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去非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朝诗人。

日本画家狩野常信所画的陈与义

生平

陈与义于元祐五年庚午六月(1090年)生于洛阳。崇宁三年(1104年)十五岁时游历杭州。翌年,向崔𬸘请教作诗的要理。崔𬸘说:“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慎不可有意于用事“。至崇宁五年(1106年)时已在太学就读。当时京城富人姜浩招揽太学生为家庭教师,陈与义尝到他家阅览珍稀的书籍。[1]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甲科进士,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1122年)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2]宋室南渡后,避乱于襄汉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年)迁中书舍人。绍兴五年(1135年),召为给事中[3]。绍兴六年(1136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兴七年(1137年),为参知政事。绍兴八年(1138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卒[4]。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文学创作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也可以说是这一时期重要诗人之一。以靖康之难为界,其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风明快清丽,多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称赏梅花清淑高洁,以俗艳的桃李为反衬,表现反尘俗厌污浊的超拔诗情。其馀如“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夏日集葆真池上》),“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二首》),这些代表前期诗风的流连光景之作,令同时代的诗人为之倾倒。

靖康之难发生后,对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产生了共鸣,从而对之推崇爱重,诗风也一变而为沉郁。陈与义逃难途中曾称“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避虏入南山》),可以看出他对杜甫态度的转变。其后期诗作如《伤春》:“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谴责朝廷大臣懦弱误国,对坚决抗金的人士予以歌颂,雄浑沉郁,融裁贴切,历来被公认为学杜甫诗最切之作。是以四库馆臣称其“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迹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对他后期的创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注释

  1. 白, 敦仁. 陈与义年谱. 中华书局. 1983. CSBN 10018·515. 
  2. 《容斋四笔》卷一四
  3. 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
  4. 《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

参见

  • 江西诗派
  • 张鸣《宋诗选》
  •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