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底王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依据希罗多德叙述所描绘出的米底王国疆域(黄色部分)。
米底王国
Mādai
约公元前678年-约公元前549年
首都埃克巴坦那
常用语言米底语
宗教古伊朗宗教 (与密特拉教,即祆教的早期形式有关)
历史时期铁器时代
• 建立
约公元前678年
• 被居鲁士二世征服
约公元前549年
前身
继承
新亚述帝国
乌拉尔图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之一波斯波利斯阿帕纳德宫浮雕,显示一位米底士兵立于波斯士兵之后(公元前5世纪)。

米底王国,或称米底亚王国(Medes) /ˈmdz/[N 1] (古波斯语 Māda-,古希腊语Μῆδοι)是古伊朗人[N 2],他们操米底语,盘踞在伊朗西部伊朗北部之间一个称为米底的地区。公元前11世纪左右,他们占领位于伊朗西北部山区和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和东部被称为哈马丹埃克巴坦那)的地区。据信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在伊朗崛起。在公元前7世纪,伊朗西部和其他某些领土都受米底王国统治,但确切地理范围仍然不明。[3]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王国在古代近东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米底人并未留下任何书面资料,让人能重建历史,因此只能从亚述人、巴比伦尼亚人、亚美尼亚人、和古希腊人等外国资料,以及一些伊朗考古遗迹,而拼凑出他们所占领的区域。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记载给世人留下米底人是强大民族的印象,他们在公元前7世纪初建立一个帝国,持续到公元前550年代结束,这个王朝导致亚述帝国的覆亡,并与两个强大的吕底亚和巴比伦尼亚王国争雄。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大帝征服米底王国之后,其留下的领域成为伊朗一个重要的省份,并受到先后统治它的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塞琉古帝国安息帝国、和萨珊王朝)的重视。

记载

根据希罗多德文本记载,米底王国的创建者是迪奥塞斯。因他善良忠诚、常为人民解决争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被推举为王,并在埃克巴坦那建造城市。然而,由于这个记载与亚述的有些文献相违,因此历史学家一般以弗拉欧尔特斯(即迪奥塞斯的儿子)作为米底的开国君主。

弗拉欧尔特斯领导米底人打败波斯部落,但相传在一次对亚述的战争中丧生。在这段时间,斯基泰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米底,并统治米底王国一段时间。其后,弗拉欧尔特斯的儿子基亚克萨雷斯于公元前625年成为米底王国的君主。他组织米底军队,将其分为持矛士兵、弓箭手、和骑兵,并把埃克巴坦那定为米底的首都。公元前615年,基亚克萨雷斯领军攻打亚述的阿拉普哈(即现今的基尔库克),又于次年包围尼尼微,惜未将其攻克。其间,基亚克萨雷斯的孙女与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结婚,两国正式联合。公元前612年,基亚克萨雷斯联合迦勒底王国再度进攻尼尼微,并于8月将其攻陷。公元前609年,米底将强盛一时的亚述并吞。国家人口在公元前600年达到310万人。在此之后,基亚克萨雷斯继续向西进兵,吞并乌拉尔图王国,并与位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发生冲突。公元前582年,由于日食关系,米底与吕底亚结束战斗,两国结为友邦。

公元前585年,米底最后的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继位,他把女儿下嫁给当时臣属于米底的波斯部落阿契美尼德家族冈比西斯一世,后来生下居鲁士二世。在公元前560年的米底王国治下下有520万人口。公元前553年到550年之间,居鲁士二世起兵反叛,最后将自己的外公阿斯提阿格斯击败,米底王国结束,阿契美尼德王朝因崛起。

部落

根据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米底的部落有六个:[4]

这六个部落住在米底本地,由雷伊阿斯帕达那、和埃克巴坦那包围的三角形区域之内。[5]在当今的伊朗,[6]则是位于德黑兰伊斯法罕、和哈马丹之间的地区。在这六个部落中,美赞部落居住在雷伊[7],即今日的德黑兰[8]。这个部落属于神圣种姓,负责米底人精神信仰上的事务。[9]帕特森尼部落住在阿斯帕达那及其附近,即今日的伊斯法罕,[5][10][11]阿里赞蒂部落住在卡尚及其周围(伊斯法罕省[5],布沙部落居住在未来米底首都埃克巴坦那及附近,靠近今日哈马丹[5]斯特鲁恰提斯和布迪两个部落住在乡间村落。[12]

名称来源

“米底”的名称最早直接由伊朗语对地理的称呼而来,被证明为古波斯语的“Māda-”(单数,男性)。[13]但此名称的含义尚未被被清楚了解。[14]但是波兰籍语言学家史卡莫斯基,提出“Māda-”与原始印欧语单字“med(h)-”的关系,意思是“中央,居中”。再和古印度-雅利安语(Old Indo-Aryan)的“madhya-”,以及伊朗语的“maidiia-”相比,具有相同的含义。[13]拉丁语的(medium)、希腊语的(Méso)、亚美尼亚语的(mej)、以及英语的(mid)也从是从“med(h)-”衍生而来。

在上古时期,希腊学者会根据希腊传说而套用到各民族的起源,而沿用相似的名称。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公元前440年):[15]

神话

希腊神话中以伊阿宋为主角的阿尔戈英雄故事里,美狄亚(Medea)是科尔基斯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是太阳神海利欧斯的父系孙女。[17]她在科林斯与伊阿宋的婚姻失败后(由于版本不同,故事有不同的说法)[18],继而与雅典国王埃勾斯结婚,并育有一子墨多斯(Medus)。美狄亚在促使埃勾斯杀死其长子忒修斯失败之后,她和自己儿子墨多斯逃到雅利安,根据几个希腊人和后来的罗马人的记载,包括在公元二世纪的希腊作家保萨尼亚斯的著作《希腊志》中,雅利安人以美狄亚之名自称为米底。[19]根据其他版本,例如在斯特拉波的《地理志》(公元1世纪)和查士丁的《〈腓利史〉概要》(公元2或3世纪)中,她与丈夫伊阿宋一起征服邻国土地,其中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而狄奥多罗斯在他的通史作品《历史图书馆》(公元前一世纪)中提到的另一种说法则是美狄亚被流放后,她嫁给一位亚洲国王,并生下墨多斯。墨多斯因他的勇气而倍受人民敬佩,而以他的名字为国名。[20]

考古研究

在伊朗哈马丹省埃克巴坦那,考古遗址的发掘工作。

对伊朗米底遗址的发掘工作是在1960年代之后才开始。[21]在1960年,搜索工作主要集中在称为“米底三角”的区域,大致由哈马丹马拉耶尔(在哈马丹省)、加上坎加瓦尔 (在克尔曼沙汗省)三地所包围的区域。[21]伊朗中西部属于三时代系统(即公元前 850年到500年之间)的主要考古地点有:[22]

地点位于哈马丹省马拉耶尔以西14公里。[21]挖掘工作始于1967年,由英国籍考古学家大卫·斯特罗纳奇担任指挥。[23]现场的四座主要建筑遗迹是“中央神庙、西边神庙、堡垒、和圆柱大厅”,根据斯特罗纳奇的说法,这些建筑可能是按照前述的顺序所建造,建造时间约为公元前6世纪的前半部后期。[24]斯特罗纳奇认为,中央神庙以其鲜明的设计“表现出一种崇高,但有点低调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氛围”。[24]在提埤·纳斯健的米底考古层发掘出许多陶器,这些陶器与哈马丹地区的权力整合时期(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有关。发掘而出的有四种不同器皿:被称为“一般器皿”的陶器(浅黄色、奶油色、或浅红色,并具有金云母或银云母的颜色),包括不同大小的容器,其中最大的是带肋的陶瓮,“灰器皿”(表面光滑且打磨过)是较小且较精致的容器。也有“烹饪器皿”和“易碎器皿”,属于单个手工制品。[24]
  • 戈丁·提埤(第二阶段:米底国王或部落首领的强化防守工事宫殿),
此遗址位于坎加瓦尔市以东13公里处。发掘工作始于1965年,由TC Young,Jr.率领,根据据大卫·斯特罗纳奇所述,这显然是个重要的青铜时代建筑,而在铁器时代开始之前的某时间重新有人居住。TC Young,Jr.的发掘结果显示这个地点是当地统治者住所的遗址,这个住所在日后变得规模庞大[21]。这与亚述时期的资料经常提及的相符。[22]
这个地点位于洛雷斯坦省东北部,距离努拉巴德约10公里。挖掘工作是由C. Goff在1966年到1969年所进行。遗址的第二考古地层或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25]

这些遗迹既有相似性(文化特征),也有差异(功能差异和米底各部族之间的多样性)。[22]这些可追溯到米底时期的考古发现,显示出波斯传统的延续,日后经常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波斯波利斯)和萨非王朝(在公元17世纪的四十柱宫),所看到有柱子的接见群臣的大厅堂,都有米底建筑风格的遗风。[22]

在提埤·纳斯健、戈丁·提埤、和位于米底的其他地点发现的材料以及亚述式浮雕显示,在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米底已经有城市定居点存在,这些定居点的功能包含手工艺品的制作,以及第二类的经济产业-农业和畜牧业的运作。[26]虽然在其他历史文献中缺乏资料,但从考古证据,加上亚述人的楔形文字记录,无论希罗多德的说法如何,仍可勾勒出米底的早期历史。[27]

地理

对米底从公元前9世纪末到公元前7世纪初的早期描述均来自亚述人。那个时期米底的南部边界,被称为希玛史基的地区,位于今日伊朗的的洛雷斯坦省。在西部和西北部,有扎格罗斯山脉,而东部则有卡维尔盐漠。这一地区是由亚述人统治,对亚述人而言,这个地区包括“沿着呼罗珊大道(可通往巴格达)从哈哈尔(Harhar)以东到阿尔旺德(Alwand),甚至可能更远。”[28]推测哈哈尔位于克尔曼沙汗省马许达德区的“中部或东部”。[29]

北部邻接的则为非伊朗人的吉齐尔蓬达王国和曼努亚人,南部边界是伊利埤埃兰[3][28]吉齐尔蓬达位于卡夫兰库山脉之内,而伊利埤位于现代的洛雷斯坦省南部。[3]根据亚述人所述,在米底的东部和东南部,有个名为“Patušarra”的地方。这片土地位于亚述人称为“Bikni”的山脉附近,并被形容为“青金岩山”(Lapis Lazuli Mountain)。关于这座山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德黑兰德马温峰哈马丹阿尔文德峰都曾被提出。直到公元前7世纪初,这个地区是亚述人扩张之前所知或抵达的东部极限,。[30]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资料,特别是在贝希斯敦铭文中,米底王国的首都是埃克巴坦那,在古波斯语中被称为“Hamgmatāna-”(埃兰语:Agmadana-;巴比伦尼亚语:Agamtanu-),应该是现代的哈马丹。[31]

另外的米底王国城市有老底嘉(现代的纳哈万德[32]和米底最大城市雷伊。第四个城市是埃克巴坦那附近的阿帕米亚,其确切位置现在尚未知。在后来时期,在古代考古遗址(例如波斯波利斯)中与米底王国相关的,尤其是米底军人,被很突出的表现。米底人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军队中担当重要的角色,也占有相当数量。

历史

史前史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编年记动画。

伊朗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末在伊朗西北部地区出现,这些部落逐渐控制更广的区域,米底的疆界在数百年之内也因此扩大。[33]至少从公元前12或11世纪开始,伊朗的部落就已在伊朗的西部和西北部出现。但伊朗人在这些地区的重要性是从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确立。[34]到这个时候,伊朗部落在后来的米底王国领土以及米底所能影响范围的西部开始居于多数。[34]从对该地区的文字资料的研究显示,在新亚述帝国时期,米底地区以及更远的西部和西北部人口以说伊朗语为主。[35]

伴随这段时期所发生的近东权力真空,即当时统治伊朗西北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高加索地区的中亚述帝国(公元前1365年至1020年)呈现相对颓势。这使人民得以移入并且定居。另外,伊朗的另一主要大国埃兰,以及西部的巴比伦尼亚,也处于重度的衰弱时期。

在伊朗西部和西北部,以及米底王国统治之前的更西部地区,有证据显示埃兰、曼努亚人、亚述、和乌拉尔图等强权在进行早期的政治活动。[34]。对于这些团体以及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伊朗国家形成重要时期”之前的伊朗部落的立场和活动,有各式的观点,也有最新的观点存在。[34]有种观点(恩斯特·赫兹菲尔德等人的观点)是统治阶级是“外地移入的伊朗人”,但社会是“自治的”,而另一种观点(戈兰托夫斯基(Grantovsky)等人)则认为统治阶级和人口的基本组成部分都是伊朗人。[36]

金制公羊头形状的来通,米底王国(公元前第7世纪晚期,第6世纪初期)期间器物。
新亚述帝国覆亡后,米底王国邻国新巴比伦王国极盛时的疆域图。
公元前8世纪,米底王国公牛头型饰品(由黄金及金银花丝制成),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收藏。.

兴衰

从公元前10世纪到7世纪后期,米底的西部地区由庞大的新亚述帝国统治,这个帝国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领土从西部的塞浦路斯延伸到东部的伊朗西部,以及埃及阿拉伯半岛的北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阿萨尔哈东亚述巴尼拔、与亚述-埃提尔-伊兰尼等亚述国王把米底统治者作为附庸,保护他们免受斯基泰人和辛梅里亚人的掠夺。[37]

亚述帝国因始于公元前626年的持续内战,在辛沙里施昆国王统治期间(公元前622-612年)开始瓦解。米底人、巴比伦尼亚人、迦勒底人、埃及人、斯基泰人、辛梅里亚人、吕底亚人、和阿拉米人等悄然停止向亚述纳贡称臣。

在米底国王基亚克萨雷斯统治期间,新亚述帝国对米底的宗主国地位结束,他与新巴比伦王国那波帕拉萨尔国王结盟,在公元前616年至609年间摧毁新亚述帝国。[38]联盟使得米底在公元前612年夺下尼尼微。米底人后来建立米底王国,领土大致为从伊朗东北部延伸至安那托利亚克泽尔河,远超他们既有的领土。米底王国在新亚述帝国灭亡后,形成一统一的国家,与巴比伦、吕底亚和古埃及一起成为古代近东的四大强国。

基亚克萨雷斯由其子阿斯提阿格斯继位。公元前553年,他的外孙即日后的居鲁士大帝,当时是米底王国附庸(波斯安善的国王),他对阿斯提阿格斯发起波斯叛乱。阿斯提阿格斯在公元前550年被不满的贵族俘虏,并迅速交给居鲁士[39],居鲁士最终赢得胜利。居鲁士战胜之后,米底人臣服于他们的近亲-波斯人。[40]米底人在新帝国里保有显著的地位。在荣誉与战争中,他们与波斯人并肩而立,米底的宫廷礼仪由新的国家采纳,他们在夏季居住在埃克巴坦那,许多米底贵族被任用为官员、总督、和军队将领。

米底王国

米底统治者名单及统治时期是根据两个来源来所编制。首先,希罗多德称他们为“国王”,并将他们列为同一个家族。其次在巴比伦编年史中,由C. J. Gadd整理有关尼尼微陷落的部分也提出另一份清单。两者综合而制作出一份长达150年的清单,如下:

但并非希罗多德提出的日期和人物都与其他近东资料来源相匹配。[41] 在希罗多德的著作(第一书,第95-130章)中,描述迪奥塞斯为实施中央集权的米底王国创立者。他被米底人称为“一个公正而廉洁的人”,当米底人请求他解决人民之间的纠纷时,他同意,并提出条件,让他成为国王,并在埃克巴坦那建造一座伟大城市。[42]从当地的当代资料来看,如不把希罗多德的叙述列入考虑[43],统一的米底王国是在基亚克萨雷斯统治时期或更晚时期才形成。[44]

文化与社会

古希腊记录中对“米底人”及“波斯人”之间并无明确区分;实际上,“与伊朗文化联系得太紧密”的希腊人是“变得米底化而非波斯化”。 [22]虽然米底文化对“伊朗的文化世界造成既深又远、而且持久的贡献,但米底王国历史短暂,这段时期的文字和考古资料少见,而米底文化也鲜为人知”。 [45]

语言

米底语是种古老的伊朗语言。斯特拉波的《地理志》提到米底语与其他伊朗语的紧密相似之处:“雅利安那(意为雅利安人的土地)的名称进一步延伸到波斯和米底,也扩展到北部的巴克特里亚粟特。整个地区的人说大致相同,但略有差异的语言,”。 [46]

目前已被解读的原始文本均非用米底语文字撰写。有人说,米底政府在其首都埃克巴坦那也应有类似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保存书面文件档案的做法。在以后的记录中有一些提起“米底文化”的例子。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米底国王迪奥塞斯是根据人民提出的书面资料而做判决。古希腊历史学家也有关于“米底宫廷诗人”存在的报告。[47]米底文学是“旧伊朗文学”的一部分(也包括萨迦语、古波斯语、阿维斯陀语),米底人与伊朗的这种隶属关系在古代文献中也很明显的受到提及,譬如在希罗多德的叙述中[15],便认为包括米底人在内的许多人即属“广义的伊朗人”之一。[48]

米底这个名称出现在伊朗其他语言,如古波斯语之中。古波斯语铭文的特点是大量加入其他语言的单字和名称,而米底语言在这方面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49]可通过“语音标准”确定米底语起源的古波斯语文本中的名称[49]在“王室头衔以及官衔、军事、和司法事务中频繁出现”。[49]

位于哈马丹(埃克巴坦那)附近的冈那梅,石壁上有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下令雕刻的楔形文字。

宗教

关于米底人宗教的资料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提起米底宗教信仰的主要来源包括有在提埤·纳斯健的考古发现,加上米底人物的名字,以及希罗多德的《历史》。考古资料提供伊朗最早的庙宇结构,那里发现的“阶梯式火坛”与伊朗的“烈火崇拜”遗俗息息相关。希罗多德提到“美赞”是一个米底的部落,为米底人和波斯人提供祭司。他们有个“神职人员种姓”,从父到子世代相传。他们在米底王国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的朝廷中有重大影响力,这些人被任用作为“顾问,解梦者,和占卜者”。

古典历史学家“一致”将美赞视为祆教的教士。从亚述人(在公元前8世纪和9世纪)记录的米底的个人名字中,以神名取名的例子,譬如用印度-伊朗语}单字arta-(“真理”之意)来取名,类似的情况在阿维斯陀语和古波斯语也可看到以包含“Maždakku”,及“AhuraMazdā”的取名,[50]对于这样的取名,学者并未同意是否米底人即信奉祆教。俄罗斯籍伊朗研究专家迪亚科诺夫认为,“阿斯提阿格斯,甚至是基亚克萨雷斯都已接受源自祆教教义的宗教”,英国籍伊朗语言及祆教专家玛丽·博伊斯认为“美赞存在于米底的的宫廷,以及其传统和崇拜形式,是祆教宗教化的障碍。”[50]玛丽·博伊斯写道,米底的城市雷伊的祆教的传统可能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51]一般的说法是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在米底地区就存在一种“具有共同伊朗传统的马兹达信仰(Mazdaism,请参考祆教)”,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米底国王统治期间,祆教开始在伊朗西部传播。[50]

注释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OED Online "entry Mede, n.":
  2.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Media (ancient region, Iran)
  3. 3.0 3.1 3.2 MEDIA.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7-08-17] (英语). 
  4. Herodotus 1.101
  5. 5.0 5.1 5.2 5.3 Gershevitch, I.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75. ISBN 978-0-521-20091-2. 
  6. (Diaconus), Leo. The History of Leo the Deacon: Byzantine Military Expansion in the Tenth Century. Dumbarton Oaks. 2005: 204. ISBN 9780884023241 (英语). 
  7. Boyce, Mary. A History of Zoroastrianism: Volume II: Under the Achaemenians. BRILL. 1982. ISBN 978-90-04-06506-2. 
  8. Zumerchik, John; Danver, Steven Laurence. Seas and Waterways of the World: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Uses, and Issues. ABC-CLIO. 2010. ISBN 978-1-85109-711-1. 
  9. Sabourin, Leopold. Priesthood. Brill Archive. 1973. GGKEY:ZRNUJJQ6GG2. 
  10. Travels in Luristan and Arabistan. J. Madden and Company. 1845. 
  11. Christensen, Peter. The Decline of Iranshahr: Irrigation and Environ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500 B.C. to A.D. 1500. Museum Tusculanum Press. 1993: 131. ISBN 978-87-7289-259-7. 
  12. Thomson, James Oliver. History of Ancient Geography. Biblo & Tannen Publishers. 1948: 292. ISBN 978-0-8196-0143-8. 
  13. 13.0 13.1 Tavernier 2007,p.27)
  14. Diakonoff 1985,p.57)
  15. 15.0 15.1 Herodotus 7.62
  16. Herodotus 7.61
  17. Hesiod, 700 BC: Theogony, p. 993–1002
  18. Ketevan Nadareishvili. Madea in the Context of East/West Relationships. 2010–2011. 
  19.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 2.1-14 - Theoi Classical Texts Library. 
  20. DIODORUS SICULUS, LIBRARY OF HISTORY BOOK 4.40-58 - Theoi Classical Texts Library. 
  21. 21.0 21.1 21.2 21.3 Stronach1982,p.288)
  22. 22.0 22.1 22.2 22.3 22.4 Young 1997,p.449)
  23. Stronach 1968,p.179)
  24. 24.0 24.1 24.2 Stronach 1982,p.290)
  25. Henrickson 1988,p.?)
  26. Dandamayev & Medvedskaya 2006,p.?)
  27. Young 1997,p.448)
  28. 28.0 28.1 Levine 1974,p.119)
  29. Levine 1974,p.117)
  30. Levine 1974,pp.118–119)
  31. Levine 1974,p.118)
  32. Ayatollahi, Habibollah. The Book of Iran: The History of Iranian Art. Alhoda UK. 2003. ISBN 978-964-94491-4-2. , page 93
  33. Diakonoff 1985,pp.36–41)
  34. 34.0 34.1 34.2 34.3 Dandamaev 等人 2004,pp.2–3)
  35. Zadok 2002,p.140)
  36. Dandamaev 等人 2004,p.3)
  37. Georges Roux, Ancient Iraq, 1992[需要完整来源]
  38.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The last great Assyrian ruler was Ashurbanipal, but his last years and the period following his death, in 627 BCE, are obscure. The state was finally destroyed by a Chaldean-Median coalition in 612–609 bce."
  39. Briant, Pierre. From Cyrus to Alexander: A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Eisenbrauns. 2006: 31. 
  40.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p. 93.[需要完整来源]
  41. 41.0 41.1 Diakonoff 1985,p.112)
  42. Young 1988,p.16)
  43. Young 1988,p.19)
  44. Young 1988,p.21)
  45. Young 1997,p.450)
  46. Geography, Strab. 15.2.8
  47. Gershevitch 1968,p.2)
  48. Gershevitch 1968,p.1)
  49. 49.0 49.1 49.2 Schmitt 2008,p.98)
  50. 50.0 50.1 50.2 Dandamayev & Medvedskaya 2006,Median Religion)
  51. Boyce & Grenet 1991,p.81)

参考

  1. According to the OED entry "Mede", the word is from Classical Latin Mēdus (usually as plural, Mēdī) from ancient Greek (Attic and Ionic) Μῆδος Mê̄dos Template:IPA-grc (Cypriot Μᾶδοι Mâdœ Template:IPA-grc, plural) from Old Persian Māda.[1]
  2. A)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religion of the Iranian-speaking Medes of the ..." (Diakonoff 1985,p.140). B) "...and the Medes (Iranians of what is now north-west Iran)..." Template:EIEC. C) "... succeeded in uniting into a kingdom the many Median tribes"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 D) "Proto-Iranian split into Western (Median, and others) and Eastern (Scythian, Ossetic, Saka, Pamir and others)..." (Kuz'mina, Elena E., The origin of the Indo-Iranians, J. P. Mallory (ed.), BRILL: 303, 2007, ISBN 978-90-04-16054-5 )

资料来源

  • Boyce, Mary; Grenet, Frantz, Zoroastrianism under Macedonian and Roman rule, BRILL, 1991, ISBN 978-90-04-09271-6 
  • Bryce, Trevor,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Peoples and Places of Ancient Western Asia. From the Early Bronze Age to the Fall of the Persian Empire, Taylor & Francis, 2009 
  • Dandamaev, M. A.; Lukonin, V. G.; Kohl, P. L.; Dadson, D. J., The Culture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of Ancient Ira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521-61191-6 
  • Dandamayev, M.; Medvedskaya, I., Media, 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2006 
  • Diakonoff, I. M., Media, Ilya Gershevitch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2,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6–148, 1985, ISBN 978-0-521-20091-2 
  • Gershevitch, I., Old Iranian Literature, Iranian Studies, Hanbuch Der Orientalistik – Abeteilung – Der Nahe Und Der Mittlere Osten 1, Brill: 1–30, 1968, ISBN 978-90-04-00857-1 
  • Henrickson, R. C., Baba Jan Teppe, Encyclopaedia Iranica 2,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8, ISBN 978-0-933273-67-2 
  • Levine, Louis D., Geographical Studies in the Neo-Assyrian Zagros: I, Iran, 1973-01-01, 11: 1–27, ISSN 0578-6967, JSTOR 4300482, doi:10.2307/4300482 
  • Levine, Louis D., Geographical Studies in the Neo-Assyrian Zagros-II, Iran, 1974-01-01, 12: 99–124, ISSN 0578-6967, JSTOR 4300506, doi:10.2307/4300506 
  • Schmitt, Rüdiger, Old Persian, Woodard, Roger D. (编), The Ancient Languages of Asia and the America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6–100, 2008, ISBN 978-0-521-68494-1 
  • Soudavar, Abolala, The aura of kings: legitimacy and divine sanction in Iranian kingship, Mazda Publishers, 2003, ISBN 978-1-56859-109-4 
  • Stronach, David, Tepe Nush-i Jan: A Mound in Medi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New Series, 1968, 27 (3): 177–186, ISSN 0026-1521, JSTOR 3258384, doi:10.2307/3258384 
  • Stronach, David, Archeology ii. Median and Achaemenid, Yarshater, E. (编), Encyclopædia Iranica 2, Routledge & Kegan Paul: 288–296, 1982, ISBN 978-0-933273-67-2 
  • Tavernier, Jan, Iranica in the Achaemenid Period (ca. 550-330 B.C.): Linguistic Study of Old Iranian Proper Names and Loanwords, Attested in Non-Iranian Texts, Peeters Publishers, 2007, ISBN 978-90-429-1833-7 
  • Van De Mieroop, Marc, A Histo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ca. 3000-323 BC, Wiley Blackwell, 2015 
  • Windfuhr, Gernot L., Central dialects, Yarshater, E. (编), Encyclopædia Iranica: 242–251, 1991, ISBN 978-0-939214-79-2 
  • Young, T. Cuyler, Jr.,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Medes and the Persians and the Achaemenid empire to the death of Cambyses, Boardman, John; Hammond, N. G. L.; Lewis, D. M.; Ostwald, M. (编),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2, 1988, ISBN 9781139054317, doi:10.1017/CHOL9780521228046.002 
  • Young, T. Cuyler, Medes, Meyers, Eric M. (编),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 in the Near East 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48–450, 1997, ISBN 978-0-19-511217-7 
  • Zadok, Ran, The Ethno-Linguistic Character of Northwestern Iran and Kurdistan in the Neo-Assyrian Period, Iran, 2002, 40: 89–151, ISSN 0578-6967, JSTOR 4300620, doi:10.2307/4300620 

进一步阅读

  • "Med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16 January 2008.
  • Gershevitch, Ily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2,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978-0-521-20091-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