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5年通過的普通話異讀詞規範發音表。目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在修訂該表新版本。

編制歷史

初版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曾在1957年、1959-1962年先後發表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正編、續編和三編,1963年公佈《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工作成果。

198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簡稱「語委」),制定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12月,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廣播電視部(現為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審核通過,同年12月發佈[1][2]

中國現行的《普通話水平測試》(PSC)也以1985年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為標準。

修訂

2011年10月,國家語委成立由語言學、教育學、播音主持、科技名詞、地名等領域專家組成[2]的新一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3],設立「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課題,同時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研製普通話審音原則,修訂1985年發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建立普通話語音規範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承擔主要工作。[2]

課題組經過3年多的努力,通過向國家語委成員單位和各地語委單位發函,在北京、上海、廣州召開座談會聽取省市代表意見,搜集到的5萬多網民參與的網上調查里的意見等多種方式,廣泛徵求意見,形成了《普通話異讀審音表(修訂稿)》,[4]其中,有超過一半的改動是修正具體字詞的讀音。[5]

據受到課題組委託而參與此次調查的南開大學語音團隊的一份報告顯示,該團隊約30名成員挑選了1985年修訂的《審音表》中比較常用的577個異讀詞,涉及177個多音字;增加了28個審音表沒有列出但實際生活中出現異讀頻率較高的字,於2012年3月到5月在北京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問卷經課題組人員審定,最終以選擇題形式呈現。 調查團隊在校園、辦公樓、街道等不同場所分發了530份問卷給北京出生、長大的居民,收回502份有效問卷。其中一項結果顯示,正確率較高的詞語較多,正確率較低的詞語佔比少,他們得出結論:「人們對異讀詞的實際讀音總體上與(審音表)的正音是一致的」。其後,該團隊用相同的問卷在天津進行了100人的抽樣調查,數據結果顯示與北京的結果接近。根據正確率,該團隊建議,正確率低於20%的異讀字「可能需要對原來的讀音進行修改」。報告中的舉例包括:「伯」在《審音表》中有兩個讀音,「伯伯」讀「bo」,在「大伯子」中讀「bǎi」。但第二種讀音只有16.95%的被調查者讀正確,而該種情況下,被常見的誤讀為「bāi」的概率達72.79%,而此讀音並沒有列進《審音表》。因此,《審音表》修訂版將把「大伯子」中的「bǎi」改為「bāi」。[2]

2016年6月6日,課題組在教育部網站發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及徵求意見公告[6],6月25日徵求意見結束。由於規範讀音茲事體大,公示與意見徵集卻僅20天,儘管教育部有關部門已對一些傳言澄清與說明,社會上爭議依然較大。[4]

審定

2017年1月召開的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審定會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提交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審音表修訂課題負責人劉丹青匯報主要內容並與課題組成員回答審委會的質詢後,審委會經討論和投票,雖審定並原則通過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但建議課題組根據委員提出的修改意見對標準修改完善後再報主管部門審批發佈。同時,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審委會主任杜占元提到要研製詩詞新韻標準。[7]通過審定後,該修訂稿陷入長時間的沉寂,從未正式發佈。

延期

此後,2017年1月22日發佈的《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8]和2017年2月10日發佈的《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7年工作要點》[9]均提到要推進、加快發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10]

2018年1月31日發佈的《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11]和2018年1月17日發佈的《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8年工作要點》[12]均提到要推進、加快發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中華通韻》等重要普通話語音標準。[13]

2018年5月29日,教育部與國家語委召開發布會,在介紹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概況時提到,《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標準已經完成了修訂,並作為國家標準立項,仍未正式發佈。[14][15]

2019年1月10日發佈的《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9年工作要點》再次提到要加快推進發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中華通韻》等重要普通話語音標準。[16]

2019年2月19日,隸屬於國家語委的教育部語用所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漢字與漢語拼音辦公室的何副研究員表示: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中很多異讀詞拼音打破了大眾原本認知,收到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審音委已提交了當初審音表的修訂工作,語委正在審核,審核結果未出,所以還未正式對外發佈,而且審音表徵求意見稿里有些讀音還在調整。[17][18]同日,江蘇省教育廳語委也給《現代快報》記者書面答覆稱審音表(修訂稿)已提交審定,但尚未公佈。[19]

2020年,教育部未對外發佈《教育部2020年工作要點》或《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20年工作要點》。

截至2020年10月30日,《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仍只是徵求意見稿,未正式公佈[20],正音依據依然為《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1985年版)、《現代漢語詞典》(2016年、第七版)、《通用規範漢字字典》(2014年)、《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16年),而語音標準則為:涵蓋面窄但是國家規範標準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權威的學術規範《現代漢語詞典》等詞典,以及使用領域的規範——教材。[2]

雖然《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目前仍未正式發佈,讀音仍以1985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或最新版字典為準,但2020年8月10日發佈的《新華字典》(第12版)中,「粳」的字音的確改動為:「jīng(又)gēng」,意思是既可讀jīng,也可讀gēng。然而,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里只有讀音「jīng」,1985年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也標註為「粳 jīng(統讀)」(「統讀」即表示此字均讀此音)。而在2016年發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中,則為「粳 gēng(統讀)」。[21]

全文

(1985年12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廣播電視部審核通過)[注 1]

說明

一、本表所審,主要是普通話有異讀的詞和有異讀的作為「語素」的字。列出多音多義字的全部讀音和全部義項,與字典、詞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種義項和讀音,而本表僅列出原有異讀的八條詞語,分列於hè和huo兩種讀音之下(有多種讀音,較常見的在前。下同);其餘無異讀的音、義均不涉及。

二、在字後註明「統讀」的,表示此字不論用於任何詞語中只讀一音(輕聲變讀不受此限),本表不再舉出詞例。例如:「閥」字註明「fá(統讀)」,原表「軍閥」、「學閥」、「財閥」條和原表所無的「閥門」等詞均不再舉。

三、在字後注「統讀」的,表示此字有幾種讀音,本表只審訂其中有異讀的詞語的讀音。例如「艾」字本有ài和yì兩音,本表只舉「自怨自艾」一詞,註明此處讀yì音;至於ài音及其義項,並無異讀,不再贅列。

四、有些字有文白二讀,本表以「」和「」作注。前者一般用於書面語言,用於複音詞和文言成語中;後者多用於口語中的單音詞及少數日常生活事物的複音詞中。這種情況在必要時各舉詞語為例。例如:「杉」字下注「㈠shān(文):紫~、紅~、水~;㈡shā(語):~篙、~木」。

五、有些字除附舉詞例之外,酌加簡單說明,以便讀者分辨。說明或按具體字義,或按「動作義」、「名物義」等區分,例如:「畜」字下注「㈠chù(名物義):~力、家~、牲~、幼~;㈡xù(動作義):~產、~牧、~養」。

六、有些字的幾種讀音中某音用處較窄,另音用處甚寬,則注「除××(較少的詞)念乙音外,其他都念甲音」,以避免列舉詞條繁而未盡、掛一漏萬的缺點。例如:「結」字下注「除『~了個果子』、『開花~果』、『~巴』、『~實』念jiē之外,其他都念jié」。

七、由於輕聲問題比較複雜,除《初稿》涉及的部分輕聲詞之外,本表一般不予審訂,並刪去部分原審的輕聲詞,例如「麻刀(dao)」「容易(yi)」等。

八、本表酌增少量有異讀的字或詞,作了審訂。

九、除因第二、六、七各條說明中所舉原因而刪略的詞條之外,本表又刪汰了部分詞條。主要原因是:1.現已無異讀(如「隊伍」、「理會」);2.罕用詞語(如「表分」、「仔密」);3.方言土音(如「歸里包堆〔zuī〕」、「告送〔song〕」);4.不常用的文言詞語(如「芻蕘 」、「氍毹」);5.音變現象(如「胡里八塗〔tū〕」、「毛毛騰騰〔tēngtēng〕」;6.重複累贅(如原表「色」字的有關詞語分列達23條之多)。刪汰條目不再編入。

十、人名、地名的異讀審訂,除原表已涉及的少量詞條外,留待以後再審。






















註釋

  1.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仍未正式發佈,此處刊載現行的1985年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2. 1962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第三編第4頁:「蕢」

參考資料

  1. 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1985年12月27日). [2018-01-27]. 
  2. 2.0 2.1 2.2 2.3 2.4 毛翊君. “拼音被改”引质疑 一个字的读音到底是由谁决定的. 《中國新聞週刊》. 2019-03-02, (7) [2020-11-11]. 
  3. 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在京成立 普通话审音网同日开通.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新華社. 2011-10-28 [2018-01-27]. 
  4. 4.0 4.1 柯笛. 厦门语委办回应网传“字词读音事件”:未收到变化通知. 東南網-廈門頻道. [2020-11-11]. 
  5. 網易數讀. 汉字读音改来改去,是为了迁就文盲吗?. 網易新聞. [2020-11-13]. 
  6. 語信司.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6-06-06 [2018-01-27]. 
  7. 語信司.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会召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0-11-11]. 
  9.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关于印发《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0. 教育部.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关于印发《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4. 祝穎麗. 教育部、语委发布2017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状况:“享”和“初心”当选年度国内字词.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5. 新京報新媒體. 2017年语言文字事业有哪些大事?这些字的读音修订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关于印发《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20-11-11]. 
  17. 央廣網. 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搜狐網. 海峽導報. [2020-11-11]. 
  18. 北京晚報. 这些字的拼音改了? 《咬文嚼字》主编:还没定. 人民網. [2020-11-11]. 
  19. 王子揚 舒越 胡玉梅 鄭文靜. 古诗里的“衰、斜、骑”读音真改了吗?标准答案在这里. 名城新聞網. 現代快報. [2020-11-11]. 
  20. 張日培. 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历程与成就. 中國語言文字網. 《語言戰略研究》. [2020-11-11]. 
  21. 播音主持藝術指南. “粳”的新版《新华字典》修改版读音来了!. 中播網(中國播音主持網). [2020-11-11].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