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署

出自求聞百科

昇平署,舊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長街南口路西,是清朝中後期朝廷管理宮廷戲曲演出的機構,隸屬內務府

歷史

昇平署的前身是「南府」,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在南花園(位於今南長街南口)設南府,命太監在這裡排戲,隸屬內務府管轄。為了區別於西華門內的內務府,故稱「南府」。[1]南府的主要任務是搜羅民間藝人,教習藝人子弟及青年太監,以承應宮廷演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征蘇州藝人進宮當差,住在景山,稱為「外學」,歸南府節制。原來的習藝太監則被稱為「內學」。內學和外學的人數都超過一千人,所唱的是崑腔弋腔道光七年二月(1827年),撤銷外學,藝人遣返原籍,十番學被併入中和樂,又增設了檔案房,將南府改為昇平署,仍然掌管宮廷演出。其統領為「昇平署總管」,為七品官。由於撤銷外學,所以昇平署主要由宮中太監承應演出。咸豐時期,再度招募民間教習和學生進入昇平署,並不時讓宮外藝人進宮演出,部分演出即由昇平署和民間戲班共同承擔。同治二年(1863年)除了留下太監承應演出外,昇平署外籍學生52人全部革除。光緒九年(1883年)改變了過去的辦法,昇平署選定外班的京劇演員若干擔任「教習」,給銀米,不定期召入內廷演出,習稱「內廷供奉」。昇平署收藏的劇本、道具、戲衣、劇照、檔案等,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2][3]

如今中共中央黨校北院西南角,尚留有末代昇平署總管狄盛寶墓。狄盛寶生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死於民國八年(1919年)。《清昇平署志略》載,狄盛寶在同治十年(1871年)入內學,扮生角而出名,後來成為內學總管,最後遜清小朝廷升其為昇平署總管,死後追賜正六品頂戴花翎。[4]

清朝宮內演戲的慣例是,先由昇平署繕寫進呈皇太后、皇帝的「安殿戲單」,其中列明演出的日期、地點、開戲時間、劇目、主要演員。宮廷大戲是宮廷創作並演出的整本大戲,以崑腔演出,對後世的京劇深有影響。知名宮廷大戲劇目共有二、三十種,其中最重要的五種大戲是:

其他劇目主要還有:

  • 《征西異傳》(《說唐征西》薛丁山、樊梨花的故事)
  • 《封神天榜》(《封神演義》)
  • 《楚漢春秋》(劉邦項羽的故事)
  • 《盛世鴻圖》(五代末期曹彬下江南的故事)
  • 《鋒劍春秋》(《後列國志》王翦孫臏的故事)
  • 《興唐外傳》(《說唐秦瓊羅成的故事)
  • 《鐵旗陣》(楊七郎、楊八郎平南唐的故事)
  • 《闡道除邪》(《混元盒》張天師除五毒的故事)
  • 《如意玉冊》(《三遂平妖傳》)[2]

建築

昇平署戲樓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東城區南長街南口路西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98
登錄1984年5月24日

昇平署舊址位於南長街南口路西。清朝初年,這裡是南花園,為宮廷栽培花木盆景之所。後來這裡成為南府的所在地,最終成為昇平署。[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昇平署舊址為北京市第六中學和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學的校舍,後來成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的校舍。舊址大部分房屋已無存,保存較好的只有昇平署戲樓院,建築面積大約200平方米。戲樓院為一組四合院,院內有坐南朝北的戲樓一座,四合院的北房前出軒,作為觀看演出之所。1984年,「昇平署戲樓」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2003年,經北京市文物局和西城區人民政府支持,昇平署戲樓院進行了大修。[5]

位於大宴樂胡同11號的昇平署其他尚存建築,作為「昇平署」被列為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6]

頤和園昇平署

昇平署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頤和園東宮門外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
登錄2001年

頤和園昇平署位於頤和園東宮門外牌樓東側。道光七年(1827年),改南府為昇平署。昇平署在皇家行宮園林分設五處行署,頤和園行署即其中之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時,在頤和園東北界外的自得園舊址西部,同時興建了昇平署行署,作為宮廷的梨園子弟以及太監的住所與存放演出用服裝道具的場所。[7]

光緒十七年(1891年),頤和園東宮門外自得園舊址西部,建成一組南北縱向相連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築群,同德和園大戲樓隔頤和園牆相望。清朝末年繪製的《五園圖》描繪有該建築群。頤和園文物管理部門稱,南起第一個院落為步軍統領衙門公所,專責頤和園保衛工作,管理頤和園附近46處堆拔(哨卡);第二個院落是檔案房;第三、四個院落是「沿革昇平署衙門」,即頤和園昇平署。[4]

宣統二年(1910年)《內務府檔》載:「昇平署為報堂事,本署建堂地址在京西頤和園東宮門外迤東偏北,東向,前後凡二十三重,其廨舍之數共房間二百十二間,設立沿革昇平署衙門,於光緒十七年奉旨賞住。」[4]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頤和園昇平署遭土匪劫掠。《昇平署日記檔·光緒二十七年》載:「當日,本署總台遞世大人,為本署頤和園、城內本署自遭兵燹失去衣靠盔雜、行頭切末事,計此報堂單底。昇平署總管馬為報堂事,本署錢糧處首領狄得壽等報到,於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後,被土匪搶去頤和園後昇平署存收衣靠盔雜、切末行頭等項,連箱六十三隻,圓籠二十三挑,俱各失去無存。八月二十日,首領帶人前往查驗是實。」此後,頤和園昇平署繼續承應頤和園戲曲演出。[4]

1924年,遜清小朝廷被鹿鍾麟驅逐出紫禁城,昇平署解散,頤和園昇平署所存物品全部散失。1928年,頤和園昇平署舊址成為頤和園事務所下轄的頤和園民眾學校(頤和園小學的前身)校址。1942年,被日偽當局辦的「建設總署土木工程專科學校」占用。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轉歸清華大學農學院。1950年,被中共中央黨校接收並管理。[4]

頤和園昇平署坐北朝南,正門南向,自南而北有相連的8組三合、四合布局的房屋組成。如今基本保存完整。2001年,以「昇平署」之名公布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2009年,頤和園昇平署獲得修復。後來成為北京昇平頤和論壇中心的所在地。2011年10月30日,「弘揚國粹重振昇平——昇平署文藝研究座談會」在北京昇平頤和論壇中心即頤和園昇平署舉行,國家京劇院原院長吳江、京劇演員李維康、學者丁汝芹等出席。主辦方在會上宣布,頤和園昇平署將逐步恢復京劇演出。[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