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1943年-1945年
意大利国旗
上图:官方正式国旗
下图:军旗
意大利国徽
国徽
格言:Per l'onore d'Italia
“为了意大利的荣耀”
国歌:青年
Giovinezza[1]
1943年时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情况  由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名义上管理的领土  德国直辖区(包括阿尔卑斯战区和亚德里亚战区)
1943年时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情况

 由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名义上管理的领土

 德国直辖区(包括阿尔卑斯战区亚德里亚战区
1943年9月意大利王国本土崩溃时的情况。绿色和青绿地区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控制及控制过的领土,灰色地区为意大利王国(巴多格里奥政府)/盟军控制。意大利直辖的达尔马提亚及十二群岛地区分别被克罗地亚及德国占领。
1943年9月意大利王国本土崩溃时的情况。绿色和青绿地区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控制及控制过的领土,灰色地区为意大利王国(巴多格里奥政府)/盟军控制。意大利直辖的达尔马提亚及十二群岛地区分别被克罗地亚及德国占领。
地位纳粹德国扶持的傀儡政权[2]
首都萨罗 (实际)
罗马 (名义)
常用语言意大利语
宗教罗马天主教
政府法西斯主义一党制共和国
领袖 
• 1943–1945
贝尼托·墨索里尼
德国全权代表 
• 1943–1945
鲁道夫·拉恩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3年9月12日
1943年9月23日
1945年4月25日
货币意大利里拉
ISO 3166码IT
前身
继承
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
今属于 意大利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士兵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意大利语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由于其中央政府位于萨罗,又称萨罗共和国Repubblica di Sal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贝尼托·墨索里尼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于意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主义傀儡政权,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解散灭亡于1945年4月25日。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是意大利法西斯国家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政权,由墨索里尼和他改革后的反君主主义的共和法西斯党领导。国家宣布罗马为其首都,但实际上权力中心在萨罗(因此有了萨罗共和国这一名称),这是加尔达湖上的一个小镇,靠近布雷西亚,墨索里尼和外交部的总部就在那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行使名义上的主权,但主要依靠德国军队来维持控制。

1943年7月,在同盟国将意大利赶出北非并随后入侵西西里岛之后,大法西斯委员会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的支持下推翻并逮捕了墨索里尼。新政府开始与同盟国秘密进行和平谈判。当9月8日宣布意大利与盟国停战时,德国做好了准备,并迅速进行干预。德国控制了意大利北部,救出了墨索里尼,并把他带到德国占领区建立傀儡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于1943年9月23日宣布成立。[2][3]尽管该政权声称对意大利大部分领土拥有主权,但其事实上的管辖范围只扩大到意大利的一小部分地区。[4]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只得到轴心国及其卫星国(芬兰和维希法国除外)的外交承认,并与阿根廷、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保持非正式关系。梵蒂冈城不承认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1945年4月25日,也就是建国19个月后,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崩溃了。在意大利,这一天被称为解放日。在那一天,意共游击队发动大起义,连同盟军在意大利的攻势,成功地将德国人几乎全部驱逐出意大利。4月27日,意大利游击队抓住了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克拉拉·佩塔奇、几名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部长和其他几名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当时他们正试图逃跑。4月28日,游击队枪杀了墨索里尼和大多数其他俘虏。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国防部长鲁道夫·格拉齐亚尼于5月1日,也就是德国在意大利投降的第二天,交出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剩下的一切。

历史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军旗
此军旗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为人熟知的旗帜和象征,但官方正式国旗为无老鹰图腾的三色旗(与意大利共和国国旗相同),此军旗通常只作为宣传使用

1943年7月,纳粹德国于库斯克会战被苏联打败,盟军则在西西里岛的成功登陆,意大利国内反对墨索里尼的呼声甚嚣尘上。7月25日在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支持下,意大利法西斯党举行大法西斯会议,以墨索里尼的女婿加莱阿佐·齐亚诺为首的18名委员均投票同意罢黜墨索里尼(格兰迪决议),次日国王任命佩特罗·巴多格里奥组建政府,着手与盟军谈判,并将墨索里尼关押。

希特勒在得知墨索里尼被罢免后,立即派遣隆美尔执行轴心行动,率领德军控制意大利北部,与已经在意大利的德国将领阿尔贝特·凯塞林部队对意大利军队强行缴械。

9月3日意大利王国向盟军投降,当日英国将领蒙哥马利率军渡过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本土登陆,9月8日意大利和盟军停战。德国第一位以及最亲密的盟国正式投降,此举亦震惊了亚洲的轴心国盟友泰国

9月10日隆美尔攻占意大利首都罗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全境。9月13日希特勒执行橡树行动派遣奥托·斯科尔兹内率领伞兵突击队奇袭墨索里尼的关押地,用滑翔机将其救出。9月23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宣布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任领袖兼外长,同南部的意大利王国政府分庭抗礼。墨索里尼将国家法西斯党改组为共和法西斯党,宣布废除君主制,并指责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是“无耻的叛徒”。

该国成立后不久,就被迫同德国签订协议,割让南蒂罗尔的里雅斯特,并同意德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占领威尼斯,同时向汪伪政权交还意大利所有在中国的租界。

10月1日盟军占领那不勒斯,10月13日意大利王国政府转而向德国宣战。

1944年1月11日墨索里尼在维罗纳举行审判,枪决了齐亚诺德博诺以及其他曾投票反对他的法西斯党领导,这使得他进一步丧失支持,在此之后,他几乎完全依靠德军维系其统治。

5月14日盟军一举突破德军苦心经营的古斯塔夫防线,6月4日盟军占领罗马,此后由于准备诺曼底登陆,盟军在意大利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使得墨索里尼的政府得以苟延残喘。

1945年4月盟军在意大利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4月23日盟军进抵波河,俘虏30,000名德军,墨索里尼的统治土崩瓦解,共和国政府宣告解散,领导纷纷逃亡。4月26日盟军占领维罗纳,4月27日又占领热那亚,4月28日墨索里尼夫妇在科莫湖畔被游击队抓获并枪决,尸体随即被运回米兰示众。

该共和国存在的时间大约为18个月,在此期间其展示的暴行一直是战后意大利社会反思的对象,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其中尤以帕索里尼的电影《索多玛120天》最为有名。

外交关系

领土丧失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王国宣布退出轴心国之后,德国夺取并实际掌握一些意大利领土[5]。尽管地方德国官员大力鼓吹,希特勒拒绝正式合并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南提洛;反而支持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在这些领土统治上保有正式独立自主,禁止任何形式上的合并[6]。然而在习惯上,南提洛边界以内的领土包括特伦托波札诺贝卢诺皆被德国划定为阿尔卑斯前沿地带行动地带,实际上被合并至法兰兹·赫法管理的提洛-福拉尔贝格帝国大区。包括乌迪内戈里齐亚第里雅斯特普拉阜姆皆被德国划定为亚德里亚滨海行动地带,实际上被合并至弗里德里希·雷纳管理的克恩顿帝国大区[7]

1943年9月10日,意大利自己的保护国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NDH)宣布于1941年5月18日和意大利王国签订的〈罗马条约〉无效,并吞掉过去意大利王国在〈罗马条约〉中从南斯拉夫夺取而来的达尔马提亚[8]。克罗地亚试著并吞掉从1919年起就被承认为意大利领土的札拉,但是德国不允许克罗地亚这么做。 [8]因为这些举动,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敌视克罗地亚独立国,拒绝和克罗地亚建立外交关系,也不承认他们的领土所有权[8]

意大利结束占领意属爱琴海群岛之后,该地被德军占领(见多德卡尼斯群岛战役)。在德国占领期间,爱琴海群岛名义上的主权仍属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但实际上受德军控制[9]

意大利在中国天津的租界由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交还给汪伪政权

参考文献

  1. Italy 1922-1943. nationalanthems.info. [2009-05-29]. 
  2. 2.0 2.1 Pauley, Bruce F., Hitler, Stalin and Mussolini: Totalitaria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aly 2nd, Wheeling: Harlan Davidson: 228, 2003, ISBN 0-88295-993-X .
  3. Shirer, Willia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City: Simon & Schuster. 1960. ISBN 0-671-72868-7. 
  4. Dr Susan Zuccotti, Furio Colombo. The Italians and the Holocaust: Persecution, Rescue, and Survival.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paperback edi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6. P. 148.
  5. "Susan Zuccotti 1996. P. 148"
  6. Rolf Steininger. South Tyrol: A Minority Conflic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69.
  7. Arrigo Petacco. Tragedy Revealed: The Story of Italians from Istria, Dalmatia, and Venezia Giulia, 1943-1956. Toronto, Ontario,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5. P. 50.
  8. 8.0 8.1 8.2 Jozo Tomašević.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1941-1945: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1941-1945: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300.
  9. Cospito, Nicola; Neulen, Hans Werner. Salò-Berlino: l'alleanza difficile : la 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nei documenti segreti del Terzo Reich. Mursia. 1992. ISBN 978-88-425-1285-1 (意大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