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座標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出自求聞百科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7年由英國紋章院頒授的香港中文大學紋章
校訓博文約禮[1][2]
校監香港回歸前:港英總督
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現任:李家超
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
校長段崇智教授
副校長陳金梁教授 常務副校長
潘偉賢教授 副校長(教育)
陳偉儀教授 副校長(策略發展)
岑美霞教授 副校長(研究)
陳德章教授 副校長(校友關係及拓展)
汪寧笙教授 副校長(學生體驗)
(空缺) 副校長(行政)
陳新安教授 協理副校長(教育)
李康善教授 協理副校長(創新及企業)
金江先生 協理副校長(校外聯繫及推廣)
黃俊文教授 協理副校長(研究)
教師人數1,677[3]
學生人數21,405(2020-2021年度)[3]
研究生人數3,799[3]
校址 中國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
沙田市地段437號(正門及崇基門)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科學園路(東校門)
澤祥街12號及18號(鄭裕彤樓及沙田凱悅酒店
總面積138公頃(1.38平方公里[2]
代表色
  [1]
吉祥物鳳凰[1]
網站ww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
繁體字 香港中文大学
簡化字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學(英語: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注 1],是香港一所書院制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4],於1963年由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合併而成立,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及惟一一所的書院制大學。大學歷史可追溯到於清朝中葉在中國內地成立的多所基督教大學,前身包括於1845年成立的杭州之江大學、於1879年成立的上海聖約翰大學、於1888年成立的廣州嶺南大學及於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等校。

港中大的創立打破了港英當局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成功掀起1970年代的香港「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5][6][7]港中大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8]。目前共有九間成員書院,包括: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中大設八所學術學院,包括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等,學術學院下設有專業學院、學系及相關部門。中大還設有一所研究院,提供多項修課式及研究式碩士及博士課程。港中大管轄一所專業進修學院,並在深圳市深圳大學合作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中大是香港頂尖的大學之一[9],現時屬於「QS世界百強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截止201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9位獲得諾貝爾獎(其中4位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1位獲得菲爾茲獎、2位獲得圖靈獎(其中一位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其他獎項包括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三分之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的數目為大中華地區所有大學中最多。中大是歷屆錄取最多文憑試狀元的大學之一,中大的環球醫學課程是香港本科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超過一半(60%)的頂尖(成績位列1%之列)中學畢業生就讀香港中文大學。

校史

獨立書院時期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的前身之一:上海聖約翰大學
崇基學院的前身之一:燕京大學

上海聖約翰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東吳大學嶺南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等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在港設有聯合董事會。聯合董事會和香港教會領袖何明華決定在香港合併這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為一所基督教大學。[10]

1951年,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和香港教會團體帶領下合併了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香港崇基學院。崇基牟路思怡圖書館即為燕京大學創辦人暨原副校長路思義(Henry Winters Luce)之基金會所捐建。崇基學院於馬料水的校址,也是現今中大沙田校園的最初基礎。

新亞書院

錢穆,曾構想全球廣設「中文大學」傳播中國文化的遠景
1954年4月,耶魯大學雅禮協會代表郎家恆牧師(Charles L. Hong;右二)到訪新亞書院,與時任新亞書院校董沈燕謀(左一)、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左二)及唐君毅(右一)會面,商討新亞書院與雅禮協會合作之事宜

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由錢穆唐君毅張丕介崔書琴等人於1949年成立。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錢穆擔任書院院長。資助書院的除美國雅禮協會外,還有美國亞洲協會、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洛克斐勒基金會英國文化協會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等。[11][12]新亞書院當代新儒家的重鎮。新儒學八大家中多數是新亞書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如哲學系的劉述先教授)。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是1956年成立的第三所書院。這是戰後早期少數可供「中文中學」畢業生升學的學校,校方開設以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為大宗的課程,致力滿足香港社會、工商業界的需要。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香港大學洽成互補,以致數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合出身。書院前身均為廣州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其中包括上海大夏大學[13]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1963年發表的第一次《富爾敦報告書》。這個由富爾敦勳爵主持的委員會建議香港中文大學在1963年9月創校
香港中文大學的四位創辦人於1963年的合照,左起新亞書院校長錢穆、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及聯合書院校長鄭棟材

1961年,港英當局委任了中文大學籌備委員會,並考慮五個選址作建校,包括香港島、尖沙咀威菲路軍營(現為九龍公園)、龍翔道清水灣道、以及沙田南端近紅梅谷。到1962年12月,籌委會向港英當局提交總結報告書,建議在顯徑邨現址撥地近250畝(即約96公頃)予大學本部、新亞及聯合建校。不過由於涉及拆遷顯田、上徑口兩條鄉村等各種因素,紅梅谷建校的計劃於創校後短時間內被推翻,並改於馬料水崇基山建校。[14]

港英當局後委任由富爾敦勳爵主持的「富爾敦委員會」調查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是否符合大學的水平,並於1963年發表第一次《富爾敦報告書》,建議香港中文大學在1963年9月創校。該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條例》成立獲港英當局通過[15]:47。香港中文大學後於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成為香港第二所大學。在當日假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創校典禮上,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主持致辭[15]:47,並宣布委任關祖堯爵士為校董會主席,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李卓敏博士則獲委任為中大首任校長,其中後者於1964年2月6日正式上任(當時大學校長一職則由大學副校長兼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博士代任)。大學設文學院、理學院及工商管理學院。而中大的誕生,亦突破了近500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院存在的英國殖民的鐵律,既是大英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徵之一。[5][16]

籌辦期間,社會大眾就叫這所大學做「中文大學」。其也突出了港英時期香港既有權力體制中「華洋有別」的矛盾,成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因此,前任校長沈祖堯亦指:「香港中文大學是帶着中國的人文精神而創校的。它希望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所以是一個中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大學,人文跟科技兼有。」[17]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亦明確指出香港中大作為學術機構,而非類似香港大學的「公務員培訓所」的定位。

命名由來

創校校長李卓敏於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

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19],但香港中文大學中的「中文」含義不是「教授中文」、「專攻中文」,而是以研究學術為宗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使用「中文」於校名的目的是要區分於仿英的香港大學。同時,和香港大學屬於香港本地的性質不同,香港中文大學的組成書院源自清朝中期、北洋政府時期、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的教會大學、私立大學,其創立人都是移居香港的著名學者和大儒。由此校名含有的「Chinese」體現了香港中文大學的特色。[20][21]

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是全香港惟一設有書院制度的大學。成員書院共有九間,包括: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8]

中大實行「全民書院制」,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職員都有所屬書院,唯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書院各有宿舍、餐廳等設施。書院着重全人發展,舉辦各種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研討會,師友計劃,小區服務,語文、信息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劃充分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22]

行政與架構

正如所有其他香港的大學,大學校監(或監督)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另設校長一職。作為一所書院聯邦制的大學,大學目前擁有八所學院及九所成員書院,每一所學院或書院均由其院長帶領,前者負責編制各學位的學術課程,而後者則向學生提供膳宿及書院博雅教育輔導。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初,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均保有相當的權力,如能夠各自安排不同的學系及學科內容, 並在聘用教學人員有很大的影響力。但隨着大學的規模不斷增大, 大學的運作也有改變。港英當局全面接納富爾敦委員會報告的建議修改《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將不同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23]

中大後來推行全民書院制,除了研究院師生職員外(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有所屬書院。為了容納因本科課程在2012年恢復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學陸續宣布成立新書院。2006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合共2.7億元的捐款,成立晨興善衡兩間新書院,以應付恢復四年制的需要。新書院預計分別錄取300人和600人。[24]2007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由葉克勇伍宜孫慈善基金會及不記名捐款人分別捐出的1億元、1.7億元及1.5億元的捐款,成立另外三間新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三間書院計劃分別錄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25][26]

管治架構

職稱(中文) 職稱(英文)
監督 Chancellor
副監督 Pro-Chancellor
校董會主席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校董會副主席 Vice-Chairman of the Council
校長 Vice-Chancellor / President
常務副校長 Provost
協理副校長(學生招募)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Student Recruitment)
副校長(教育)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Education)
副校長(學生體驗)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Student Experience)
大學輔導長 University Dean of Students
副校長(研究)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Research)
副校長(策略發展)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Strategic Developments)
協理副校長(創新及企業)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副校長(校友關係及拓展)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Alumni Relations & Advancement)
副校長(行政) Vice-President (Administration)
協理副校長(校外聯繫及推廣)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External Engagement and Outreach)

歷任校長

關於中大成立前的院校資料,請參看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

肖像 校長 上任 卸任 備註
容啟東
教授
1963年
10月17日
1964年
2月6日
副校長代行校長職務
1 李卓敏
教授
1964年
2月7日
1978年
9月30日
請辭退休
2 馬 臨
教授
1978年
10月2日
1987年
9月30日
請辭退休
3 高 錕
教授
1987年
10月2日
1996年
7月31日
請辭退休;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4 李國章
教授
1996年
8月1日
2002年
7月31日
轉任教統局局長而請辭
5 金耀基
教授
2002年
9月11日
2004年
6月30日
請辭退休
6 劉遵義
教授
2004年
7月1日
2010年
6月30日
[27]
7 沈祖堯
教授
2010年
7月1日
2017年
12月31日
[28]
8 段崇智
教授
2018年
1月1日
2025年
1月
請辭退休

改制前各書院歷任校長

新亞書院
崇基學院
  • 第1任(1951-1954):李應林教授
  • 第2任(1955-1960):凌道揚教授
  • 第3任(1960-1975):容啟東教授
  • 第4任(1975-1976):雷恩教授(Prof. Robert N. RAYNE)
  • 第5任(1976-1977):譚尚渭教授
聯合書院

機構與課程

學術學院

學術學院(Faculty)方面,目前八所成員為: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除了八所學術學院外,中大還設有一所研究院,提供多項修課式及研究式碩士及博士課程。學術學院下設有專業學院(School)、學系(Department)及相關部門。表中的學系只計算學士學位課程。

學術學院 成立年份 專業學院、學系
文學院 1963 人類學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英文系、藝術系、歷史系、日本研究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音樂系、哲學系、翻譯系
理學院 1963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系、生物系、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系、環境科學系、食品及營養科學系、分子生物技術學系)、地球系統科學系、自然科學系、化學系、數學系、物理系、統計學系
工商管理學院 1963 會計學院(會計學系)、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系)、管理學系、市場學系
社會科學院 1974 建築學院(建築學學系)、經濟學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政治與行政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全球傳播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全球研究課程
醫學院 1981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生物醫學學院(生物醫學系)、化學病理學系、中醫學院(中醫學系)、腫瘤學系、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微生物學系、那打素護理學院(護理學系、老年學系)、婦產科學系、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兒科學系、藥劑學院(藥劑學系)、精神科學系、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公共衛生系、小區健康系)、外科學系
教育學院 1988 課程與教學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育心理學系、體育運動科學系
工程學院 1991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計算器科學與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信息工程學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法律學院 2004 法律系

港中大(深圳)

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研議在龍崗區建立辦學機構[29][30]。經內地教育部批准,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合作創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簡稱「港中深」[31],於2014年開始招生[32]

雙學位課程及合辦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與世界頂尖大學合辦有雙學位課程[33],包括:

與內地頂尖大學以及研究所合辦課程

與日本頂尖大學合辦課程

與歐洲、英國頂尖大學合辦課程

人文學科研究所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位於巴黎的法國遠東學院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à Paris)

法國遠東學院(法語: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簡稱EFEO)是法國一所專門研究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文明的國家機構,研究範圍涉及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文獻學等。法國遠東學院有兩項成果最引人注目。第一是對柬埔寨吳哥窟的研究和考察。而另一個是漢學方面的成果。許多著名的法國漢學家如沙畹伯希和(法國敦煌學專家)、馬伯樂等都曾長期供職於該學院。該學院源於1898年為了研究西貢市(今胡志明市)一帶的風土文化,由當時的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梅下令創立的「法國印度支那古蹟調查會」(或譯作「法國印度支那考古學調查會」),由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負責學術監督。1900年更名為法國遠東學院,並於1901年開始出版《法國遠東學院學刊》(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該學院於1902年將總部設於河內,於1950年代因越法戰爭關係遷至巴黎。學院在12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7個中心。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也即香港中文大學的法國遠東學院中心(法語: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Université chinoise de Hongkong)。[36]該中心坐落於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內。[37]

中國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於一九六七年,宗旨是促進綜合及比較性之研究,協助本地及海外學者提高中國文化研究與教學水平。研究所下設文物館、翻譯研究中心、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及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各自發展學術及出版工作。所方建立有中國古代文獻電子數據庫的長期研究計劃,以及其他多種研究計劃。2006年,「中國研究」成為中文大學策略計劃內的五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研究所主要出版物包括:《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譯叢》、《中國語文研究》、《中國語文通訊》、《二十一世紀》、《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及《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等。屬下各單位亦分別出版專刊、叢書及其他學術專書。研究所顧問委員會成員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法國遠東學院等。[38]

中大文物館與中大圖書館分別有12項碑帖藏品及15種古籍善本,入選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擬定的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連同被列入第五批《名錄》的8項藏品,中大總共有35項碑帖及古籍入選《名錄》。中大是惟一有藏品入選的香港院校。[39]

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在新亞書院及美國雅禮協會(Yale-China Association)的支持下創辦於1963年。一直負責大學本科生及國際生的普通話及廣東話課程。2005年起陸續通過大學擴展教育課程局(UEXB)申請各種證書及文憑課程,公開讓香港市民修讀,也是本港所有大學中,惟一提供普通話/粵語證書課程中最大的大學教學單位。居港中外人士及來自七十多國的漢語研修生修讀本所學分課程、證書課程和暑期密集課程人數每年超過2000人。雅禮的其中一位教師是藏傳佛教黑教教派的法王林雲

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是大學與業界溝通的橋梁,中心鼓勵雙方作多方面交流,並促成合作,使得大學研究成果用諸於社會。

為促進與業界的溝通,創新科技中心經常統籌大學各研究隊伍在本地以至區域性的科技展覽中參與展出,藉以提供社會與研究隊伍之間的直接溝通平台。2008年,創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學科研成果接觸面伸展至國際海外的展覽當中,如在意大利舉行的R2B 2008國際展覽會,就是一次與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及業界接觸交流的好機會。

專業進修學院(CUSCS)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於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並於2006年起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學術泛論

教學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以學術水平知名。大學現時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及「地球信息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40] 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18個重點研究項目,香港中文大學占了7個。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香港各所高校中,具有最多港科院院士的機構,其經常參與頂尖的科學研究。

授課語言

中大名義上是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亦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41]。但是,該校現時大部分學系皆只提供英語為主的核心科目,部份院系(如醫學院及法律學院)更只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42]

國際獎項得主

香港中文大學為香港惟一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專任)駐校任教的大學,也是惟一一所具有獲得菲爾茲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國際頂級獎項校友的香港高等學府。

截止201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5位獲得諾貝爾獎1位獲得菲爾茲獎1位獲得圖靈獎,其他獎項包括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內的高校校長,是惟一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奧斯瓦爾德·維布倫幾何學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43]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三分之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44]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大中華地區所有大學中最多[45]

大學辨識

校徽與紋章

1963年10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校方於報章上公開邀請市民設計校徽。1964年6月,經過大學校徽校袍設計委員會的慎重考慮,選用了以盾形校徽上繪有標誌的「雙色回頭鳳」設計,而校盾下方則配以校訓綬帶。第一代校徽首刊於《中文大學校刊》第一卷第一期。[46] 校盾的「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乃訂為「purpure」和「or」,意即兩色,以分割設計呈現。其中鳳出自中國神話,自漢代起乃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莊嚴之象徵。至於紫色乃象徵熱誠與忠耿,金色則象徵堅毅與果敢。校徽下方展示校訓綬帶,綬帶內有由右至左書寫篆體校訓「博文約禮」,其出自《論語·雍也》:「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為孔子的主要教育規訓之一,寓意中文大學的教育方針乃德智並重;校訓於1964年由大學當局訂立為「博文約禮」。1964年面世的第一代校徽,其校訓綬帶較短及簡潔,但並未與校盾相連結。[47]

英國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中大紋章,香港中文大學的紋章中包含第二代校徽,包括加上邊框的校盾並於其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校訓綬帶則始與校盾相連結及有所延長,並有着色及添加了陰影以營造三維效果。[48][注 2] 1967年6月,第二代校徽首刊於《中文大學校刊》第三卷第十一期,其中校訓綬帶的設計保留了紋章所見的樣式但略作改動,沿用了第一代校徽底色並無着色的設計[49]。1973年9月,為慶祝中文大學十周年校慶,大學將校徽設計稍作簡化,省去校訓綬帶的立體陰影,是為第三代校徽[50]。2008年,中文大學更新校徽,其中校訓綬帶有所縮短並着色,校盾加上更粗的邊框,是為第四代校徽[51]

2022年10月17日,中文大學宣布為慶祝來年創校六十周年,特更換校徽,把自1964年起便見於校盾中鳳形標誌的紫金分割雙色設計,更改為「紫底金鳳」的設計,藉以象徵中文大學乃不同思想及文化融匯之地,亦可使鳳的形態更顯清晰及靈動,設計更加融和及時尚簡約,即第五代校徽。校方亦同時更新包括校徽的正式標誌中校名中英文全稱的字體,從原有黑色楷體字體轉換為紫色蒙納黑體字體。此外,校方同時推出簡化版校徽,其省去了校訓綬帶,可以「紫底金鳳」或「金底紫鳳」來呈現,專門於數碼平台及不同宣傳品中使用。[52][53] 2022年10月27日,校方將正式標誌中更新版校名的紫色蒙納黑體字體亦改回黑色楷體字體,正式校徽及標誌均回復到自2008年起採用的第四代版本。

歷代校徽與標誌

大學儀杖

鮮為人知的是常出現於官方典禮的大學儀杖。儀杖的杖身是紅木,長三尺,杖頂上有一隻鍍金的鳳,由一圓球及圓輪所拱托,儀杖之托為金蓮花托。大學儀杖由英屬香港教育司署代高級教育官顧里夫(M.F. Griffith)所設計,由英國卡根基行負責製作。[54][55]

註釋

  1. 此稱呼在不同的場合可以存在不同的含義。「中大」在香港常指代香港中文大學;而在中國內地則通常指中山大學。在香港以外,有人會將香港中文大學簡稱為「港中文」或「港中大」(中國內地常用)。
  2. 先具有紋章的是香港大學。但是先具有完整紋章的是香港中文大學。具體是在1981年,香港大學建校70周年時,香港大學向英國紋章院申請一個完整的紋章,此前香港大學只擁有盾章,此項申請於1984年獲英國紋章院批准,成為繼香港中文大學在1967年取得紋章後,另一所擁有完整紋章的大學。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About CUHK - Mission & Vision, Motto & Emblem. CUHK. [2014-07-17]. 
  2. 2.0 2.1 概览及统计资料2008 (PDF). 香港中文大學 (繁體中文(中國香港)). 
  3. 3.0 3.1 3.2 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处概览及信息统计2017. Iso.cuhk.edu.hk. [2019-10-01]. 
  4. 香港尚礼坊. 香港中文大学 信息. https://www.givegift.com.hk/. [2018-09-11] (繁體中文(中國香港)). 
  5. 5.0 5.1 李敏剛. 李敏刚:中大前世,香港今生-读周爱灵《花果飘零:冷战时期殖民地的新亚书院》. [2020-09-22]. 
  6. 葛量洪爵士着、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憶錄》,廣角鏡出版社發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
  7. 《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
  8. 8.0 8.1 中大简介. [2018-01-23]. 
  9. 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21-10-06]. 
  10. 尋找基督教大學精神──由崇基禮堂十三校徽說起 . Christiantimes.org.hk (2016-01-30). Retrieved on 2017-05-23.
  11. New Asia College > 书院介绍 > 歴史. www.na.cuhk.edu.hk. [2019-06-12]. 
  12. 张杨:亚洲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创建背后的美国推手. www.guancha.cn. [2019-06-12]. 
  13.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1963-1993,頁7-8
  14. Final Repo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paratory Committee. Enclosure 1 of the Government Records Service file. HKRS163-9-240. 
  15. 15.0 15.1 周子峰. 《速读香港史(1949-2020)》.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 2021. 
  16. 香港中文大学五十周年校庆:10.17 中大创校日.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3-10-17 [2023-02-13]. 
  17. 专访沈祖尧校长. CUH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lations Office. [2014-01-15]. 
  18. Alumni Matters Issue . Cloud.itsc.cuhk.edu.hk. Retrieved on 2017-05-23.
  19. Cap. 110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dinance. Hong Kong e-Legislation. [2017-03-18]. 
  20. 五十年鈎沉 – 中大五十年 . Cuhk50.org (2015-07-26). Retrieved on 2017-05-23.
  21. 博文約禮——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 科學公園 . Ikexue.org (2015-11-24). Retrieved on 2017-05-23.
  22. 独特的书院制度. [2018-01-24]. 
  23.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64-66.
  24. 中大校董会宣布成立善衡和晨兴书院. 香港中文大學. [10/01-2014]. 
  25. 中大校董会宣布成立敬文和伍宜孙书院. [10/01-2014]. 
  26.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决定成立和声书院. [10/01-2014]. 
  27. 存档副本. [2007-12-25]. 
  28. 存档副本. [2010-05-27]. 
  29. 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 www.cuhk.edu.hk. [2019-06-13]. 
  30. 用十年为深圳办世界一流名校南方都市报. [2010-12-14]. 
  31. [1] 学校官网简介:认识中大 (深圳)]. [10/01-2014]. 
  32. 教育部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开信息). [10/01-2014]. 
  33. 存档副本. [2023-08-18]. 
  34. University Extension in Shenzhen. Szdo.cuhk.edu.hk. [2017-05-23]. 
  35. 存档副本. [2023-08-18]. 
  36. EFEO - Centres - Hongkong. www.efeo.fr. [2019-06-12]. 
  37. 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 www5.cuhk.edu.hk. [2019-06-12]. 
  38. 存档副本. [2020-12-26]. 
  39.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3419&fbclid=IwAR2bS6chZ-uv50UsdMb9E55fVs3YGuzGI4P5uwIjxFpkvaRVEqcXwbjUtd0
  40. 五大重点研究领域小册子.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1-23]. 
  41. 香港法例第1109章《香港中文大學條例》 弁言(e)節
  42. 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政策委員會,《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2007年7月10日更新。
  43. Distinguished Faculty Members(著名的教职员). [2013-12-01]. 
  44. 中文大学有香港霍格沃茨美名 「中大人」张曼娟不舍:心痛如绞. 聯合新聞網. [2019-11-26]. 
  45.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當選2016年度羅德學人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 Cpr.cuhk.edu.hk. Retrieved on 2017-05-23.
  46. 中文大学的校徽——凤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4年6月, 1 (1): 1 [2022-10-18]. 
  47. 使命及愿景/校徽及校训|认识中大|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學. [2022-10-17]. 
  48. CUHK's Coat of Arms香港中文大学纹章. Iso.cuhk.edu.hk. 2013-10-04 [2017-05-23]. 
  49. 电子学新课程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7年6月, 3 (11): 1 [2022-10-18]. 
  50. 中文大学十周年纪念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7年9月及10月, 10 (2): 1 [2022-10-18]. 
  51. 目录 (PDF). 中文大學校刊. 2008年,. 2008年春夏卷: 1 [2022-10-18]. 
  52. 中大校徽|CUHK. 香港中文大學. [2022-10-17]. 
  53. 【中大60周年】中大推出新校徽 校方指设计更融和及时尚简约. 香港經濟日報. 2022-10-17 [2022-10-17]. 
  54. 存档副本. [2019-11-12]. 
  55. 存档副本 (PDF). [2019-11-12].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