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1592年)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平壤之战
万历朝鲜之役的一部分

平壤大捷
日期第一战: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十三—六月十四
第二战:同年七月十七
第三战:翌年正月初六—正月初九
地点
结果 第一、二战:日军胜利
第三战:明、朝联军胜利
参战方
日本 朝鲜
大明
指挥官与领导者
小西行长 大明:
李如松
查大受
李如柏
宋应昌
吴惟忠
祖承训
朝鲜:
金命元
尹斗寿
金景瑞
李元翼
李镒
休静
兵力
日本:15,000-30,000(第三战) 大明:
38,000(第三战)
伤亡与损失
日本:
1,600+斩首
~10,000 焚、溺死(第三战)
大明:
792战死
1,492负伤(第三战)

平壤之战指的是万历朝鲜之役中于1592年至1593年发生在平壤附近的战斗。

背景

王京汉阳被日军攻陷之后,日军于五月十八发起临津江之战,并于六月初一乘胜突袭了松都(今开城)。偏安于平壤的朝鲜朝廷处于一片恐慌之中。朝鲜宣祖率大臣逃离平壤,前往义州,留下金命元尹斗寿守城。另一方面,宣祖派人向明朝求救。

第一次平壤之战

六月十三小西行长率日军兵临平壤城下。尹斗寿、金命元、李元翼突袭日军,但战败,只得捣毁并撤离了平壤。翌日,日军进入平壤城。

与此同时,明朝的万历帝得知朝鲜遭受日本的入侵,决定派兵协助朝鲜抗击日军。为了能够迅速支援朝鲜,辽东巡抚郝杰拨出辽东士兵5000人,以辽阳副总兵祖承训为主将,前往朝鲜支援。当祖承训得知平壤被日军攻陷之后,便率军南下,准备协助朝鲜收复平壤。

第二次平壤之战

七月十七日,祖承训率明军到达平壤城下,攻打平壤城。金命元得知明军的到来,也率军相助。明军骑兵作战英勇,攻入了平壤城。日军将狙击手埋伏在平壤城各处,明军骑兵进入平壤,便在街道上遭遇日军火绳枪的袭击,最终几乎全军覆没。祖承训等只身逃回,这场战斗的战败震惊了明朝朝廷,明廷决定派遣大军支援朝鲜。

虽然明军战败,但此时日军的补给线太长;在加上李舜臣李亿祺元均等率朝鲜水军不断攻击沿岸的日军,日军的补给出现不足,朝鲜决定趁此机会再度夺回平壤。八月初一,李镒金景瑞、李元翼纠集各地朝鲜兵共四万人,对平壤城发起进攻。但被小西行长击退。

第三次平壤之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五日,明军进抵平壤城下,8日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15000人战于平壤城;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门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游击骆尚志与朝鲜将领兵使李隘、防御使金应瑞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在12月底沈惟敬声称小西行长愿以大同江为界受封,于是明军定下计策宣称前来加封,小西行长直到明军开到城下才醒悟对方是来攻城的。七日攻城开始,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日军黑田长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久野四兵卫)前往侦查,也被明军毒刀砍伤于翌日毒发身亡。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此时李如松军共斩首1200人。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汉城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日军360人。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铳,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纪录“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明朝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记载:“我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日本的《日本战史》则称,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在收复平壤、开城之后,他开始进攻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