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军镇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屯门军镇,是唐朝时期为保护海上贸易而设立的一个军港[1],旧日属于广州的外港,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设置时间为公元736 年,该军镇当时隶属安南都护府,其辖管地域包括今东莞、 香港及深圳沿岸一带,指挥部位于今深圳南头城[2]屯门名称亦由此而来。

背景

汉武帝时始设有盐官统领军队与船艇,驻扎于屯门一带,监督九龙湾沿海及沙头角等盐田作业[3]。到唐朝与外域的海上贸易日益发达,对象包括波斯大食印度中南半岛南洋群岛等地。而屯门地区扼珠江口对外交通要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部分,外地船只会先经屯门地区,然后北上广州进行贸易及补给。船只一般会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风抵达屯门地区,等候通知后方可进入广州;交易完成后则在屯门地区等待,在10月之后的东北季候风才离开。

由于当时屯门地区的著名,“屯门”一词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作品。《新唐书》曾引用唐朝地理学贾耽撰《古今郡县道四夷述》之“广州通海夷道”条:“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中写道:“屯门云虽高,亦映波涛没。” ,刘禹锡在《踏浪歌》中写道:“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 目前尚未有史料证实韩、刘两位到过屯门。屯门的景色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已说明由于海上交通便利,该地在唐朝已经闻名。

沿革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屯门军镇设立,隶属安南都护府,辖管地域为南海郡宝安县[注 1],屯门一名乃有“屯兵之门”之意。[4]军镇内除了有驿设施外,还驻有2,000名士兵,以保护海上贸易[2]天宝二年(743年),浙江海贼吴令光温州作乱,当时南海郡守刘巨麟便从屯门军镇调兵平乱。[5]

及至五代十国时期,屯门一带为南汉政权的领土,改屯门军镇为“靖海都巡”,并增建军寨。宋朝时该地则设“屯门砦”,仍设置营垒派兵驻守;元朝则于该区设置“屯门巡检司”;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立“南海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6],由广州左卫千户崔皓主持在南头半岛修建所城,该地则称为“屯门海”,正德十六年(1521年)和嘉靖元年(1522年)间,南头军民与佛朗机舰队爆发屯门海战。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设立南头水寨。至万历年间,南头水寨辖佛堂门龙船湾洛格大澳浪淘湾浪白六处营汛,兵员3000多名,大小战船112艘。明万历元年(1573年)设立新安县,东莞所城改为县城,辖今日香港与深圳市地域。

到了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置“屯门墩台”,二十一年(1682年)改设“屯门寨”,乾隆年间则改为“屯门”,直至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国后废除。

参考文献

  1. 《城市论坛》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八日论题: 沙中发现宋古迹 发展保育两得益?
  2. 2.0 2.1 隋代至明代 萧国健教授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
  3. 王, 赓武.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上冊.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 37–38. ISBN 9789620438851. 
  4. 《新唐书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 县十三:有府二,曰绥南、番禺。有经略军,屯门镇兵。南海,上。有南海祠。山峻水深,民不井汲,都督刘巨麟始凿井四。 ”
  5.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三十七·畜兽四· 刘巨麟》:“刘巨麟开元末为广府都督”。 《大唐传载》:“刘巨麟,开元中为广州刺史”。 《通典卷第三十三·职官十五·州郡下》:“大唐武德元年,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 天宝中,通计天下凡上州一百九,中州二十九,下州一百八十九,总三百二十七州也。时南海太守刘巨麟,以赃罪,诏杖杀之。”
  6. 汉语多功能字库·《读史方舆纪要》地名·广东·广州府·清远县·东莞守御千户所·《读史方舆纪要》注释 :“南海卫在东莞县治南。洪武十四年建。○东莞守御千户所,在县南东莞县旧城内,洪武二十七年置”

参考书籍

  • 《屯门风物志》,屯门区议会
  • 高添强:《香港今昔(新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24565.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广东〉二之新安县梧桐山条载

注释

  1. 至德二年(757年)起改名为东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