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民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19世紀前往北美洲興建鐵路的中國勞工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華埠

華人(古稱漢人、唐人)移民史,指晚清以來不同時期的華人向海外移民歷史,海外華人指的是這時期或之後的華裔或華人,移民潮多集中在中法戰爭至清末和民國初期。雖然清朝以前可能有極 華人由於經商、逃難、宗教等原因流亡至海外,尤其是中國以南的東南亞,如越南之明鄉人,成為當地之永久性人口,繁衍至今,亦有部分移民成為流動人口

康乾盛世時期,尤其是之後有大批人開始移居南海各國(參見: 馬來西亞華人史馬來西亞華人,並出現了後來的土生華人(唐番),據馬六甲的碑文和家譜,土生華人的家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是中國人最早在海外定居的記載。[參 1]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有大量華工,因歐洲工業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歐洲東南亞及世界各國當苦力

歷史背景

早期的在華出生的海外華人,[注 1]在華都有直屬親戚及親友,但一般上沒有攜眷的習慣,因此華人和當地民族或娘惹通婚為常事,以英屬新加坡為例,1860年男女性別比差別為6:1;1901年為2.95;至1947年才降至1.21。[參 2]1947年以後,自然增長成為華人人口增長的主因,換言之,該地區已無需依賴外來中國移民的湧入和補充來維持華人人口的優勢。[參 3]

假說(有爭議)

商朝

秦朝

古文獻記載

秦漢南北朝

唐宋

元明

清朝初中期

  • 康熙三十五年,廣州長壽寺主持大仙,被越南順化政府聘為國師。越南會安港有一條長3-4里的沿河街道,名為大唐街,街上福建人開的商店,鱗次櫛比。越南風俗,貿易由婦女經營,因此華人到此,必先娶妻,方便貿易。順化關夫子廟和閩會館,尖碧蘿有伏波將軍廟。
  • 雍正中,河仙鎮總兵(又作河僊,另又被稱為「港口國」,即今越南堅江省莫玖(Mok Kui,即鄚玖,越南語:Mạc Cửu)是廣東雷州人,改姓鄚,為該地統治者。莫玖傳位子鄚琮(Mok tong,即鄚天賜越南語:Mạc Thiên Tứ),前後約一百年。
  • 乾隆年間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島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由華人所創立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國家元首稱「大總制」。
  • 嘉慶年間廣東嘉應顯人葉來,流寓新加坡。嘉慶末年,柔佛王下令驅逐華人。柔佛華人推舉葉來為首,率領眾人戰勝柔佛王;葉來更購買軍械,遣人返國,糾集嘉應縣及鄰村族人萬餘,渡海到柔佛,血戰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其時檳榔嶼華人,與土人衝突,葉來率眾助戰,三年平定檳榔嶼。後葉來自量不敵英國勢力,將此二地主權交與英國,自保土地所有權[參 28]
  • 1821年福建平和縣大族吳福星,年二十隻身南渡,來到北大年,初經營錫礦,後建立出入口商行,很多族人渡海投奔吳福星。1832年,北大年併入暹羅,吳福星之子吳萬利被任命為第一任海關監督,整頓稅務,深得百姓讚揚[參 29]

近現代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國門被迫打開,加上航運也比古代提高了不少,華人人口開始較大規模地遷徙到世界各地。

東南亞

北美洲

  • 1840年-1870年歐洲人口販子將廈門、香港等地70多萬中國勞工「賣豬仔」到南美洲當苦力。同一時期約有200多萬華人到美國和加拿大淘金[參 40]
  • 1868年,美國加州因開採金礦和修建鐵路,須要大量中國勞工「黃竿佬」。美國和大清簽訂中美通商條約,其第五條定明華人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參 41]。此條約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
  • 1877年古巴波多黎各有華僑43,811人,到十九世紀末,達到90,000人[參 42]
  • 1881年加拿大有華僑4,383人[參 43]
  • 19世紀末,到加拿大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有7-8萬人[參 44]
  • 1890年美國有華僑107,475名,其中8,000人在東海岸,6,440餘人在紐約,1,780餘人在賓州,北至阿拉斯加也有華僑的蹤跡。
  • 1899年夏威夷有華僑27,000人,其中6,000人為甘蔗農場勞工。在夏威夷群島有華僑律師[參 45]
  • 20世紀初在加拿大定居的華人約有1.9萬人,以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維多利亞溫哥華人數最多(兩地有9,000左右華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的華人,多以捕魚為業。加拿大華人生活貧困,有十萬家產的只一二人[參 46]
  • 20世紀初許多地方限制華人入境,加拿大對入境華人,徵收500元人頭稅澳大利亞徵收100元人頭稅新西蘭徵收30鎊人頭稅[參 47]

中美洲和南美洲

19世紀,有750多萬名廣東福建華人移居海外,其中60萬人來到美洲,當中有12.5萬人去往古巴,10萬人去往秘魯,第三多人移去英屬西印度群島:從1853年到1884年,官方記錄中有17,904名中國人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來到英屬西印度群島,這些人主要是男性。因為英國人不希望這些勞工在加勒比永久定居,他們很少被允許帶上中國的妻子。

東北亞

大洋洲

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着政治局勢變化及邊境管治,普遍民眾正常移居海外日漸困難。1950年代初,尚可移居香港,或通過香港移居海外。崔琦周采芹等人即是通常這種方式移居外國。1950、60年代,在與蘇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朝鮮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等少數民族民眾因蘇聯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經濟優於中國或政治原因,通過各類正常、非正常途徑移民。南方的非法移民,主要是在廣東的逃港

1970年代末,中國大陸推行改革開放,普通民眾移民成為可能。至1980年代末形成出國潮。主要通過公派留學跨國婚姻兩個途徑。此次出國潮席捲整個中國大陸,即使是當時社會地位較高、高收入的人群亦捲入其中。1990年代後至今,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出國留學、移民逐漸日常化,不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此時,由於20世紀末航空業的迅速發展,移民到海外的華人已不限於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而是來自中國大陸各地,而移民的華人中也包括中上層階級的富人。加之1955年後,中共對現代標準漢語的推廣,新移民中很少有不同民系的矛盾、衝突或不同民系壟斷着不同的行業的情況。80年代後的大部分移民為在華出生或改籍後的海外華人,但第一代移民在中國媒體中亦被稱作華裔。至2013年止,這些移民中已經出現了華二代甚至華三代;據統計,華二代中,有70%的人不會寫中文字,其中不少不願意學中文,一些人認為新一代的僑胞可能將變成徹底的外國人。以西班牙為例,不少華二代與中國籍留學生有代溝。[參 54][參 55][參 56][參 57]2010年代時,歐洲的華僑華人已發展到260萬~320萬人[參 58]

備註

  1. 一般翻譯為Chinese-born immigrant或China-born immigrant

引用文獻

  1. 馬華文學中峇峇娘惹的形象刻畫
  2. 喬印偉,論新加坡民族國家創建的基礎,安徽史學2009年第2期。
  3. 李勇,族譜與新加坡福建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4. 美國學者邁克爾·芤(Michael Coe)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奧爾梅克文明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接近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風暴發生時間,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
  5. 許雲樵南洋史》上卷 第二篇 古代史 96
  6. 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7. 朱傑勤 《東南亞華僑史》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紀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與華僑 第10頁
  8. 朱傑勤 《東南亞華僑史》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紀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與華僑 第12頁
  9. (宋)趙汝適 原著;楊博文 校注 《諸番志》校釋 ISBN 7-101-02059-3
  10. Brook, Kevin A. The Jews of Khazaria, Third Editio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18). ISBN 978-1-5381-0342-5 204頁
  11. (元)汪大淵著《島夷志略》,蘇繼廎校釋 1981年, 2000年 中華書局,ISBN 7-10102028-7
  12. 朱傑勤着《 東南亞華僑史》 第四節 《元明時代中國人在東南亞各國的活動》中華書局 15頁
  13.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14.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留寓》
  15. 梁啓超著《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飲冰室合集》6《專集》第一冊 卷八
  16. 張燮撰《東西洋考
  17. 費信星槎勝覽》·滿剌加國:「男女椎發,身膚黑漆,間有白者,唐人種也
  18. 許雲樵北大年史》107-111頁
  19. 許雲樵《北大年史》111-121頁
  20. 20.0 20.1 20.2 朱傑勤 《東南亞華僑史》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紀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與華僑 第22頁
  21. 《廈門志》
  22. (明)張燮著,《東西洋考》、《大泥考》
  23. (明)張燮著,《東西洋考·柬埔寨》
  24. 許雲樵譯 《暹羅王鄭昭傳》商務印書館 第五頁
  25.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1125頁
  26.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1125頁
  27. 王大海《海島逸志
  28.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1128頁 引薛福成《四國日記》
  29. 許雲樵《北大年史》 125頁
  30. 亨利·穆奧《暹羅柬埔寨老撾安南遊記》
  31.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1128頁
  32. 朱傑勤著《東南亞華僑史》第三章《近代的東南亞華僑》 中華書局123頁
  33. 波乃耶《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5頁
  34. 34.0 34.1 波乃耶《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6頁
  35. 35.0 35.1 波乃耶《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7頁
  36. 波乃耶《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8頁
  37. 波乃耶《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0頁
  38. 波乃耶《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1頁
  39. 39.0 39.1 波乃耶《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2頁
  40. 張純如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Penguin, 2003). ISBN 0670031232
  41. 梁啓超《記華工禁約》《飲冰室合集·專集》二十二
  42.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3頁
  43.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3頁
  44. 梁啓超《海外殖民調查報告》1903 《飲冰室合集》《集外文》上
  45.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4頁
  46.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7頁
  47. 同上
  48.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45頁
  49.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2頁
  50. 50.0 50.1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3頁
  51.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4頁
  52. 52.0 52.1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5頁
  53. 波乃耶 《中國風土人民事物記》156頁
  54. 人民日報觀滄海:海外華文教育從多說漢語做起
  55. 西班牙華二代與新移民有代溝
  56. 華二代的中文煩惱
  57. 在法華三代參與seven baby評選活動
  58. http://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webmanager/wkfiles/8520_1_paper.pdf

擴展閱讀

  • 吳晗:《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