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化石時期: 中寒武紀–現代
大西洋鯡魚(Clupea harengus) 世界上最繁盛的魚種
大西洋鯡魚Clupea harengus
世界上最繁盛的魚
生物分類法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類群

本列表僅列出現存種類,關係為並列
詳見魚類分類表

File:鯰魚002.JPG
虎皮鴨嘴
珍珠

魚類,是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種必須依賴水生活、呈魚型的動物。

在人類的口頭語言中,魚類不可能包括陸地動物,但在科學的分類法中,例如人類恐龍等在系統發生學上的確是屬於硬骨魚的一部分,嚴格上把陸地脊椎動物叫做「魚」並無科學上的瑕疵;不過,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魚」的含義不可能包括這些陸地動物。因此「魚」一詞在日常分類方法下,被用於專指「脊椎動物中除去四足動物後剩下的一部分生物」;魚這個詞是用負面表列的方式定義,排除了四足類(如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有相同祖先的物種。從生物演化和種系發生學來看,所有魚類都有共同祖先,但由於該共同祖先的部份後代——四足動物未被包括在魚類中,所以「魚類」不是一個單系群而是一個並系群,它是由脊索動物門的許多綱所組成,由於現代生物分類偏好使用單系群,因此,「魚綱」這一術語不再有效,現時在系統分類學上沒有對應於魚類的分類類群[1]

一般生產生活中,為求簡潔,人們把脊椎動物簡單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約瑟夫·納爾遜(1994年)統計,全球當時已知魚類約有28000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2]

魚類共通的特徵是有水生動物,缺乏四及肢末端的,且皮膚表層含有細毛。

魚類包括盲鰻七鰓鰻軟骨魚硬骨魚等,也包括許多已經絕種的物種[3]。魚絕大部份屬於變溫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極少數像大白鯊、及鮪魚月魚等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較高溫度[4][5][6]。在大部份的水體中都有魚。幾乎所有的水生環境中都有魚,從高山的溪流(如鱒魚)到深海帶甚至超深海淵帶(像囊鰓鰻目鮟鱇魚)。魚比其他的脊椎動物有更多的物種變異性[7]

人類也可能因為娛樂、想要進行水族飼養或是在水族館展示而捕魚或釣魚。魚在一些文化中曾經是神或是宗教的符號,同時也是許多藝術、書籍或電影的主題。

最早可以歸類於為魚類的生物是軟軀體的脊索動物,在寒武紀首次出現,雖然沒有真脊柱,但是有脊索,因此其動作較其他動物更加靈活。魚類在古生代繼續演化,產生出很多不同的物種,其中許多都是甲冑魚類,有骨甲防止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具有下顎的魚類出現在志留紀,使其變成強大的掠食者,而不再成為節肢動物的食物。。

分類

日常語言中所說的「魚類」在生物分類上是並系群,因為根據演化關係,任一包含所有魚類的演化支也都會包含有非魚類的四足類動物。因此,早期「魚綱」的分類類群在現今的分類學中已不再使用了。

魚類可以分成下列幾種主要類群,從演化關係上來看,四足動物演化自肉鰭魚總綱扇鰭魚綱中的四足形亞綱,為了表示生物演化關係,非魚類的四足動物也列入表中作參考:

另外,棘魚綱是並系群已撤銷。

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牙形石脊索動物,且將其視為原始的魚類。有關更完整的分類法,請參見脊椎動物

魚類的物種數量在已知的脊椎動物中佔了一半以上,現知有約三萬兩千個現存物種,其中有約三萬一千個是硬骨魚,其餘的還有九百七十種左右的軟骨魚和大概108種的盲鰻七鰓鰻[2][8]。三分之一的魚類物種包含在九個科內,由大至小,分別為鯉科蝦虎魚科慈鯛科脂鯉科骨甲鯰科平鰭鰍科鮨科隆頭魚科鮋科。另一方面,也有64個左右的科為單型,只包含單一個物種。預計所有現存物種的最終數量將至少會有32500個[9]

直至目前為止,魚的分類還有很多種說法,不同分類單元的級別互有出入。除盲鰻類和七鰓鰻類外,其它魚類通常分為硬骨魚軟骨魚。軟骨魚中包括等,其它屬於硬骨魚(其中絕大多數為輻鰭魚,此外有和陸生脊椎動物關係更近的腔棘魚肺魚)。

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種是耳材村海口魚Haikouichthys ercaicunensis),在雲南澄江動物群里發掘[10],該種魚溯源於五億二千萬年前(寒武紀)。

結構

形狀

魚的形狀各種各樣,有時相差大,但總的來說大多數魚呈細長的流線形狀,一般在水中速游的魚身體細長,而慢游或在水底生活的魚比較扁平。但也有的魚的形狀非常出奇,比如海馬。最小的魚不到1厘米左右,最大的魚(鯨鯊)可以達18米。魚的尾鰭是控制魚的速度與平衡的器官,其形狀更是左右上述功能的所在,一般而言,剪刀狀的尾鰭,游速度最迅速,如:金槍魚劍魚,因為剪刀狀的尾鰭面積較小,與水摩擦也相形變小,反之像金魚孔雀魚等,尾鰭太過龐大,因而造成其游速變慢,動作也顯著笨拙。

體溫

大部分魚類是變溫動物,一些金槍魚鯊魚(特別是鼠鯊科)體內的溫度比周圍環境的溫度高[5][6]

骨骼

魚的骨骼是由軟骨(軟骨魚)或硬骨(硬骨魚)構成的,在頭骨的兩邊有四至七片鰓,其中最前面的一片演化成了下劾骨。魚的脊椎骨是與頭骨連在一起的,在胸部有肋骨與脊椎相連,在背部,尾部和腹部有從脊椎伸出的長的刺。硬骨魚在肌肉內常有硬化的脛所構成的魚刺。魚使用來控制它的方位和運動。大多數魚的鰭內有骨質的刺來加強。胸鰭和腹鰭是成對的,並通過肩和髖的肌肉相連。背、尾和肛鰭與脊椎相連。有些魚背和尾之間的鰭內沒有刺,但可以硬化成角質以得以加強。魚運動時主要依靠身體的擺動和尾鰭。

皮膚

魚有兩層皮膚,表層的皮膚內含有能夠分泌粘液的腺,內層有許多連接組織,色素細胞也在這一層里。外層的粘液幫助魚減輕其游泳時的阻力。軟骨魚沒有粘液,但它們皮膚上細小的、牙齒般的突起有類似的作用。

血液循環和呼吸

魚的血液循環是封閉的,其心臟比較簡單,位於鰓附近,由一個心房和一個心室組成。魚的鰓有許多毛細血管的小葉,通過它巨大的面積它將水中溶解的吸收到血液中。魚鰓的功率非常高(有些魚可以利用70%的水溶解的氧),這可能說明魚的紅血球的功率很高。

硬骨魚的鰓外有一塊角質的蓋,魚在呼吸時同時張嘴和將鰓蓋打開,這樣將水吸入口中,鰓蓋上的膜防止水從這個方向流入。合嘴時可以通過嘴前部的一個機構將水從鰓縫中擠出去。軟骨魚沒有鰓蓋,它們必須不停地張着嘴游動,來讓水通過它們的鰓流過。

一些硬骨魚(比如鰻魚)的鰓縫非常小,它們的鰓在陸地上也可以保持一段時間潮濕,這樣它們可以在陸地上呼吸一段時間。一些其它多多少少可以兩棲的魚還有其它的呼吸器官:有些魚可以通過皮膚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如彈塗魚。有些魚可以將空氣吸入腸內,其流暢良好的腸壁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氧。有些魚身上有突出器官可以作為呼吸器官使用,一些魚的魚與它們的腸相連,它們的魚泡也可以用來輔助呼吸空氣中的氧。肺魚的腸的突出物已經演化為了。

魚鰾

魚鰾是魚體內一個充氣的囊狀器官,主要用處不是呼吸,魚靠魚鰾來調節它們的比重,魚藉由魚鰾可以不用運動就緩慢上升或下降[11],大部分硬骨魚類皆有魚鰾這個調節浮力的器官。魚鰾本來是腸的一個擴充,有些魚如鯉魚的魚鰾還和它的腸相連,其它的魚如鱸魚的魚鰾已經和腸完全分開了。假如一條魚要減輕它的比重的話,它將血液中溶解的氣體釋放到魚鰾中去,有些魚使用魚鰾中一個血管很多的地方(Oval)來充氣,其它魚通過腸和一個連接腸和魚鰾的管道(ductus pneumaticus)。通過同樣的方式魚也可以將氣體重新溶入血液中來加大它們的比重。鰾也可以作為發聲共鳴的器官。

軟骨魚及一些在水底生活的魚和專長速游的硬骨魚沒有魚鰾,它們假如不運動的話就會沉到水底。

神經系統和感官

魚的神經系統比較簡單,比較小,沒有大腦上皮。魚的嗅覺非常好[12],它們的口腔不是連在一起的。魚耳由封閉的液泡構成,一些魚的魚耳通過可動的骨頭與它們的魚鰾相連。魚的眼睛里的水晶體是不可調節的,它們只能看清近的東西。它們能夠感受紫外線。生活在水底的魚的觸覺非常好,尤其唇和觸鬚的上皮上有感受觸覺的細胞。魚擁有一種特別的可以感受水流的器官:體側線,它們的身體側面中部有一條由皮膚中的小坑組成的線,在小坑中有可以感覺到水流變化的細胞和毛。魚可能缺乏痛覺,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大腦系統和感受器[13]

繁殖

魚的生殖器官位於身體側部腸的上方。大多數魚是體外交配,雄魚和雌魚同時將它們的生殖細胞排泄到水中。魚卵的數量可以相差很大,鱘魚每次產子可達上百萬,而育子之的刺魚每次產子不超過一百。大多數情況下養育後代的魚中公魚照管後代。有些魚沒有固定的性別,它們的性別隨其伴侶而變化,甚至可以在一生中多次更改。也有的魚進行體內受精,這些魚大多數直接生小魚,而不生卵。

生態和棲息環境

按照魚的棲息環境,魚類可大致分為淡水魚海水魚和介於兩者之間的河口魚類。有少部分魚類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會在淡水與海水之間洄游。例如鮭魚(三文魚)在淡水環境下出生,之後移到海水生長,又會回到淡水繁殖。河口魚類廣鹽性生物,可以忍受較大的鹽度變化,像鮭魚等會在淡水與海水之間洄游的魚類也屬於廣鹽性生物[14]

世界上大多數大的水系中都有魚,但一些含鹽量過高的湖中沒有魚。此外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污染過分嚴重,其中也沒有魚了。有些魚專門被人培養為供觀賞的魚。

魚是一種重要的食品。全世界每年的捕魚量達一億噸。許多魚因為過分捕捉而受到滅絕的威脅。2003年5月15日在《自然》雜誌中的一個論文報道今天全世界各大洋中魚的總數不到1950年的10%[來源請求]。尤其鯊魚鱈魚沙丁魚受到極大威脅。

文化

李漁在《閒情偶寄》表示:「魚之為種也似粟,千斯倉而萬斯箱,皆於一腹焉寄之。苟無沙汰之人,則此千斯倉萬斯箱者生生不已,又變為恆河沙數。至恆河沙數之一變再變,以至千百變,竟無一物可以喻之,不幾充塞江河而為陸地,舟楫之往來能無恙乎? 故漁人之取魚蝦,與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當取,伐所不得不伐者也。我輩食魚蝦之罪,較食他物為輕。茲為約法數章,雖難比乎祥刑,亦稍差於酷吏。」

不屬於魚類的帶魚字的生物

在漢語漢字中,由於歷史原因,部分水棲動物會被稱作「魚」,其字可能有偏旁——魚部,但它們從現代生物學的意義上來看,並非魚類。包括:

  1. 鯨魚哺乳動物
  2. 甲魚鱷魚爬行動物
  3. 娃娃魚(鯢魚,即大鯢):兩棲動物
  • 不符合脊椎動物的單系群定義的生物:
  1. 墨魚鮑魚(鰒魚)、魷魚烏賊(賊字又做鰂、鱡、𩶺):軟體動物
  2. 文昌魚頭索動物

一般而言,除少數依魚類狹義定義可排除的例外(如圓口綱無鰭的盲鰻),一種脊椎動物必須至少符合三點才能算是魚:[3][15]

  1. 必須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少部份魚能短時間待在陸地上。
  2. 主要靠運動。
  3. 呼吸主要依靠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Stanley A. Rice. 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01-01: 75–. ISBN 978-1-4381-1005-9. 
  2. 2.0 2.1 FishBase
  3. 3.0 3.1 朱元鼎孟慶聞、林新濯等.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鱼类.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1-10-06] (中文). 
  4. 科學家首次發現溫血魚 改寫教科書中時電子報 2015年5月16日
  5. 5.0 5.1 Goldman, K.J. 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white shark, Carcharodon carcharia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Biochemical Systemic and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1997, 167 (6): 423–429 [2011-10-12]. doi:10.1007/s003600050092. 
  6. 6.0 6.1 Carey, F.G.; Lawson, K.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in free-swimming bluefin tuna.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Physiology. 1973-02, 44 (2): 375–392. doi:10.1016/0300-9629(73)90490-8. 
  7. FishBase. FishBase. 2011-02 Update [2011-05-24]. 
  8. Nelson, J. S.: 世界魚類, John Wiley & Sons, Inc., p 4-5, 2006 ISBN 0-471-25031-7
  9. Nelson, J. S.: Fishes of the World, John Wiley & Sons, Inc., p 3, 2006 ISBN 0-471-25031-7
  10. D-G. Shu, H-L. Luo, S. Conway Morris, X-L. Zhang, S-X. Hu, L. Chen, J. Han, M. Zhu,Y.Li & L-Z. Chen. Lower Cambrian vertebrates from south China. Nature. 1999-11-04, 402: 42–46. 
  11. 黃基礎. 鱼鰾气体交换.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2014-02-27]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2. 鱼的嗅觉与味觉. 人人釣魚網. [2014-02-27]. 
  13. Fish Do Not Feel Pain, Say Scientists : news : NatureWorldNews. [2013-02-02]. 
  14. 观念. 湧升海洋. [2014-02-27]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15.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 ,水產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67015371。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