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伯嚭
别名伯否、太宰嚭、太宰否
时代春秋时期
国家楚国吴国
身份吴王夫差时太宰
逝世日期一说前473年

(?—前473年?),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夫差时期太宰,人称太宰否

简介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后来被楚国令尹(国相)囊瓦(子常)所杀,并族灭。伯嚭逃难到吴国,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任吴国太宰,贪财好色。吴国击败越国时,越文种带着美女珍宝,偷偷献给伯嚭,伯嚭收受了贿赂。后来伯嚭竭力劝说夫差受降,使得勾践免于一死。伯嚭陷害伍子胥,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

前473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夫差自杀后,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上据吴王旧宫,百官称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践拜贺。勾践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与越国勾结)”诛杀之[1]。但根据《左传》,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勾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前471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2]

孔子弟子子贡评论他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在今天的中国江浙一带,多有用“伯嚭”来形容某一类人(多为贬义)。如作为春秋时期吴国核心区域的苏州无锡地区便有将恶人、奸佞之徒称呼为“伯嚭”的说法。在宁波话中“伯嚭”指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好说假话骗取私利的人[3]金华话中“伯嚭”指善吹牛、爱说空话的人[4]

世系

 
 
伯宗
 
 
 
 
 
 
 
 
 
 
 
 
伯州犁
 
 
 
 
 
 
 
 
 
 
 
 
伯郤宛
 
 
 
 
 
 
 
 
 
 
 
 
伯嚭
 
 

参考文献

  1.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
  2.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闰月,公如越,得大子适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
  3. 汤珍珠、陈忠敏、吴新贤. 寧波方言詞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297页. ISBN 7-5343-3120-X (繁体中文). 
  4. 曹志耘. 金華方言詞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244页. ISBN 7-5343-2881-0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