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

页面被资深编者保护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臺灣岛
臺灣岛的衛星影像圖,可見山地佔去全島約70%面积,且多集中於東部,向西則逐漸過渡為丘陵平原
地理
位置亞洲東部西太平洋
面積35,886.8623 km2(13,855.9950 sq mi)
面积排名世界面积第38大島嶼
海岸線1,251.2806 km(777.5097 mi)
最高點玉山
管轄
臺灣省
首府臺北市
最大聚居地新北市(人口4,917,632)
人口统计
人口23,170,627(2021年9月)
族群閩南族群(72%)
客家族群(14%)
臺灣外省人(14%)
“新住民”(含3.1%)
高山族(2.37%)
臺灣岛
概況
通行语言普通话
台湾闽南语
臺灣客家語
台湾高山族諸語
水域率10.34%
最大城市新北市
最大行政區花蓮縣
最高建筑物台北101
最大自然湖泊日月潭
最大人工湖泊曾文水庫
最大港口高雄港
最大机场桃園国际机场(大部分航班)
臺北松山机场(往返台湾岛内航班和部分大陆、日本、韩国航班)
通用電壓110V、220V
供電頻率60Hz
吉尼係數 0.3385
通行曆法西元紀年農曆
道路通行方向靠右行駛
汽車駕駛座方向左邊駕駛
網域縮寫.tw
長途電話代碼+886 

臺灣岛是位於东亚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中国第一大岛。地處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大陆本土相望,周圍海域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宾以东太平洋面)、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东亚島弧中一島。

地理

位置地形

臺灣最高峰玉山

臺灣岛西與西北臨臺灣海峽,距福建海岸平均距離約200公里,臺灣海峽最窄之處為臺灣省新竹縣到福建省平潭島,直線距離約130公里;北邊隔東海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為南海,距廣東海岸直線距離約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和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相鄰約110公里;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列岛、琉球群島、臺灣岛、菲律宾群岛等众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綵列島中,臺灣岛位於中樞位置。由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臺灣岛正好位於东亚島弧中央區域,居東北亞東南亞交會處,為亚太經貿運輸重要枢纽及重要戰略要地,北迴歸線橫跨中南部。全島山勢高峻,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東北偏北-西南偏南走向,平原狹窄,僅臺灣西部東部地区縱谷內有少量平原地震頻繁,溫泉火山皆多。氣候屬高溫、多雨,春末夏初常因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夏季及秋季初期常有颱風西南季風侵襲,冬季則有東北季風吹拂。最冷月月均溫都在15以上,年雨量達2,510毫米以上,大約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之多,是亚太地区最潮濕多雨的島嶼之一。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區的臺灣岛,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目前臺灣使用東經120度的UTC+8時區(北京时间)。

臺灣岛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51公里,含屬島面积約35,886.8623平方公里,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狀。臺灣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為岬灣與岩岸,西部海岸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斷崖。河流川短流急,不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舖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頭灣,瀑布壺穴、奇石,遍佈臺灣各條溪流上游。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這些山脈合稱臺灣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臺灣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区,如新竹丘陵苗栗丘陵。這些山地與丘陵共約佔臺灣總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盆地雖狹小分散且只佔臺灣地形的三分之一,卻是人口稠密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臺北盆地,中部的臺中盆地埔里盆地,以及東部地区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於臺灣南部的雲林嘉義臺南高雄,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其他還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東平原,東北部的蘭陽平原,以及東部的花東縱谷平原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勢較高的臺地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肚臺地八卦臺地等。

台湾岛处於東經120度至122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北迴歸線經過嘉義縣水上鄉花蓮縣瑞穗鄉豐濱鄉等地。臺北市是台湾省首府,新北市是台湾岛上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是面积最大的城市。臺灣的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嶼以及釣魚臺列嶼,西南沿海的小琉球,南部的七星岩[1]

地質水文

臺南中部的烏山頭水庫,為整個嘉南大圳工程的一部分,對嘉南平原的灌溉有很深遠的影響。

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沖繩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臺灣主要是由兩個板塊的聚合作用產生,分別歸屬於歐亞板塊以及菲律宾板块。板塊聚合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海板塊西邊,歐亞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海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板塊下方。板塊聚合作用使得臺灣逐漸隆起,並且在臺灣東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和呂宋島弧,以及在臺灣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琉球島弧,也使得臺灣成為多斷層的環境。臺灣突出海面之後,形成許多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海板塊,東北部的宜蘭龜山島一帶屬於沖繩弧後張裂的一部分,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阿里山山脈[2]。因降雨豐沛造就來自高山的大量沉積物,在山脈西側誕生了沖積平原。至今持續的板塊运动,則產生了頻繁的地震也造成許多火山群的形成,如北部的大屯火山群。臺灣位處板塊交界,孕育了各個斷層產生。主要斷層有921大地震車籠埔斷層,使臺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臺北湖山腳斷層,東部最長的池上斷層,以及長達85公里的臺灣最長斷層潮州斷層等。

臺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区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积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尚有頭前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臺灣的天然湖泊稀少,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多是人工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臺灣之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坡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臺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臺灣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其中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目前尚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阶段。

氣候生物

2001年中度颱風納莉過境後臺北市健康路的沒頂車輛

臺灣可分為兩個氣候区,大致以通过中南部嘉義縣花蓮縣北回归线为界,中部及北部属亞熱帶季風氣候,嘉義以南属熱帶季風氣候。5月到9月為臺灣的夏季,天氣炎热,其中大臺北地区盆地地形,以致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又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因此夏季最高氣溫經常可達35℃及以上,7月的平均氣溫可接近30℃[3]。臺灣為海島地形,四面環海,每年9月~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时,冷空氣受到海洋调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氣溫相對於同緯度的华南地区稍顯溫暖。冬季時,臺南以北的平地氣溫有時會出現10℃以下的低溫[4]。日据时期的臺灣,被日本人稱作「常夏之島」,意指臺灣四季如夏。不過台灣冬季則相對涼爽,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5~17℃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7-21℃左右。而位處山區的合歡山玉山雪山海拔超過1,500米以上的高山由於地勢高,故11月~4月常有降雪

臺灣伴隨著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各地区降雨量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台灣東北角火燒寮最適合降雨,也是东亚下雨日數最多的地方。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臺灣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臺灣經常有颱風侵襲,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臺灣。颱風為臺灣提供了豐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臺北測站(臺北市中正區
氣候圖表(說明
 
 
83
 
 
19
14
 
 
170
 
 
20
14
 
 
180
 
 
22
16
 
 
178
 
 
26
19
 
 
235
 
 
29
22
 
 
326
 
 
32
25
 
 
245
 
 
34
26
 
 
322
 
 
34
26
 
 
361
 
 
31
25
 
 
149
 
 
28
22
 
 
83
 
 
24
19
 
 
73
 
 
21
16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台湾“中央氣象局”
臺中測站(臺中市北區
氣候圖表(說明
 
 
36
 
 
22
13
 
 
88
 
 
22
14
 
 
94
 
 
25
16
 
 
135
 
 
28
20
 
 
225
 
 
30
23
 
 
343
 
 
32
24
 
 
246
 
 
33
25
 
 
317
 
 
33
25
 
 
98
 
 
32
24
 
 
16
 
 
30
22
 
 
19
 
 
27
18
 
 
26
 
 
24
14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台湾“中央氣象局”
高雄測站(高雄市前鎮區
氣候圖表(說明
 
 
16
 
 
24
16
 
 
21
 
 
25
17
 
 
39
 
 
27
19
 
 
70
 
 
29
22
 
 
197
 
 
31
25
 
 
415
 
 
32
26
 
 
391
 
 
32
26
 
 
417
 
 
32
26
 
 
242
 
 
31
26
 
 
43
 
 
30
24
 
 
19
 
 
28
21
 
 
16
 
 
25
17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台湾“中央氣象局”
臺東測站(臺東縣臺東市
氣候圖表(說明
 
 
43
 
 
23
17
 
 
48
 
 
24
17
 
 
43
 
 
25
19
 
 
74
 
 
28
21
 
 
157
 
 
30
23
 
 
248
 
 
31
25
 
 
281
 
 
32
26
 
 
308
 
 
32
26
 
 
299
 
 
31
25
 
 
236
 
 
29
23
 
 
78
 
 
27
21
 
 
42
 
 
24
18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台湾“中央氣象局”

臺灣位於亞熱帶熱帶,以及歐亞大陸太平洋的交界處。氣候條件使早期臺灣利於生物生存,臺灣海峽的隔離,則使冰河時期經由陸橋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特有種。另外高山對季風的阻擋能使島內環境變化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異。複雜的地形則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5]。流經菲律賓、中国台湾與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營養來源,一方面帶來海洋動物與浮游生物,一方面則帶來南方植物。臺灣陸地的森林種類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米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米是闊葉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則是針葉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則是苔蘚或草原。不同種類森林所構成的環境,也是各種植物動物、與真菌棲息地。臺灣的海岸線與鄰近海岸地区,過去擁有廣大的紅樹林沼澤,並因此孕育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動物。但現今大多已經消失,只保留在例如臺南的七股濕地與臺北的淡水河河口等少數區域。此外最南端的恆春半島,至今仍存有熱帶季風林珊瑚礁。由於人類在平地开发,大型野生動物大多僅能分佈在山區或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由於棲地破壞和外來種引入,造成臺灣部分原生物種負面影響,有些甚至瀕臨滅絕或已滅絕。如:福壽螺美国螯蝦澳洲淡水龍蝦吳郭魚非洲大蝸牛這五個外來種引進後,因欠缺天敵的制衡下,過度繁殖,導致臺灣原生的田螺螯蝦鯽魚大為減少;17世紀時曾經滿山遍野的臺灣梅花鹿,因長期過度捕獵大量鹿皮外銷日本等地,以致於目前野生的梅花鹿已經瀕臨滅絕。

為保護自然風景及野生動植物,台湾省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自1982年起已公告成立9座所谓“国家公園”。另為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1986年起也陸續公告22個自然保留區及2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多處自然保護區域

參考資料

  1. 臺灣師範大学環境教育研究所:臺灣島嶼资料库
  2. 阿里山国家風景區官方網頁——阿里山山脈
  3. 台北市的氣溫. [2016-01-02]. 
  4. 台南以北 最低溫下探12度. [2016-01-03]. 
  5. 科学人雜誌特刊《多樣性臺灣》。遠流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