷任領導

歷任局長


 表示代理首長
任次 姓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政黨 備註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局長
- 涂長望 1949年12月17日 1953年8月1日 九三學社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央氣象局局長
1 涂長望 1953年8月1日 1962年6月9日 九三學社 任內逝世
- 饒興 1962年9月22日 1964年10月31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代理
2 饒興 1964年10月31日 1970年1月2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中央氣象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氣象局)局長[注 1]
- 孟平 1969年12月4日 1973年3月6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70年1月2日與中央氣象局合併
中央氣象局負責人
- 鄒競蒙 1974年1月 1979年4月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副局長(負責人)
國務院農林部中央氣象局局長
- 饒興 1973年5月23日 1973年8月25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中央氣象局局長
3 饒興 1973年8月25日 1980年4月3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 薛偉民 1980年4月3日 1981年2月23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代理
4 薛偉民 1981年2月23日 1982年4月24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國家氣象局局長
- 鄒競蒙 1982年4月24日 1993年6月23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氣象局局長
1 鄒競蒙 1993年6月23日 1996年7月30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卸任後被任命為名譽局長(1996年10月-1999年2月22日
2 溫克剛 1996年7月30日 2000年12月2日
3 秦大河 2000年12月2日 2007年4月4日 [6]
4 鄭國光 2007年4月4日 2016年12月16日
5 劉雅鳴 2016年12月16日 2021年1月12日 [7]
6 莊國泰 2021年1月12日 現任

注釋

  1. 正式名稱仍為中央氣象局局長。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蘇尚堯 主編 (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49-1990年)》.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3. ISBN 7505805045. 

外部連結

參見

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前任: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
國務院氣象部門
1953年8月1日至今
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