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茂名市
地級市
綽號:油城
茂名市地圖
茂名市地圖
國家 中國
廣東省
設立1959年3月22日
語源潘茂名命名
政府駐地茂南區
下級行政區2市轄區、3縣級市
政府
 • 市委書記袁古潔
 • 人大常委會主任吳剛強(代理)
 • 市長莊悅群(代理)
 • 政協主席黃心強
面積
 • 地級市11,427 平方公里(4,412 平方英里)
 • 市區2,715 平方公里(1,048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全省第7位(佔全廣東省6.36%)
 • 建成區(2019)123.31 平方公里(47.61 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1,703.8 公尺(5,589.9 英尺)
最低海拔1.6 公尺(5.2 英尺)
人口(2020)
 • 地級市617.4萬人
 • 排名全省第6位(佔全廣東省4.9%)
 • 密度540.3人/平方公里(1,399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20)253.91[注 1]萬人
 • 城鎮(2020)268.96萬人
語言
 • 母語方言粵語雷州話客家語舊時正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525000
電話區號668
車輛號牌粵K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年均溫22.8-23.4 ℃
年降水1500-1800毫米
年日照1700-2000小時
行政區劃代碼440900
城市口號濱海綠城 好心茂名
城市精神堅定自信、務實進取、百折不撓、開放包容、向上向善(新時代茂名奮鬥精神)
本地生產總值(2020)¥3279.31億(全省第7位,佔全廣東省2.96%)
475.44億美元匯率
人均¥53,114(全省第10位
7,700美元(匯率)
HDI(2016)0.751 高 [1]
網站http://www.maoming.gov.cn/
茂名市
繁體字 茂名
簡化字 茂名
郵政式拼音 Mowming[注 2]

茂名市郵政式拼音Mowming),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市境東毗陽江市,北連雲浮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玉林市,西接湛江市,南臨南海。地處雲開大山雲霧山之間的丘陵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鑒江羅江小東江袂花江皆自北往南流入南海,沿岸多有沙堤潟湖分佈。全市總面積11,4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7.4萬(2020年),市人民政府駐茂南區

1956年,中共中央同意在原茂名縣南部建設規模為年產100萬噸原油的油頁岩廠[2],1959年,以茂名工礦區為基礎設立茂名市,1975年升格為地級市。茂名以「南方油城」著稱,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此外,茂名亦是廣東省內的農業大市及水果生產基地,其中荔枝龍眼香蕉的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居全省首位。

名稱來源

一般認為,「茂名」以當地道教先驅潘茂名之名命名,起源於人名,後演化成地名[3],姓為州名,名為縣名。據《茂名縣誌》記載,潘茂名於西晉太熙元年(290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生於高州根子鎮潘坡村。相傳潘茂(名)一生心懷天下百姓,懸壺濟世,行醫為民。他淡泊名利,不喜爵祿,朝廷三召而不至;他不貪財帛,施醫贈藥,惠及桑梓;碰到瘟疫肆虐,他潛心研丹,冒死試藥,止疫安民,深得嶺南民眾敬仰,又受到朝廷讚揚。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為表彰潘茂名的功德,以其名設立茂名縣,唐貞觀八年(634年),又以其姓設置潘州,治茂名縣。亦有學者認為「茂名」一詞得名於一條名叫「茂名水」的河流(今鑒江),到宋朝以後演變為與道士潘茂名相關聯,而且後者神化的解釋愈益成為主流[4]

20世紀50年代茂名市初建時,因未定市名,以所在地茂名縣為名暫稱茂名工礦區。茂名工礦區城市建設籌建處提出了四個候選名稱:公館市(以所在地公館礦區命名)、金塘市(以所在地金塘礦區命名)、金陽市(金塘礦區、羊角礦區各取一字,「羊」以同音取「陽」)、茂名市。廣東省領導為了連貫性起見,決定定名「茂名市」,將原茂名縣改為高州縣。1958年8月26日,茂名工礦區正式定名為茂名市[5]

歷史

區劃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距今約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今茂名境內有土著民族南越族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今茂名市境屬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平定百越,今茂名地區分屬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後屬趙佗所建立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今茂南區電白區高州市化州市合浦郡高涼縣地,今信宜市蒼梧郡端溪縣地。[6]

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東吳析合浦郡,設高涼郡,今茂南區電白區高州市化州市改屬高涼郡地。東晉永和七年(351年),蒼梧郡增設晉康等郡,今信宜市晉康郡端溪縣地。蒼梧郡、高涼郡同隸廣州。[6]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高涼郡增置羅州縣,今化州市羅州縣地,治所在陵羅江口石城(今化州市合江鎮);元嘉十六年(439年),增置海昌郡,今電白區屬海昌郡地,治所在寧化縣(今電白區境)。大明中(460年前後),復置高興郡(在今化州境內),旋廢。今茂名市境,信宜仍屬晉康郡端溪縣地,化州屬羅州縣地,茂南、高州屬高涼縣地,電白縣屬海昌郡地。[6]

齊復置高興郡,增置高興縣,郡、縣治所在今化州市區,隸越州[6]

梁天監元年(502年),析端溪縣置梁德郡和梁德縣,隸瀧州。梁大通元年-三年(527-529年),升羅州縣為羅州,置石龍郡,羅州領高興郡、石龍郡,州、郡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東北舊城嶺)。中大通元年-六年(529-534年),置高州,治所在西平(今恩平市),析高涼郡,增置電白、南巴、連江等郡。今茂南區屬當時的高州南巴郡地,高州市屬當時高州的電白郡南巴郡和羅州的高興郡地,電白區屬當時高州的電白郡海昌郡連江郡南巴郡地,化州市屬羅州的高興郡、石龍郡地,信宜市屬瀧州的梁德郡地。[6]

陳仍梁制,永定二年(558年),高涼郡增設務德郡(今高州市東北)。[6]

隋唐至五代十國

開皇九年(589年),廢電白郡、海昌郡置電白縣,廢連江郡、南巴郡置連江縣、南巴縣,廢務德郡置良德縣,均隸高州,高州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市境)。廢梁德郡置梁德縣,隸瀧州。廢高興郡、石龍郡置石龍、吳川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始置茂名縣,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均隸羅州,州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改梁德縣為懷德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復置高涼郡。廢南巴縣入連江縣。廢瀧州置永熙郡,懷德縣隸永熙郡。今茂南區屬連江縣地,化州市屬石龍縣地,信宜市屬懷德縣地,其餘屬高涼郡的電白、連江、茂名縣地和永熙郡的良德縣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高涼郡,析懷德縣增置信義縣、潭峨縣,隸南扶州,治所在信義縣(今信宜市鎮隆鎮)。五年(622年),析連江縣復置南巴縣,增置潘水縣,析信義縣增置特亮縣;復置羅州,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領石龍等十一縣。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高州,治所在西平縣(今恩平),領電白、連江、良德等縣;羅州治所遷石城(今廉江),析羅州增設南石州,州治所在石龍縣(今化州市),領石龍、陵羅、龍化、辯州等六縣。貞觀八年(634年),南宕州更名潘州,治所從定川縣(今廣西玉林)境遷至茂名縣,領茂名、潘水、南巴三縣。貞觀九年(635年),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三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高州治所從西平縣遷至良德縣(今高州市東北),領良德、電白、保寧三縣。開元五年(717年),高州治所從良德縣遷至連江縣,連江縣更名保安縣。天寶元年(742年),高州改為高涼郡,潘州改為南潘郡,辯州改為陵水郡,竇州改為懷德郡。至德二年(757年),保安縣更名保寧縣。乾元元年(758 年),為郡復各州。大曆十一年(776 年),高州治所從保寧縣(今電白區馬踏鎮)至電白縣(今高州市長坡鎮)。唐末,高州領電白、良德、保寧三縣,治所在電白縣;潘州領茂名、潘水、南巴三縣,治所在茂名縣;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治所在石龍縣;竇州領信義、懷德、潭峨、特亮四縣,治所在信義縣。今茂名市境隸嶺南道東道,茂南區屬南巴縣地,信宜市屬竇州地,高州市、電白區屬高州、潘州地,化州市屬辯州地。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茂名縣更名越棠縣,龍德三年(923年)復名。

宋至明清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潘州,南巴、潘水兩縣併入茂名縣,良德、保寧兩縣併入電白縣,均屬高州。懷德、潭峨、特亮三縣併入信義縣,屬竇州。羅州併入辯州。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信義縣因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稱信宜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辯州為化州。熙寧四年(1071年),竇州併入高州,高州屬廣南西路,領茂名、電白、信宜縣。

至元十七年(1280年),高州、化州改為高州路安撫司、化州路安撫司,屬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化州路路治石龍縣(今化州市區),高州路治於大德八年(1304年)由電白縣遷茂名縣(今高州市區),至正十五年(1355年)還治電白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州路、化州路改為高州府、化州府,洪武七年(1374年)降為州。茂名縣撤銷併入高州,石龍縣撤併入化州。洪武九年,高州復府,化州降為化縣,化縣及原化州轄縣歸屬高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茂名縣。化縣復化州,原轄縣還屬高州府。至此,高州府領茂名縣、電白縣、信宜縣、化州及其轄縣吳川、廉江。成化三年(1467年),高州府治從電白縣遷茂名縣,隸廣東行省。

清順治四年(1647年),高州府高雷陽道,領化州和茂名、電白、信宜、吳川、廉江一州五縣,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治地茂名縣粵西地區重鎮[7]

近現代

民國元年(1912年),化州改稱化縣。民國2年(1913年),撤高州府。民國3年(1914年)設高雷道,轄原高州府、雷州府、陽江直隸州屬下11縣,治所在茂名縣。後又改為高雷善後處、南路行政專員公署、南路綏靖專員公署。

民國25年(1936年)11月,廣東省派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茂名縣,轄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陽江和梅菉管理局。次年,派出南路行署駐茂名縣,管理第七區、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底,信宜、茂名、電白、化縣四縣屬南路專區。1950年,屬高雷專區。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屬湛江專區

1954年,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煤炭管理總局先後派地質隊來茂名縣南部勘探油頁岩礦。1955年,燃料工業部副部長李人俊蘇聯專家到茂名縣考察,提出在茂名縣創辦石油工業的建議。1956年4月28日,總理周恩來批示:「經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設規模為年產100萬噸原油的油頁岩煉油廠。」1958年5月,成立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礦區市。9月22日,原茂名縣的公館鄉及袂花鄉鰲頭鄉部分地區劃歸茂名工礦區市管理。

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第88次全體會議決定撤銷茂名縣、信宜縣,以茂名縣部分行政區域設立茂名市[8],原茂名縣除劃建茂名市以外的行政區域和信宜縣的行政區域合併設立高州縣化縣吳川二縣的行政區域合併設立化州縣。1959年5月9日,茂名工礦區市更名為茂名市。1961年4月1日,高州縣分置為高州、信宜兩縣,原信宜縣的古丁、馬貴、深鎮等地劃給高州縣。4月5日,化州縣分置為化州、吳川兩縣。原茂名縣的龍首、蘭石、高棧劃給吳川縣,南盛劃入化州縣。茂名市、信宜縣、高州縣、電白縣、化州縣同屬湛江專區[9]

1975年11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原屬湛江地區的茂名市升格為地級市,由廣東省直轄。1983年7月,茂名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轄信宜、高州、電白、化州四縣。1985年4月18日,以原茂名市城區和郊區成立茂南區。1992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電白縣南海鎮的基礎上正式設立茂名市水東經濟開發試驗區。1993年至1995年,高州、化州、信宜先後撤縣設市,由茂名市代管[7]

2001年1月,由原電白縣劃出羊角、坡心、七徑、小良、沙院和南海6個鎮設立茂名市茂港區,區人民政府駐南海鎮[10]

2012年4月26日,廣東茂名濱海新區揭牌成立[11],為副廳級建制經濟功能區。

2014年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茂名市電白區,以原茂港區和電白縣的行政區域為電白區的行政區域[12],並於4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13]

茂名市小東江摩天輪

地理

地質地貌

茂名市地質,經歷早古生代震旦紀寒武紀,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的地殼運動,造成了複雜的地層結構和斷裂構造,生成多種礦藏,形成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的地形地貌。其中山地主要由從北面進入境內的雲開大山、東北面進入的雲霧山脈和由西北面進入的勾漏山脈交匯而成,面積1300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11.38%。最高點為雲霧山脈大霧嶺的主峰大田頂,海拔1704米,是粵西第一高峰及廣東第二高峰。中部主要是丘陵台地,丘陵面積7518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65.85%,土地平坦、土層深厚,氣候溫和;西南部是平原台地,面積2607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22.77%。鑒江縱貫南北。沿海迂迴海岸線220公里,形成南海、博賀、爵山三大半島和水東、博賀、雞打等港灣,沿岸一帶灘涂發育[14]

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

氣候

茂名市地處熱帶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年平均氣溫22.3℃~23℃,月平均最高氣溫26.5℃~28.7℃(七月),月平均最低氣溫14℃~16℃(一月),年內≥10℃的積溫7857~8413℃,持續天數337~355天,基本無霜;平均年日照1939.3~2161.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太陽輻射總量為106.59~116.99大卡/平方厘米;降雨季節長,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降雨日在100~170天之間。災害性天氣較多,主要為熱帶氣旋暴雨、低溫陰雨、春秋旱、寒露風、霜凍雷擊等。境內各地氣候差異不大,但由於複雜地形地貌的作用,北部山區又具有明顯的垂直氣候特點,形成多樣的小氣候[15]

茂名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8.9
(84.0)
31.5
(88.7)
32.5
(90.5)
34.0
(93.2)
36.2
(97.2)
37.5
(99.5)
36.9
(98.4)
37.3
(99.1)
36.5
(97.7)
34.4
(93.9)
33.5
(92.3)
29.8
(85.6)
37.5
(99.5)
平均高溫 °C(°F) 21.2
(70.2)
21.0
(69.8)
23.8
(74.8)
27.2
(81.0)
30.2
(86.4)
31.8
(89.2)
32.4
(90.3)
32.6
(90.7)
31.9
(89.4)
30.2
(86.4)
26.9
(80.4)
23.0
(73.4)
27.7
(81.8)
日均氣溫 °C(°F) 16.4
(61.5)
17.1
(62.8)
20.1
(68.2)
23.8
(74.8)
26.5
(79.7)
28.1
(82.6)
28.6
(83.5)
28.5
(83.3)
27.5
(81.5)
25.4
(77.7)
21.7
(71.1)
17.7
(63.9)
23.5
(74.2)
平均低溫 °C(°F) 13.5
(56.3)
14.7
(58.5)
17.9
(64.2)
21.6
(70.9)
24.0
(75.2)
25.7
(78.3)
26.0
(78.8)
25.8
(78.4)
24.7
(76.5)
22.3
(72.1)
18.3
(64.9)
14.3
(57.7)
20.7
(69.3)
歷史最低溫 °C(°F) 4.3
(39.7)
4.0
(39.2)
4.9
(40.8)
11.2
(52.2)
16.1
(61.0)
18.9
(66.0)
22.1
(71.8)
22.3
(72.1)
17.3
(63.1)
13.7
(56.7)
6.1
(43.0)
3.5
(38.3)
3.5
(38.3)
平均降水量 mm(吋) 30.7
(1.21)
54.1
(2.13)
66.5
(2.62)
142.6
(5.61)
233.4
(9.19)
302.3
(11.90)
275.3
(10.84)
291.4
(11.47)
204.3
(8.04)
73.1
(2.88)
30.9
(1.22)
26.5
(1.04)
1,731.1
(68.15)
平均相對濕度(%) 76 82 84 85 84 85 83 83 80 74 70 70 80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水文

茂名市海洋疆域,南至放雞洋,東與陽江市竹洲洋相接,西與吳川縣那菉灣洋相連,面積75平方公里。水域有青洲洋、竹洲洋、大放雞洋、小放雞洋、南海洋、三沙洲洋、澳內海洋、吉兆洋和晏鏡洋等9洋。海岸線(外海線)76公里,沿岸10米等深線內海面積480平方公里。迂迴海岸線長220公里。有大、小海港25個[16]

茂名市山區地形多折皺,河川發育,溪流分部較廣。以雲開大山為分水嶺,形成鑒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全市有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9條,屬鑒江水系的28條,珠江水系的9條,獨流出海的2條。河流總面積229.18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7]。主要河流有鑒江袂花江小東江、白沙河、凌江、羅江等,並建有高州水庫羅坑水庫等水利設施。

政治

現任領導

茂名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茂名市委員會
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茂名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茂名市人民政府

市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茂名市委員會
主席
姓名 袁古潔[18] 吳剛強(代理)[19] 莊悅群[20] 黃心強[21]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貴州省遵義市 廣東省高州市 廣東省普寧市 廣東省雷州市
出生日期 1968年5月(56歲) 1962年8月(61歲) 1969年8月(54歲) 1959年1月(65歲)
就任日期 2021年4月 2021年4月 2021年4月 2015年1月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茂名市下轄2個市轄區,代管3個縣級市

另外,茂名還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廣東茂名濱海新區(省級,包括水東灣新城、茂名高新區)。

區劃代碼[22]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注 3][23]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注 4]
(2020年11月1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24]
街道辦事處
440900 茂名市 Màomíng Shì 11,427.07 6,174,050 茂南區 525000 25 86
440902 茂南區 Màonán Qū 587.78 1,035,411 城南街道 525000 8 9
440904 電白區 Diànbái Qū 2,127.28 1,503,737 水東街道 525400 5 19
440981 高州市 Gāozhōu Shì 3,270.79 1,328,657 潘州街道 525200 5 23
440982 化州市 Huàzhōu Shì 2,356.52 1,291,668 鑒江街道 525100 6 17
440983 信宜市 Xìnyí Shì 3,083.59 1,014,577 東鎮街道 525300 1 18

地方立法權

根據2015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15年9月25日,茂名市被賦予地方立法權,茂名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25],茂名市首部實體性法規為茂名市人大常委會2016年制定的《茂名市高州水庫水質保護條例》[26]。2018年,茂名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全國首部礦山生態公園保護管理條例《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保護管理條例》。

人口

歷史

歷代

現存有關茂名地區人口的記述最早的是晉朝高涼郡人口。但至今能見到的四縣[注 5]人口的具體數字記錄,是自萬曆二十年(1592年)始,當年,四縣有12,395戶,39,090人。清順治康熙雍正年間,把人丁作為納稅單位,民間普遍出現瞞報少報人口現象,按史學研究的丁口比例1:4計算,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縣應有71,852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法令,但當年茂名化州發生大饑荒和瘟疫,「死人過半」。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又實行「攤丁入地」的稅制,此後人丁統計相對較實。同治、光緒年間,四縣多次大旱,糧食歉收,且鼠疫流行,茂名信宜還發生蝗災,饑荒嚴重,「斗米千錢」。從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214年間,四縣人口增加1,764,298人,年均增長1.52%。[27]

民國初年,四縣戰事不斷,加上鼠疫流行,人口有減無增。至民國26年(1937年),四縣共有303,018戶,1,982,381人。抗日戰爭時期,廣州等地有些機關、學校、商業遷進境內山區,但人口無統計。當時國民黨抓丁嚴重,抗戰初期是三丁抽一,中期是二丁抽一,後來是見丁即抓,民間逃丁、瞞丁現象較普遍。民國37年(1948年),四縣人口減至1,764,029人。[28]

當代

1949年10月,解放軍攻佔四縣,錄得居民215.84萬人。1953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工農業生產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家鼓勵生育。1957年四縣人口增至257.97萬人,比1949年增加42.13萬人,年增長2.25%。[29]

1958年,撫順礦務局、建築工程部第四工程局等單位幹部、技術人員、工人和家屬5萬餘人遷茂名城區,支援石化建設;當時群眾忙於「大躍進」,人口出生率下降,當年茂名市242,536人,市和四縣2,690,501人。[29]1958年至1961年4年間,茂名市年平均出生4,672人,死亡1,957人。自然增長2,715人,自然增長率11.32‰,年平均遷入34,446人,遷出24,870人,淨遷移率3.7%。[30]

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茂名市城區繼續壓縮職工近萬人,又調出19,393人。國民經濟調整初見成效,群眾生活好轉,開始出現了補償性的生育高峰。1972年,城市下鄉知青回城,當年城區49,750人,茂名市312,558人,市和四縣3,701,381人。[30]

1973年,全市開展計劃生育,把人口發展列入國民經濟計劃,當年人口出生率茂名市和四縣下降到27.9‰,隨着人民生活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降至5.9‰。1982年人口普查,城區88,500人,茂名市409,744人,市和四縣4,351,292人。[30]

1983年茂名實行市管縣體制後人口繼續穩步增長,同時開始出現人口外流現象。1990年人口普查茂南區常住人口532,715人,全市常住人口4,890,856人,比戶籍人口少307,755人。[31]2000年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5,239,664人,比戶籍人口少1,206,566人。[32][33]2010年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5,817,753人。2020年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6,174,050人,[34]同年末全市戶籍人口823.30萬人[35]

<graph>{"legends":[{"properties":{"title":{"fill":{"value":"#54595d"}},"labels":{"fill":{"value":"#54595d"}}},"stroke":"color","title":"","fill":"color"}],"scales":[{"type":"linear","name":"x","zero":false,"domain":{"data":"chart","field":"x"},"range":"width","nice":true},{"type":"linear","name":"y","domain":{"data":"chart","field":"y"},"zero":false,"range":"height","nice":true},{"domain":{"data":"chart","field":"series"},"type":"ordinal","name":"color","range":"category10"}],"version":2,"marks":[{"type":"line","properties":{"hover":{"stroke":{"value":"red"}},"update":{"stroke":{"scale":"color","field":"series"}},"enter":{"y":{"scale":"y","field":"y"},"x":{"scale":"x","field":"x"},"stroke":{"scale":"color","field":"series"},"strokeWidth":{"value":2.5}}},"from":{"data":"chart"}}],"height":150,"axes":[{"type":"x","title":"茂名人口發展","scale":"x","format":"d","properties":{"title":{"fill":{"value":"#54595d"}},"grid":{"stroke":{"value":"#54595d"}},"ticks":{"stroke":{"value":"#54595d"}},"axis":{"strokeWidth":{"value":2},"stroke":{"value":"#54595d"}},"labels":{"fill":{"value":"#54595d"}}},"grid":true},{"type":"y","title":"萬","scale":"y","properties":{"title":{"fill":{"value":"#54595d"}},"grid":{"stroke":{"value":"#54595d"}},"ticks":{"stroke":{"value":"#54595d"}},"axis":{"strokeWidth":{"value":2},"stroke":{"value":"#54595d"}},"labels":{"fill":{"value":"#54595d"}}},"grid":true}],"data":[{"format":{"parse":{"y":"number","x":"integer"},"type":"json"},"name":"chart","values":[{"y":3.91,"series":"萬人","x":1592},{"y":1.52,"series":"萬人","x":1602},{"y":4.57,"series":"萬人","x":1612},{"y":7.19,"series":"萬人","x":1672},{"y":16.01,"series":"萬人","x":1730},{"y":132.14,"series":"萬人","x":1818},{"y":183.62,"series":"萬人","x":1886},{"y":190.11,"series":"萬人","x":1931},{"y":198.24,"series":"萬人","x":1937},{"y":180.48,"series":"萬人","x":1941},{"y":173.38,"series":"萬人","x":1945},{"y":176.4,"series":"萬人","x":1948},{"y":215.84,"series":"萬人","x":1949},{"y":219.44,"series":"萬人","x":1950},{"y":223.45,"series":"萬人","x":1951},{"y":232.4,"series":"萬人","x":1952},{"y":237.32,"series":"萬人","x":1953},{"y":241.84,"series":"萬人","x":1954},{"y":246.25,"series":"萬人","x":1955},{"y":251.49,"series":"萬人","x":1956},{"y":257.97,"series":"萬人","x":1957},{"y":269.05,"series":"萬人","x":1958},{"y":274.11,"series":"萬人","x":1959},{"y":275.82,"series":"萬人","x":1960},{"y":278.44,"series":"萬人","x":1961},{"y":288.28,"series":"萬人","x":1962},{"y":295.44,"series":"萬人","x":1963},{"y":301.73,"series":"萬人","x":1964},{"y":311.26,"series":"萬人","x":1965},{"y":319.55,"series":"萬人","x":1966},{"y":325.44,"series":"萬人","x":1967},{"y":334.98,"series":"萬人","x":1968},{"y":344,"series":"萬人","x":1969},{"y":353.38,"series":"萬人","x":1970},{"y":360.93,"series":"萬人","x":1971},{"y":370.14,"series":"萬人","x":1972},{"y":379.19,"series":"萬人","x":1973},{"y":385.59,"series":"萬人","x":1974},{"y":391.92,"series":"萬人","x":1975},{"y":397.96,"series":"萬人","x":1976},{"y":402.76,"series":"萬人","x":1977},{"y":409.54,"series":"萬人","x":1978},{"y":417.21,"series":"萬人","x":1979},{"y":426.02,"series":"萬人","x":1980},{"y":434.96,"series":"萬人","x":1981},{"y":442.09,"series":"萬人","x":1982},{"y":446.99,"series":"萬人","x":1983},{"y":452.47,"series":"萬人","x":1984},{"y":457.87,"series":"萬人","x":1985},{"y":465.05,"series":"萬人","x":1986},{"y":473.8,"series":"萬人","x":1987},{"y":485.69,"series":"萬人","x":1988},{"y":496.15,"series":"萬人","x":1989},{"y":495.56,"series":"萬人","x":1990},{"y":498.33,"series":"萬人","x":1991},{"y":501.12,"series":"萬人","x":1992},{"y":503.92,"series":"萬人","x":1993},{"y":506.73,"series":"萬人","x":1994},{"y":509.57,"series":"萬人","x":1995},{"y":512.42,"series":"萬人","x":1996},{"y":515.28,"series":"萬人","x":1997},{"y":518.16,"series":"萬人","x":1998},{"y":521.06,"series":"萬人","x":1999},{"y":524.82,"series":"萬人","x":2000},{"y":541.74,"series":"萬人","x":2001},{"y":552.02,"series":"萬人","x":2002},{"y":562.49,"series":"萬人","x":2003},{"y":576.05,"series":"萬人","x":2004},{"y":584.04,"series":"萬人","x":2005},{"y":595.3,"series":"萬人","x":2006},{"y":597.88,"series":"萬人","x":2007},{"y":593.43,"series":"萬人","x":2008},{"y":587.81,"series":"萬人","x":2009},{"y":582.64,"series":"萬人","x":2010},{"y":588.26,"series":"萬人","x":2011},{"y":596.76,"series":"萬人","x":2012},{"y":601.25,"series":"萬人","x":2013},{"y":604.29,"series":"萬人","x":2014},{"y":608.08,"series":"萬人","x":2015},{"y":612.32,"series":"萬人","x":2016},{"y":620.41,"series":"萬人","x":2017},{"y":631.32,"series":"萬人","x":2018},{"y":641.15,"series":"萬人","x":2019},{"y":617.41,"series":"萬人","x":2020}]}],"width":600}</graph>
參考:《茂名市志》、《茂名統計年鑑2020》、《茂名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數據為茂名地區(包括等縣區)匯總數據。1949-1989年為戶籍人口,1990-2020年為常住人口。

人口外流

茂名是全國人口流出最嚴重的城市之一。2017年,茂名戶籍人口突破800萬,達803.83萬人[32][36],在廣東省內僅次於廣州湛江,但本地常住人口僅為610萬左右,人口長期呈現淨流出現象,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差額從1990年的30餘萬擴大至2020年的200餘萬,全市逾四分之一的本地戶籍人口居住在外地。由於茂名本土產業基礎薄弱,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支撐龐大的人口規模,導致本地人口大量外流至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青壯勞動人口的持續流出也導致茂名的人口年齡結構兩極化日趨嚴重,呈現「兩頭翹,中間塌」現象,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14歲以下人口佔比為27.07%,高於全省8.22個百分點、全國9.12個百分點,60歲以上人口佔比為16.80%,高於全省4.55個百分點,而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僅為56.13%,在全省各地級市排名倒數第一[37],相比10年前大幅減少了近5%,低於全省12.67個百分點、全國7.22個百分點。[34]

民族

新石器時代晚期,茂名境內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時期(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土著民族陸續結成部落聯盟,成為南越族的一部分,原越族史稱俚族統一中國後,在嶺南設郡,並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有計劃地將中原人移居嶺南,進一步密切了境內南越族與中原漢族的聯繫,部分南越族逐漸融於漢族隋代置茂名縣後,時俚人領袖冼英致力促進俚族與漢族的融合。唐朝,俚族已大部分融於漢族,其餘與別的民族融合,稱瑤族壯族,俚族消失。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境內土著少數民族全部融於漢族,盡編入當地居民戶籍。境內居民均是來自中原的漢族或漢族與土著少數民族融合的後裔[3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實行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茂名市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人口逐漸增加。至20世紀末,全市共有44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99.4%以上,人口較多的其它民族為壯族苗族黎族瑤族傣族等。

語言

茂名市境內的語言大體呈現粵語閩語客家話三足鼎立的局面,間雜有舊時正話(類似軍話,操白話者時常謔稱「狗屎正」)等未歸類語言,本土語言生態豐富多彩。方言的分佈,與自然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繫。粵語主要分佈在鑒江及其支流羅江陵江曹江流域,客家話分佈在東部、西部和東北部的邊境山區,閩語分佈在南部沿海,黃華江流域為粵客混合區,袂花江流域為閩客混合區。[39]

茂名市城區1958年因發展石化行業而初建時,幹部職工來自全國各地,交際語言主要為普通話,其次是粵語。60年代初建設規模縮減,占城區人口的40%的約兩萬餘名外省職工遷出,使用普通話的人口驟減,粵語進而成為主要交際語言。70年代後城市規模逐漸擴大,人口劇增,但新增人口大部分來自省內,因此粵語的地位未受影響。主城區的粵語由於市民以移民為主,帶有各自原生母語的方言色彩,並未形成統一的模式[40][41]

粵語

境內分佈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為粵語,歸屬高陽片吳化片四邑片等多個片區,本地群眾習慣稱高陽片粵語為白話。其分佈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母語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65%。高陽片粵語可在全市範圍通行。[39]

閩語

境內閩語屬雷州片,有雷話(又稱黎話)、海話兩支,母語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5%。閩語集中分佈在電白區沿海一帶和茂南區的羊角鎮袂花鎮鰲頭鎮[40]

客家話

境內客家話屬粵西片,又稱𠊎話,母語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20%。客家話散佈全市各地,主要分佈在境內東西兩側山區,大致分為三大片。[42]

  • 東北片,分佈於信宜市東部和高州市東北部
  • 東片,分佈於高州市東南部和電白區東北部
  • 西片,分佈於化州市西部

教育

2016年5月,茂名市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茂名市「廣東省教育強市」稱號[43]

高等教育

茂名高校名單[44]
名稱 建立日期 佔地面積 主管單位 前身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1954年 2020畝 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建 茂名學院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 2004年 1003.79畝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茂名市人民政府共建 茂名市建設中等專業學校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 2015年 550畝 茂名市人民政府 茂名衛生學校
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 2016年 550畝 茂名市人民政府 高州師範學院
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 2018年 450畝 廣東省農業廳、廣東省林業廳、廣東省水利廳、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茂名市人民政府共建 高州農業學校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濱海校區) 2018年 320畝 廣東省教育廳

普通教育

茂名市區

學校 性質 建校 位置 備註
茂名市直屬 茂名市第一中學 高中 1959年 電白區高地智慧城 茂名地區唯一的廣東省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第一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茂名市祥和中學 初中 2013年 河東片區 原茂名市第一中學附屬學校
茂名市第二中學 完全中學 1974年 河西片區
茂名市愉園中學 初中 1999年 河東片區 茂名市第三中學
茂南區直屬 茂名市第四中學 完全中學 1956年 茂南區鰲頭鎮
茂名市第五中學 高中 1914年 西城片區
茂名市第六中學 初中 1949年 茂南區袂花鎮
茂名市第七中學 初中 1959年 茂南區金塘鎮
茂名市第八中學 初中 1960年 茂南區鎮盛鎮
茂名市第九中學 初中 1969年 茂南區高山鎮
茂名市第十中學 完全中學 官渡片區
茂名市第十一中學 初中 1979年 茂南區山閣鎮
茂名市直屬 茂名市第十六中學北校區 高中 1981年 官渡片區 茂名市第十二中學,2012年與茂名市第十六中學合併
茂名市春曉中學 初中 1986年 河東片區 茂名市第十三中學
茂名市博雅中學 初中 2003年 河東片區 茂名市第十五中學
茂名市第十六中學南校區 高中 1978年 河東片區 茂名市職業高級中學,2012年與茂名市第十二中學合併
茂名市第十七中學東校區 高中 1961年 河東片區 原茂名石化公司第一中學,2012年與茂名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合併
茂名市第十七中學西校區 高中 1998年 河東片區 茂名市田家炳實驗中學,2012年與茂名市第十七中學合併
茂名市啟源中學 初中 1982年 河西片區 原茂名石化公司第四中學、茂名市第十九中學
茂名市行知中學 初中 1990年 河東片區 原茂名石化公司第五中學、茂名市第二十中學

其他區縣

經濟

得益於較為均衡的縣域經濟,截至2019年,茂名的經濟總量居全省粵東西北地區首位(含代管縣級市,若按市轄區計算則排行位於汕頭之後),其中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三個代管縣級市貢獻接近50%。茂名是典型的農業市,是全省荔枝、龍眼、生豬、羅非魚、對蝦的重點產區,鄉村人口比重佔全市55%以上。202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首次超過一千億元[45],是廣東首個農業總產值破千億元的地級市。由茂名石化公司主導的石油化工業是茂名的工業支柱,而縣域經濟則以農業及手工業為主,工業化程度較低。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茂名在城鎮化率、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仍落後於全省及全國平均水平。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將茂名經濟評價為「農業大而不強,工業強而不大,服務業不大又不強[46]。」

經濟總量

年份 國民生產總值(億元) 省內排名 粵東西北排名 GDP占省內比重 國民生產總值(億元)
後續修訂版本
(《廣東統計年鑑》2019)
省內排名 粵東西北排名 GDP占各市總和比重
1988 59.75 5.17%
1989 67.58 8 3 4.89%
1990 73.75 8 3 4.73%
1991 87.08 4.60%
1992 107.16 4.38%
1993 164.07 6 1 4.78%
1994 219.63 6 2 5.18%
1995 296.88 5 1 5.18%
1996 350.69 5.38%
1997 396 5.41%
1998 427.49 5.40%
1999 457.22 5 1 5.40%
2000 491.09 6 1 5.08% 417.36 8 1 3.71%
2001 540.18 6 1 5.07% 485.34 6 1 3.87%
2002 592.55 6 1 5.03% 537.72 6 1 3.80%
2003 657.25 6 1 4.82% 610.78 6 1 3.70%
2004 750.34 6 1 4.68% 685.16 8 1 3.50%
2005 808.23 6 1 3.61% 739.13 8 1 3.20%
2006 923.13 8 1 3.47% 873.67 8 1 3.19%
2007 1024.6 8 1 3.19% 998.78 8 1 3.07%
2008 1217.84 8 1 3.41% 1181.24 8 1 3.12%
2009 1231.25 8 1 3.12% 1225.69 8 1 3.00%
2010 1492.09 8 1 3.24% 1477.93 8 1 3.08%
2011 1745.31 8 1 3.28% 1730.15 8 1 3.10%
2012 1936.18 7 1 3.39% 1928.37 7 1 3.15%
2013 2160.17 7 1 3.48% 2184.02 7 1 3.20%
2014 2349.03 7 1 3.46% 2363.56 7 1 3.20%
2015 2445.63 7 1 3.36% 2462.76 7 1 3.09%
2016 2636.74 7 1 3.32% 2657.71 7 1 3.07%
2017 2904.07 7 1 3.24%
2018 3092.18 7 1 3.25%
2019 3252.34 7 1 3.02% 3248.11

*數據來源:《廣東統計年鑑》當年數據,後續數據根據核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進行修訂

農業

從該圖可看見位於茂名市區西部的工業區

農業為茂名的傳統產業,糧食、蔬菜、肉類總產量多年穩居廣東省前列,形成糧食、水果、水產、畜牧、竹木、蔬菜、南藥、蠶桑、蔗糖、油料等十大主導產業。茂名是全國著名的水果生產基地,出產荔枝龍眼香蕉三華李楊桃番石榴黃皮亞熱帶水果[47]。茂名是全國最大的羅非魚產業基地,2010年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中國羅非魚之都」稱號[48]對蝦龜鱉、凼仔魚養殖是茂名的主要特色水產養殖產業[49]

工業

石油化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礦產資源加工業、特色輕紡業、醫藥與健康業、金屬製品及先進裝備製造業為茂名的六大主要產業[50],但除因油頁岩開發沿襲而來的石油化工業及傳統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外,其他工業行業尚未完成產業規模,處於零散分佈狀態。以煉油乙烯生產為主的石油化工業是茂名的工業支柱產業,作為中央省屬工業企業,中石化茂名公司煉油加工能力達到20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達到110萬噸/年,是全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煉化企業之一。

文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旅遊景點

區劃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其他著名景點
茂南區
電白區
  • 水東忠良街沉香特色步行街[52](2017)
  • 六韜珠寶創意產業園(2018)
  • 小良水土保持生態景觀風景區
  • 水東灣海洋公園
高州市
  • 高州仙人洞旅遊景區(2021)[54]
  • 高州古郡水城(2020)
  • 大唐荔鄉文化旅遊區(2020)
  • 高州粵龍山風景區(2021)
信宜市
  • 信宜竇州古城景區[55](2020)
  • 天馬山生態旅遊區[56](2005)
  • 西江溫泉度假村[56](2005)
  • 信宜蓮花湖莊園景區(2021)
  • 石根山風景旅遊區(2021)
  • 信宜玉都公園
  • 大霧嶺自然保護區
化州市
  • 廣墾(茂名)國家熱帶農業公園[53](2018)
  • 化州學宮(孔廟)景區(2021)
  • 化橘紅歷史文化產業園景區(2021)
  • 廣東南路革命柑村文化旅遊景區(2021)
  • 扶蔭地自然生態景區
  • 倒流灣自然風景旅遊區

飲食

茂名市地大物博,資源豐富,3縣2區中民風各異,產生了極富茂名特色的飲食文化與琳琅滿目的珍饈美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包括香油撈粉(或撈粉皮)、信宜食慣嘴撈粉、化州香油雞、化州牛雜、水東白切香油鴨、水東鴨粥等名菜、小吃。其中,分佈範圍最廣、最有茂名地方特色的食品莫過於「香油撈粉」與「信宜食慣嘴撈粉」。

茂名市區內的香油撈粉製作方法簡單快捷,系用廣府河粉的主料製成,區別是比廣府河粉要粗、厚,且不經湯煮,最大特色是輔以韭菜油(用韭菜榨出的油)為佐料,攪拌均勻後可使用,價格便宜(在90年代時約為5毛至1元人民幣一碟)。

而茂名市區內的香油撈粉皮,與信宜食慣嘴撈粉是同一個物種,亦是廣東腸粉的變體,製作方法較腸粉簡單,系用腸粉的主料米粉製成,不包裹任何葷素配菜(芝麻、蔥除外),最大特色是輔以韭菜油(用韭菜榨出的油)為佐料,攪拌均勻後可使用,價格便宜(在90年代時約為5毛至1元人民幣一碟)。此照片拍攝時為3元一碟。

一碟茂名市區內的香油撈粉皮,攝於2019年8月21日

特產

區劃 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其他著名特產
茂名市 茂名白糖罌荔枝、茂名儲良龍眼、茂名高腳遁地蕾香蕉[57] 羅非魚、撈粉
茂南區 高嶺土
電白區 水東芥菜[58] 水東芥菜 水東鴨粥、紅心鴨蛋
高州市 高州桂圓肉[59]、新垌茶[60] 高州香蕉、高州荔枝、高州龍眼[61] 雲潭爆皮王番薯
化州市 化橘紅[62] 化橘紅 拖羅餅、笪橋黃瓜、化州牛雜、化州香油雞
信宜市 信宜懷鄉雞[63] 信宜懷鄉雞[64] 三華李、山楂、食慣嘴粉皮、南玉

傳媒

茂名建市後,伴隨着經濟貿易和對外交往的發展,作為信息交流和傳播載體的大眾傳播媒介也隨之發達。1983年,茂名開始組建廣播電視台,經行業主管部門批准,1984年1月,茂名人民廣播電台呼號播出;1984年7月,茂名電視台正式開辦。2003年6月,原茂名人民廣播電台、茂名電視台、茂名有線廣播電視台正式合併為茂名市廣播電視台,並正式運作[65]。茂名市廣播電視台已實現全地區連網,並由光纖微波送至鎮一級,其直接的終端用戶除市區外,加上高州、化州、電白、信宜各市縣的用戶,總覆蓋人口在150萬以上。

茂名地區主要發行兩份平面媒體,其中《茂名日報》作為中共茂名市委機關報,創刊於1984年,由茂名市委主管主辦;《茂名晚報》則是由中共茂名市委主管主辦的茂名地區唯一的一家晚報。此外,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均在茂名設有印刷點,可及時出版其旗下的各類報刊。

交通

公路

茂名是全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茂名境內公路主骨架主要由瀋海高速公路茂名段、國道G325G207和連接兩條國道、縱貫全市南北、直通茂名港的「高水一級公路」以及東西方向連通化州的「茂化一級公路」等主要線路構成。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為884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公里,一級公路267.2公里,二級公路1229.3公里,三級公路440公里,四級公路6537.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6.9公里[66]

包頭至茂名粵境段高速公路於2013年3月開始徵地拆遷工作,啟動工程建設,於2015年12月30日建成通車。[67]2017年,廣東省交通運輸廳調整廣東省省道路網,茂名市市內的省道為15條。[68]

鐵路

茂名站的客運列車

茂名境內現有鐵路主要由河茂鐵路洛湛鐵路(國家鐵路)、廣茂鐵路(地方鐵路)三條主線,以及茂名石化公司廠區鐵路(企業自用鐵路)構成,互聯成網,併入全國鐵路網。全市境內運營鐵路里程為246公里,由東向西橫穿電白區茂南區化州市,設有二等區段編組站茂名西站、二等客貨運站茂名站信宜站化州站等13個中間站,年通過能力達1400萬噸。現正推進廣東西部沿海鐵路和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鐵路支線的規劃建設[66]

廣鐵集團投資興建的深茂鐵路是茂名市境內第一條高速鐵路,在茂名境內途徑電白區、茂南區,線路設計速度為200-250km/h,於2018年7月1日通車,結束了粵西地區沒有動車的歷史,茂名也由此進入動車時代。然而,由於票價過高,新開通的動車被茂名市民謔稱為「水魚號」。[69][來源可靠?]

2018年8月10日起,信宜經高州至茂名站開行小編組、大密度、公交化、零換乘的信茂城際列車[70][71]

茂名市鐵路幹線列表
標識 名稱 通車時間 境內站點
河茂鐵路 1959年 新安圩 - 米山 - 化州 - 山底嶺 - 茂名西
廣茂鐵路 1991年 那霍 - 沙瑯 - 霞洞 - 茂名東 - 茂名
洛湛鐵路 2011年 旺科 - 池洞 - 信宜 - 潭頭 - 高州 - 茂名東 - 茂名[72]
茂湛鐵路 2013年12月 茂名
深茂鐵路 2018年7月1日 馬踏 - 電白 - 茂名

港口

茂名港是廣東沿海的重要港口,為中國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是國家四大進口原油接卸港之一,分為水東港區、博賀新港區、吉達港區,由國有獨資公司茂名港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管理,規劃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75個,規劃近期吞吐量6000萬噸,遠期2億噸。

公共交通

參見:茂名公交

茂名市區公交主要由國有茂名公交公司運營,目前共有39條線路,公交全程票價起步價為2元。

市區出租車起步價8元/2公里,超出2公里後每公里2.5元, 超過6公里後,每公里收費加收30%空駛費,晚上10時–次日早上6時,每公里租價加收20%夜間補貼,行駛達2公里後,按每200米(0.5元)跳表一次,等候費(包括交通堵塞等)為每分鐘0.5元。

友好城市

國內友好城市

國際友好城市

名人

古代

近代

現代

祖籍為茂名的名人

  • 葉玉卿,香港著名女演員及歌手,祖籍廣東化州。
  • 古巨基,香港演員、歌手、主持人,祖籍高州石鼓鄉南盛(今茂名化州市南盛街道)。
  • 鍾嘉欣,香港著名歌、影、視三棲藝人,祖籍茂名高州市。
  • 陳柏宇,香港著名男歌手,祖籍廣東茂名。

社會事件

註釋

  1. 茂名市區為茂南區和電白區。
  2. 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3.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4.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5. 本段所稱的四縣為茂名(後改名高州)、信宜化州電白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特別版(2019年)
  2. 茂名露天矿的前世今生_茂名网-茂名新闻网. [2018-08-16]. 
  3. 茂名得名的由来及历史变迁_茂名网. www.mm111.net. [2021-06-14]. 
  4. 茂名县得名解释的历史演变研究_潘州. www.sohu.com. [2021-06-14] (英語). 
  5. 【特别策划】档案茂名·记录变迁_茂名网-茂名新闻网. [2018-08-13]. 
  6. 6.0 6.1 6.2 6.3 6.4 6.5 茂名市志(1997年),第13頁
  7. 7.0 7.1 茂名市志(1997年),第31頁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9年第7号) (PDF). 
  9. 茂名概况 - 茂名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9-12-18]. 
  10. 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设立茂名市茂港区的批复_2001年第7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1-06-03]. 
  11. 广东茂名滨海新区成立. zwgk.gd.gov.cn. [2020-03-20]. 
  12. 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广东频道. gd.people.com.cn. [2020-03-20]. 
  13. 茂名正式挂牌成立电白区 实现向滨海城市的重大转变--广东频道. [2019-12-18]. 
  14. 茂名市志(1997年),第59頁
  15. 茂名市志(1997年),第64頁
  16. 茂名市志(1997年),第71頁
  17. 茂名市志(1997年),第72頁
  18. 袁古洁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19. 吴刚强任茂名市人大常委会代主任 许志晖辞去主任职务. 中國經濟網. 
  20. 庄悦群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1. 茂名市新一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简历(主席黄心强). 中國經濟網.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6-28]. 
  23. 廣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 《广东统计年鉴2014》.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4年9月. ISBN 978-7-5037-7174-3.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25. 广东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地级以上市增至19个_广东精选_南方网. news.southcn.com. [2021-09-07]. 
  26. 【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茂名人大:坚守初心使命40年 推动人大工作开新篇 广东人大网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www.gdrd.cn. [2021-09-07]. 
  27. 茂名市志(1997年),第111頁
  28. 茂名市志(1997年),第112頁
  29. 29.0 29.1 茂名市志(1997年),第113頁
  30. 30.0 30.1 30.2 茂名市志(1997年),第114頁
  31. 茂名市志(1997年),第115頁
  32. 32.0 32.1 茂名統計年鑑(2020年),第304頁
  33. 茂名市人民政府. 茂名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www.maoming.gov.cn. 2011-05-31 [2021-08-21] (中文). 
  34. 34.0 34.1 茂名市統計局; 茂名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茂名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PDF). 2021-05-22 [2021-08-22] (中文). 
  35. 2020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茂名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maoming.gov.cn. [2021-07-20]. 
  36. 图说茂名改革开放40年 - 茂名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9-12-18]. 
  37.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5.36%,深圳成全省“最青春”城市_南方网. kb.southcn.com. [2021-09-29]. 
  38. 歷史沿革 」. 茂名市人民政府. 於2011年9月15日查閱.
  39. 39.0 39.1 茂名市志(1997年),第1615頁
  40. 40.0 40.1 茂名市志(1997年),第1617頁
  41. 茂名方言何其多 」. 茂名市人民政府. 於2011年9月16日查閱.
  42. 茂名市志(1997年),第1616頁
  43. 广东省教育厅. www.gdhed.edu.cn. [2018-01-26]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44. 李幔. 【教育】茂名市大力推进“一本五专”建设_茂名新闻_南方网. mm.southcn.com. [2018-01-26]. 
  45. 农业产值破千亿,全省唯一!茂名“菜篮子”建设有声有色有底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dara.gd.gov.cn. [2021-06-23]. 
  46. 工业强而不大 茂名如何避免边缘化? 时政要闻 南方网. news.southcn.com. [2020-03-16]. 
  47. 茂名:全国最大水果生产基地佳果飘香·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epaper.southcn.com. [2021-06-25]. 
  48. 广东茂名获授牌“中国罗非鱼之都”_财经_腾讯网. finance.qq.com. [2021-06-25]. 
  49. 渔业成茂名市农业支柱产业 去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35亿_茂名新闻_南方网. mm.southcn.com. [2021-06-25]. 
  50. 茂名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茂名市培育壮大工业主导产业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茂名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maoming.gov.cn. [2020-03-16]. 
  51. 51.0 51.1 51.2 51.3 廣東省旅遊局. 广东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情况(截至2015年9月)-广东省旅游局政务网. www.gdta.gov.cn. [2018-03-02]. 
  52. 52.0 52.1 廣東省旅遊局. 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广东省旅游局政务网. www.gdta.gov.cn. [2018-03-02]. 
  53. 53.0 53.1 廣東省旅遊局. 广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2018年第1号)-广东省旅游局政务网. www.gdta.gov.cn. [2018-03-02]. 
  54.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河源市霍山旅游风景区等7家旅游景区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_通知公告_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whly.gd.gov.cn. [2021-05-16]. 
  55. 信宜窦州古城获评国家4A级景区!_旅游. www.sohu.com. [2021-02-04] (英語). 
  56. 56.0 56.1 廣東省旅遊局. 广东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情况(截至2015年9月)-广东省旅游局政务网. www.gdta.gov.cn. [2018-08-13]. 
  57. 茂名三水果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_茂名网-茂名新闻网. [2018-08-13]. 
  58. 关于批准对水东芥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中国法院网. [2019-12-18]. 
  59. 高州桂圆肉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茂名市人民网. [2019-12-18]. 
  60. 新垌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_茂名新闻_茂名新闻网-名升网. www.mm111.net. [2018-08-13]. 
  61. 高州新增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_茂名网-茂名新闻网. [2018-08-13]. 
  62. 关于批准对化橘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6年第219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 kjs.aqsiq.gov.cn. [2018-08-13]. 
  63. 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博洛铺小米、康平地瓜、竹山粉葛、信宜怀乡鸡、乾安糯玉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3年第99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 kjs.aqsiq.gov.cn. [2018-08-13]. 
  64. 地标品牌令茂名农产品在外响当当_茂名网-茂名新闻网. [2018-08-13]. 
  65. 茂名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台 」. 媒介網. 於2011年9月15日查閱.
  66. 66.0 66.1 交通概况 - 茂名市交通运输局网站. [2019-12-18]. 
  67. 包茂高速粤境段拉开动工建设序幕 茂名新闻 南方网. [2013-02-05]. 
  68.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 广东省普通省道网规划 (pdf). 廣東省公路事務中心. [2021-08-23] (中文). 
  69. 粤西高铁初体验——水鱼号回乡之旅_网易订阅. [2018-09-08]. 
  70. 开通城际快速列车,我们准备好了!_茂名网-茂名新闻网. [2019-12-18]. 
  71. 信茂城际快速列车今日正式运行_茂名新闻_南方网. [2019-12-18]. 
  72. 益湛线马电段工程(原洛湛线岑茂段). [2012-07-15]. 
  73. 廣西年鑑(1992年),第730頁
  74. 松原年鑑(1996年),第418頁
  75. 75.0 75.1 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广东省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一览表. www.gdfao.gov.cn. 2020-08-21 [2021-08-20] (中文). 
  76. 茂名市人民政府. 茂名与荷兰斯塔德-赫伦市签署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草案). www.maoming.gov.cn. 2018-01-18 [2018-08-13] (中文). 
  77. 茂名年鑑(2020年),第113頁
  78. 新浪廣東. 茂名向国际友好城市荷兰斯塔德-赫伦市捐赠10万个口罩. gd.sina.com.cn. 2020-03-28 [2021-08-20] (中文). 

書目

地方志
年鑑
  • 茂名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茂名調查隊. 茂名统计年鉴2020. 2020. 
  • 茂名年鑑編纂委員會. 茂名年鉴2020.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528-1050-9. 
  • 謝之雄; 廣西年鑑編纂委員會; et al. 广西年鉴1992. 1992. 
  • 倪慶路; 松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松原市史志辦公室; et al. 松原年鉴1992-1995.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ISBN 7-80626-128-1. 
其他
  • 浦善新. 中国城市小百科. 星球地圖出版社. 1997. ISBN 7-80104-149-6. 
  • 楊永恆; et al.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特别版. 中譯出版社. 2019. ISBN 7-5001-6138-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