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水道

出自求聞百科
澎湖水道
台澎海峽
位置 台灣島澎湖群島之間
海洋 台灣海峽
面積
平均深度 100-200米
最大深度
連接陸地 台灣島澎湖群島
海域管轄 中國台灣省
溝通海域 南海北部、台灣海峽
成因 黑潮支流南海水一起北流且不斷相互下切侵蝕。
走向 呈ㄑ狀繞行
沿岸城市 澎湖(馬公)、雲林、嘉義、台南、高雄
島嶼 海豐島外傘頂洲統汕洲箔子寮汕澎湖群島

澎湖水道[1],又稱為台澎海峽,是台灣島澎湖列島之間,由一條狹長狀的海谷地形所構成的海域。水道東面是台灣省雲林嘉義二縣,西面是澎湖縣。水道最寬15.75海里,位於查母嶼外傘頂洲之間。

澎湖水道為早期台灣移民橫渡所稱「黑水溝」之一[注 1][3]。由於這裡的海域水色深暗,有強勁海流快速流過,海象惡劣,常有船難,有著「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之俗諺,形容了台灣早期移民橫渡澎湖水道所歷經險惡的海象[3]

名稱

澎湖水道古稱「黑水溝」。由於湍急的潮水,帶走了水中的沈積與雜屑,讓海水少了許多反射陽光的物質,光線可以貫穿到深處,反映出來的色澤,有如墨黑般的深藍,所以稱為「黑水溝」。在《台灣縣誌》中記載為「小洋」[4]

歷史

澎湖水道的形成,至今還未成定論。一般認為,在更新世晚期,台灣海峽露出海面,形成連接台灣島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陸橋,隨著黑潮支流南海水不斷向北湧進,長久下來的下切侵蝕著海床,逐漸在台灣島與澎湖群島之間形成一條縱向水道,這條水道即「澎湖水道」。

考古

1975年,日本古生物學家鹿間時夫在澎湖水道撈獲哺乳動物化石,與左鎮動物群同為更新世中晚期,為便於區別,因此命名「澎湖—台南更新世晚期動物群[5][6]。1994年至1996年間展開兩岸共同合作研究,邀請中國科學院研究前往探討古地理環境問題,由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近500件撈自澎湖水道的哺乳動物化石標本[5][6]。其間,為能讓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瞭解打撈作業以及證實化石的出現地點,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安排在1995年5月展開2天打撈作業,在澎湖水道撈獲古菱齒象胸椎、德氏水牛頭骨、角干及四不像鹿犄角等化石[6]。經過多年的研究,整理結果後發現澎湖水道以古菱齒象德氏水牛麋鹿出現的化石數量最多,同時也發現這些哺乳動物化石之中,還存在著少量的人類肢骨,並根據四不像鹿的鹿角上痕跡判斷,可能是出自人手所造成的砍痕,這顯示澎湖水道可能在6500年前至5000年前就存在著人類活動,這時期正值全球海退期[6][7]

地理

地形

澎湖水道南接澎湖海底峽谷,北達烏坵凹陷,南北之間總長約200公里,呈ㄑ狀繞行於澎湖群島與雲彰隆起之間,其海床是細砂質,水深介於100至200公尺之間,是條橫越台灣海峽底床的狹長水道[1][8][9]。在澎湖群島附近海域,其海床多為礁石分布[8]。澎湖水道在雲林、彰化外海一帶,由於受到黑潮支流、南海水終年不斷北流,將南段侵蝕出細砂向北輸送,使之發展出「北段沉積、南段侵蝕」的系統,並在濁水溪出海口海域發現,其下方的海床有大面積廣泛分布砂質沉積物,這表示澎湖水道的沉積物也來自台灣沿岸的河流[10]

澎湖水道從高屏陸棚的邊緣位置開始向北延伸,其水深也從180公尺,進入到澎湖水道則驟減至水深剩140公尺,開闊海域向北逐漸狹窄,呈喇叭狀狹長水道,地形呈U狀的海槽,寬度僅4公里[1]。之後繼續向北,到雲林外海,也就是在澎湖群島東側海域,水深便只剩130公尺[1]。這裡海床崎嶇,長年受到強勁海流的侵蝕與許多斷層作用,因此生成出犁溝地形,並且這裡海床可見到火成岩,表示曾受過火山作用[1]。在北緯23度40分位置開始,澎湖水道轉向西北方,這裡水深不到80公尺[1]。行經雲林、彰化之間的外海,澎湖水道遭受東北方突起的平緩海床「雲彰隆起」所阻擋,因此水深又再度驟減,平均約30至40公尺[1]。繞過雲彰隆起,澎湖水道最終與北邊的烏坵凹陷相連[1][9]

水文

台灣海峽的海流是屬常年北向,並在澎湖群島分成東、西二道海流向北流經,其中在東側這道海流是流經澎湖水道[11]。在澎湖群島西側,這裡海流受到寬廣的台灣淺灘影響,緩速了海流,也迫使大部海水趨向澎湖水道,因此成為來自南方的黑潮支流與南海水進入台灣海峽的主要通道[11][12]

在冬季,黑潮支流與南海水一起流經澎湖水道,受到東北季風的吹襲,向北碰上雲彰隆起的阻擋,大部份海流無法直接越過,只能沿雲彰隆起西側繞過北上,並與來自北方的大陸沿岸流在這附近海域形成冷暖對峙的鋒面[10][11][12]。在夏季,正當西南季風盛行,強勁的黑潮支流與南海水快速向北流經澎湖水道,平均流速每秒60公分至每秒100公分,相當於1.5節至2.0節,最高流速則可達到4節,尤以台灣沿岸流為甚[10][11]。由於受到雲彰隆起的阻擋,海流被分成上層、下層的水體結構,上層水越過雲彰隆起,下層水則沿著雲彰隆起西側邊緣流經,之後在台灣海峽北部交會,再繼續向北流去[11]

災害

2014年1月14日上午,澎湖西北方42公里海域發生芮氏規模5級,其震央深度達24公里,釋放能量相當1/64顆原子彈,使沿海的彰化大城、澎湖馬公、雲林四湖、嘉義六腳、台南佳里等地都感受到這場地震[13]

交通

航線

由於地理位置之故,台灣島與澎湖群島之間被澎湖水道所分隔,往返則仰賴空中與海上的航線,以維持二地之間的交通需求。空中航線有台北馬公台中-馬公、嘉義-馬公、台南-馬公、高雄-馬公、高雄-望安及高雄-七美等七條往返[14]。海上航線有布袋-馬公、高雄-馬公、高雄-七美-馬公等三條往返,但海上航線受限於每年冬季吹襲的東北季風造成惡劣海象,唯台華輪終年維持高雄-馬公航線狀態,其餘船務公司都會有公告季節性停駛[15][16]

事故

數百年來,澎湖水道內船難不斷。澎湖海域發生船難的時間多在每年六、七月,主要是受海上颶風的影響。此外,台灣的航行海域主要以南北航向為主,富貴角與澎湖水道都是船舶往來密集的航道,加上澎湖水道缺乏航線分道的規劃,以及助航設備設立不足,因此台灣西部海域發生事故居多。

2002年5月,中華航空CI611號班機於澎湖水道上空發生機身解體,其殘骸散落於目斗嶼北方海域,為加快搜索飄流在海面上機體殘骸,海洋研究團隊提供過去所蒐集的海洋數值模式數據,並協助下水參與搜索,以提高殘骸打撈的效率[10][11]。由於澎湖水道在西北及東南海域已超出搜索範圍,僅能透過機體殘骸與罹難者在雲彰隆起西側海域及中國大陸沿岸被尋獲的位置去得知,其可能原因或許是與澎湖水道中的海流方向有關[10]

參見

注釋

  1. 為何不說「黑水溝」而是「黑水溝之一」呢?這是因為黑水溝分成大洋、小洋,其中小洋是指澎湖水道,文獻記載:「黑水溝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台、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無底。」[2]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宋国士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文史资源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3.0 3.1 耿慧玲. 祠祀与庙祭 台湾地区的祖先祭祀 (PDF). 朝陽科技大學機構典藏. 朝陽科技大學. [2014-01-09]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4. 經典雜誌. 岛与陆: 唐山过台湾, 台湾进唐山. 經典雜誌. 2004. ISBN 9789572966426. 《台灣縣誌》記載:澎湖群島之西、東,藉由黑水溝,前者為澎、廈分界處,約八十餘里,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後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台、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無底。大洋風靜時,尚可下錨停船,小洋則不可下錨停船,其險過於大洋。 
  5. 5.0 5.1 2台湾澎湖海沟动物群. 學習資源. 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4-01-10]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6. 6.0 6.1 6.2 6.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科普知識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7. 人的历史. 「中央研究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4-01-10]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8. 8.0 8.1 羅建育. 台湾週边海域海底地形之概述. 台灣周邊海域海洋科學教室系列(四). 台灣「海軍軍官學校」. [2014-01-09]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9. 9.0 9.1 許群; 吳朝榮. 台湾海峽(Taiwan Straits)地理環境介紹. 「國科會」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2011-07-28 [2014-01-09]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0. 10.0 10.1 10.2 10.3 10.4 吳姿孟. 以聲纳资料觀测澎湖水道附近沙丘之外形轮廓及其与海流的关係. 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海洋大學圖書館. 2003 [2014-01-10]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許群; 吳朝榮. 台湾海峽(Taiwan Straits)海流介紹. 「國科會」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2011-07-28 [2014-01-10]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2. 12.0 12.1 林信吉. 澎湖水道南端化学水文之季节變化 (PDF). 台灣中山大學圖書館 (碩士論文) (台灣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 2003 [2014-01-09]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3. 黃天如. 西部海域規模5地震 本岛1到3级有感地震. 中時電子報. 2014-01-14 [2014-01-15]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航空资訊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海运资訊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6.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陳一昌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Template:台灣的海底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