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俊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段子俊
段玉明
个人资料
出生1913年1月27日
 中国河南省济源县梨林镇大许村
逝世2006年2月21日(93岁)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兰梅

段子俊(1913年1月27日—2006年2月21日),男,曾用名段玉明河南济源人。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航空学会第二、三届理事,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2][3]

生平

早年

1913年1月27日,段子俊出生于河南济源梨林镇大许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7年毕业于济源第一高小,考入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1]。“四·一二”政变后参加了中共济源地下党与县学生联合会发动的反蒋大游行,一起捣毁了国民党济源县党部。不久又参加了济源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粮抗租斗争[4]

1930年段子俊中学毕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济源县红色互济会主任,后又担任县委、省委的交通员。1932年4月,参加了中共济源县委书记党继新领导的黄背坪起义。4月14日,起义失败,段子俊辗转来到开封向中共河南省委汇报工作,被调往上海党中央任交通员[5]。7月,被派往苏联学习。

留学苏联

段子俊首先在莫斯科的列宁学院中级班学习了一年,后被调入共产国际交通部主办的无线电工程学校学习[6]。后因成绩优异,段子俊进入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继续深造,学习电台天线设置技术、密码翻译和破译。1935年被派往哈萨克斯坦实习,参与中苏边境秘密交通站的建设。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936年12月,段子俊受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派,与陈云滕代远冯铉李春田一起组成代表团前往新疆接应西路军。其中陈云任团长,滕代远任副团长,冯铉任翻译,段子俊负责电台通讯,李春田负责译电[7]。1937年5月1日,代表团一行五人与西路军左支队余部在星星峡会合。5月7日,段子俊与西路军余部一起乘汽车抵达迪化[4]

抗日战争

1937年8月,段子俊返回苏联复命。11月,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稼祥调回国内工作,与许光达高自立率领的汽车训练班全体学员50多人一起坐火车转汽车,经阿拉木图迪化兰州西安,最终于1938年1月抵达延安[1]

到达延安后,段子俊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三局二科(通讯技术与材料科)科长,专门负责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机要通讯联络。1938年4月,段子俊利用从苏联带回的电讯器材成功装配出了一台大功率电台,使延安首次可以与莫斯科直接通讯。1938年6月,兼任延安通讯材料厂厂长。1939年6月,调任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四部部长,负责培训从事敌区地下工作的发报员。后任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即中央交通局)三处处长,负责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苏共中央的联络工作[8][1]。1940年12月,参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设。1941年6月,任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器材处处长。1942年6月,改任业务处处长。后刘寅任业务处处长,段子俊改任副处长兼通讯器材厂厂长。1945年6月,复任军委三局业务处处长[4]

解放战争

1945年9月16日,段子俊与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莫春和曾克林等同机飞往东北开辟工作,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驻东北通讯联络分局局长兼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第三处处长,授予上校军衔。9月18日,彭真一行到达沈阳,正式成立东北局,段子俊负责保障东北局与延安党中央之间的电台联系,并积极争取苏联红军的支持,利用敌伪物资迅速建立东北党、政、军及其和党中央的通讯网络[6][9]。1946年2月,创办了东北解放军第一所无线电通信学校,并兼任校长。

1946年7月,段子俊受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派,以民主联军特派员的身份常驻大连,一方面组织通讯器材的生产,为部队提供各种通讯物资;一方面为民主联军培养一批比较高级的通讯技术人才。到达大连后,段子俊担任大连光华电器总厂厂长,在很短时间内就带领工厂达到年产100台手摇发电机、近200台无线电发报机的生产水平,不仅有力支援了东北和华北的解放战争,还培养了一批电讯专业技术骨干[1]。1947年2月,关东电气工程专门学校(关东电专)在大连成立,段子俊兼任校长,同时兼任中苏远东电业公司董事长与建新公司副经理[1]

1948年4月,东北局建议在原关东工专、关东电专、关东医学院、大连俄专等院校和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建新政权的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大连大学[注 1]。中共中央批准这一建议,并决定由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冯定主持筹建工作,段子俊副之,但冯定一直未到职,筹建工作实际由段子俊主持。1949年春,大连大学筹建完成,开始招生,段子俊为首任党委书记,暂行副校长(后中央任命李一氓为校长)之职[2]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北京经沈阳丹东与朝鲜前方联络的电话时常受到干扰,中央遂急调党内常年负责电讯工作的段子俊出任东北邮电总局党组书记兼第一副局长(局长陈先舟),命他尽快解决干扰问题[9]。12月,段子俊又由东北邮电总局调至北京政务院重工业部,参与航空工业的筹建工作[10]

1951年1月1日,何长工沈鸿、段子俊三人组成谈判代表团,赴莫斯科商讨苏联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援建问题[11]。3月,苏联政府批准《中苏航空工业技术协定》后段子俊从莫斯科回国,担任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委员。4月17日,重工业部正式成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一切飞机的修理工作,段子俊任局长。7月,政务院任命重工业部副部长何长工兼任局长,段子俊改任副局长、党委副书记[9]。1952年6月5日,段子俊在航空工业局召开所属工厂厂长会议,首次提出了“航空产品,质量第一”的方针,这也是军工行业首次提出“质量第一”的表述[12]

1952年8月,为加强对国防工业和航空工业的领导,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被并入二机部,对外称四局,局长由二机部部长赵尔陆兼任,王西萍、段子俊为副局长,其中段子俊负责技术研发和生产调度工作。10月14日,航空工业局成立质量评议委员会,段子俊任主任委员,徐昌裕任副主任委员。1957年6月18日,航空工业委员会决定仿制苏联P-1火箭,并成立P-1领导小组,段子俊任组长,林爽任副组长,陆孝彭任新民为组员。

1958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原一机部、二机部与电机制造工业部合并为新“一机部”,航空工业局由二机部四局改称一机部四局,王西萍任局长,段子俊为副局长。

1960年9月,一机部再次被拆分为一机部(主管民用机械工业)与三机部(主管国防工业),航空工业局改称三机部第四管理总局,副部长薛少卿兼任局长,段子俊为副局长。1960年10月29日,航空工业局成立分党组,薛少卿为书记,段子俊为副书记。

1963年3月,原三机部被拆分,成立专门负责航空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孙志远任部长,段子俊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主管规划、生产[12]。1969年4月,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段子俊被下放到汉中五七干校劳动,后转移至湖北襄樊。1971年10月,恢复工作,期间主持引进英国的斯贝发动机。1973年3月,调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院长[13]

1978年4月,段子俊再次被任命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主管航空工业的生产、科研、外事机构和进出口等工作。11月至12月,作为主管部领导陪同部长吕东一起率领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出访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工业的第一次对外重要出访[12]。1979年1月,兼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外事外贸领导小组组长,领导中国的航空技术进出口工作。12月,段子俊与空军副司令员、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主任曹里怀一起在沈阳主持歼-8型飞机的定型鉴定会,推动歼-8完成定型[12]。1980年8月,主持召开太行发动机专题研讨会,推动涡扇系列发动机立项研究[14]

1981年12月,段子俊主动申请退居二线,改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称航空工业部)顾问[15],并继续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副董事长。此外还受部党组委托,担任航空工业史编审委员会主任,主持《航空工业史》的编幕工作。自1951年起至1984年离休,段子俊从事航空工业工作达33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立以来在领导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高级干部。离休后,段子俊仍受部党组委托主管航空工业劳动服务公司工作,并担任《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的编委会主任,此外还兼任了航空工业劳动就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航空学会党领导小组组长[13]

2006年2月21日,段子俊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3][16]

亲属

夫人:兰梅,山西临汾人,徐亚桑之女。14岁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进入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四部学习电讯。1940年5月1日,经康生主持,兰梅与四部部长段子俊结为夫妻[1]

注释

  1. 即后来的大连理工大学,与今大连大学不同。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1.4 1.5 1.6 晓钟. 中国航空工业60年系列(之二)丹心兴航空:记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子俊. 航空世界. 2011-02, (2): 50-53. ISSN 1002-6592. 
  2. 2.0 2.1 周日新, 孟赤兵, 李周书, 归永嘉. 航空人物志.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558–561. ISBN 7-80183-303-1. 
  3. 3.0 3.1 段子俊同志逝世. 新浪网. 2006-03-14. 
  4. 4.0 4.1 4.2 孟赤兵, 周日新, 李周书. 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 段子俊.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1124-786-2. 
  5. 红色文化篇. 济源市人民政府. 
  6. 6.0 6.1 【济源红色故事】段子俊建奇功. 济源网. 2021-07-06. 
  7. 滕久昕. 陈云、滕代远在星星峡迎接西路军. 党史博览. 2012-10-01, (10): 23-26. 
  8. 延安通信器材厂旧址盐店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15-02-28. 
  9. 9.0 9.1 9.2 王凡. 从首批授衔将校到中国航空工业的开拓者——记原航空工业部党组副书记段子俊. 中共党史资料. 2006-03-30, (1): 144-154. 
  10. 段子俊. 周恩来——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奠基人. 周恩来纪念网. 2019-04-29. 
  11. 李永新, 张忠文. 沈鸿 从布店学徒到技术专家.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9: 86. ISBN 7-110-01197-6. 
  12. 12.0 12.1 12.2 12.3 孟赤兵. 航空报国写春秋——记新中国航空工业局首任局长段子俊. 航空知识. 2001-04-06, (4): 2-5. 
  13. 13.0 13.1 宋庆国, 吴吉远. 初心之路 中国航空研究院与航空科研体系的创建和发展.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20: 359–362. ISBN 978-7-5165-1392-7. 
  14.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 领导篇 1.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 30–34. ISBN 9787802437234. 
  15. 斯夫. 国内外大事记 1982年.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3: 5. 第三饥械工业部赵健民、段子俊、王振乾朱涤新肖友明张良诚徐昌裕等七位同志最近请求辞去副部长和部党组副书记、党组成员职务,担任顾问。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16. 段子俊同志逝世. 人民日报. 200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