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涉縣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舊址

涉縣在邯鄲市和河北省中的位置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河北省
區劃類別
區劃代碼130426
現任縣委書記李書生
現任縣長汪濤
方言晉語邯新片磁漳小片涉縣話
民族比例漢族
地理
中心坐標36°34′25″N 113°40′47″E / 36.57361°N 113.67972°E / 36.57361; 113.67972
總面積1509平方千米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40萬人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056400
電話區號+86 (0)310
車牌首號冀D

涉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清漳河下游,是邯鄲市下轄的一個縣,鄰接山西河南(該縣原屬河南省)兩省。縣境地勢呈西北高而東南低之勢,東西長37千米,南北距64.5千米,面積1509平方千米。人口40萬,其中99%屬漢族。

當地處於太行山東側,有「秦晉之要衝、燕趙之名邑」之稱,當地出產的核桃花椒柿子享譽海內外,號稱涉縣「三珍」。在礦產方面,則有金屬礦140餘處,非金屬礦為30處。該縣始置於漢朝,是傳說中女媧造人、補天之處,故被譽為「華夏祖廟」、「中國女媧文化之鄉」[1]

歷史沿革

當地屬古九州中的冀州地。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代則先後屬時屬邯鄲郡。漢朝建立後,於漢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正式置縣,當時名為沙縣,之後又將縣名改為「涉」[2]漢武帝元鼎五年,代共王的兒子劉綰被封於當地,是為涉侯。東漢初年,涉縣改設為涉侯國,隸屬魏郡。晉時屬司州廣平郡。隋時恢復涉縣一名,先後屬上黨郡潞州。唐初一度更名為漠縣,後又恢復原名。南宋時被金國佔領,改為崇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恢復為涉縣,屬真定府,二年四月改屬河南布政司彰德府磁州[3]民國初年廢府設道,當地屬河南省豫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

中華民國時期,涉縣屬河南省管轄

1949年劃歸河北省邯鄲。1969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天津市在涉縣秘密建立鋼鐵廠,為天津第一家鋼鐵廠[4]。1993年7月,邯鄲實行地、市合併,涉縣屬邯鄲市至今。[5][6]

地理

涉縣地形

該縣位於太行山東側,東鄰磁縣武安市,西接山西省的黎城和平順縣,南靠河南省的安陽市林州市,北與山西左權接壤。縣境地勢呈西北高而東南低之勢,東西長37千米,南北距64.5千米,總面積為1509平方千米。境內的主要河流為清漳河漳河以及濁漳河,皆屬海河流域的漳衛南運河水系。氣候上,當地年平均氣溫為12.5℃,是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560毫米。當地礦藏豐富,主要有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

當地交通較為便利,邯長鐵路經過該縣,境內還有陽涉鐵路,公路則是邯長公路。[7]

行政區劃

涉縣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8個、8個[8]

平安街道河南店鎮索堡鎮西戌鎮井店鎮更樂鎮固新鎮西達鎮偏城鎮神頭鄉遼城鄉偏店鄉龍虎鄉木井鄉關防鄉合漳鄉鹿頭鄉涉城鎮

交通

人口

古時,涉縣屬地僻人稀之地,一度因「戶不滿百戶者罷縣,併入臨水。」隋唐時期,人口有所增加,但戶數也不到一萬。明初,因之前北方和中原的長期戰亂,加之瘟疫流行,導致人口劇減。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時有2504戶,共14687人,到永樂十年(1412年)時,人口又降至2308戶,僅餘10836人。為此,政府數次遷山西人口於境內。但到了崇禎十三至十四年時,當地又出現大瘟疫,縣民損失七成。後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時,當地共有37547戶,164498人。民國35年(1946年),偏城縣併入涉縣,令人口增長不少,達187327人。1949年後,人口數量開始大量增長,從1962年到1974年間,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9‰到20.88‰之間。後因計劃生育,人口增率減慢,至1996年,全縣人口為374344人,其中農業人口佔多數,達343147人,非農業人口為3萬餘人。[9]

  • 人口結構:涉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在1964年的人口普查中,漢族人口佔全縣人口的99.99%。到1990年,漢族佔總人的99.89%,另有21個少數民族共361人,其中壯族為252人。[10]

文化

方言

當地通行的方言涉縣話屬於晉語邯新片磁漳小片,相比大多數官話,該方言還保存着入聲[11]

古蹟

縣內古蹟分佈眾多,現已發現有的遠古、商周及戰國、漢時文化遺址30處。寺、廟、宮、石窟和石刻等古建築更是豐富,達300多處,幾乎各朝的都有。其中的媧皇宮及石刻成湯廟山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三處古蹟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崗清泉寺、西戌昭福寺、曲里千佛洞石窟等十餘處古蹟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景點

當地主要景點有「三槐九景十八峪」,其他的景點還有清龍洞、左權舊墓址等。晉冀魯豫抗日烈士陵園也位於縣內。[13]

名人

  • 馮亭,戰國時人,曾任韓國上黨郡太守。
  • 孫逖,潞州涉縣人,唐玄宗、肅宗時代官員。後被追封尚書右僕射。
  • 崔國華,涉縣乘雲鄉延福村人,宋徽宗時代官員。
  • 陳咸,涉縣人,宋淳熙二年進士,曾任司農少卿,卒後賜諡曰勤節。
  • 陳寅,陳咸之子,為漕司兩贈進士,抗蒙英雄,城破後同家人自盡,身後被加贈華文閣待制。
  • 周晟,涉縣人,明景泰年間進士,歷任湖廣左參政、山東按察使、江西布政使。
  • 周景,周晟之弟,明天順五年被英宗招為長女重慶公主駙馬
  • 王科,涉縣人,明正德十二年進士,曾任給事中
  • 李棟,明隆慶五年進士,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浙江道監察御史、大理寺丞右少卿左少卿
  • 楊其廉,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曾任兩淮鹽運副史。
  • 趙少康,祖籍涉縣,臺灣政治人物、媒體人

宗教

主要信仰有佛教道教等,佛教是最早傳入當地的宗教。[14]

佛教

佛教早在漢朝就已傳入,現在的熊耳寺與清泉寺都是當時所建。唐朝時,佛教在當地興盛,縣內大的村莊皆有佛寺,有些寺院的和尚甚至達到500人。到滿清末年時,該縣已有大寺3座、中寺8座和72座小寺院。但從民國開始,佛教衰落,大多寺廟都空置,香火減少,建築損毀。[14]

道教

道教是宋朝時傳入當地的,當時建有大清觀、至清觀、普光院和洞陽觀。明朝以後,道觀漸衰,但仍有村落沿舊俗建觀。1949年後,縣內已沒有道士。[14]

基督教

當地其他宗教還有於1899年傳入的天主教,當時是由武安傳入的。後因教會劣徒欺民,導致民眾不滿。民國十五年(1926年),當地有居民建立組織反對天主教,將宗教人士驅逐。1949年後,天主教被縣政府取締。1978年後,天主教恢復。[14]

1980年時,當地又有從河南傳入的基督教,又稱耶穌教。[14]

參考資料

文獻:

涉縣方志

資料:
腳註:
  1. 涉县概况. [2012-04-04]. 
  2. 一說始置時即為涉縣
  3.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朝卷·第一編·第六章·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4. 魏毅. 中国飞地知多少. 中國國家地理. 2012, (6): 80-88. 
  5. 涉縣歷史
  6. 行政區劃網——涉縣歷史沿革
  7. 行政區劃網——涉縣概況
  8.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9. 地方志·人口. [2012-04-04]. 
  10. 10.0 10.1 地方志·人口·人口构成. [2012-04-04]. 
  11. 《中國語言地圖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 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出版
  12. 地方志·文物古迹. [2012-04-04]. 
  13. 涉縣概況
  14. 14.0 14.1 14.2 14.3 14.4 地方志·宗教. [2012-04-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