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编制的武力,先后曾使用予撤销过数次。曾先后组成三次:1925年、1929年、1948年。

沿革

第二军并非黄埔军校建军后新建部队,而是自湖南省省军改制。在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治理时代,孙中山取得国民党湖南实力派谭延闿谭道源的支持,借助谭延闿的号召,一部分湖南陆军(湘军)投靠广州政府,对抗北京国民政府的南讨部队。效忠于孙中山的湖南陆军后来改称建国湘军,最初号称有五个军、三个纵队。构成第二军的主力部队包括了湘军第三混成旅,旅长谢国光、湘军第六混成旅,旅长陈嘉佑。这两个部队后来更名为建国湘军第三军建国湘军第五军,但部队并无扩编,还因在江西省的战争而多有折损。

湘军时代

国民革命军整建时,最初并未整编以省为基础的建国军系统。直到孙中山病故,第一次国民革命军东征后处份完反叛的建国滇军、建国桂军系统后,蒋中正开始对各省军系统进行重编改名。

民国十四年(1925)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建国湘军第三军、第五军合编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 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党代表汪精卫、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第二军下辖国民革命军第4师、师长张辉瓒,边有第10、11、12团;国民革命军第5师、师长谭道源,编有第13、14、15团;国民革命军第6师、师长戴岳,编有第16、17、18团。民国十五年(1926)春季,第二军增设教导师,师长陈嘉祐[1]:27。编有教导第1、2团。

1926年北伐开始后,谭延闿率领国民革命军第5师和教导师留守广东[1]:27-28;第4师、第6师则编入北伐军第二路军(东路军)序列,参加在江西省孙传芳部队交锋的多场战争。在民国15年10月的南昌攻城战中第6师担任攻坚部队,但攻入南昌城门的作战中后挫,后在11月加入对南昌城的总攻与后续追击。江西省战役结束后,第二军北伐部队调入北伐军中央路军江右军第二纵队序列,由鲁涤平指挥攻入浙江省,占领沪宁铁路,控制进入南京的主要交通动线。民国16年(1927)3月24日,配合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攻占南京。4月,渡过长江,占领滁州

同时,国民政府内爆发四一二事变,谭延闿在事变中的立场处于支持与该军较为亲密的汪精卫,而试图控制南京,逼迫将蒋中正投降。但是与其共谋的第六军军长程潜最后反悔支持南京一方,蒋中正原本计划在何应钦指挥的北伐军北上后集中兵力包围尚未完成渡江的第二军,并夺取其控制权。但谭延闿决定抗令将部队西进湖北省,继而回师老巢湖南省,并脱离南京国民政府,接受武汉国民政府指挥。1927年5月,军长谭延闿卸职,由鲁涤平升任;鲁涤平的副军长职则由第四师师长张辉瓒接任,并增设秘书长简易。第5师、教导师因军队扩编之故调出第二军,成为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之一部,缺编战力由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23师补充,师长朱耀华。同年7月,因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上层指挥体系遭到军纪处分并缩编部队,因此白崇禧决定将同样是湖南籍的第5师调入十四军。

也由于第二军在宁汉分裂期间的行动,使得武汉政府也难以指挥该军,因此第二军并未投入第二期北伐。民国十六年(1927)10月8日,宁汉合流,该师仍持续驻扎湖南。

第二军因政治立场加上缺乏军功建树,在民国十七年(1928)7月的编遣会议中被撤编,部队打散。部队分成国民革命军第18师,师长鲁涤平、副师长张辉瓒,下辖国民革命军第52旅,旅长戴岳、53旅,旅长王捷俊、54旅,旅长朱耀华、国民革命军第50师,师长谭道源,下辖国民革命军第148、149、150旅。

混编军时代

第二军番号收回后,在民国十八年(1929)3月2日重新启用,与上一代第二军相比,此代的第二军省军背景虽然仍然浓厚,但已经非单一省籍的地方部队,而是各投靠国民政府的省军合编,搭配中央军系指挥官出生的旁系中央军部队。

此次第二军军长由朱绍良担任,由国民革命军第8师(贺耀祖系统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缩编改组,湖南省军系统)、第13师(夏斗寅系统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缩编改组,湖北省军系统)、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旅(旅长陈耀汉直鲁联军残军改编),该军组成后投入蒋桂战争作战。

战后,第8师随着朱绍良调入国民革命军第6路军投入与西北军之作战、第13师归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团,独立第1旅则扩充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6师。1929年10月,第二军番号撤销[1]:29

中央军时代

1929年年尾,南京政府再度重新启用第二军编制;但与年初成立最大的差异,是这支第二军在定义上是标准的中央军系统。

第三次编成的第二军军长蒋鼎文、副军长陈诚、下辖国民革命军第6师(浙江陆军第3师改编),师长陈焯、副师长方策,辖有第16(旅长郭忏)、17(旅长赵观涛)、18旅(旅长邢震南)、第9师,师长蒋鼎文,辖有第25旅(黄埔军校教导团第1团改编,旅长甘丽初)、26旅(国民革命军第1师改编,旅长李延年)、27旅(国民革命军第22师改编,旅长岳相如)、第11师(国民革命军司令部警卫第一、二、三团整编,师长陈诚)、国民革命军独立第4旅(旅长罗霖),蒋鼎文与陈诚和蒋中正的关系是从黄埔军校建校起即深植,而第6师与蒋等人同为浙江省籍,在政治群系上也属于效忠南京政府的一群。

第二军组建后随即投入1929年10月爆发的蒋唐战争,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路军,镇守武汉。蒋唐战争结束后,独4旅调出第二军,扩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2师,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第77师

1930年5月,该军投入中原大战,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团建制。[1]:30,不过此时第11师已经被抽调给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团使用,第二军在中原大战期间仅有2师规模可供运用。同年8月,11师因战功拔擢增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实质抽离第二军系统。中原大战中,第二军布署在平汉铁路沿线与西北军交战,在6月攻击杞县时遭吉鸿昌指挥的西北军第3路军给重创,作为军主力的第9师折损破半,因此停止攻势转入防御,直到11月西北军总崩时,第二军才恢复攻势状态收缴西北军残军武力。

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第二军掉入江西省,投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在剿共战争期间军一级指挥单位虚级化,由更上一阶的集团军直接指挥各师,第二军的2个师皆由左路集团军指挥,此后第6师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军,脱离第二军系统。同年9月,第9师遭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攻击下折损了师独立旅与炮兵团。1932年6月,军长蒋鼎文因剿共政务所需无法兼顾师级职务,故卸任师长一职,由李延年调职第9师师长。

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二军投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编入中路军第三纵队。由于作为中路军攻击主力的11师遭到歼灭,作战失败,第9师撤回攻击发起区。同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调归第二军建制,第二军投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编入东路军第二路军运用。同年11月,因闽变爆发,在江西省的第二军改编剿闽左翼军,击溃了闽军防线。

在闽变敉平后,民国二十三年(1934)第二军再度投入第五次江西剿共战争,对中央苏区进行围攻,并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交战。在中共放弃中央苏区后,第二军并未投入追击序列,而是继续驻扎在福建省江西省一带,赣粤闽湘边区被改组成驻闽绥靖公署,公署驻地福建漳州,国民革命军第80师在此时该军建制[1]:30。第二军在此后2年驻扎福建省,为第10绥靖区、第11绥靖区的编制部队。除了在两广事变期间第9师有离开驻地区南下进入闽粤边界施压外,第二军基本上都常驻福建北部,除了对当地进行绥靖任务,同时也接受调整师的换训作业。

淞沪会战后爆发后,第二军在9月北调上海投入对日抗战。蒋鼎文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第二军成为第四集团军麾下部队之一,李延年接任第二军军长,兼第9师师长。第二军仍维持第3、9、80师编制。

在松沪会战撤退后,第二军投入徐州会战支援第20兵团。在徐州会战撤退后,第二军被拆分扩编,第3师被抽出作为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的基础部队,第80师则被抽出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百军的基础部队,第二军再度仅存第9师,并编入第九战区的第十五军团(指挥官万耀煌)。在重整期间,军委会将原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的140师、以及原先驻防广东省的国民革命军第93师编入维持战力。随后因李延年升任第十一军团指挥官,第二军也从第十五军团调为第十一军团运用,但仍是由第九战区节制。因军长兼军团指挥官,因此第二军战力再度遭到拆分,140师调给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93师则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的部队,第十一军团随后投入武汉会战使用,驻防田家镇要塞,由于第二军又再度仅存1个师,陈诚只好将国民革命军第57师调入第二军补充战力。

在田家镇要塞驻守的第二军,在民国二十七年9月遭到日军包围攻击,在防御十余日后因战力告竭撤离该要塞,撤往湖南衡阳整训。武汉会战后,57师拨入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运用,编制缺额则由抗战后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所属之103师补充。[1]:30 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二军调入四川清剿土匪,同年5月李延年决定提拔沈发藻担任第二军副军长,秋季第二军调往广西驻防。同年年底桂南会战爆发,第二军编入国民革命第三十八集团军,担任会战预备队运用。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所属第76师移编第二军强化该军战力。昆仑关战役后,第二军接手了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昆仑关防务,随即在日军后续的反击作战中遭到重创,昆仑关失守之外第9师师长兼副军长郑作民也遭到日军炸死。

桂南会战后,民国二十九年(1940)初第二军调往湖南休整,编入第九战区序列。休整期间,103师则被调给了第八军,103师的缺额则由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3师补充。同年6月,第二军投入第二阶段之枣宜会战,但该役并未有确切战果。同年9月,第二军调往抗日战争第六战区,作为防御四川门户之任务。

民国三十年(1941)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因第九战区遭到致命性打击,因此军委会下令第三、第五、第六战区发动攻势挽救第九战区的劣势。第六战区在此时出动了16个师围攻宜昌,其中包括了第76师,第76师在攻入宜昌时参加了围攻日军第13师团,但未能歼灭该部队。在长沙会战后,虽然军委会要求第二军进行休整,但因为在前线与日军进行频繁的游击战,因此该师仍持续进行作战,直到同年11月才调入四川进行整训。

民国三十一年(1942)6月,李延年升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司令,王凌云接任军长[1]:31

民国三十二年(1943)3月,第二军移防云南,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由第二十集团军所辖,并开始进行美械训练与整训。民国三十三年(1944),第二军投入滇西缅北战役,但因为从二十集团军调为第十一集团军建制,因此未加入战役前期的强攻任务,在战役中期的6月,第二军渡过怒江,投入攻占芒市,与日军第56师团进行交战。滇缅战役告一段落后,第二军以芒市为驻地,确保中印公路之防御任务。

民国三十四年,新编33师遭到撤裁,所属人员调入国民革命军荣誉第二师。同时因国民革命军第六军遭到撤裁,其所属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2师则被调入第二军补充战力。

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军进行整编,第二军整编后遭更名为整编第9师,下辖整编第9旅、整编76旅、预备第2旅,整师规模约3万人。1947年10月21日张金廷任整编第9师师长。张金廷是山东高密人,黄埔三期,1933年任第9师第49团团长,1938年任第9师第25旅旅长,1938年9月改任第9师副师长,1939年冬任第9师师长,1944年10月任第2军副军长,1946年底随部改为整编第九师任副师长。

1948年10月,整编第九师恢复第二军番号,隶属第十三绥靖区[1]:31。第二军军长陈克非,下辖第九师,师长尹作干;第七十六师,师长刘平[1]:31。1949年,在被歼灭两个师后,由陈克非率领第二军残部逃至成都附近,于12月25日,在四川彭县宣布倒戈[1]:32。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为第50军第167师。1950年,第167师并入第150师,开赴朝鲜战争前线。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 (编). 《國民黨历史上的158個軍》.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