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

出自求聞百科
中國皇帝
中華帝國君主
天下共主
帝國君主
傳國璽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明代
唐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畫像


中華朝貢體系宗主
(僅列出重要或長期受冊封藩屬國,詳見曾向中原王朝朝貢的政權列表
朝鮮王國宗主
琉球國宗主
越南宗主
緬甸宗主
詳情
尊稱皇帝陛下聖上皇上萬歲
開國君主始皇帝 嬴政(史稱秦始皇)
末代君主法理上宣統皇帝 溥儀(1908年12月2日至1912年2月12日間在位,因辛亥革命與隨即建立之中華民國退位)
存有爭議:洪憲皇帝 袁世凱(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意圖稱帝,後因在籌備階段中爆發護國戰爭,戰敗且告終)
建立秦朝,前221年9月10日(《初並天下詔》);承繼於東周,以秦滅六國之戰後始
終結清朝,1912年2月12日(《大清皇帝退位詔書》);因辛亥革命而終,法統傳承至中華民國
居所依各王朝首都為皇宮所在地而定;1420年至1912年間位於北京紫禁城
產生方式世襲禪讓改朝換代(武力征服或篡位

中國歷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稱為天子等。皇帝稱號則始創於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績為傲,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古往今來的統治者無人能及,宜用新的稱號來標誌自己的尊貴身份,於是創號「皇帝」,自己稱「始皇帝」,規定後世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萬世。與「皇帝」稱號相對應的,秦始皇還創立並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統治地方、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國家機制。這一整套體制在秦朝被民亂和戰國諸侯後裔推翻後,被漢朝承襲並加以鞏固,並隨「皇帝」的稱號流傳後世。自秦始皇創制「皇帝」稱號以來,中國後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紛紛以「皇帝」為號;而秦始皇創制以「皇帝」為最高、最權威統治者的國家體制,也被稱為帝制

對皇帝的尊稱歷代不同,當面稱呼皇帝有「陛下」、「聖上」、「皇上」或「萬歲」等尊稱,私下提及皇帝則需使用「聖人」、「官家」「大家」、「天家」、「縣官」、「至尊」、「御駕」、「聖駕」、「上」等尊稱。皇帝在正式場合和文書中,一般以「」為第一人稱

在大一統時期,被公認為「皇帝」的君主只能有一人,這些大型王朝統治着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並取得周圍地區名義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為「正統」。「正統」政權往往被稱為「某」、「某」,而不稱為「某國」;而在大分裂時期,中國本土沒有公認正統的皇帝,但同時有兩個或數個中型王朝並立,亦取得其周邊地區臣服,這些中型王朝的實力超過了一般的「國」,公開稱「皇帝」,並質疑對方的「正統性」,卻始終沒能實現一統海內的功績。如南北朝時與五代十國時期,三國時期時,亦有等;另外歷史上某些政權統治區域相對較小,其君主在自己的國內稱皇帝或王,對外則臣服於某一政權,這些不被二十四史體系認同為正統的「皇帝」,實際僅相當於「國王」,如歷史上嶺南地區的南越國,其開國君主就對內稱皇帝,對漢稱臣。此類政權的稱謂僅僅是「某」,而不能稱「某朝代」。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統朝代的標誌之一是相傳為夏朝大禹製作的九鼎,傳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傳;自秦朝開始,中國第一位皇帝贏政(始皇帝)創制了皇帝稱號,並改以傳國玉璽作為正統朝代的標誌,然而該玉璽幾經失傳、後世所謂重新發現者又多是偽作,故而自晉以後已經基本喪失了其標誌性地位。

中國皇帝一直延續到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至此中國皇帝制結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凱自稱中華帝國皇帝、張勳推動辮軍復辟日本中國東北扶植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但都以失敗告終不列入計算。至此在公認的皇朝家天下,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歷代中國的皇帝中,壽命最長的皇帝為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享年89歲;壽命最短的皇帝是東漢殤帝劉隆,不滿2歲即駕崩。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1];在位時間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在位僅半天。

在中國歷史上,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是為唐朝唐太宗宮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稱武周),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即後世謂「武則天」者,其晚年退位將政權復歸於自己的兒子,恢復了唐朝宗室,死後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於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皇太后臨朝稱制,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稱號的女帝政權出現。

起源

上古三皇五帝時代至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生前的稱號為「后」;從商朝開始,君主生前稱「王」,死後改稱為「帝」;如黃帝后羿后稷帝嚳帝堯帝紂等。

周朝起,最高首領稱為「天子」,周室稱「」作為天子的尊號,如周武王周平王等。然而早在西周,楚國因反對周天子的統治已自稱為王,及至戰國,隨着周天子徹底失勢,陸續發生了徐州相王五國相王等事件,使得本應是天下之主的王號成為單純的一國之君號,不再有尊崇地位。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曾自稱「西帝」,並派大臣魏冉出使齊國,推舉齊湣王為「東帝」。招致各方諸侯國的憤怒,在巨大壓力下取消,齊王、秦王見稱帝不得人心而取消了帝號。

秦始皇想像圖(實際上秦朝不執行周禮,並不穿冕服)。為東亞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秦朝建立後,因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不願沿用已經淪為一般國君稱號的「王」,而建立「皇帝」一詞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謂,自此以後「皇帝」取代了「帝」、「皇」、「后」與「王」,成為此後兩千年來中國帝王專制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並仍然與「天子」交互使用。

歷代政權

中國自秦朝以後的君主雖然大多數以皇帝作為天子的尊號,但仍有相當部分的君主不稱皇帝。比如:西楚霸王項羽三國時期燕王公孫淵前秦天王苻堅十六國北燕及五涼的君主、五代十國吳越馬楚荊南的半獨立政權、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等。本表基於只錄入皇帝的原則,所以皇帝人數和該政權的實際君主數,並不相同。比如:清朝十二位君主,但努爾哈赤只是後金大汗不是大清皇帝,所以不計入皇帝人數。生前未稱皇帝但後來被追封為皇帝者,比如:曹操孫堅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高歡高澄宇文泰宇文覺李克用楊行密徐溫王審知李繼遷李德明等人,並不被納入該列表。以下列表中實際掌權的「朝代」與獨立「政權」一律以粗體字來標示,而沒有使用粗體字的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政權與半獨立政權。

中國君主稱皇帝的政權列表 
時代 王朝 皇帝人數 稱帝時間 備註
秦漢
秦帝列表
漢帝列表
秦朝 2[2] 前221年-前206年 前221年,秦始皇開始稱皇帝,前207年,秦二世被殺後,子嬰取消帝號,稱王,46天後秦國滅亡
1 前206年-前205年 前206年,楚懷王熊心項羽等諸侯尊為義帝;前205年,義帝被殺
西漢 15[3] 前202年-9年 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前202年,稱帝;這裡計入劉恭劉弘劉賀孺子嬰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南越 2[4] 前183年-前179年
內部至前122年
前183年,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前179年和漢朝交往時去帝號,內部使用至前122年
閩越 1[5] 前110年 前110年,余善刻皇帝璽並自稱東越武帝,後遭繇王居股殺害,事後居股投降,閩越亡國。
新朝 1 9年-23年 9年王莽稱帝;23年被殺
更始 1 23年-25年 23年劉玄綠林軍擁立稱帝,嗣漢;25年被殺
邯鄲 1 23年-24年 23年王郎邯鄲稱帝,嗣漢[6];24年被殺
建世 1 25年-27年 25年劉盆子長安赤眉軍擁立稱帝,嗣漢;27年降東漢
成家 1 25年-36年 25年公孫述成都稱帝;36年被殺
東漢 14[7] 25年-220年 25年劉秀稱帝,嗣漢;這裡計入劉懿劉辯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陽明 1 172年-174年 172年許昌句章稱帝;174年被殺
無記載 1 187年-189年 187年張舉河北稱帝;189年出奔失蹤
無記載 1 193年 193年闕宣下邳稱帝;不久被殺
仲家 1 197年-199年 197年袁術壽春稱帝;199年吐血而亡
三國
三國皇帝列表
魏朝 5[8] 220年-266年 220年,曹丕稱帝
蜀漢 2[9] 221年-263年 221年,劉備稱帝,嗣漢
東吳 4[10] 229年-280年 222年,孫權自稱吳王;229年,稱帝
兩晉十六國
晉帝列表
十六國皇帝列表
西晉 5[11] 266年-316年 司馬炎稱帝,這裡計入司馬倫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東晉 11[12] 318年-420年 317年,司馬睿自稱晉王;318年,稱帝
成漢 5[13] 306年-347年 304年,李雄自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
漢趙 5[14] 308年-328年 304年,劉淵自稱漢王;308年,稱帝;319年,劉曜改國號為趙;328年,石勒擒劉曜,其子劉熙劉胤沒有稱帝;329年,
石勒滅前趙;這裡計入劉和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後趙 7[15] 330年-334年
349年-351年
319年,石勒自稱趙王;330年,稱大趙天王,同年稱帝;334年,石虎稱居攝趙天王;337年,改稱大趙天王;349年,稱帝;
這裡計入石祗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冉魏 1 350年-352年 350年冉閔鄴城稱帝;352年被殺
前燕 2[16] 352年-370年 337年,慕容皝自稱燕王;352年,其子慕容儁稱帝
前涼 1 354年-355年 354年,張祚稱帝;355年被殺
後燕 5[17] 386年-400年 384年,慕容垂自稱燕王;386年,稱帝;這裡計入慕容詳慕容麟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400年,慕容盛自貶號為庶人天王;
之後,慕容熙北燕高雲馮跋馮弘的尊號都是天王,死後諡號是皇帝
南燕 2[18] 400年-410年 398年,慕容德自稱燕王;400年,稱帝
西燕 4[19] 385年-394年 384年,慕容泓自稱濟北王;385年,慕容沖稱帝;之後,段隨慕容顗稱王,慕容瑤慕容忠慕容永稱帝
前秦 5[20] 351年-357年
385年-394年
351年,苻健稱帝;357年,苻堅即位,改稱天王;385年,苻堅死後,其子苻丕又稱皇帝
後秦 3[21] 386年-399年
416年-417年
384年,姚萇自稱萬年秦王;386年,稱帝;399年,姚興改稱天王;416年,姚興死後,其子姚泓又稱皇帝
3[22] 418年-431年 407年,赫連勃勃自稱夏王;418年,稱帝
桓楚 1 403年-404年 403年桓玄建康稱帝;404年被殺,其子桓謙未稱皇帝
南北朝
南北朝皇帝列表
劉宋 10[23] 420年-479年 420年,劉裕稱帝;這裡計入劉劭劉子勛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南齊 7[24] 479年-502年 479年,蕭道成稱帝
南梁 10[25] 502年-557年 502年,蕭衍稱帝;這裡計入蕭正德蕭棟蕭歡蕭淵明蕭莊蕭紀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南陳 5[26] 557年-589年 557年,陳霸先稱帝
西梁 3[27] 555年-587年 555年,蕭察江陵稱帝
侯漢 1 551年-552年 551年,侯景建康稱帝;552年被殺
北魏 20[28] 398年-534年 386年,拓跋珪自稱代王、魏王;398年,稱帝;這裡計入元愉元釗元嬰元顥元悅元法僧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東魏 1 534年-550年 534年,高歡擁立元善見稱帝
西魏 3[29] 535年-556年 535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稱帝
北齊 8[30] 550年-577年 550年,高洋稱帝;這裡計入高延宗高紹義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北周 4[31] 559年-581年 557年,宇文覺自稱大周天王;559年,宇文毓稱帝
隋唐
隋帝列表
唐帝列表
隋朝 5[32] 581年-619年 581年,楊堅稱帝;這裡計入楊浩楊侗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1 618年-619年 618年,宇文化及廢楊浩稱帝;619年被殺
1 619年-621年 619年,王世充在洛陽廢楊侗稱帝;621年被殺
唐朝 26[33] 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
618年,李淵稱帝;690年-705年,為武周王朝;這裡計入李重茂李重福李承宏李悟李熅李𥙿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武周 1 690年-705年 690年,武瞾稱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皇帝,駕崩後政權改回大唐
文佳 1 653年 653年,陳碩真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女性
光明 1 683年 683年,白鐵余稱光明聖皇帝
大燕 4 756年-763年 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歷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
大秦 1 783年-784年 783年,朱泚在長安稱帝,國號大秦,784年改國號為大漢,後兵敗被殺
1 784年-786年 784年,李希烈稱楚帝,786年被部將所殺
大齊 1 880年-884年 880年,黃巢在長安稱大齊皇帝,884年兵敗而死
無記載 1 885年-888年 884年,黃巢兵敗而死;885年,黃巢部將秦宗權在蔡州稱帝
大越羅平國 1 895年-896年 895年,董昌在越州稱帝,896年兵敗而死
大禮
大封民
3[34] 859年-902年 859年,南詔國王世隆稱帝,國號大禮;878年,其子隆舜改國號為大封民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皇帝列表
後梁 3[35] 907年-923年 907年,朱溫稱帝;這裡計入朱友珪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後唐 4[36] 923年-936年 923年,李存勖稱帝
後晉 2[37] 936年-946年 936年,石敬瑭稱帝
後漢 2[38] 947年-950年 947年,劉知遠稱帝
後周 3[39] 951年-960年 951年,郭威稱帝
北漢 4[40] 951年-979年 951年,劉崇稱帝
1 911年-913年 911年,劉守光稱帝,913年兵敗被李存勖所殺
1 927年-937年 902年,唐朝封為楊行密為吳王;919年,楊隆演自稱大吳國王;927年,楊溥稱帝
南唐 2[41] 937年-958年 937年,李昪稱帝;958年,李璟向後周稱臣,自號唐國主;971年,李煜再自貶江南國主
南漢 4[42] 917年-971年 917年,劉岩稱大越皇帝;次年改國號漢
前蜀 2[43] 907年-925年 907年,王建稱帝
後蜀 2[44] 934年-965年 934年,孟知祥稱帝
4[45] 933年-945年 909年,王審知受後梁封為閩王;933年,王延鈞稱帝
大長和 3[46] 902年-927年 鄭買嗣取代大封民
大天興 1 927年-929年 趙善政取代大長和
大義寧 2 929年-937年 楊干真取代大天興,這裡計入楊詔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宋遼金夏
宋帝列表
遼帝列表
金帝列表
西夏皇帝列表
北宋 9[47] 960年-1127年 960年,趙匡胤稱帝
南宋 10[48] 1127年-1279年 1127年,趙構稱帝;這裡計入趙旉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大契丹國 5[49] 916年-947年
983年-1066年
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大契丹國。947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983年改回「大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
遼朝 7[50] 947年-983年
1066年-1125年
947年,耶律德光將國號大契丹改為「大遼」,983年改回「大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
西夏 10[51] 1038年-1227年 1038年,元昊稱帝
金朝 10[52] 1115年-1234年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這裡計入完顏承麟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北遼 4 1122年-1123年 包括耶律淳耶律定耶律雅里耶律朮烈
西遼 4[53] 1132年-1218年 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這裡計入屈出律等不被普遍承認的皇帝
大理國 23[54] 937年-1094年
1096年-1253年
段思平取代大義寧,1094年-1096年,為大中國
大中國 1 1094年-1096年 高昇泰所建
天南 1 1049年-1053年 儂智高所建
興遼 1 1029年-1030年 大延琳遼陽所建
大渤海 1 1116年 高永昌在遼陽所建
1 1123年 回離保所建
無記載 1 1127年 史斌興州所建
大楚 1 1127年 金朝擁立張邦昌的傀儡政權
劉齊 1 1130年-1137年 金朝擁立劉豫的傀儡政權
東夏 1 1215年-1234年 蒲鮮萬奴在東北所建
元明清
元帝列表
明帝列表
清帝列表
大蒙古國 4[55] 1206年-1260年 1206年,鐵木真建國並稱帝,同時具備大蒙古國皇帝和大汗的雙重尊號。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皇帝兼稱大汗;1271年,忽必烈將漢語語境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
元朝 11[56] 1260年-1368年 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帝,兼稱大汗。1271年,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建漢語國號「大元」,大蒙古國號在蒙古語中使用,1368年,元惠宗北逃,元朝滅亡
北元 3[57] 1368年-1388年 1368年,元惠宗退回草原;1388年,北元取消皇帝尊號
韓宋 1 1355年-1366年 1355年,韓林兒稱帝
徐宋 1 1351年-1360年 1351年,徐壽輝稱帝
陳漢 2 1360年-1364年 1360年,陳友諒稱帝,傳子陳理
明夏 2 1362年-1371年 1362年,明玉珍稱帝,傳子明升
明朝 16[58] 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稱帝
南明 4[59] 1644年-1662年 南明時期稱皇帝者和稱監國者眾多,很多政權同時存在,稱皇帝者一共四人,包括朱由崧朱聿鍵朱聿𨮁朱由榔
大順 1 1644年-1645年 1644年,李自成稱帝
大西 1 1644年-1646年 1644年,張獻忠稱帝
吳周 2 1678年-1681年 1678年,吳三桂稱帝,同年崩傳孫吳世璠。1681年,首都昆明被清朝軍隊攻破,吳世璠兵敗自殺,吳周亡
清朝 11[60] 1636年-1912年 1636年,後金大汗皇太極定國號清朝,稱帝
近代 中華帝國 1 1915年-1916年 袁世凱稱帝,還未對外正式宣布成立、袁世凱正式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於1916年6月6日逝世
偽滿洲國 1 1934年-1945年 1932年,大日本帝國扶植溥儀為執政;1934年,正式稱帝

相關條目

註釋

  1. 也有人謂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更長,因其傳位於嘉慶皇帝後,自尊為「太上皇帝」,仍為中國實際的最高統治者,故應為63年又4個月(從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1735年10月8日)其父駕崩至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本人駕崩)。
  2. 秦始皇、秦二世
  3. 劉邦、漢惠帝、劉恭、劉弘、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劉賀、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孺子嬰
  4. 趙佗、趙眜
  5. 余善
  6. 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輿
  7. 劉秀、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漢殤帝漢安帝、劉懿、漢順帝漢沖帝漢質帝漢桓帝漢靈帝、劉辯、漢獻帝
  8. 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
  9. 劉備、劉禪
  10. 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11. 司馬炎、晉惠帝、司馬倫、晉懷帝晉愍帝
  12. 司馬睿、晉明帝晉成帝晉康帝晉穆帝晉哀帝司馬奕晉簡文帝晉孝武帝晉安帝晉恭帝
  13. 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
  14. 劉淵、劉和、劉聰劉粲、劉曜
  15. 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鑒、石祗
  16. 慕容儁、慕容暐
  17. 慕容垂、慕容寶、慕容詳、慕容麟、慕容盛
  18. 慕容德、慕容超
  19. 慕容沖、慕容瑤、慕容忠、慕容永
  20. 苻健、苻生、苻丕、苻登苻崇
  21. 姚萇、姚興、姚泓
  22. 赫連勃勃、赫連昌、赫連定
  23. 劉裕、劉義符劉義隆、劉劭、劉駿劉子業、劉子勛、劉彧劉昱劉准
  24. 蕭道成、蕭賾蕭昭業蕭昭文蕭鸞蕭寶卷蕭寶融
  25. 蕭衍、蕭正德、蕭綱、蕭棟、蕭歡、蕭繹、蕭淵明、蕭方智、蕭莊、蕭紀
  26. 陳霸先、陳蒨陳伯宗陳頊陳叔寶
  27. 蕭察、蕭巋蕭琮
  28. 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拓跋余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元恪、元愉、元詡、元釗、元嬰、元子攸、元顥、元曄元恭元朗、元悅、元法僧元修
  29. 元寶炬、元欽拓跋廓
  30. 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緯、高延宗、高恆、高紹義
  31. 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贇宇文闡
  32. 楊堅楊廣楊侑、楊浩、楊侗
  33. 李淵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李重茂、李重福、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李承宏、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李悟、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李熅、唐昭宗、李裕、唐昭宣帝
  34. 世隆、隆舜、舜化真
  35. 朱溫、朱友珪、朱友貞
  36. 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
  37. 石敬瑭、石重貴
  38. 劉知遠、劉承祐
  39. 郭威柴榮柴宗訓
  40. 劉崇、劉承鈞劉繼恩劉繼元
  41. 李昪、李璟
  42. 劉岩、劉玢劉晟劉鋹
  43. 王建、王衍
  44. 孟知祥、孟昶
  45. 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羲、王延政
  46. 鄭買嗣、鄭仁旻鄭隆亶
  47. 趙匡胤、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
  48. 趙構、趙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趙昺
  49. 遼太祖遼太宗遼聖宗遼興宗遼道宗
  50. 遼太宗遼世宗遼穆宗遼景宗遼聖宗遼道宗遼天祚帝
  51. 李元昊、夏毅宗夏惠宗夏崇宗夏仁宗夏神宗夏桓宗夏襄宗夏神宗夏獻宗夏末主
  52. 阿骨打、金太宗金熙宗完顏亮金世宗金章宗完顏永濟金宣宗金哀宗、完顏承麟
  53. 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魯古屈出律
  54.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胄段思聰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段思廉段廉義楊義貞段壽輝段正明段正淳段和譽段正興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
  55. 元太祖元太宗元定宗元憲宗
  56. 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天順帝元明宗元文宗元寧宗元惠宗
  57. 元惠宗元昭宗元天元帝
  58. 明太祖明惠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
  59. 弘光帝隆武帝紹武帝永曆帝
  60. 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