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西河大鼓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河間市廊坊市天津市
分類曲藝
序號241
編號項目Ⅴ—5
登錄2006年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較為典型的鼓書暨鼓曲形式。

簡介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前身是清朝中期流行於河北省中部的弦子書、木板大鼓。弦子書用小三弦伴奏,演員自彈自唱;木板大鼓無弦索伴奏,演員自擊筒板和書鼓說唱。後來弦子書和木板大鼓的藝人拼檔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1][2]

西河大鼓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河北省高陽縣木板大鼓藝人馬瑞河(馬三瘋子、馬三峰),約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創始。他用鐵犁鏵片取代木板,用大三弦取代小三弦,並改進唱腔。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調」、「犁鏵片」,一度稱「河間大鼓」。流傳中還曾有「大鼓書」、「西河調」、「弦子鼓」等名。19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西河大鼓流行於河北省境內並流傳至周邊的河南省、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內蒙古中國東北[1][2]

西河大鼓的表演是一人自擊筒板和書鼓說唱,別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蒼勁,似說似唱。傳統節目裏長篇、中篇、短篇都有,存有名目的有中長篇150多部,書帽及小段370多個,內容多是歷史故事和民間演義。[1]

西河大鼓在流傳中先後形成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趙(玉峰)派,以及1940年代由馬增芬及其父馬連登創立的專演短段的馬派。[2]西河大鼓的知名演員有馬瑞河、朱化麟(朱大官)、毛賁(王振元)、王再堂(轉眼王)、張雙來、郝英吉、趙玉峰、馬連登、王書祥、李全林、馬增芬、王艷芬、段少舫等人,知名節目有《響馬傳》、《呼家將》、《薛家將》、《劉公案》、《施公案》、《前後七國》、《小兩口爭燈》等。20世紀中後期起,西河大鼓的傳承發展出現危機。[1]

2006年,西河大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