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天可汗漢語拼音Tiān Kèhán古突厥文𐱅𐰭𐰼𐰃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engri Qaghan),又譯為天至尊登里可汗登利可汗騰格里汗可汗的尊稱之一。是初唐時期中國皇帝在東、西突厥和蔥嶺以西外交上的一種稱號。其地位在游牧民族當中比隋文帝的聖人可汗還高,「天」(Tengri,騰格里)在突厥語裏具有很高尚、有權力的含義,其後九姓鐵勒西域諸國國王、吐火羅葉護也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在安史之亂唐肅宗也被回紇人稱為「天可汗」。

歷史

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630年)

上至靈州,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咸云:「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八》(647年)

奴身罪逆不孝,慈父身被大食統押。應徹天聰,頌奉天可汗進旨云:「大食欺侵,我即與你氣力。」奴身今被大食重稅,欺苦實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國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門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憫,與奴身多少氣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處分突厥施可汗云:「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其事若實,望天可汗卻垂處分奴身,緣大食稅急,不求得好物奉進,望天可汗照之。所欲驅遣奴身,及須已西方物,並請處分奴身,一一頭戴,不敢怠慢。

——《請助討大食表》(727年),吐火羅葉護·阿史那支汗那

奴身千代已來,忠赤於國,只如突厥騎施可忠赤之日,部落安貼,後背天可汗,腳底火起。今突厥屬天可汗,在於西頭為患,唯有大食,莫逾突厥。伏乞天恩不棄突厥部落,打破大食,諸國自然安貼。

——《請討大食表》(741年),石國王·伊捺吐屯屈勒

藥葛羅曰:「懷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駕,令公亦捐館,中國無主,我是以敢與之來。今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復總兵於此,懷恩又為天所殺,我曹豈肯與令公戰乎!」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765年)

唐朝貞觀四年,擊敗東突厥,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於蘇尼失部的沙鉢羅設營擒獲頡利可汗,二十九日執送長安,[1]西域、北荒諸蕃君長,在長安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在這天可汗制度內,各成員國均有獨立主權,不得互相攻擊,而作為盟主的唐帝國,則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1.通過由天可汗下詔冊立,宣示各國的繼承人為合法。

2.各成員國之間的爭執,由天可汗派員仲裁。

3.若成員國受到攻擊,天可汗要給予援助。

4.天可汗可以調動各國軍隊組成聯軍,攻擊違反同盟利益的國家。

天可汗制度始於唐太宗[2]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都曾接受天可汗的尊號,猶言皇帝。[3]范祖禹批評道:「太宗以萬乘之主,而兼為夷狄之君,不恥其名,而受其佞,事不師古,不足為後世法也。」[4]

天可汗稱號並非單獨稱呼,而是與皇帝連稱。唐朝降外的皇帝詔書均署「皇帝天可汗」[5]

突厥、回紇

突厥可汗與回紇可汗,經常冠上這個稱號,以示尊大。但在中文文獻中,為了表示唐朝皇帝的獨特地位,其他冠上這個稱號的可汗,被音譯為登里可汗、登利可汗或騰里可汗。

第一位為後突厥汗國登利可汗(734年—741年在位),不過登利既無默啜可汗的勇武,也無毗伽可汗的大智,可以說後突厥實亡於登利;從石國吐屯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玄宗於公元741年上表的《請討大食表》文中「後背天可汗,腳底火起。今突厥屬天可汗」,可見唐朝皇帝在突厥人心目中仍是天可汗,尤其在西突厥諸族中。另外,後突厥毗伽可汗於公元716年「欲南下為寇」,其身邊的著名宰相暾欲谷也曾勸說曰:「唐主(唐玄宗)英武,民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我眾新集,力尚疲羸,且當息養數年,始可觀變而舉」。其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皇帝威嚴受損,而回紇由於助唐有功,也開始以天可汗汗號自許,包括藥羅葛氏牟羽可汗(759年—780年在位)、[6]阿跌氏懷信可汗(795年—805年在位)之後的回紇可汗。

歷史學家羅新認為耶律阿保機稱帝後的「天皇王」稱號和耶律德光稱帝前的「天皇王」就是天可汗的漢譯。

參考文獻

引用

  1. 《舊唐書》卷3載:「(貞觀)四年春正月乙亥(初九),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三月庚辰(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生擒頡利汗獻於京師。」《資治通鑑》卷193,太宗貞觀四年(630)三月庚辰條載:「初,始畢可汗以啟民母弟蘇尼失為沙缽羅設,督部落五萬家,牙直靈州西北……庚辰(十五日),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帥眾奄至沙缽羅營,俘頡利送京師,蘇尼失舉眾來降,漠南之地遂空。」
  2. 朱振宏《唐朝「皇帝·天可汗」釋義》,《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
  3. 杜佑:《通典》卷一九四,5301頁。
  4. 《唐鑒》卷二
  5. 王溥《唐會要·雜錄》:「貞觀四年,諸蕃君長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乃下制,令後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6. 回鶻西遷諸事考[永久失效連結]

來源

期刊文章
  • 羅香林:《唐朝天可汗制度考》,《新亞學報》,1955年,第1卷第1期.
書籍
  • 鈕先鍾 著:《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pp. 250–253.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