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部(佛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巴利圣典

    律藏    
   
                   
经分别 犍度 附随
               
   
    经藏    
   
                                
长部 中部 相应部
                     
   
   
                           
增支部 小部
                           
   
    论藏    
   
                             
法集
分别
界论
人施
设论
论事 双论 发趣论
                       
   
         
 

小部》(巴利文Khuddakanikāya),又称《小尼柯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斯里兰卡泰国的巴利经藏小部有十五部经,而缅甸小部有十八部经。

《小部》(或称杂藏)编订的完成通常认定在比四尼柯耶(或称四阿含)成立要更晚的时期,具有补遗经藏的性质[1][2]。不过,小尼柯耶包含贴近佛世时的古老经文,例如:《法句经》、《自说经》、《如是语》、《经集》、《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六部,这些属于比较古老的经偈。其他的经偈成立较为后期,接近阿毘达磨成立的时期[3]

定义

巴利语Khuddaka(梵语: kṣudraka, kshudraka)的意思为“小”或“杂”。尼柯耶(nikaya)是南传上座部对“阿含”(āgama)的称呼。因此,小部、小尼柯耶(Khuddaka nikaya),又称作小阿含(kṣudraka āgama,古汉语译为少分阿含、杂类阿笈摩)[4][5],即是指杂藏

虽称小尼柯耶,其分量比四尼柯耶庞大。据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3册)、中部(4册)、相应部(6册)、增支部(7册),小部(22册)。[6]

范围

斯里兰卡及泰国巴利经藏《小部》由十五部经组成,缅甸《小部》由十八部经组成:

  1. 小诵(Khuddakapāṭha):从其它经律中选录,供初学者诵习的9部短小经文。
  2. 法句(Dhammapada):佛法之要偈,教义之名句,共26品,423偈。
  3. 自说(Udāna):佛陀无问自发感兴之偈,多处与律藏的“犍度”相同。
  4. 如是语(Itivuttaka):以增一法集成的重颂,表示辗转传来听闻的话语,以“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起头。
  5. 经集(Suttanipāta):为赤铜鍱部所选录的经文集成,主要由偈颂所组成,包含了许多初期佛教的经文。
  6. 天宫事(Vimānavatthu):讲述行善上生天界的种种乐事。
  7. 饿鬼事(Petavatthu):讲述遭恶报堕为饿鬼的悲惨故事。
  8. 长老偈(Theragāthā):佛陀的大弟子比丘所说,以1279偈讲述264位长老的事迹。
  9. 长老尼偈(Therīgāthā):佛的大弟子比丘尼所说,以522首偈颂讲述73位长老尼的事迹。
  10. 本生(Jātaka):俗称“五百五十本生”,收录本生故事547个,但重复颇多。巴利本生原只有偈颂,长行部分是从僧伽罗语所译出。
  11. 义释(Niddesa):对《经集》中的〈义品〉、〈彼岸品〉,以及〈犀角经〉的义疏,传说为舍利弗所作。
  12. 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论述止观为主的论书,体裁近于部派的阿毗达摩,传说为舍利弗所作。
  13. 譬喻(Apadāna):讲述佛陀、辟支佛、长老、长老尼的前世传略和生平事迹及业报因缘。
  14. 佛种姓(Buddhavaṃsa):讲述佛传故事的专品,风格与《长部·大本经》相类 。
  15. 行藏(Cariyāpiṭaka):用诗偈讲述了35个本生故事。论述了十波罗蜜多,讲释迦佛前生的大行。
  16. 导论(Nettippakaraṇa): (缅甸版有,泰国版没有),传说为迦旃延所作。
  17. 藏释(Peṭakopadesa): (缅甸版有,泰国版没有),传说为迦旃延所作。
  18. 弥兰王问(Milindapañha): (缅甸版有,泰国版没有)

按《善见律毘婆沙》记载,《屈陀迦》(Khuddaka的音译)分为“十四部”,当中不包含小诵[7][8]

又据长部义注《吉祥悦意》(巴利圣典协会本)的记载,长部师(Digha-bhāṇakā)将称为“小典”(Khuddaka-gantho)的本生、长老尼偈等十一种佛典(未提小诵、佛种姓、行藏及譬喻)置于《阿毘达磨藏》。不过,中部师(Majjhima-bhāṇakā)将这些佛典含佛种姓、行藏及譬喻在内等十四种(未提小诵)归于经藏中的小部[9][10]

无畏山寺派的《解脱道论》,同样把《义释》和《无碍解道》归入阿毘达磨

《小部》开合和归属的分歧,反映出《杂藏》的特性。不过15部经是一般认定的通说[9][11]。18部经则是缅甸第五次结集时刻于石上,而在第六次结集成印刷及网上版[12][13]。在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城编辑的《经摄》(Sutta-saṃgaha),收于1888年缅甸藏经目录《Piṭakat samuiṅ》,但不包含在1956年的缅甸三藏《Chaṭṭasaṅgāyana》中[14]

传译

巴利小部典籍,在汉译大藏经的对应传本[9][15]

巴利三藏小部 汉传大藏经 附注
法句 维祇难等人:《法句经
天息灾:《法集要颂经》
另有《法句譬喻经》和《出曜经》,为穿插故事、解释,非纯偈颂的译本
自说 天息灾:《法集要颂经》 说一切有部自说品》对应部分《自说经偈颂自说品的汉译本为《法集要颂经》和《出曜经》
如是语 玄奘:《本事经
经集 经集各品的偈颂散见于《阿含经》、《法句经》、《佛本行集经》、《四分律》、《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等等
经集·义品》 支谦:《义足经》
经集·犀角经 《辟支佛因缘论》是和《犀角经》有关的注释
饿鬼事 散见于《鬼问目连经》、《杂藏经》、《饿鬼报应经》
本生
行藏
散见于《六度集经》、《生经》、《撰集百缘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生鬘论》、《贤愚经》和《杂宝藏经》等等
譬喻·长老譬喻 竺法护:《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长老譬喻〉可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十六到十八。又〈长老譬喻〉中佛陀自说宿业余报的章节可参见《兴起行经》
藏释·第六章》 安世高:《阴持入经[16] 婆薮跋摩《四谛论》中引有《藏释》部分文句,称出自于《藏论》,可能和《大智度论》所说之《蜌勒》(或写作毗勒)一书有关[17][18]
弥兰王问 失译人名:《那先比丘经 可参见《杂宝藏经》卷九〈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在现代译本方面,元亨寺所译《南传大藏经》,含有《小部》在内。另有单行本翻译流通:

  • 小诵:黄谨良译本;邓殿臣译本
  • 法句:了参译本;黄谨良译本;净海译本;周金言译本;法增译本;敬法译本;黄宝生译本;苏锦坤译本
  • 自说:黄谨良译本;邓殿臣译本;庄春江译本
  • 如是语:黄谨良译本;庄春江译本
  • 经集:郭良鋆译本;达和译本
    • 吉祥经:法舫译;李荣熙
    • 慈经:法舫译【题作:南传大悲经】
    • 宝经:法舫译【题作:三宝经】
    • 婆罗门正法经(Brāhmaṇadhammika Sutta,对应MA156):法舫译
  • 长老偈:邓殿臣共威马莱拉担尼(Vimalaratana)合译
  • 长老尼偈:邓殿臣共威马莱拉担尼(Vimalaratana)合译
  • 本生:夏丏尊译本;郭良鋆共黄宝生选译
  • 义释:庄春江译本
  • 无碍解道:庄春江译本
  • 弥兰王问:巴宙译本;庄春江译本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8–10页. ISBN 7500421907 (简体中文). 
  2. 长老偈长老尼偈 (PDF). [2017-09-15]. 最初集成的巴利三藏中,是没有《小部》的。《岛史》论述第一次结集时,只提到“品、五十集、相应、集”这中部分,这便是经藏四部的刍型...关于《小部》的集成。前面已经谈到,《小部》的集成晚于其它四部。其中大部分经文没有经过三藏结集,是在其它四部成立之后,将尚未编入者汇集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小部》才汇成一部,与其他四部并列,组成经藏的“五部”。但是,《小部》中的某些经文,却是相当古老的。 
  3. A textu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Khuddaka Nikaya – Oliver Abeynayake Ph. D. , Colombo, First Edition – 1984, p. 113.
  4.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 破说我品第九. [2018-05-05]. kṣudrake' pi câgame daridrabrāhmaṇam adhikṛtyôktam—【真】于少分阿含中。为波遮利婆罗门。说此偈言 【玄】世尊于杂[类?]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拕梨说 
  5. 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有五阿笈摩。谓长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应阿笈摩。杂类阿笈摩。”
  6. 南传大藏经-元亨寺版收录清单. [2020-04-04]. 
  7. 《善见律毘婆沙》:“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
  8. 佛光大辞典 - 屈陀迦尼迦耶. [2020-03-27]. 据善见律毘婆沙卷一载,有:法句(巴 Dhamma-pada)、喻(巴 Apadāna)、妪陀那(巴 Udāna)、伊谛佛多伽(巴 Itivuttaka)、尼波多(巴 Sutta-nipāta)、毘摩那(巴 Vimāna-vatthu)、卑多(巴 Peta-vatthu)、涕罗(巴 Thera-gāthā)、涕利伽陀(巴 Therī-gāthā)、本生(巴 Jātaka)、尼涕娑(巴 Niddesa)、波致参毘陀(巴 Patisambhidā)、佛种姓(巴 Buddha-vajsa)、若用藏(巴 Cariyā-pitaka)等十四部 
  9. 9.0 9.1 9.2 长老偈长老尼偈 (PDF). [2017-09-15]. 
  10. 问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书中引用出处. [2020-03-27]. 
  11. 印顺.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 [2017-09-15]. 
  12.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2019-11-08]. 
  13. 马哈希长老《内观要义》 :缅甸政府决定举办一场空前的“第六次佛典结集”(Chaṭṭha Saṅgāyanā),旨在将2500年前的佛陀教法更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项历时两年(1954-56年),获得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主要南传佛教国家支持,超过2500名僧侣出席参与的活动,在仰光盛大地展开。
  14. Hinüber, Oskar von (2000).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3-4 §4, 76 §157.
  15.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 庄崑木译, 商周出版
  16. Stefano Zacchetti. An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 Corresponding to Chapter 6 of the Peṭakopadesa: An Shigao's "Yin chi ru jing" Ṫ 603 and Its Indian Original: A Preliminary Survey.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2, 65 (1): 74-98. 
  17. 水野弘元. 巴利论书硏究. 
  18.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蜫勒(上音毗,正作蜌也。梵言毗勒,秦言箧藏也。……又古魂反虫名也,非。呼传写久,悮也)。”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