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研究院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航空研究院(Chinese Aeronautical Establishment,CAE),是位于北京市的一家国家级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航空技术的探索研究、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演示验证等工作,是经国家授权可在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下开展航空科学技术国际合作的科研事业机构。该研究院成立于1961年6月,曾先后被称为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目前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1][2]

沿革

国防部第六研究院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航空科研单位一直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只有三机部航空工业局的4个研究所和2个设计室、空军的有关研究所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部分科研队伍。1960年底,为集中国防科研力量、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参考导弹研究院(五院)和原子能设计研究院(九院)的成功经验,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集中组建了国防部第六院(航空研究院)、七院(舰艇研究院)、十院(军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院)[3]

1961年1月,按照中央的决定和军委的通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简称“六院”)开始筹建,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唐延杰为首任院长,王振乾为政委,曹丹辉徐立行为副院长,吕鸿为政治部主任。六院由航空工业局、空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所属科研单位以及陆军守备22师师部等11个单位组成,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847部队,执行兵团级权限,隶属国防部建制,在国防科委领导下开展工作,院址定在北京市北苑。6月29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东交民巷空军第三招待所的大礼堂召开,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关于六院工作方针、任务的报告,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三大元帅出席[2][3]

六院成立后又建立一批研究所和设计所,到1964年底成立了六院一所(歼击机设计所)、六院二所(发动机设计所)、六院三所(飞行附件设计所)、六院四所(航空情报研究所)、六院五所(航空兵器设计所)、六院六所(航空材料研究所)、六院七所(空气动力研究所)、六院八所(试飞研究所)、六院九所(航空工艺研究所)、六院十所(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特种设备设计研究所第11个研究所以及1个试制工厂,自行研制飞机的技术队伍基本形成[2]

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

196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国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与生产部门合并的决定》:“为了适应国防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科研、设计、生产应该紧密结合,实行统一领导,……为此,中央决定国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分别与第三、第六、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各研究院改属各部领导。”6月,“部院合并”工作基本完成,六院整建制集体转业,划归三机部领导,三机部副部长刘鼎兼六院院长、党委第一书记,原六院政委王振乾任三机部副部长兼院党委第二书记。

在三机部的支持下,六院又着手建设了空气动力研究所(29基地)、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623所)、航空发动机研究所(624所)、试飞研究所(630所)四个科研实验基地,为新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

“文革”时期,由于国防工业的各研究院、研究所大多瘫痪、研究工作停顿,因此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在1967年3月向中央上报了关于军事接管和调整改组国防科研机构的请示报告,建议将二机部九院、三机部六院、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四机部十院、六机部七院、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所属各单位,由国防科委军事接管,以迅速恢复科研和生产工作。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国防科研体制再一次进行调整改组,决定:自1968年1月1日起,二机部九院、三机部六院、四机部十院、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六机部七院列入军队系统,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其中六院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816部队。

1969年7月1日,空军党委向中央军委办事组呈报《关于加强航空工业和科研的领导问题的报告》。7月12日,中央军委办事组批复同意。7月17日,国防科委通知六院,要求六院即与空军接洽,接受领导。7月29日,空军党委向中央军委办事组呈报《关于六院问题的初步意见》的报告,提出将六院23个研究所、6个试制工厂,共两万九千余人移交给空军,决定从1970年1月1日起,六院及所属各单位由空军实施领导。

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前期,为加强大型飞机设计,开展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飞机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补充弹射救生等缺口,六院又扩建了弹射救生研究所(609所),兴建了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605所)、大型客机设计研究所(640所)、第二歼击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计算技术研究所(631所),以及航空部、厂所属的各研究所与设计所,形成了完整的航空科研体系。

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

1973年8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同意将第六研究院划归三机部建制领导》的文件,六院回归三机部。为贯彻“部院结合,厂所挂钩”的发展方针,主机、辅机设计研究所分期、分批脱离六院,划归三机部直接领导。

1978年7月22日至8月2日,三机部在天津召开航空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会议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为适应航空预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决定将六院的任务调整为主要管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预先研究,将型号发展的管理工作移交给各专业局。调整后的六院管理单位还有12个机载和基础研究所,2个试制工厂,4个医院和1个仓库。

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机部六院工商注册了“中国航空研究院”为对外交往的名称。

1982年6月,航空工业部正式撤销六院,其科研管理工作划归航空工业部科技局,保留“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名称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生培养等工作。8月,为承接六院机关部分人员和加强软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航空工业部在六院旧址成立了航空工业技术经济研究所(620所,后改名为中国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航空装备规划研究、总体技术研究、项目综合论证、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相关软件研制、网络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与技术服务。

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

1988年4月,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合并为航空航天工业部。12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新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址也定在北京市北苑,对外名称为Chinese Aeronautical Establishment(CAE),由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何文治兼任院长[4]。科研院主要承担航空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型号发展中的技术攻关、大型试验和技术鉴定、有关新型号的研制和生产,并对院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实施组织管理,直接领导北京技术经济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北京计量测试研究所、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信息中心、济南复合材料构件厂等15个单位,实际上继承了原“六院”的职能[5]

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业部被拆分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部合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研究院

2001年8月21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航)决定将中国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620所)和中国航空信息中心(628所)整合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10月30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2008年11月,航空工业一、二集团合并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为了集中管理科研机构,分别成立了经济研究院和基础研究院[3]。2009年,航空工业集团为加强航空科研,决定重组成立实体化的中国航空研究院

2016年8月,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航空科技自主创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决定:以中国航空研究院为基础,整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经济技术研究院相关单位和业务,组建新的中国航空研究院,作为集团公司直属单位进行管理,重点从事“战略性、整体性、前瞻性、基础性、共用性”航空科技研究。

2016年10月19日,“中国航空研究院组建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举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谭瑞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吴献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张新国出席并为重组之后的中国航空研究院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中国航发及集团部分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的领导参加组建大会。大会上宣读了《关于调整中国航空研究院、中航工业基础院、中航工业经济院等单位管理关系的通知》、中国航空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命文件、中国航空研究院各机构负责人的任命文件[6]

历任领导[7]

参考资料

  1. 中国航空研究院. 中国航空研究院. 
  2. 2.0 2.1 2.2 雄关漫道——纪念中国航空研究院创建60周年. 中国航空研究院. 2020-12-20. 
  3. 3.0 3.1 3.2 晓钟. 半世纪沧桑话六院. 航空世界. 2013-07-05, (7): 44-49. 
  4. 热烈祝贺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 航空工艺技术. 1988, (6): 49. 
  5. 腾素芳. 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 测控技术. 1990, (1): 2. ISSN 1000-8829. 
  6. 重组后的中国航空研究院在北京揭牌,将提供战略性技术研究,澎湃新闻,2016-10-19. [2016-10-19]. 
  7. 宋庆国, 吴吉远. 初心之路 中国航空研究院与航空科研体系的创建和发展.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1651392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