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安居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结夏安居巴利语vassa梵语varṣa,原意为“雨”,藏语:དབྱར་གནས,转写:yarne,直译:夏住)[1]佛教术语,也称为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雨安居安居,指的是在印度雨季期间内[2],出家人停止到处云游三个月,安住在一固定住所精进修行,度过雨季的制度,在这期间僧侣不允许随意外出[3][4]。结夏安居结束后,开始供僧衣节

印度结夏安居的时间为印度历法每年室罗伐拏月(华人农历五月十六日起,约西历七月)至頞湿缚庾阇月(华人历八月十五日止,约西历十月)[5],为期三个月,这又称为前安居。无法参加前安居者,可受持后安居,其时间为前安居再推迟一个月[3][6]

汉传佛教僧团的安居制度始于姚秦时期[7][8],因中国与印度的季节气候不同,是以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6][9][10],结束后正是施主为寺院设斋供养僧人,施食饿鬼盂兰节。在禅宗寺院中,又有冬安居(历十月十六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的制度[11],亦即结冬。在安居开始和结束时,都会进行一定的法会仪式,并以结界仪式表示僧众们的活动范围。

由来

五分律·卷第十九·第三分之三·安居法》:

巴利圣典·律藏·篇章·大品·入雨安居篇章》: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国家沿用印度传统,在印度雨季的三个月安居。其时日为缅历哇梭月( 西历六至七月间)、泰国阴历八月的亏月首日,至缅历德丁卒月( 西历九至十月间)、泰国阴历十一月的月圆日。

西藏佛教

藏传佛教沿用印度传统,在印度雨季的三个月当中安居。其时日为藏历的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不过,由于高原天气原因,结夏安居的时间,亦有缩短至一个半月的,为藏历的六月十六日至七月三十日,为期四十五天。

凡是藏地正规寺院没有不进行结夏安居的,一来是遵循佛陀的教言闻思修行,二则行住坐卧乃至饮食也是严格按照别解脱戒的行为来进行结夏安居。

制度

梵语 varṣa 的字根是由 vṛṣ 而来,意思是年,或雨。印度的雨季期间,佛陀为了避免僧团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避免伤害到草木虫蚁,故因袭印度当时沙门的习惯,而制定此一规定。

僧团成员平日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独居的阿兰若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时,僧团的成员要聚会在一起,一同诵戒,纠正彼此的行为,同时分享修行心得。

在安居时,僧团会限定僧侣的活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称为结界。除非有要事,受父母或施主请托,僧侣不得离开僧团外出乞食,或独自别居。若真有要事,可向僧团请求,以七日、十五日为离开的期限,暂时请假外出。

安居期间,每半个月,由羯摩和尚召集僧团,作布萨羯摩

先由长老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提醒僧侣不要违犯戒律,并要求僧侣自我反省,举出不正当的行为。有违反戒律的僧侣,可以在此时向大众忏悔,接受僧团的处份,这称为诵戒,或布萨

接着,僧团成员可以举出自己对戒律的疑义与看法。由上座长老判断,并经过僧团成员的一致同意,由大众自行决定戒律应该如何制定与施行,通过的新戒律就由僧团共同遵守。这称为羯摩

在诵戒之后,僧侣可以请人陈举自己于安居期间所犯之罪过,以发露忏悔,得清净而生喜悦,这称为自恣,又名随意(梵语: pravāraṇā,巴利语:pavāraṇā,钵和罗、钵和兰、钵剌婆剌拏)。

夏安居之最后一日亦是僧人戒腊(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的受腊日,自此而有法岁,十六日则为新岁岁首。

在结夏安居结束之后,开始供僧衣节[12],僧侣在此时可以向施主乞讨僧衣,准备过冬。结束供僧衣节后,僧侣可以自行回到自己平时修行的地方,或是回到森林中独居。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Vassa at About.com
  2. 大唐西域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3. 3.0 3.1 大唐西域记》:故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4. 渥德尔; 王世安. 印度佛教史. 商务印书馆. 2000-1: 60. ISBN 9787100026826 (中文). 
  5. 大唐西域记:“若乃阴阳历运,日月次舍,称谓虽殊,时候无异,随其星建,以标月名。……月盈至满谓之白分(华人农历一日至十五日),月亏至晦谓之黑分(华人农历十六日至廿九日或三十日),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
  6. 6.0 6.1 《摩诃僧祇律》:“三月者,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三语者,见、闻、疑。安居竟者,前安居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安居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大唐西域记》:“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夏三月谓頞沙荼月、室罗伐拏月、婆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7. 《出三藏记集》:“初耶舍于罽宾诵《四分律》,不赍胡本,而来游长安。秦司隶校尉姚爽欲请耶舍于中寺安居。仍令出之。”
  8. 香光庄严编辑组. 夏雨好安居. 中国的结夏安居开始于姚秦时代,当时《十诵律》、《广律》刚传译至中国,详细记录了安居作法,我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 
  9. 《大唐西域记》:“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诸部无差。良以方言未融,传译有谬,分时计月,致斯乖异,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指中天竺)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又推如来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皆有参差,语在后记。”
    《大唐西域记》:“(羯霜那国)其国风土并多温疾。而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
    《敕修百丈清规》:“而五竺地广,暑寒霖潦气候之弗齐。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所谓雨安居者,因地随时,惟适之安,或曰坐夏,或曰坐腊。”
  10. 湛如. 敦煌结夏安居考察. 1985年,在季羡林先生的主持下,《大唐西域记校注》一书出版,在卷 二的《印度总述》中,季先生王邦维先生等对印度岁时等作了详细的注释, 并指出:各地的雨季不同而决定了各地安居时期的差异。……气候与地理因素及各地时差的不同,使得印度佛教安居的时间也出现了差异。 
  11. 《大唐西域记》:“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冬三月谓报沙月、磨袪月、颇勒窭拏月,当此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
  12. 《高僧法显传》:“众僧受岁竟。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各将种种衣物沙门所须以用布施众僧。僧受亦自各各布施。”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