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交州
交州
前111年-39年
地位汉朝十三之一
首都交趾郡
常用语言上古汉语越南语
政府君主制
太守 
历史 
前111年
• 二征夫人起义
39年
前身
继承
赵朝
二征起义
顺化皇城午门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东山文化
传说时期鸿庞氏瓯貉
第一次北属时期 前207–40
南越西汉东汉
东汉:征氏姐妹 40–43
第二次北属时期 43–544

137
|
1832
东汉
吴:赵妪 248
前李朝(万春国)544–602
第三次北属时期 602–905
武周
唐:梅叔鸾冯兴杨清
越南自主时期 905–938
后梁南汉
静海军曲家杨廷艺矫公羡
吴朝十二使君时期 938–967
丁朝 968–980
前黎朝 980–1009
李朝 1009–1226
陈朝 1226–1400
胡朝 1400–1407
第四次北属时期 1407–1427
明:后陈朝 1407–1413
后黎朝前期 1428–1527
莫朝 1527–1592
南北朝
1533–1592
莫朝 后黎朝
后黎朝后期 1533–1789
郑阮纷争
1627–1672
1774–1775
郑主
1545–1787
阮主
1558–1777
西山朝 1778–1802
阮朝 1802–1955
法属时期 1883–1955
北圻中圻南圻
阮朝
(象征)
日属时期越南帝国1945
越盟 法属(南圻国山地国临时中央政府
越南国1949–1955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1976
越南共和国
1955–1975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6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76至今

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前207年或前111年-40年,越南语Bắc thuộc lần thứ nhất北屬吝次一)是越南历史上被中国统治的一个时期,是越南北属时期的一部分。

前111年,西汉攻灭南越国后,设南越旧地为交州,并置九个郡县:南海郡合浦郡苍梧郡郁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为了便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汉廷非常关注在肥沃的红河三角洲的统治。在前1世纪时,汉朝在交州的统治十分宽松,雒越的君长在自己的部族里依旧保持着他们世袭的权力。然而在公元1世纪后,汉朝执行同化政策,鼓励越人与汉人通婚,并加强了税收,将越南直接置于汉朝统治之下。公元40年(东汉建武十六年),交州爆发了由征氏姐妹领导的越南人大起义,第一次北属时期结束。

关于断代问题

关于第一次北属时期开始的准确时间,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根据越南近代史家陈仲金提出,第一次北属是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9年此一时段,亦即将前111年(南越被西汉所灭)作为第一次北属时期的开始年,历经新朝东汉初年,直至二征起义爆发时才结束。[1]越南人也将南越国看作是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赵朝”。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则持另一种说法,将汉人赵佗于前207年建立的南越国,标志为“第一次北属”时期,并将前111年至40年的历史列为“第二次北属”。[2]

历史沿革

背景:秦平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当时在五岭以南及越南北部地区,统称“南越”,居住着百越族人。[3]秦始皇因知道百越人地区出产“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珍宝,乃遣尉屠睢率军五十万进攻该地,但遇到激烈反抗,秦军出师不利,屠睢战死。其后,公元前214年,秦朝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等,平定南越,设置南海(位置约今日中国广东省)、桂林(位置约今日中国广西省)、象郡(地理位置尚存争议,或认为在现时越南中、北部),进行直辖统治。[4]秦朝对于南越地区,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中县”指中原地区,“三郡”指南海、桂林、象郡),使与百粤杂处”。[5]

当时越南境内尚有瓯雒人。据《史记·索隐》所载,交趾地区(指现时越南北部),曾被“蜀王子”率兵入侵,击败当地的骆人,自立为安阳王。[6]越南史籍里,蜀王子称作的蜀泮,又称该国为“瓯貉国”(貉又作“骆”、“雒”)。[7]其后,瓯貉国被掩有华南、越北的赵佗势力所消灭。

南越国的统治

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据有南海、桂林象郡等地,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南越一直到公元前111年,乃为西汉所消灭,延续了约一个世纪。

南越王赵佗时期,曾击破越南地区的瓯貉,然后参考采用中国秦汉时的郡县制度模式,“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8]。而在户籍制度上,南越国在境内(包括交趾、九真),实行严密的编户制,使政府能掌握村社人口及土地。[9]在民族政策上,赵佗本是来自中原汉人,当时南越国内又有大批中原移民,于是他采取“和辑百粤”的方针,务求令民族间得以融和。[10]

南越国历经五位君主,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将之攻灭。[11]

西汉建州置县及统治

消灭南越国,在越南地区设置交趾九真日南汉武帝

西汉灭南越国后,于旧地设置交趾部(长官为刺史东汉时为交州),统辖九个,即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当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处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12]

汉朝政府在南越设立官署,在州置刺史(后改为州牧),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及雒将雒侯。雒将、雒侯为当地特有官职,又作“貉将”、“貉侯”,大部分县均有设署,为该地原有的首领称谓,类似于土司。汉朝政府采取“诸雒将主民如故”的政策[13],因而在第一次北属时代里,雒将、雒侯仍保留统治权,并获世代相传。[14]

在公元1世纪初,西汉朝政被外戚出身的王莽所把持,并夺取帝位,因新政不合时宜而引发群雄并起。在这段中原局势不稳的时期里,南越旧地却相对安定,“交趾诸郡,闭境自守”,[15]因而吸引到中原人士避居当地。效忠刘汉王室的胡刚便是一例,他在王莽摄政时“解衣冠挂门而去。亡命交趾,隐于屠肆”,等到王莽败亡才归回故里。[16]

历任长官及施政

  • 石戴:为首任刺史(《大越史记全书》称作“九郡太守”),汉武帝南越国后委任石戴,治所在龙编(又作龙渊)。[17]
  • 周章:石戴死后,汉昭帝命周章继任。[18]
  • 魏朗:据《越史略》卷上《历代守任》所载:“魏朗子明,汉宣帝时人”。[19]
  • 邓勋南阳人,任交州刺史。[20]
  • 邓让:任交州牧,王莽篡汉时,建立新朝时,邓让与诸郡“闭境自守”。到刘秀建立东汉后,于公元29年,派大将岑彭南下,致信给邓让,申述汉家威德,于是邓让便与诸郡太守归降。交趾郡遂归入东汉统治。[21]
  • 锡光西汉平帝时任交趾太守,教民礼仪。[22]王莽篡汉后闭境拒守,[23]后来向东汉光武帝归降。[24]
  • 任延南阳人,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委任为九真太守。他在任四年,期间教导当地民众从事农业耕作、开垦土地,教民礼义,并为骆越族人制定嫁娶制度。这些措施取得甚大成效,获得九真郡人的尊崇。[25]
  • 苏定: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任交趾太守,在任时贪暴,“张眼视钱”,加上他对麊泠县雒将之女征侧“以法绳之”,引起征侧不满(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苏定的措施与雒越部落制度面临崩溃有关)[26],乃于公元40年起兵作反,苏定却“䁋目讨贼,怯于战功”,其后,东汉朝廷派将军马援平定征侧。至于苏定的下场,《东观汉记·马援传》说他被马援弹劾而“下狱”,《安南志略》卷七说“征侧杀定而叛”,《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征女王纪》说征氏起义时“定奔还”。[27]

二征起义

公元40年,交趾太守苏定管治下,交趾麊泠县雒将之女征侧有所不满,起兵反抗。征氏起事的原因,据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的分析,并非完全像传统史籍提到的苏定贪暴,对征氏以法绳之等原因,而是当地农业在经过中原输入的技术改良后,生产力大增,文化教育转变甚大,但亦使以雒将为首的氏族部落制度难以适应。再加上新朝东汉政府,一改初期不对雒人收赋税的措施,实行纳税服役,令雒将利益受损,感到不满。苏定便对表现“雄勇”的征侧以法绳之,结果惹来大力反对,征侧与妹征贰起兵作反。[28]

征氏起兵后,势力迅速膨胀,九真日南合浦各地皆有向应,攻下六十五城,征侧自立为王。东汉朝廷调兵征讨,任马援为“伏波将军”,负责南征。马援于公元42年在浪泊(在今越南仙山)大破征氏,并于次年(公元43年)斩征氏姊妹。此后,马援继续率军,平定九真征氏余党,征氏的反抗乃结束,东汉政府在当地重建统治秩序。[29]

社会经济及风俗文化

经济发展及货币的流通

西汉时期的五铢钱

在中国统治越南以前,雒越人采用海贝为货币,或是以物易物方式换取需要。秦朝虽曾进攻越北,但没有秦钱传入。南越国时期,没有自行铸造钱币,但与西汉政权有贸易往来,故此汉廷所铸的铜钱半两钱也引入越南。

汉武帝征服越北后,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行特殊政策,让三郡享受“初郡”的优惠待遇,不征收赋税,且令内地的南阳汉中等郡供给三郡官吏和士卒以粮食、用品、交通工具和钱币,从而使汉朝铜钱五铢钱不断输入越南,加之鼓励越人开荒和推广使用铁犁,生产条件日渐改善,经济开发有所进展,并出现麋泠、龙编、羸𨻻、胥浦等商业城市。从西汉至新朝,中国朝廷所铸的铜钱,如汉宣帝铸造的小五铢钱新朝王莽铸造的契刀五百币、大泉五十铜钱、货泉货布,也在越北三郡流通。

但与此同时,三郡本土仍以雒越人原用的贝币为主要流通货币,金属货币处于次要地位,流通范围也很有限。[30]

在现代越南,出土了西汉初年至新朝所铸的货币多种,这些货币详情列于下表:[31]

所属政权 货币名称 铸造时期 形制 备注
西汉 四铢半两 公元前175年 钱文为“半两”。“半两”二字为小篆,但笔划方折,被称为“汉风韵”。钱无内外廓,背平。 因汉廷法定重四铢,故通称“四铢半两”。该币因南越国与西汉进行贸易而引入越南。
五铢钱 公元前118年始铸 有“五”字相交两笔较直、“铢”字方折和“五”字两笔弯曲、“朱”字曲折等数种。 又称为“西汉五铢”。
小五铢钱 公元前73年始铸 “五”字交笔弯曲,“铢”字的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三角形,金旁与朱旁等高。 当时以五枚小五铢当一枚大五铢使用。
新朝 契刀五百 公元7年 由刀环、刀身组成。刀环如方孔圆钱,“契刀”二字横列于孔两侧,刀身铭文。 “五百”二字意谓值五铢钱五百枚。学者评论指该币脱离钱体实重,以虚值行用,是“对人民的一种变相掠夺”。
大泉五十 公元7年 钱文“大泉五十”四字对读,文为垂针篆,纤丽清秀。钱体坚挺,内外轮廓精致。现存两种,一种较晚铸造者文字平浅,且比早期铸造者轻一半。 “大泉”意谓大钱,“五十”意指当五十个五铢钱使用。
货泉 公元14年 钱文“货泉”二字作垂针篆,工整纤秀,“泉”字中竖笔断开。初期铸币坚挺精致,原重五克以上,但中晚期因滥铸、私铸而日见轻小粗劣。 该币是王莽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时,废“宝货”制后而铸行。
货布 公元14年 制作厚实工整,面背及穿都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书体潇洒俊逸。 该币是王莽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时,废“宝货”制后而铸行。一枚货布当二十五枚货泉使用。

越人固有风俗文化的保存

法国学者鄂卢梭的论述,越南地区在第一次北属时,仍保存了若干的自身文化。当时越人已有断发纹身,这种短发的习惯,至纪元后10世纪时尚存。咀嚼槟榔黑齿等习惯,亦在此时开始通行。在河内西部,有兄弟共妻(夫兄弟婚)的风俗,一直到3世纪,还未废除此一风俗。而雒越人的社会组织,则以雒王、雒侯、雒将等治厘。这些风俗,秦朝并未给与变更,南越国赵氏亦遵循秦朝政策。[32]到日后西汉统治时亦大抵依越人旧俗管治,部落酋长(雒王、雒侯)的统治地位、经济利益、民族生活习惯照样不动。[33]

中国文化及技术的输入

中国统治者亦曾尝试输入中原文化及技术到越南,使当地文化与汉风接近。

在经济生产上,越地的农业技术原本比较落后,如九真郡人只知射猎,不懂牛耕,并采以火耕田的方式。到任延东汉光武帝初年担任九真太守时,便教当地人制作农具,当地农产量乃有所提高。[34]

在嫁娶礼规方面,九真等地尚处原始氏族制的对偶婚姻形式。这在中原汉人眼中是“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 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据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这其实是一种对偶婚模式,是原始社会时期母权制氏族社会的一种婚姻方式。但任延亦认为有须要改变,因此他曾改革当地婚姻风俗,方法是“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亦即将当地男女之间的婚姻系统化,亦使对偶婚过渡到父权制度模式。[35]

在文化上,中国统治者亦重视引入中原文化。在王莽时,曾采用移徙内地流放者与越人共同生活的策略,“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闲,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东汉初年的锡光、任延等地区长官亦致力于文化推广,“建立学校,导之礼义”,[36]于是“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使越人文化提高,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37]

地理状况

西汉时期交趾、九真、日南属县及人口

郡县名 户口、人口 备注 今地
交趾郡 户口:92,440
人口:746,237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设,属交州,辖羸𨻻、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带、稽徐、西于、龙编、朱䳒十县。 地域相当于现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北区,中心地带是天德江、红河和喝江一带。
𨏩𨻻县 设有羞官 县治在今天德江以南,北宁省顺城县的陇溪乡。
安定县 今穷江南面和谅山南以及广江地区。
苟屚县 在今谅山地区。
麊泠县 都尉治所在地。 位置相当于现今永安福安省的一部分和山西省红河沱江间的一部分。县治在今福安省安郎县夏雷乡。
曲昜县 即曲易县,大致为现今中国越南边界地区以南一带。
北带县 在羸𨻻县东北。相当于现今北江以南和海阳以北地区。
稽徐县 在北带县下游。相当于今海阳南定建安太平各省的南部地区。
西于县 西于县地域辽阔,横跨红河左右两岸,东达三岛山脉泸江
龙编县 县治在天德江以北。相当于现今整个北宁、北江、太原、北𣴓
朱䳒县 相当于今山西省河东省河南省兴安省一部分,横跨于底江的左右两岸。
郡县名 户口、人口 备注 今地
九真郡 户口:35,743
人口:166,013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设,属交州,有界关,辖胥浦、居风、都庞、余发、咸驩、无切、无编七县。 地域相当于现在寜平、清化、义安直到蓝江以南地区,极南的疆界可能抵达横山。中心地带在马江与梁江流域。
胥浦县 王莽时改称驩成。 在今咸驩北面。
居风县 相当于今日梁江流域的善化、寿春东山的一部分。
都庞县 马江的中游流域,相当于安定、永禄、石城等县。
余发县 县治在宋江左岸地区之内。
咸驩县 相当于乂安,中心地点在蓝江的蓝城地区。
无切县 都尉治所在地。 在底江下游,相当于现在宁地地区的阳舍村。
无编县 王莽时改称九真亭。 相当于现在清化市以南的玉甲江流域中的广昌、农贡和静嘉等县城。
郡县名 户口、人口 备注 今地
日南郡 户口:5,460
人口:69,485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设,辖朱吾、比景、卢容、西卷、象林五县。 极南界是象林,极北界是九真郡。
朱吾县 在石杆江,位于现在广治、石杆江流域地区。
比景县 位于日丽江,在现在广平省南部,日丽江流域地区。
卢容县 位于香江,在现在承天、香江和蒲江流域地区。
西卷县 王莽时改称日南亭。 位于𤅷江,即广平省北部、𤅷江流域地区。
象林县 位于秋盆江,在广南直到大岭、迆市江与秋盆江流域及以南各河流地区。

※以上各项,散见于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校柱本)及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对外交通

越南北部地区在汉代,已有通往南中国海印度洋的海路交通线。汉朝政府在日南设有障塞,与徐闻 合浦 (均在今中国境内)一同作为海外航线的起点。[38]

汉代人从日南、徐闻、合浦出发,可到达以下多个国家:

相关文艺作品

后世越南的纪念征氏姊妹活动。

越南,有一些文学作品,是以第一次北属时期的历史背景作为题材,其中包括:

  • 二征夫人故事:征氏姊妹的起兵抵抗东汉政府及战死,得到越南人的传诵,并认为她们已化作神灵而加以供奉。在《粤甸幽灵集》及《岭南摭怪》等书亦有提及。[42]

第一次北属时期的历史意义

越南北、中部地区先在末被赵佗所建的南越国所据,后更并归西汉政府,这确立了该地受汉人统治近千年之局。古代越南史家黎崱就归纳地说:“元鼎中,南越为内地署官府任,历朝弗变。”[43]吴士连亦评论道越南从此后近一千年都“国亡统绝”、“南(指越南)北(指中国)之势成矣”,[44]亦即标志着越南不得不深受中国政治影响的格局已定。

基于越南在第一次北属时,便受到中国采行直辖的政策,因而在社会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据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赵佗时的“南北交欢”、“和辑百越”政策和西汉的郡县制,便使得雒越制度逐步解体。及至东汉初年,锡光任延等官员在当地大力推广中原的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亦对社会起到改革作用,因而获得后世越人赞许。[45]

注释

  1.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28页。
  2.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附录“大事年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647页。
  3.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一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34页。
  4. 《淮南子集释》卷十八《人间训》,北京中华书局版,1289─1290页;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版,253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刋,22页。
  5. 班固《汉书·高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73页。
  6. 《史记·南越列传》“索隐”,北京中华书局版,2969─2970页。
  7.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蜀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00页。
  8. 《史记·南越列传》“索隐”,北京中华书局版,2970页。
  9.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二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42─143页。
  10. 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北京中华书局版,3848页;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二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44页。
  11. 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29至38页。
  12. 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1628─1630页;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47页。
  13. 《水经注疏》卷三十七,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版,3043页。
  14.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28页;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部分第二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译本,55─56页。
  15.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8页。
  16.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50页。
  17.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属西汉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5页;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28页。
  18.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属西汉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5页。
  19.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66册,562页。
  20. 刘珍《东观汉记·邓晨传》载邓勋为“交州刺史”,见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5页;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则记载邓勋“为交州牧”,清朝学者钱大昕认为他“在西汉以前”,而且当时未有州牧,应该是任交趾刺史,见黎崱撰、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8页。
  21.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8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刋,42页。
  22.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9页。
  23.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
  24. 范晔《后汉书·岑彭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659页。
  25.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0-2462。
  26.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9页。
  27. 刘珍《东观汉记·马援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430至431页;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36;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60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征女王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6页。
  28.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9─160页。
  29. 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36─2837;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42─43页;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61─162页。
  30. 云南省钱币研究会、广西钱币学会编《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1─13页。
  31. 此列表参考云南省钱币研究会、广西钱币学会编《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2─13页制成。
  32. 鄂卢梭《秦朝初平南越考》第四章《结论》,冯承钧译,台湾商务印书馆版,103─107。
  33.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0-151页。
  34.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3页。
  35.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4─155页。
  36. 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36页。
  37.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5页。
  38. 38.0 38.1 38.2 38.3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7页。
  39.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7─518页。
  40. 40.0 40.1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8页。
  41.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8─519页。
  42. 《粤甸幽灵集录‧历代人君‧征圣王》,收录于《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二册《神话传说类》,台湾学生书局版,第24-25页;《岭南摭怪·二征夫人传》,收录于《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版,30页。
  43.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320页。
  44.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赵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0─121页。
  45.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一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0页。

参考书籍

参考网页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