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不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知识产权法
主要权利
特殊权利
其它主题
编辑方框

著作权,俗称版权,分为著作人格权著作财产权。其中著作人格权的内涵包括了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譽的权利。著作财产权是无形的财产权,是基于人类知識所产生的权利,故属知識产权之一,包括重制权、公开口述权、公开播送权、公开上映权、公开演出权、公开传輸权、公开展示权、改作权、散布权、出租权等等。

著作权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因为在保障著作财产权,此类专属私人之财产权利益的同時,尚須兼顾人类文明之累积与知識及资訊之传播,從而算法、数学方法、技术或机器的设计,均不属著作权所要保障的对象。

著作权是有期限的权利,在一定期限經过后,著作财产权即歸于失效,而属公有领域,任何人皆可自由利用。在著作权的保护期间内,即使未获作者同意,只要符合「合理使用」的规定,亦可利用。凡此规定皆在平衡著作人与社会对作品进一步使用之利益。

著作权与版权

著作权曾被称为版权,至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仍然将两者等同。版权最初是英文copyright的翻译,该词可以直译为“复制权”,此乃因过去印刷术的不普及,当時社会认为附隨于著作物最重要之权利莫过于将之印刷出版之权,故有此称呼。不过隨著時代演进及科技的进步,著作的种类逐渐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英国《安娜法令》开始保护作者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出版者的权利。1791年,法国颁布了《表演权法》,开始重视保护作者的表演权利。1793年又颁布了《作者权法》,作者的精神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版权一词已渐渐不能含括所有著作物相关之权利内容。19世纪后半叶,日本融合大陆法系的著作权法中的作者权,以及英美法系中的版权,制定了该国的著作权法,采用了“著作权”的称呼。这一称呼对应法语“droit d'auteur”和德语“Urheberrecht”,后二者都可以直译为“作者权”。

中国已知有版权一词,始于宋朝,当時印书兴盛,不少著书人都会在书本后印上「版权所有,敢有翻印,千里必究」,但在尚无法律保障之当時,实属威嚇之举。

中文最早使用“著作权”一词,始于中国第一部的著作权法律《大清著作权律》采日本的「著作权」说法。当時,著作权只涉及重制权:

第一條 凡称著作物而专有重制之利益者,曰著作权。

清政府解释为[1]

有法律不称为版权律,而名之曰著作权律者,盖版权多于特许,且所保护者在出版,而不及于出版物创作人;又多指书籍图画,而不是以赅刻模型等美术物,故自以著作权名之适当也。

此后中国著作权法律都沿用这个称呼。

在中国香港,仍使用「版权」为正式的法律名词,例如香港法例第528章《版权條例》:

第528章 詳題
本條例旨在就版权及有关权利,以及就相关事宜訂定條文。

如今华人社会通常還是使用版权一词。自清著作权律以后的中国政府立法都使用“著作权”作爲正式称呼,但其含义与通称的“版权”相同。這一立场与关于版权(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一致:在這些公约裏,英美法系的“copyright”与欧陆法系的“droit d'auteur”是等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著作权法》第五十六条(2001年修订后版本)中,规定“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2]

著作权的客体

保护范围的例外

著作权法在上述客体内,也有不受保护的情况。

原创性门槛

概念与表述的区分及合并原则

概念与表述的区分

概念与表述的区分(idea–expression divide)是指著作权不保护概念,只保护由此概念发展出来的表述。

在欧盟,European Union Software Directive 第 1.2 条即指出,“软件程序和界面中存在的任何概念和原则,是不受本法保护的。”[3][4]

在美国,最高法院1879年在 Baker v. Selden 一案的裁决中认为,记账所利用的技术可能能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关于该技术的描述性文字可以获得著作权保护,但技术本身不行。[5]在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v. Nation Enters.一案中,最高法院即指出著作权法对概念和表述的区分是在“著作权法和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言论自由之间所达成的关键性平衡”。[6]在 Mazer v. Stein,最高法院再度提及,“著作权法跟专利法不同,对所公布的技术无法提供保护,只能保护对该技术的表述,而不是技术本身”。[7]

英国的法院判决中,Donoghue v. Allied Newspapers Limited (1938) Ch 106 对该区分进行了如下表述:“对一个概念用任何形式的表述,不管是图像、戏剧还是书籍”,都能获得该表述的著作权。在澳大利亚的判决中,Victoria Park Racing and Recreation Grounds Co. Ltd v. Taylor (1937) 58 CLR 479 at 498,Latham 大法官用一个人从巴士上跌落为例,第一个报导该事件的人不能用著作权法来防止其他人对该事件进行的相同报导。

合并原则

合并原则(merger doctrine)是很多国家的法律依据概念与表述的区分而得出的一个衍生概念,即指某一事物只能用一种或有限的几种方式表述,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为这种表述进行著作权保护;这种情况下概念与表述已经“合并”了。有时这也用法语称之为“Scènes à faire”(中文:总是出现的场景)。[8]

初售原则和著作权的穷尽

初售原则(first-sale doctrine),有时也译为首次销售原则,是指某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首次出售之后,该作品的著作权就已经耗尽了(exhaustion of rights),作品的合法拥有者有权自行再次出售该作品。有时这会引发商品平行输入的问题,某本只得在泰国出售的书,可能会被买家转手卖给定价更高的美国市场。这种行为是否合法,要根据各国法律确定。在美国截止2014年,初售原则适用于平行输入的情况,所以前述将低定价地区的作品转售到美国市场的行为是合法的。[9] 当然,初售原则一般也适用于作品出售后,由买家自行对作品进行处分的情况,比如对作品进行修改、涂改、毁灭等行为。 [10] [11]

合理使用

著作财产权的种类

著作财产权的种类在过去一百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原先较單纯的出版权、演出权,因电影的发明而有公开上映权、因广播电視的发明而出现公开播送权,時至今日因应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公开传輸权隨之而生,除了這些一个接著一个出现的新型態著作权利,另外一些较传统的权利也由于人类生活型態的轉變而发生變化,例如因为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頻繁,著作物在各地区以及国际间的散布权問題获得重視;著作物所有人以往基于所有权,拥有将该物出租的权利,规模有限,对于著作权人的利益影響不大,但由于大型连锁租书店的出现严重影響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從而使得著作物的出租权亦須被顾及。

一般来說,著作权人对于著作享有若干项基本权利,其中有一些是专属权利。他们享有「使用」或「根据议定的條件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专属权。

著作权人可以禁止或許可:

  • 以各种形式对各种著作进行重制,例如以印刷錄音的方式重制语文著作或音乐著作。
  • 将其著作公开口述、演出,例如将戏剧及表演著作或音乐著作公开演出、将语文著作公开口述等等。
  • 将其著作通过无线电、有线或卫星或網際網路加以公开播送、公开传輸。
  • 对其視聽著作公开上映;对其攝影著作、美术著作、图形著作加以公开展示。
  • 将其著作翻译成其他语言,或对其加以改編,例如将小說改編成影視剧本、将英文版本改译为中文版本。

即使未提供下載,只要公开著作权内容就有可能会觸法。

受著作权保护的許多创作性作品,需要进行大量发行、传播和投资,才能得到推广(例如:出版物、音乐作品和电影)。因此著作权人常常将其对作品享有的权利,授权給最有能力推销作品的个人或公司,以获得報酬。這种報酬經常是在实际使用作品時才支付,因此被称作授权费版稅

著作财产权有時间限制,根据世界知識产权組織相关條约,该時限为创作者死后50年。但各国国情不同,各国国内法可规定更长的時限。這种時间上的限制使得创作者及其继承人能在一段合理的時期内就其著作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著作财产权人通常可透过行政手段或透过法院保障自己的财产权益,前述手段包括以搜索住居处的方式查找生产或拥有非法重制的—亦即"盜版的"--与受保护作品有关之物,作为證据以实施权利。权利人還可要求法院对非法活动发出禁制令,并可要求侵权者就其在财产上和表彰姓名等人格权方面所受损失负损害賠償之责。

科技发展与技术中立原則

著作权的种类由于隨著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大大拓寬了范围。以往隨著印刷术的出现,而有版权的概念,直到今日人类科技进步到透过諸如卫星、广播和光碟之类的全世界通信手段,为传播创作作品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網際網路上公开传輸著作是出现了新的著作权种类的一个动態,未来還有可能出现更多种类、权利关係更复杂的著作权型態。世界知識产权組織积极参与正在进行的国际討论即意图制定关于电脑世界中保障著作权的新标準。《世界知識产权組織版权(著作权)條约》(WCT)和《世界知識产权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约》(WPPT)(常被统称为「網際網路條约」)规定了一些国际準則,旨在防止未經許可在网际网络或其他电子网絡上获得和使用创造性著作的行为。

技术中立原則

隨着科技的进步,侵害著作权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甚至某些技术扮演著侵害著作权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音乐压缩格式MP3的发明大大減低音乐檔案的容量,进而使得人们彼此重制或在网络上传輸音乐檔案更为便捷,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著作的行为也大大增加。政府可能接受著作权人检举,进行取締下載或互相交換MP3音乐檔案的行动,导致社会大众往往认为MP3音乐檔案是不合法的。事实上某一项技术,除了用来侵害著作权之外,也有其他正当用途,像是錄影机一样可以用来合法錄制有著作权的錄影带,并非所有的錄影机都是用来違法重制,這時候并不能认为錄影机的制造商或販卖者有侵害著作权,此即所謂的「技术中立原則」:法律不会因为新科技或技术可作为侵权工具之用途,就直接认定该技术提供者必須负起侵权责任,必須负责的是使用该项新科技或技术的管理方法、是否經过著作权人的同意授权或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范围。

著作权的起点、财产價值与經营

在大多数的国家,著作权是從著作完成時即开始享有,不需要經过任何官方程序。然而,許多国家设有国家著作权机关,而且法律对于作品的保护是以經过注册为前提,也有些注册著作权的目的在于确定和区分作品的題目。不过,著作权的财产概念是近代才有的,以下两个例子可供对照:

中国西晉時期,京城洛阳地区的文学家左思花费十年時间,完成描寫三国時期三个首都山川地形与风土人情的鉅著三都賦,当時人人争讀此,热烈传抄的结果使得洛阳的紙供不应求,一日三價,從此中国以「洛阳紙贵」形容一部著作受欢迎的程度。不过,這个成语也意涵著:在过去,著作本身的價值是依附于紙的價值之上。过去中国一直在「文以載道」的觀念下,不重視著作的经济利益,反而认为文章必須經世濟民、广为流传,也造成著作权制度的接受度不及一般有体财产权

著作权利人团体

相较于前述有实体可依附的语文著作,其著作权人得到丰富收益,許多音乐、戏剧和表演的著作权人則无法尋求法律上和行政手段上的保障,特別是全球化的结果使各类型的著作被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所使用。也因此,許多国家有一种发展趨勢:社会上渐渐出现集体管理著作权的組織或协会,就是所謂的「著作权利人团体」。這些著作权利人团体集体管理会员们的著作财产权,他们具有法律专门知識,并且对于国际上使用该会成员著作所須支付的授权金的收取、管理和分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行政經驗,著作权人的利益即因参与此种团体而获得确保。

参照

  • 著作权法的发展軌迹

著作权之保障及反思

保障创作者和资訊流通之平衡点

著作权是以表彰创作者及給予合理報酬的方式鼓励创作者,從而保障著作权对于人类创造力至为重要。這种权利制度使创作者确信在传播其作品時可不再担心遭受未經許可的重制或盜版。因为這种制度性保障而不断产生的创意,使全世界人类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識娛乐的乐趣。

從另一方面来說,有云「人不必当巨人,只要站在巨人的头上,就可以和巨人看得一样远」,這句話是在說明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于知識的累积,人类基于过去社会經驗的传承得以更加快速地发展文化、知識与娛乐,假如过度保障关于著作的私人权利,将使得资訊无法流通、知識亦无從累积。從而,有人主张知識财产权是人类公共财产,应由全体人类所共享。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简称CC,中国大陆正式名称为知識共享)亦提出保留部分版权(some rights reserved)的概念,希望为资訊流通和保护创作者两方面重新取得平衡。

由上述二点可知,如何在保障著作权人的利益以激发思考及促进人类文明继续进步這两个面向上取得平衡点,是在制定著作权相关法令的重要思考,法令中合理使用的條文即往往是這两个面上寻找平衡点所得到的结果。

著作权与保障创作者之关係

创作者不等同著作权持有人。为了使作品能获得最大商业利益,不少作品(尤其是商业创作电影流行歌曲)的著作权持有人多为商业机构(如娛乐机构),而非创作者本身。结果是著作权带来的報酬(尤其是经济報酬)实际上多会转到商业机构手中。因此著作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究竟是保障了创作者的利益,還是保障了商业机构的利益,早已有人[谁?]提出質疑。

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便因壟断著作权收益(2005年为99.3%)而備受批评。由于絶大部份的唱片公司会在合约上要求作曲家把著作权讓給唱片公司以交換作曲费,所以很多時候作曲家并不拥有他们自己作品的著作权。就曾有创作者從来沒有因自己的作品,從JASRAC得到任何著作权收益分帳,卻在使用自己的作品時,被JASRAC要求繳交著作权费用,否則采取法律行动。(其他批评還有财政透明度不足、高層收入过高、濫收著作权费用等)

著作权保障年期

著作权保护期限 不恰当

根据伯尔尼协定——大多数的作品都应当在作者整个在世期间,以及在作者去世之后不少于50年的期限内维持著作权保护。而在大多数国家都将作者逝世之后的保护期限延长至70-90年。

  • 著作权保护和作者的生命相挂钩相对于长寿的和早逝的作者来说不公平。
  • 早期的作品的保护期限可以到150年(取决于作者的寿命),那么晚期的仅为作者逝世后70年。
  • 发明专利的颁发期限为20-25年,那么作为著作权保护却维持作者一生和直至逝世后的70年。这将发明家和工程师与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者来说置于了不公平的境地。

计算著作权保护的期限没有根据

  • 如果财产著作权归属于组织机构所有,保护期限依然按照已经不属于其所有的作者的寿命计算。

缺乏权利持有人信息

  • 寻找著作权所有人非常困难,因为该权利有可能已经不属于作者所有,而著作权登记注册体系并不存在。

消费者缺乏计算机软件的权利

  • 软件的消费者,剥夺权利:出售,赠予,继承。
  • 软件绑定在用户方,与认证软件界限的交叉——会使消费者受骗。
  • 计算机软件没有保证期限,如果软件不好用——谁都没有责任去维护它。

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巨大资訊流通和流通速度增长均为前所未见。因此有人提出旧有的「作者死后50年」著作权保障年期,在资訊時代已不合時宜,应该重新修訂。如美国建国者著作权(Founder's Copyright)授权條款的保护期限为14年。

著作权的不当使用

著作权的不当使用可能造成不同大小的后果,例如福斯汽车可能藉由数字千年版权法导致其长期进行排放舞弊

参考文献

  1. 刘薇,著作权法新释与例解,同心出版社,2003年1月,353-354 ISBN 978-7-80593-616-1
  2. 版权专家:"著作权"和"版权"的概念不要混用. [2014-03-01]. 
  3. quoted in Mylly, Ulla=Maija. Harmonizing Copyright Rules for Computer Program Interface Protection (PDF). Louisville, Kentucky: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Louis D. Brandeis School of Law: 14. 
  4. Directive 2009/24/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3 April 2009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5. 101 U.S. 99 (1879)
  6. 471 U.S. 539, 556 (1985)
  7. 347 U.S. 201, 217 (1954)
  8. Lai, Stanley. Chapter V: The Position of Scenes a Faire in English Law.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Computer Softwa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Oxford, England: Hart Publishing. 1999: 54–56. ISBN 978-1-84113-087-3. 
  9. Supreme Court upholds first-sale doctrine in textbook resale case. [2014-03-01]. 
  10. 商标产品平行进口法律问题探讨. [2014-03-01]. 
  11. 数字化作品与首次销售原则. [2014-03-01].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