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臺列嶼

座標25°44′8″N 123°30′22″E / 25.73556°N 123.50611°E / 25.73556; 123.5061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是位於東海南部、台灣八重山群島以北、沖繩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組島嶼,由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島嶼岩礁構成,總陸地面積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釣魚台之面積3.82-4.38平方公里(受潮差變化影響),高363公尺。各島泥土不厚、風浪較大,僅釣魚台上有淡水溪流。19世紀末期至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非法在釣魚台上定居[1]。現今各島均為無人島[2]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均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屬台灣附屬島嶼[3]。目前,日本仍非法聲稱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為其領土,非法稱釣魚台為所謂「尖閣諸島」(日語:尖閣諸島せんかくしょとう Senkaku-shotō),日本政府認為島嶼屬於日本所謂的「固有領土」,不存在領有權問題,引發一連串爭議[1]

命名

釣魚台遙感影像圖(摘自中國自然資源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地形地貌調查報告》)

群島的官方名稱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民間也用「釣魚島」或「釣魚台群島」泛指整個群島。台灣、香港澳門則將其稱作「釣魚臺列嶼」。「釣魚台」既可以僅指主島,也可指整個群島。

1845年,英國海軍調查該島,英國海軍軍艦三寶壟(Samarang)艦長愛德華·卑路乍(Edward Belcher)首次採用「Pinnacle Islands」(意為「尖頂群島」)形容頂峰呈教堂尖頂狀的南小島和北小島[2],該等名稱其後為日本海軍沿用[4]。1900年,日本博物學黑岩恆在其出版物「尖閣列島探險記事」中指,各島雖古來為沖繩人所知,亦已有琉球語名稱,但當時尚未有一名字概括各島,不便於地理研究,故將釣魚嶼和黃尾嶼兩島連同尖頭諸嶼統稱為「尖閣列島」[5],而日本國內在1970年代則開始改稱列島為「尖閣諸島」[6]

琉球語的名字「魚根久場島」[注 1]ユクン・クバ島ユクン・クバジマ Yukunkuba-jima)由「ユクン島」(意指「魚國」,指稱釣魚台)和「クバ島」(意指蒲葵,名字源自島上生長茂盛的蒲葵,漢字表記為「久場」,指稱黃尾嶼)的合稱而得名[8][9],而八重山語名稱「魚叉久場島」(イーグン・クバジマ Īgunkuba-jima[10])中的「イーグン」意思為魚叉,因島嶼外型像魚叉而得名[11]

自稱凱達格蘭族後裔的林勝義表示,釣魚台一詞是源於凱達格蘭語中解作「往返跳板」意思的「釣依達阿」,並認為凱達格蘭祖先曾經登釣魚台,釣魚台本是周圍南島語族居民的漁場,而釣魚台隨處可以見到的山橄欖樹,則是被凱達格蘭族後裔口傳的聖樹,且釣魚台是凱達格蘭人的聖地。

在國際間,中文的命名常翻譯成Diaoyu IslandsDiaoyutai IslandsDiaoyutaiDiaoyu Dao等,其中Diaoyu Islands的使用率最高。日文譯名則寫成Senkaku Islands

歷史

古代記述

1752年由法國人繪制的亞洲地圖(中國與韃靼部分),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位於圖中央部份。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相關記載最早出現於中國明朝的《順風相送》(但成書年份存在不同解讀,目前存在1403年(永樂元年)至1593年等至少五種說法[注 2][注 3][18][19][20][21])、1534年的《使琉球錄》,書中曾記述「釣魚嶼」、「黃毛嶼」、「赤坎嶼」(或「赤嶼」)等島名;至於所記載的該等島嶼是由中國人還是琉球人首先發現並命名,中日雙方各自提出不同主張[1][22][23][24][25][26][27]。其他中國文獻及官方輿圖亦有採用「釣魚嶼」名稱,諸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憲幕僚鄭若曾編纂之《籌海圖編[28]乾隆年間《大清一統志[29]、乾隆皇帝欽命繪製之《坤輿全圖》等。

1752年由法國人繪制的亞洲地圖(中國與韃靼部分),是目前所見外國人所繪地圖中最早介紹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歷史文獻,當時中國被塗上粉紅色,而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琉球和臺灣東岸均塗上黃色[30]。1786年日本仙台藩林子平製作的《三國通覽圖說》之《琉球國全圖》也曾列出釣魚台群島,並註明這是中國來往琉球的航道。1845年,英國海軍記錄主島釣魚島泥土貧瘠,沒有人類居住或到訪的痕跡(There were no traces of inhabitants or visitors[2]

日本非法侵佔

時任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回覆內務卿山縣有朋的信件。紅框中的字眼為「不必要的糾紛」(不要ノコンプリケーション

1884年,日本福岡人古賀辰四郎於探險期間到達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其後向日本內務省申請要求將該島劃入國界。1885年10月9日,日本內務卿山縣有朋就此事致函外務卿井上馨,指沖繩縣希望對該島進行實地調查與建立國標[31]。對此,井上於1885年覆函説:「此島嶼近清國之境,前經勘查,較大東島方圓甚小,且清國已命其島名。近日清國報紙等,風傳我政府欲佔台灣近旁之清國所屬島嶼云云,對我國心懷猜疑,屢促清政府警示。此時若公然驟施立國標諸策,則易為清國所疑。竊以為目下可暫使其實地勘察,細報港灣之形狀及有無開發土地、物產之望,建立國標、開發諸事可留待他日。」[4][31][32]山縣有朋因應井上馨建議覆函沖繩縣知事,建議在釣魚台訂立國標一事可待日後處理,並提出不要把消息透露給新聞媒體[4]。山縣其後以政府公文書命令沖繩縣令西村捨三勘查釣魚台,西村其後派遣石澤兵吾一行官員乘坐出雲丸到島嶼進行實地查勘,而石澤以及出雲丸船長林鶴松回航後分別發佈了調查報告書[33]。至1895年1月14日,在確認釣魚台無人居住,島上亦無界碑、官廳或居民建築等清朝統治的證跡後[31],日本政府通過內閣會議將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下轄沖繩縣管理[1],以及認可沖繩縣於釣魚台建立國標的申請[31][34][注 4]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清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落敗,雙方簽定《馬關條約》,註明將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與日本,條約中包括粘附的遼東半島地圖作為所劃疆界共同堪界一事;該條約簽訂六日後引發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半年後再簽定《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

中日雙方在簽定《馬關條約》後有關釣魚台是否為無主地及是否透過《馬關條約》割讓一事存在尖銳矛盾。中方認爲,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在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之前即爲中方領土,已對釣魚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轄[36],後被日本竊占,無論日方認爲《馬關條約》割讓者中是否包括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馬關條約》廢除後,日本都應遵其無條件投降所接受的《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將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歸還予中國[37][38][39][40][41][42]。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表示在甲午戰爭開始後,即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三個月前(1895年1月),已實地考察確認該地是無人島,而且也沒有清國統治所及的跡象後基於「無主地先佔」原則在1895年將其劃歸沖繩縣;並認爲從那時起,在歷史上釣魚台群島即是構成日本南西諸島的一部分,不是在《馬關條約》中得自於中國清朝割讓的領土,不在日本根據《三藩市和約》必須放棄的領土之內,而是根據該和約第3條作為南西諸島的一部分置於美國的行政管理之下[31][34][43]

日本民間的非法開發

1910年時,非法在中國釣魚台開設鰹魚魚肉加工廠的日本人[44]

1896年,明治天皇頒佈飭令第十三號,將沖繩縣管轄範圍列為島尻郡、中頭郡、國頭郡、宮古郡、八重山郡等,台灣學者丘宏達指出此飭令未有提及釣魚台[45],但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稱沖繩縣已經在1890年申請將釣魚台歸屬八重山島役所管理[46],1895-1896年的沖繩縣統計書亦記述魚釣島地址為「八重山郡石垣間切登野城村」[1]。日本政府雖然在劃入版圖後未在釣魚島實地建立國標,但於1896年將島嶼租借30年給福岡縣海產物商人古賀辰四郎。1902年,編入石垣島大浜間切登野城村,石垣市在島上建立石碑標示番地號碼[10]。1926年9月,30年無償租借期完結,日本政府開始向古賀辰四郎的事業繼承人古賀善次徵收土地使用費[1]。1930年,古賀提出私有化土地,其後經沖繩營林署測量土地,日本政府於1932年正式將島嶼轉讓予古賀作私有地[1]

《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接受《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中第八條重申《開羅宣言》中內容,將日本的主權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它由《波茨坦公告》簽署國美國、中國、英國所決定的小島[47]

琉球等島嶼託管

1951年日本與美國等48國簽定《三藩市和約》,授權美國託管琉球群島。時值中國國內解放戰爭剛暫告一段落,國民黨當局逃往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不久,美國因朝鮮戰爭爆發在外交上繼續承認台灣當局,但印度等國已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導致戰勝國之一的中國代表權爭議難解,故兩岸當局及同樣參與韓戰的蘇聯均未受邀參加和會或簽署承認批准條約[48]。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1年9月18日發表聲明,該和約是非法的[49][50]

1952年2月28日,美日在東京簽署《日美行政協定》,確認美國在三藩市和約對日部分佔領,3月發行的日本外交文書第23卷公開的美國託管地區包含釣魚島。美國琉球民政府其後於1953年12月25日公佈的《第27號令》之「琉球列島之地理境界」將釣魚台列入託管的範圍之內,「根據1951年9月8日簽署的《三藩市和約》,有必要重新指定琉球列島的地理界線」,其中第一條規定當時琉球民政府管轄的區域為6點,連結成一梯形區域,而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位於第1、2點所連成之界線邊上,成為琉球之一部分[51]。美國政府在1955年起曾將黃尾嶼赤尾嶼使用為美國海空軍訓練演習場地,並分別與琉球政府及古賀善次簽訂租賃契約,以約2500萬日圓的年租租借島嶼[52]

1955年,國民黨當局自大陳島逃往台灣時,曾於釣魚台短暫駐軍。

1968年9月3日,琉球美國民政官表示早前有台灣拆船作業員登島,故請求琉球政府在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北小島南小島等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的島嶼上架設禁止非法登陸的警告牌,防止「非法入境者」登島[53]。工程於1970年7月開始[54]

日本的窺探

該群島列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由美國控制。1969年5月,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勘察中國東海台灣海峽北方後,認為該處蘊藏龐大的天然氣石油。1970年8月31日,在美國監督下的沖繩政府立法院起草了《關於申請尖閣列島領土防衛的決定》,有研究指這是戰後日本政府首次公開主張對該群島擁有主權[55]。1970年,美國單方面提出將沖繩及釣魚台交還日本。1971年,中國政府及台灣當局正式提出抗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台灣當局均堅稱,歷史文獻記載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自明朝已被中方發現、命名並使用,為中國固有領土[22][37][38],一直到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後才將釣魚台隨臺灣割讓給日本政府,故日本政府應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後將釣魚台歸還中國。另一方面,日本的官方立場則是認為日本政府自1885年起對島嶼進行勘察,並在1895年1月確認島嶼為荒島後以無主地先佔法理編入沖繩縣進行管轄,因此釣魚台等島嶼並不包含在1895年4月簽訂之《馬關條約》所割讓的臺灣附屬島嶼中[1][31]。有獨立學者根據中日文獻分析後認為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一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之前由中國控制領有,不認同日本的主張[56][57][58]

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群島主權移交日本時,一併非法將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日本,引發了一連串主權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台灣當局皆認為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均為台灣附屬島嶼,為中國的固有領土。[40][47]

2012年9月11日,日本行政機關以20億5千萬日圓的價格向栗原家族購買釣魚台、南小島以及北小島,同日完成所謂所有權轉移登記[59],非法對島嶼實施「國有化」[60],引起中國強烈不滿,中日關係因此跌入低谷。

「保釣運動」

自1970年代開始,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民眾及海外華人曾發起一系列民間運動,多次登島或試圖登島以代政府宣示主權,稱為「保釣運動」。

「臺日漁業協議」

「臺日漁業協議」,其正式名稱為《亞東關係協會與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漁業協議》,是台灣當局以「亞東關係協會」名以與日本以「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名義於2013年4月10日於臺北市臺北賓館召開第17次臺日漁業會談後所簽署的文件,針對雙方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周遭重疊專屬經濟海域的漁業作業安排達成協議,並未涉及雙方對主權的主張。此項協議於5月10日生效。在台灣漁民受到保障的情況下,至此之後中國台灣與日本在釣魚台的爭議漸漸較少被提起,也不再有人登島或試圖登島的情況。此舉實質是台灣當局聯合日本當局攻擊大陸的行徑,嚴重傷害了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及政治互信[61]

組成

2012年3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民政部公佈釣魚台及其部分附屬島嶼共71個島嶼標準名稱;台灣當局沿用1949年前中國地圖、統計年報等文件中的主要8個島嶼的命名,並未對散佈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周圍的小岩礁進行特別命名。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命名[62] 台灣當局命名 其他中文名 日文名 位置[62] 坐標[63] 面積(平方公里) 高程(米)
釣魚島 釣魚臺 釣魚嶼、釣魚山、釣嶼、釣台 魚釣島ユクン島和平島 距溫州市約356公里、福州市約385公里、基隆市約190公里 25°44.6′N 123°28.4′E / 25.7433°N 123.4733°E / 25.7433; 123.4733 (釣魚台) 4.3838 383
龍頭魚島 -   位於釣魚台東北 25°45.0′N 123°29.2′E / 25.7500°N 123.4867°E / 25.7500; 123.4867 (龍頭魚島)  
鯧魚島 -   位於釣魚台西南 25°44.0′N 123°27.6′E / 25.7333°N 123.4600°E / 25.7333; 123.4600 (鯧魚島)  
大黃魚島 -   位於釣魚台南 25°44.4′N 123°28.6′E / 25.7400°N 123.4767°E / 25.7400; 123.4767 (大黃魚島)  
小黃魚島 -   25°44.4′N 123°29.0′E / 25.7400°N 123.4833°E / 25.7400; 123.4833 (小黃魚島)  
金錢魚島 -   位於釣魚台東南 25°44.4′N 123°29.3′E / 25.7400°N 123.4883°E / 25.7400; 123.4883 (金錢魚島, 金錢魚西島, 梅童魚島, 梅童魚東島, 梅童魚西島)  
金錢魚西島 -   25°44.4′N 123°29.3′E / 25.7400°N 123.4883°E / 25.7400; 123.4883 (金錢魚島, 金錢魚西島, 梅童魚島, 梅童魚東島, 梅童魚西島)  
梅童魚島 -   25°44.4′N 123°29.3′E / 25.7400°N 123.4883°E / 25.7400; 123.4883 (金錢魚島, 金錢魚西島, 梅童魚島, 梅童魚東島, 梅童魚西島)  
梅童魚東島 -   25°44.4′N 123°29.3′E / 25.7400°N 123.4883°E / 25.7400; 123.4883 (金錢魚島, 金錢魚西島, 梅童魚島, 梅童魚東島, 梅童魚西島)  
梅童魚西島 -   25°44.4′N 123°29.3′E / 25.7400°N 123.4883°E / 25.7400; 123.4883 (金錢魚島, 金錢魚西島, 梅童魚島, 梅童魚東島, 梅童魚西島)  
龍王鯛島 -   25°44.5′N 123°29.4′E / 25.7417°N 123.4900°E / 25.7417; 123.4900 (龍王鯛島, 龍王鯛西島)  
龍王鯛西島 -   25°44.5′N 123°29.4′E / 25.7417°N 123.4900°E / 25.7417; 123.4900 (龍王鯛島, 龍王鯛西島)  
龍王鯛東島 -   25°44.4′N 123°29.4′E / 25.7400°N 123.4900°E / 25.7400; 123.4900 (龍王鯛東島, 龍王鯛南島)  
龍王鯛南島 -   25°44.4′N 123°29.4′E / 25.7400°N 123.4900°E / 25.7400; 123.4900 (龍王鯛東島, 龍王鯛南島)  
黃姑魚島 -   25°44.5′N 123°29.5′E / 25.7417°N 123.4917°E / 25.7417; 123.4917 (黃姑魚島)  
黃尾嶼 黃尾嶼 黃麻嶼、黃毛山、黃毛嶼、黃嶼 久場島クバ島 位於釣魚台東北約27千米處 25°55.4′N 123°40.9′E / 25.9233°N 123.6817°E / 25.9233; 123.6817 (黃尾嶼) 0.9091 117
海豚島 - 北西小島 位於黃尾嶼西北 25°55.8′N 123°40.7′E / 25.9300°N 123.6783°E / 25.9300; 123.6783 (海豚島)  
大珠島 -   位於黃尾嶼西 25°55.6′N 123°40.7′E / 25.9267°N 123.6783°E / 25.9267; 123.6783 (大珠島, 小珠島)  
小珠島 -   25°55.6′N 123°40.7′E / 25.9267°N 123.6783°E / 25.9267; 123.6783 (大珠島, 小珠島)  
上虎牙島 -   位於黃尾嶼北 25°55.7′N 123°41.0′E / 25.9283°N 123.6833°E / 25.9283; 123.6833 (上虎牙島)  
下虎牙島 - 北東小島 25°55.8′N 123°41.1′E / 25.9300°N 123.6850°E / 25.9300; 123.6850 (下虎牙島)  
西牛角島 -   位於黃尾嶼東北 25°55.6′N 123°41.1′E / 25.9267°N 123.6850°E / 25.9267; 123.6850 (西牛角島, 東牛角島, 黃牛島)  
東牛角島 -   25°55.6′N 123°41.1′E / 25.9267°N 123.6850°E / 25.9267; 123.6850 (西牛角島, 東牛角島, 黃牛島)  
黃牛島 -   25°55.6′N 123°41.1′E / 25.9267°N 123.6850°E / 25.9267; 123.6850 (西牛角島, 東牛角島, 黃牛島)  
牛尾島 -   25°55.6′N 123°41.2′E / 25.9267°N 123.6867°E / 25.9267; 123.6867 (牛尾島, 牛蹄島)  
牛蹄島 -   25°55.6′N 123°41.2′E / 25.9267°N 123.6867°E / 25.9267; 123.6867 (牛尾島, 牛蹄島)  
小龍島 -   位於黃尾嶼西 25°55.5′N 123°40.6′E / 25.9250°N 123.6767°E / 25.9250; 123.6767 (小龍島, 大雁島)  
大雁島 -   25°55.5′N 123°40.6′E / 25.9250°N 123.6767°E / 25.9250; 123.6767 (小龍島, 大雁島)  
燕子島 -   25°55.5′N 123°40.5′E / 25.9250°N 123.6750°E / 25.9250; 123.6750 (燕子島)  
刺蝟島 -   位於黃尾嶼西南 25°55.4′N 123°40.6′E / 25.9233°N 123.6767°E / 25.9233; 123.6767 (刺蝟島)  
臥蠶島 -   25°55.3′N 123°40.6′E / 25.9217°N 123.6767°E / 25.9217; 123.6767 (臥蠶島)  
大金龜子島 -   25°55.3′N 123°40.7′E / 25.9217°N 123.6783°E / 25.9217; 123.6783 (大金龜子島)  
小金龜子島 -   25°55.2′N 123°40.7′E / 25.9200°N 123.6783°E / 25.9200; 123.6783 (小金龜子島)  
海龜島 -   位於黃尾嶼東南 25°55.3′N 123°41.4′E / 25.9217°N 123.6900°E / 25.9217; 123.6900 (海龜島)  
海星島 -   位於黃尾嶼東 25°55.6′N 123°41.3′E / 25.9267°N 123.6883°E / 25.9267; 123.6883 (海星島)  
海貝島 -   位於黃尾嶼東南 25°55.2′N 123°41.2′E / 25.9200°N 123.6867°E / 25.9200; 123.6867 (海貝島)  
赤尾嶼 赤尾嶼 赤坎嶼、赤嶼、赤礁 大正島 位於釣魚台東約110千米處 25°55.3′N 124°33.5′E / 25.9217°N 124.5583°E / 25.9217; 124.5583 (赤尾嶼) 0.0609 75
赤背北島 -   位於赤尾嶼北 25°55.5′N 124°33.5′E / 25.9250°N 124.5583°E / 25.9250; 124.5583 (赤背北島)  
赤背東島 -   25°55.5′N 124°33.7′E / 25.9250°N 124.5617°E / 25.9250; 124.5617 (赤背東島)  
赤背西島 -   25°55.4′N 124°33.5′E / 25.9233°N 124.5583°E / 25.9233; 124.5583 (赤背西島)  
赤背南島 -   25°55.4′N 124°33.6′E / 25.9233°N 124.5600°E / 25.9233; 124.5600 (赤背南島)  
小赤尾島 -   位於赤尾嶼西 25°55.3′N 124°33.3′E / 25.9217°N 124.5550°E / 25.9217; 124.5550 (小赤尾島, 赤嘴島)  
赤頭島 -   25°55.3′N 124°33.4′E / 25.9217°N 124.5567°E / 25.9217; 124.5567 (赤頭島, 赤冠島, 赤鼻島)  
赤冠島 -   25°55.3′N 124°33.4′E / 25.9217°N 124.5567°E / 25.9217; 124.5567 (赤頭島, 赤冠島, 赤鼻島)  
赤鼻島 -   25°55.3′N 124°33.4′E / 25.9217°N 124.5567°E / 25.9217; 124.5567 (赤頭島, 赤冠島, 赤鼻島)  
赤嘴島 -   25°55.3′N 124°33.3′E / 25.9217°N 124.5550°E / 25.9217; 124.5550 (小赤尾島, 赤嘴島)  
望赤島 -   位於赤尾嶼西南 25°55.2′N 124°33.2′E / 25.9200°N 124.5533°E / 25.9200; 124.5533 (望赤島)  
北小島 北小島 薛坡蘭、黃茅嶼、橄欖山、大鳥島 北小島 位於釣魚台以東約5千米處 25°43.8′N 123°32.5′E / 25.7300°N 123.5417°E / 25.7300; 123.5417 (北小島) 0.3267 135
鳥巢島 -   位於北小島東 25°43.9′N 123°32.5′E / 25.7317°N 123.5417°E / 25.7317; 123.5417 (鳥巢島, 鳥卵島)  
鳥卵島 -   25°43.9′N 123°32.5′E / 25.7317°N 123.5417°E / 25.7317; 123.5417 (鳥巢島, 鳥卵島)  
小鳥島 -   位於北小島東南 25°43.7′N 123°32.7′E / 25.7283°N 123.5450°E / 25.7283; 123.5450 (小鳥島)  
南小島 南小島 薛坡蘭、黃茅嶼、橄欖山、大蛇島 南小島 位於釣魚台東南約5.5千米處 25°43.4′N 123°33.0′E / 25.7233°N 123.5500°E / 25.7233; 123.5500 (南小島) 0.4592 149
龍門北島 -   位於南小島西北 25°43.5′N 123°32.7′E / 25.7250°N 123.5450°E / 25.7250; 123.5450 (龍門北島)  
龍門島 -   25°43.5′N 123°32.6′E / 25.7250°N 123.5433°E / 25.7250; 123.5433 (龍門島)  
龍門南島 -   25°43.4′N 123°32.7′E / 25.7233°N 123.5450°E / 25.7233; 123.5450 (龍門南島)  
臥龍島 -   25°43.4′N 123°32.6′E / 25.7233°N 123.5433°E / 25.7233; 123.5433 (臥龍島, 臥龍西島)  
臥龍西島 -   25°43.4′N 123°32.6′E / 25.7233°N 123.5433°E / 25.7233; 123.5433 (臥龍島, 臥龍西島)  
飛龍北島 -   位於南小島東南 25°43.4′N 123°33.4′E / 25.7233°N 123.5567°E / 25.7233; 123.5567 (飛龍北島)  
飛龍島 -   25°43.3′N 123°33.4′E / 25.7217°N 123.5567°E / 25.7217; 123.5567 (飛龍島, 飛龍南島)  
龍珠島 -   25°43.3′N 123°33.3′E / 25.7217°N 123.5550°E / 25.7217; 123.5550 (龍珠島, 金龍島)  
飛龍南島 -   25°43.3′N 123°33.4′E / 25.7217°N 123.5567°E / 25.7217; 123.5567 (飛龍島, 飛龍南島)  
長龍島 -   25°43.2′N 123°33.4′E / 25.7200°N 123.5567°E / 25.7200; 123.5567 (長龍島)  
金龍島 -   25°43.3′N 123°33.3′E / 25.7217°N 123.5550°E / 25.7217; 123.5550 (龍珠島, 金龍島)  
北嶼 沖北岩 北岩、大北小島、鳥島 沖の北岩 位於釣魚台東北約6千米處 25°46.9′N 123°32.6′E / 25.7817°N 123.5433°E / 25.7817; 123.5433 (北嶼) 0.0183  
北嶼仔島 -   位於北嶼南 25°46.8′N 123°32.6′E / 25.7800°N 123.5433°E / 25.7800; 123.5433 (北嶼仔島, 小元寶島)  
小元寶島 -   位於北嶼西南 25°46.8′N 123°32.6′E / 25.7800°N 123.5433°E / 25.7800; 123.5433 (北嶼仔島, 小元寶島)  
飛雲島 -   25°46.8′N 123°32.4′E / 25.7800°N 123.5400°E / 25.7800; 123.5400 (飛雲島)  
元寶島 -   25°46.8′N 123°32.5′E / 25.7800°N 123.5417°E / 25.7800; 123.5417 (元寶島)  
南嶼 沖南岩 南岩、大南小島、蛇島 沖の南岩 位於釣魚台東北約7.4千米處 25°45.3′N 123°34.0′E / 25.7550°N 123.5667°E / 25.7550; 123.5667 (南嶼) 0.0048  
飛嶼 飛瀨 飛岩、飛礁岩 飛瀬

又稱飛岩飛礁岩[注 5]。日本過去稱呼島嶼為「飛礁」(とびしょう),現今則多稱呼爲飛瀨(日語:飛瀬とびせ Tobise)。位於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主島釣魚台東方約1.5公里處,而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中則位在釣魚台和北小島南小島之間的釣魚水道上。目前無人居住的飛瀨整體面積約0.0008平方公里,是釣魚台列島面積最小的島嶼[64]。而其海拔高度最高僅有2公尺[65]。整個飛嶼是由12座大小不等的暗礁組成,其中礁岩群中央區域裏鄰近的最大以及次大礁岩為主要結構。島上沒有任何植被生長[66][67]

25°44.1′N 123°30.4′E / 25.7350°N 123.5067°E / 25.7350; 123.5067 (飛嶼, 飛仔島) 0.0008  
飛仔島 -   位於釣魚台東南 25°44.1′N 123°30.4′E / 25.7350°N 123.5067°E / 25.7350; 123.5067 (飛嶼, 飛仔島)  

地理

釣魚台地貌圖(摘自中國自然資源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地形地貌調查報告》)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由釣魚台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沖北岩、沖南岩、飛瀨八座主要的島礁組成,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散佈在北緯25度40分到26度及東經123度到124度34分之間;位於台灣東北方的東海中,南距基隆102海里,西北距溫州192海里,西距福州208海里,東北距沖繩群島的首府那霸為230海里。距最近的台灣彭佳嶼爲73海里,距琉球與那國島為76海里。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最東端的赤尾嶼距離最西端的釣魚台約108公里(58海里),最北端的黃尾嶼距離最南端的南小島約23公里(12海浬)。

主島為釣魚島,面積約4.5平方公里。位於東海大陸架沖繩海槽(俗稱「黑水溝」)西側,於台灣彭佳嶼東140公里(73海里)、琉球與那國島東北方約150公里(76海里)、日本石垣島北170公里(90海里)、台灣基隆港東偏北約186公里(102海里)、福建東引島東偏南約304公里(163海里)處、浙江南麂島東南約306公里(164海里)處、浙江溫州港東南約356公里(192海里)處、福建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東偏南約385公里(208海里)處、日本沖繩那霸機場西偏南約417公里(230海里)處、宮古島西180公里處。釣魚台呈番薯形,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面積約4.3平方千米。地勢北部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脈橫貫東西;最高山峰高華峰(日本稱奈良原岳)海拔362米,位於中部;其他尚有高程320米的神農峰(日本稱屏風岳)、258米、242米的山峰若干,及4條主要溪流(龍頭溪,位於本島東北部;雙溪,位於本島北部;西溪,位於本島西部;小西溪,位於本島西北部),主要港灣有西部的順風港和南部的滙魚灣。此外,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實為臺灣北部觀音山大屯山的地質延伸。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部分地理實體名稱一覽
中國名稱(正式名稱)[6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2012年發佈的官方命名)
日本名稱(非法名稱)[69]
(日本地理學家在1900年代的命名)
位置
高華峰 奈良原岳 釣魚台中部偏西
神農峰 屏風岳 釣魚台中部偏東
東釣角 東岬 釣魚台東端
西釣角 西岬 釣魚台西端
北釣角 北岬 釣魚台北端
南釣角 閃緑角 釣魚台南端
東龍尾 和蘭曲 釣魚台南
西龍尾 安藤岬 釣魚台南
龍頭溪 道安渓 釣魚台東北
雙溪 大溪 釣魚台北
西溪 尾瀧渓 釣魚台西
小西溪 小渓 釣魚台西北
順風港 釣魚台西
匯魚灣 釣魚台南
釣南錨地 和平泊 釣魚台南,西龍尾西
釣魚水道 佐藤水道 釣魚台與北小島之間
黃毛峰 千歳山 黃尾嶼中部
信天山 黃尾嶼東北部
永康山 黃尾嶼東南部
西崎 黃尾嶼西端
馬追原 黃尾嶼西部
赤川原 黃尾嶼東部
ナベクボ 黃尾嶼東部
東崎 黃尾嶼東端
溝川原 黃尾嶼東北部
赤坎嶺 赤尾嶼中部
系纜石 赤尾嶼北部
獅峰 北小島南
鷹峰 北小島中偏北
孔明石 三尊岩 北小島西北
蓮花石 三層岩 北小島北
拳頭嶺 南小島西北
伊澤泊 南小島西端
拇指峰 新田立岩 南小島東南
橄欖門 イソナノ瀬戸(中文意為「海岸瀨戶」) 北小島和南小島之間
元寶門 元寶島和小元寶島之間

地質地勢

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與長崎縣五島列島同處於東海大陸架邊緣,構成臺灣-宍道褶曲帶[70],其中黃尾嶼和同在此褶曲帶上的臺灣的彭佳嶼均屬第四紀的小規模玄武岩質火山島[71][72]。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所在的大陸架邊緣海床地區水深介乎140-160米[73]沖繩海槽(又稱「黑水溝」)位於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以南約10海浬,該處海床地形突變至水深1000米以上。

根據宜蘭縣政府網站所述,「台灣漁民在近百年經常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水域作業,遇到強風時則駛往釣魚台及南小島之間寬約1.5公里的海峽作避風港,而東海一帶整年受東北及西南季風影響,黑潮從台灣東部向東北流,琉球漁民在過去數十年間鮮有到此作業。」

水文氣候

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全年平均溫度21℃,與台灣東北部氣候相同,夏季炎熱高溫大約平均27℃,冬季最低溫11.9℃。濕度偏高平均為84%,由於受到季風氣候影響,年降雨量高達2800mm以上,年平均降雨天數為190.4日,而且長年風大浪高。

人類居住或登陸使用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有中國文獻記載,明、清朝至十九世紀初已有台灣漁民利用該群島列嶼避風,並在主島釣魚台建有中國式神廟,亦曾有中藥師登島採藥。[74]

1845年,英國海軍上島調查,記錄主島釣魚島有淡水溪流,但土地貧瘠不足以維持六、七個人的生存,無人類定居或到訪的痕跡,發現一些中國人或日本人的帆船殘骸(「There were no traces of inhabitants or visitors. Traces of the wreck of Chinese or Japanese junks were noticed.」)[2]

1889年起,石垣島「八重山島共同水產會社」開始前往釣魚台及黃尾嶼捕魚,其中一次捕魚由78名絲滿漁民進行,捕獲物包括夜光蠑螺寬永通寶[1]

1896年8月,日本人古賀辰四郎開始租借並在釣魚台黃尾嶼種植農作物、使用珊瑚礁建造碼頭、設備、工廠、宿舍等建築物,從事各種海產和雀鳥(如信天翁[75])的加工並製造各種魚類罐頭[76][77]。1897-1900年間,古賀辰四郎共派遣136人到島上開發,同時引入養、養業,並開採礦藏(珊瑚海鳥糞[77][78]。隨着事業擴大,在1900年黃尾嶼和南小島已經建設了小屋和碼頭[1],高峰時的1909年甚至有99戶,共248個日本人在島上居住[77],通稱「古賀村」[10]。直至1940年漁業加工廠因燃料實施配給制而停止運作[10],島上居住者全數離開[79]

1945年7月間,從日本石垣島往台灣本島撤退的日本平民因船隻被美軍轟炸而曾在釣魚台短期避難,期間在島上只能吃草和雀肉維生,多人餓死[80],是為尖閣諸島戰時遇難事件。據《沖繩縣史》所考,180名乘船者當中有75人死亡[81],石垣市在1969年為此事在釣魚台上建立慰靈碑紀念死者[10]

1955年,國民黨當局部分軍隊自大陳島逃往台灣時,曾在該島短暫停留。

1967年4月,巴拿馬籍萬噸級貨輪「銀峰號」在南小島附近擱淺,台灣的興南工程公司為拆除沉船,派工人上南小島,在島上建有房舍並設置起重機等機具。據一名日本入國管理局課長比嘉健次的文章中記述,1968年的工程活動曾向琉球政府取得入境許可後才進行[82][83]

1968年3月,台灣籍「海生二號」貨輪在黃尾嶼附近觸礁,1970年台灣龍門工程實業公司為打撈拆除沉船,在7月9至11日於黃尾嶼上建造臨時碼頭、台車軌道等建築[74],但也有指1970年的工程人員曾被琉球政府以「非法入域」為由勸告離開[83]。同年7月,為回應美國民政官斯坦利(Stanley Sherman Carpenter)在1968年的要求[53],琉球政府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架設警告牌[54]

現在各島均為無人島[3]

生態物種

目前釣魚島至少有34種陸地鳥類以及7種爬行動物,已知並沒有兩棲類。動物方面則以鳥類魚類為主,是著名的海鳥群集繁殖地和漁場,除20多種的野鳥以外,多為候鳥海鳥主要的種類有烏領燕鷗、玄燕領、大水雉鳥、長尾水雉黃尾嶼過去為短尾信天翁黑腳信天翁的主產地,當中北小島附近海域有大量短尾信天翁[84][85][86]。1970年代,南小島和北小島兩個島嶼上有常居的短尾信天翁和黑腳信天翁[87][87][88][89][90]。由於日本在早期開始進行開發的時候,島上海鳥糞過多,因此也有日本開發者收集海鳥糞做為肥料之用。其他動物有蝙蝠,爬蟲類有石龍子、守宮以及若干蛇類,列島上的其中六種爬行動物物種的兩爬類-動物相區系較傾向於台灣本島和中國大陸。昆蟲則有100多種,漁業類資源豐富。島上並有多個特有種,如目前己瀕臨絕種釣魚台鼴諸喜田澤蟹拉丁語Geothelphusa shokitai)以及釣魚島特有的5種蝸牛,其中Nesiohelix solida以及Zaptyx takarai已被認為瀕危[91]。植物方面,據1950至60年代所進行的調查顯示,釣魚島主島上主要分6種植物群落,而主島和南小島合計有89科235種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然而島嶼缺乏農業價值[92]

而在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所在水域,亦是珍稀的龍宮翁戎螺Entemnotrochus rumphii,俗稱「龍宮貝」)的生長水域[93][94]

1978年,有日本右翼團體為了宣示「主權」,登上釣魚台建造燈塔以及從與那國島運送雌雄山羊各一隻到主島釣魚台上[10],到1991年山羊數目已增加達300隻以上,山羊大量採食包括八丈芒在內的24種植物,淡水亦遭羊糞污染[95]


行政管理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領海及毗連區法》中將釣魚島及附屬各島列入領海領土範圍,為台灣的附屬島嶼[96];根據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佈了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97], 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的聲明》。2014年9月18日,福建省霞浦縣人民法院披露該院首次對釣魚台海域專屬經濟區行使了民事司法管轄權[98]
    • 台灣當局將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劃歸台灣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管轄[74]

郵政電訊

據台灣地區中華郵政資料,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的郵遞區號屬290。但實際上郵件無法遞送至該地。在電訊方面,台灣當局將其劃入宜蘭縣頭城鎮,因此所有的固網電話理論上均以「03」為首。但實際上並無任何人,亦無台灣任何電信公司之設備。因為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在台灣有所屬郵區,過去台灣有餐廳提供網上送餐服務時,曾按照郵政資料加入了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

中國大陸亦有電商將釣魚島列入其配送範圍,與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同屬華東地區[99]

參見

註釋

  1. 又譯「阿根久場島」[7]
  2. 荷蘭學者戴文達(Duyvendak)和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順風相送》在1430年完成,但負責抄錄該書回中國的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向達則認為該書成於十六世紀[12]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韓振華主張該書成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13]京都大學教授井上清指該書被推論成於十六世紀,但成書年代不明[14];日本學者內田晶子認為該書成書於1570年以後[15],後陳宗仁亦從內田說[16],台灣學者陳佳榮認為成書於約1593年[17]
  3. 原文為「北風東湧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湧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用艮針取枯美山」
  4. 在2012年,台灣對外交往部門認為該內閣決議未由天皇簽署佈告,沒有任何文件遺留[35]
  5. 關於飛嶼在各地漢語字詞的使用習慣上有所不同,其中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地區多稱呼為「飛嶼」,而臺灣地區則常稱呼為「飛瀨」。
  6. 南小島為2390號番地,北小島為2391號番地,釣魚台為2392號番地,黃尾嶼為2393號番地,赤尾嶼為2394號番地[10]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尖閣諸島紹介冊子 (PDF). 領土・主權對策企畫調整室. 內閣官房. [2020-03-14]. 
  2. 2.0 2.1 2.2 2.3 Sir Edward Belcher; Arthur Adams.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Samarang I. London: Reeve, Benham, and Reeve. 1848: 318. There were no traces of inhabitants or visitors"、"Traces of the wreck of Chinese or Japanese junks were noticed. 
  3. 3.0 3.1 鍾嚴. 論釣魚島主權的歸屬. 人民日報 (北京). 人民日報社. 1996年10月18日 [2012年8月17日]. 
  4. 4.0 4.1 4.2 Unryu Suganuma. Sovereign Rights and Territorial Space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95. ISBN 0824824938. 
  5. 『地学雑誌』第140巻. [2013-06-18] (日語). 
  6. 角川日本地名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 (47) 沖縄県. 角川書店: 428. 1986. ISBN 978-4040014708. 
  7. 尖閣諸島の調査と行政管理の必要性の高まり. 領土・主權對策企畫調整室. 內閣官房. [2020-03-14]. 
  8. 尖閣列島ノート・Ⅱ - 尖閣諸島の領有権問題. [2013-08-26]. 
  9. 尖閣諸島今昔. [2013-08-26]. 
  1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石垣市の宝 尖閣諸島 (PDF). 石垣市. 2015-03-01 [2020-04-16]. 
  11. 高橋莊五郎. 尖閣列島ノート. 青年出版社. 1979. 
  12. 向達. “两种海道针经序言”. 《两种海道针经》.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4. (現館藏於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
  13. 謝方﹑錢江﹑陳佳榮. 第三卷 航海交通貿易研究. 韓振華選集.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2002: 226. 
  14. 井上清. 三 釣魚諸島は明の時代から中国領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る. 「尖閣」列島-釣魚諸島の史的解明. 第三書館. 1996-10. 
  15. 內田晶子提出《順風相送》云「收入長崎港,有佛郎蕃住此」,而長崎開埠於1570年,認爲該書成於1570年以後,並非成於1403年(內田晶子.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中の順風相送について--16世紀における中国商船の針路. 《南島史學》. 1985年, (25、26期) [2013-08-19] (日語). 
  16. 陳宗仁. 北港与Pac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七世紀之際臺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 (PDF). 漢學研究. 2003, (21-2期): 249–278 [2013-08-19]. 
  17. 「順風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收入《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 ISBN 978-7-308-10822-5,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18. 吳天穎. 发现钓鱼列岛最早记载:航海指南《顺风相送》. 鳳凰新媒體. 2012-07-18 [2020年3月23日]. 
  19. 史籍《顺风相送》有力佐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原文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 [2020-03-23]. 
  20. 《顺风相送·指南正法》. 中華書局. 2017年2月. ISBN 978-7-101-12400-2.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館藏孤本 最早記載釣魚台屬於中國之典籍 
  21. 順風相送(兩種海道針經) 請檢查|url=值 (幫助). [2020-06-12]. 北風東湧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湧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用反針取枯美山。 
  22. 22.0 2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北京: 新華社. 2012年9月25日 [2012年10月1日] (簡體中文). 
  23. 劉江永. 再论钓鱼岛为什么属于中国 ———兼评尾崎重义所谓的历史、法律根据 (PDF). 太平洋學報. 2013-07, 21 [2020-06-12]. 
  24. 廉德瑰. 日学者岂可如此治学. 鳳凰網 (原載《解放日報》). 2012-07-19. 
  25. 吳天穎.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增订版) 1.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第三章第三節第二目《石井望副教授弄巧成拙,幫了倒忙》. ISBN 9787516203712. 
  26. いしゐのぞむ (石井望). 尖閣領有権、漢文史料が語る真実. 正論 (産經新聞社). 2011-03, (468): 190–200. 
  27. 尾﨑重義. 尖閣はなぜ日本領か 歴史的・法的根拠を示そう. WEDGE OPINION. 2013-01, 25: 12-14. 
  28. 胡宗憲主持、鄭若曾編纂. 《籌海圖編》. 第一卷《沿海山沙圖》,第二卷《使倭針經圖說》. 北京: 《欽定四庫全書》本. 1561年 [2013-07-24]. 
  29. 大清一统志》. 北京: 大清帝國. 1744年: 第280卷. 
  30. 見いしゐのぞむ《尖閣反駁マニュアル百題》彩色圖第八,及第372,375頁,集廣舍2014年6月。又Seconde partie de la carte d'Asie contenant la Chine et partie de la Tartarie... : publiée sous les auspices de Mgr le Duc d'Orléans / par le Sr d'Anville ; Guillaume de La Haye sculp.. 法國國家圖書館. 1752 [2015-10-28]. 
  31.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日本外務省. 尖閣諸島の領有権についての基本見解. 日本 東京: 日本外務省網站. 1972年3月 [2013-10-20] (日語). 
    日本外務省. 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的基本见解 (PDF). 日本 東京: 日本外務省網站. 1972年3月 [2013-10-20] (中文). 
  32. 存档副本. [2017-07-24]. 
  33. 沖縄県、出雲丸を派遣して開拓可能性を調査. 海洋政策研究所島嶼資料センター. 2017-10-27 [2020-03-14]. 
  34. 34.0 34.1 尖閣諸島 日本領有の正当性. [2013-10-20] (日語). 
  35. 日本推釣島國有化 台官方聲明一概不承认.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2-09-10. 
  36. 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 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PDF). [2018-01-29]. 
  37. 37.0 37.1 Cairo Declaration National Diet Library of Japan
  38. 38.0 38.1 Cairo Communiqué National Diet Library of Japan
  39. Potsdam Declaration National Diet Library of Japan
  40. 40.0 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 原載1971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1971年12月30日 [2010年11月13日]. 
  41. 張啓雄. 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問題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台北: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3年6月, (第二十二期): 107–135 [2011-02-05]. 
  42. 劉江永. 从历史事实看钓鱼岛主权归属. 人民日報 (北京). 人民日報社. 2011年1月13日: 權威論壇 [2011年1月26日]. 
  43. Nguyen Thi Lan Anh, Diplomatic Academy of Vietnam. Territorial issue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PDF). 日本 東京: The Jap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4-03-31 [2014-06-09] (英語). 
  44. 共同通訊社. Ishigaki fishermen fret over Senkaku encroachment. 《日本時報》. 2010年11月28日 [2012年11月16日] (英語). 
  45. 丘宏達,臺灣商務印書館,《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
  46. 勅令による沖縄の区画策定. 海洋政策研究所島嶼資料センター. 2017-10-27 [2020-03-14]. 
  47. 47.0 47.1 賈宇.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钓鱼岛争端. 人民日報(人民網) (北京). 人民日報社. 2010年10月3日 [2010年10月24日]. 
  48. 舊金山和約与中日和約. [2013-10-30]. 
  49. 編輯:李國華. 旧金山和约签字(1951年9月8日).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重要事件掃描. 北京: 解放軍報社. 2005年5月9日 [2010年10月24日]. 
  50. 辛崇陽. 钓鱼岛主权之争渐趋复杂化. 法制日報(法制網) (北京). 法制日報社. 2010年9月16日 [2010年10月24日]. 
  51. 《兩岸史話》釣魚台 蔣与毛的历史責任 ── 兩岸默認美国27號令(之二). 旺報. 2013-04-26 [2013-10-18]. 
  52. 田中邦貴. 石垣市字登野城(登記簿写し). www.tanaka-kunitaka.net. [2011年9月2日]. 
  53. 53.0 53.1 陸軍省琉球列島米國民政府民政官室. 尖閣列島に対する警告板の設置に関する米琉往復書簡. 1968-09-03. 
  54. 54.0 54.1 尖閣諸島「警告板の設置作業者を」 与那国の関係者探す. 《八重山每日新聞》. 2009年8月15日 [2012年2月17日] (日語). 
  55. 郭永虎. 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 2005 (4): 111–117 [2010-11-06]. ISSN 1002-6800 (中文). 
  56. 井上清. 「尖閣」列島--釣魚諸島の史的解明. 日本 東京: 第三書館. 1996-10 [2014-06-24]. ISBN 4807496123 (日語). 
  57. Martin Lohmeyer. The Diaoyu/Senkaku Islands Dispute -Questions of Sovereignty and Suggestions for Resolving the Dispute (PDF). New Zealand(新西蘭),Christchurch: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學). 2008年: 56–57頁(3.1.6 Defence Manuals) [2013-07-24] (英語). 
  58. Gavan McCormack. Small Islands – Big Problem: Senkaku/Diaoyu and the Weigh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China-Japan Relations.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 (Ithaca, NY, USA (美國)). 2011-01-03, 9 (1) [2014-06-21]. ISSN 1557-4660 (英語). 
  59. 野田佳彥. 参議院議員佐藤正久君提出政府による尖閣諸島の管理強化策に関する質問に対する答弁書. 防衛省・自衛隊. 2012-11-13 [2020-03-17]. 
  60. 尖閣諸島、11日に国有化…当面現状のまま維持. 《讀賣新聞》. 2012年9月11日: 第4頁 (日語). 
  61. 王建民. 台日渔业协议得失评断. 今日中國. 中國外文局. [2022-04-04]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62. 62.0 62.1 國家海洋局、民政部. 国家海洋局 民政部受权公布我国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2年3月3日 [2012年3月3日]. 
  63.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 (編).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一些岛屿的地理坐标. 2012年9月15日 [2013年2月11日]. 
  64. 华夏网 - 魂牵梦绕他国垂涎 俯瞰中国绝美钓鱼岛(全文)(2). [2018-02-27]. 
  65. 沖縄県島しょ別面积一覧. 沖繩縣廳. 2007年12月 [2012年11月16日] (日語). 
  66. 飞屿_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2018-02-27]. 
  67. 張耀光編. 中国海岛开发与保护 地理学视角.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2.06: 126–128. ISBN 978-7-5027-8291-7. 
  6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国公布钓鱼岛海域部分地理实体标准名称. 新華網 (北京). 新華社. 2012年9月22日 [2012年10月10日]. 
  69. 尖閣諸島地図集. [2014-03-17] (日語). 
  70. 小林哲夫,藤澤康弘. 日本の第四紀火山カタログ:黄尾嶼. 第四紀火山カタログ委員会. 2000 [2012-08-19] (日語). 
  71. 莊文星; 陳汝勤. 台灣地貌. 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2-08-19]. 
  72. 小林哲夫,藤澤康弘. 日本の第四紀火山カタログ:黄尾嶼. 第四紀火山カタログ委員会. 2000 [2012-08-19] (日語). 
  73. 井上卓彥. 東シナ海における地質構造発達史 -研究レビュー- (PDF). 地質ニュース. 2007-5, (633號): 37–44 [2020-03-17]. 
  74. 74.0 74.1 74.2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家安全組. 釣魚台主權爭議与護漁問題. 台北: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5年7月6日 [2011年1月26日]. 
  75. 尖閣列島探倹記事. 地學雜誌 (東京地學協會). 1900, 12 (9): 531 [2012-08-21] (日語). 
  76. 「地主」栗原家には小泉政権以降、億単位の賃料支払い――尖閣諸島、領有と登記の経緯. 週刊金曜日. [2012-08-22] (日語). [永久失效連結]
  77. 77.0 77.1 77.2 日本的東海政策 — 第四章:釣魚臺政策 (PDF). [2013-10-30]. 
  78. 池上彰Special なぜ日中は対立するのか? 映像で見えてきた尖閣問題. 
  79. Kaneko, Maya, (Kyodo News) "Ishigaki fishermen fret over Senkaku encroachment ", Japan Times, December 8, 2010, p. 3.
  80. [71 尖閣諸島遭難(3)]餓死者の死臭 島覆う. 琉球新報 (日本 沖繩). 琉球新報社. 2010-01-17 [2012-08-16] (日語). 
  81. 沖繩縣教育委員會(1974年)縣史、214頁
  82. 參見條目南小島不法佔用事件
  83. 83.0 83.1 「警告板設置の思い出」
  84. 尖閣研究 高良學術調査團資料集(下卷) pp213-250. 尖閣諸島文獻資料編纂會編. 2007年10月1日刊
  85. 北小島の洋上に居たアホウドリ―尖閣列島生物調査(1953年8月)で實見― . 尖閣諸島文獻資料編纂會
  86. 尖閣諸島調査團座談會 . 尖閣諸島文獻資料編纂會
  87. 87.0 87.1 尖閣列島學術調査報告. 琉球大學尖閣列島學術調査團編. 琉球大學. 1971年刊
  88. 沖繩の秘境を探る. 高良鐵夫. 沖繩新報社. 1980年刊. pp106-107
  89. 河野裕美 「アホウドリ」『沖繩縣の絶滅のおそれのある野生生物(レッドデータおきなわ)-動物編-』、沖繩縣文化環境部自然保護課編 、2005年、61-62頁。
  90. 長谷川博 「アホウドリの保護」 黑田長久監修 C.M.ペリンズ、A.L.A.ミドルトン編 『動物大百科7 鳥類I』、平凡社、1986年、60-61頁。
  91. Yasushi Yokohata. On the“Urgent Appea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n Uotsuri-jima Island in Senkaku Islands, Japan”. Recent Advances in the Biology of Japanese Insectivora -Proceedings on the Symposium on the Biology of Insectivores in Japan and on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日本: Hiwa Museum for Natural History, Hiba Society of Natural History. 1999: 79–87 [10-05-2011] (英語). 
  92. 多和田眞淳. 尖閣列島の植物相について. 『琉球大学農学部学術報告』第1号. 琉球大學農學部. 1954年4月. 
  93. 蔡文婷. 貝中之王 ──「龍宮貝」小檔案. 台灣光華. 2007, (1月): 第109頁 [2013-08-19] (繁體中文). 
  94. 梁志健. 珍貴的古生物:龍宮翁戎螺. 教協報. [2013-08-19] (繁體中文(中國香港)). 
  95. 尖閣諸島魚釣島の生物相と野生化ヤギ問題 (PDF). [2012-08-16] (日語). 
  96.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中國人大網. [2012-09-07]. 
  97.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国政府就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发表声明. 新華網 (北京). 新華通訊社. 2012年9月10日 [2012年9月10日]. 
  98. 朱建陵. 福建法院裁決釣魚台海域納管轄 陸司法首例. 中國時報. 2014-09-18 [2014-12-12] (中文). 
  99. 京東快遞配送. [2012-04-10]. 

外部連結

 中國官方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