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大陆法系刑法
犯罪论
二阶论三阶论
构成要件

客体 · 行为作为 · 不作为
危害结果 · 因果关系 · 犯罪主体
主观要件故意 · 过失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

违法性

阻却违法事由
正当防卫 · 紧急避难

罪责

心神丧失 · 精神耗弱
原因自由行为 · 责任能力
期待可能性 · 犯罪意识

正犯共犯

直接正犯 · 间接正犯
共同正犯 · 共谋共同正犯
教唆犯 · 帮助犯

罪数

想像竞合 · 牵连犯 · 连续犯
数罪并罚 · 一罪一罚

刑罚论
法定刑

死刑 · 无期徒刑
有期徒刑 · 罚金 · 科料
拘役 · 没收
褫夺公权 · 剥夺政治权利
量刑 · 宣告刑
自首 · 减刑 · 缓刑

保安处分
法律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 罪责原则
正当法律程序 · 比例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 · 平等原则
刑事诉讼法 · 刑事政策

犯罪中止,是一个犯罪学刑法学定义,是指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法律状态。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状态中,是犯罪过程中发生的中止、且是自动放弃,而非行为人意志以外的主客观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1]。这一中止行为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而不是因条件、时机、或环境不利而暂时中断犯罪。犯罪一旦既遂,即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状态[2]

对于犯罪中止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3]

参考

  1. 邓兴华.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和真诚性. 《政治与法律》. 1990年, (第3期) [2014-12-13]. 
  2. 李侠. 试论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本质区别──兼谈犯罪中止的立法本意.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0年, (06期) [2014-12-13]. 
  3. 罗丽芳. 浅论犯罪中止.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1年, (11期) [2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