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二次革命
反袁斗争的一部分

1913年3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上海横滨正金银行内商讨反袁问题
日期1913年7月—9月
地点
结果 北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国民党败逃日本
参战方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 北洋军
  • 济军
  • 川军
  • 滇军
  • 黔军
  • 陕军
  • 浙军

中国国民党

  • 江西讨袁军
  • 江苏讨袁军
  • 上海讨袁军
  • 安徽讨袁军
  • 四川讨袁军
  • 福建讨袁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北洋政府 袁世凯

孙中山

伤亡与损失
不详 1万左右

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20,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中国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发动的武装斗争[1]:20[2]。因其宗旨与两年前的辛亥革命一脉相承,因此被孙中山称为“二次革命”[注 1]。该运动爆发于民国二年(1913年)7月,历时三个月,期间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等一度脱离北洋政府独立,但最后以北洋军击溃革命势力告终。

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与孙中山、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之间权力斗争并未立刻结束,二者之间的冲突最终在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一意孤行”进行善后大借款后全面爆发,最终酿成了这场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战争。

宋教仁遇刺身亡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南北议和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2632

1913年2月,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中国首次举行国会选举,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由于《临时约法》采内阁制以制衡总统权力,依其规定当由时任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就在国会召开前夕,宋教仁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3]。经上海警方侦查,直接开枪刺杀宋教仁的凶手武士英是受上海青帮大佬应桂馨的指使,而在应桂馨寓所又搜出了其与内务部秘书、袁世凯亲信洪述祖的来往密电,其中有“燬宋酬勋,相度机宜,妥筹办理”之语,幕后真凶的嫌疑直指大总统袁世凯与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总理赵秉钧。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总理,由段祺瑞代理。

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裁的孙中山于事发后立即中断在日本的访问,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于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善后大借款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本次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借款年息5厘,借款总期限47年;而此次债券会以9折向外出售,并扣除6%作为佣金,预计净收入2100万英镑。此次借款指定用途为扣除偿还到期的庚子赔款和各种外债,另外也用于政府遣散各省多余军队,以及抵充政府行政运转费用外,剩下的760万英镑。到期后归还本息应为6789万英镑。此次借款用中国盐税、海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所指定的中央政府税项为担保,盐区的盐纳税到帐后,要由中国人经理和外国人经理一起协商后会同签字后才可放行[4]。国民党人认为袁世凯“大借款”意在扩张北洋军队,而借款未经国会批准属非法。5月初,国民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贷款。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国民党之争。

经过

袁世凯备战

5月6日和15日,袁世凯先后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用兵计划,其中规定:“有攻击南方敌军任务之北军,第1期对于湘、赣、皖、苏作战,利用京汉津浦两路线集中,以鄂省为主要策源地,并以海军策应沿岸,兼妨害敌军之集中”[5]。又以段芝贵为第1军军长,率2、6两师及毅军驻豫、鄂边境,以冯国璋为第2军军长,率第3师及张勋雷震春倪嗣冲各部,分别由津浦路与河南两路向宁、皖推进[6]:575

5月12日,北洋军第6师李纯下令,派遣所部第6师全数开至鄂省蕲春武穴、田家镇、兴国一带分段驻扎,以控制九江、安徽方面。又命令22团团长张敬尧开往兴国,并亲率师部进驻蕲春。继6师之后,北洋第2师也于5月底自保定南下,进驻湖北孝感,为6师后援,并弹压湖北地面。同时又命令段芝贵、冯国璋率部南攻[6]:575

除了准备北洋军,袁世凯还收买地方军。早在4月初,黎元洪已向袁世凯示忠,发出“鄂省不靖,请饬李纯派步兵一团到汉,以兹镇慑”的请兵电[7]。袁世凯以武汉为战略要地,乃于5月份拨给湖北军饷100万元,黎元洪立即将所部开至兴国、田家镇一带,一旦有事即可直捣九江、南昌。驻上海一带的海军舰队也被袁世凯收买,率舰队北上,表示拥袁[6]:575

6月9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把江西都督李烈钧(国民党籍)免职,江西都督由驻节武昌之副总统黎元洪暂代[8]:122

6月13日,广东总督胡汉民(国民党籍)被任命为西藏宣抚使,广东都督职位由陈炯明接任[8]:122

6月30日,安徽都督柏文蔚(国民党籍)亦被免职,同时黎元洪在武汉大肆捕地下党[8]:122

7月3日,袁世凯派李纯部进入江西[9]

南方各省独立

1913年7月22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宣言,呼吁全体国民迫袁辞职

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二次革命正式爆发。

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率一众高级将领进入江苏都督府,向江苏都督程德全说明讨袁大义,请求协助。程德全当天发通电宣布江苏独立,任命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众人又推举程德全为南军司令,但程德全随即弃职逃至上海。[10]

7月16日,上海吴淞要塞官兵宣布独立。

7月17日,安徽柏文蔚宣布安徽独立。

7月18日,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自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前松江镇守使钮永建率领松江独立部队(水师、陆师共5营)归附上海,加上从南京调回上海的福字营,由镇江第32旅调出支援上海的1个团,上海原驻军第27、第61团以及吴淞炮台部队,组成上海讨袁军。同日,广东都督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11]

1913年7月18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在上海起兵讨袁。图为讨袁军炮队进攻上海制造局

7月19日,福建都督孙道仁和第14师师长许崇智联名通电,宣布福建独立,孙道仁任命许崇智为福建讨袁军总司令。

7月20日,浙江都督朱瑞宣布中立。

7月22日,各省议会联合会的十八省代表在南京开会,推举岑春煊为各省讨袁军大元帅,“凡独立省份都督及讨袁军总司令,一律归其节制”。岑春煊虽未赴任,但在名义上已成为二次革命中各反袁力量的总指挥。

7月25日,湖南都督、国民党湖南支部支部长谭延闿宣布湖南独立。

8月4日,四川第5师师长熊克武在重庆宣布四川独立,熊克武被公推为四川讨袁总司令。

1913年在上海参加讨袁军事活动时的蒋介石

革命党的失利

徐州

7月15日,驻扎徐州地区的江苏第3师师长冷遹,在黄兴宣布江苏独立后,立即收拢分散剿匪的部队,当晚立即向徐州北部的利国驿方向运动。16日,冷遹不等第1、第8师从南京北上,即以孤军率先向韩庄的北洋军第5师方玉普旅发动进攻,拟从韩庄进取兖州,尔后向济南方向发展。方玉普坚守待援,江苏第3师攻击两日,未能得手。17日,江北镇抚使张勋率部增援韩庄方玉普旅,江苏第3师遭到北洋军的两面夹击,被迫退守利国驿。18日,北洋军转入反攻。袁世凯调兵遣将,支援前线。江苏讨袁军因后援未到,被迫撤出利国驿,扼守二郎山口。19日,讨袁军主力江苏第8师混成支队抵达柳泉,向北洋军左翼实施攻击。20日凌晨,讨袁军江苏第1师1旅开赴前线,与第3师、第8师混成支队合力向北洋军反攻,将其赶回到利国驿附近。讨袁军前锋一度追过运河。但此时第8师混成支队奉命撤离前线,回守六合,预防驻扬州的江苏第4师(师长徐宝珍,已被袁世凯收买)西进,攻击南京。因此讨袁军不仅未能继续扩大战果,反而大大削弱了利国驿前线的兵力。[12]

7月20日,北洋军第4师1个旅开抵利国驿,加强正面进攻能力,同时张勋派出骑兵部队绕道台儿庄进击徐州东侧,威胁讨袁军侧背。讨袁军在柳泉至茅村之间与北洋军展开激战,背腹受敌,态势不利,加之江苏第3师骑兵团团长张宗昌率部倒戈,以致全线溃退。[12]

7月22日夜,江苏讨袁军被迫放弃徐州,退往蚌埠。24日,北洋军未遇抵抗,占领徐州。25日,北洋军第2军军长冯国璋负责统一指挥江苏方向的作战,将北洋军第4、第5、第7师等主力集中于徐州一带,积极进行向南推进的准备。[12]

上海

7月19日,陈其美以驻沪讨袁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袁通告,决定集中兵力进攻江南制造局。驻扎江南制造局的北洋军第4师2个团、海军警卫队3个营和水师1个营,在海军警卫总执事郑汝成的指挥下,放弃龙华分局以收缩兵力,集中力量坚守总局,加强防御工事,决心坚守待援。同时郑汝成也争取到了驻沪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的支持,使制造局守军的力量得到大大增强。[12]

7月23日凌晨,讨袁军向北洋军驻守的制造局发动进攻,北洋军顽强抵御,同时泊在高昌庙港口的军舰发动猛烈炮火压制讨袁军,讨袁军进攻首遭挫折,伤亡惨重。北洋军凭借既设阵地,发挥火力优势,以微小代价击退讨袁军的攻势。23日晚至24日晨,讨袁军又向制造局东西两侧发动攻击,又因遭到北洋海军巨炮轰击,败退。28日夜,钮永建亲率松军再次攻击制造局,仍不克。讨袁军被迫向龙华一线退却,制造局解围。31日,松军、镇军等部队又撤往吴淞宝山一带,协同烽火台兵力守御吴淞。[12]

8月2日,北洋海军舰炮与吴淞讨袁军炮台持续进行炮战数日。9日,北洋军以水师和陆军两路协同,并在舰炮火力掩护下,合力攻击吴淞炮台。讨袁军坚持至13日,终因弹尽粮绝,被迫放弃炮台,撤往嘉定。至此,上海讨袁军的军事行动完全失败。[12]

南京

7月24日,北洋军占领徐州后兵分两路南下,张勋率部沿运河线南下扬州,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第4、第5、第7师由津浦线南下蚌埠

7月25日,原江苏都督程德全在上海发表通电,声明江苏宣布独立、兴师讨袁,完全与他无关,“一切文电,由宁递发者,均系假用德全名义”,实际上公开取消了江苏独立。驻苏州的江苏第2师听从程德全的指示,宣布取消独立[10]

7月26日,镇江接受程德全命令宣布取消独立,沪宁铁路当局也奉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的命令停止通车,宁沪之间的联系被截断[10]

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南京出走。江苏都督府参谋长章梓、第1师师长洪承点、第3师师长冷遹也相继离去,南京讨袁军群龙无首、人心惶惶[10]

7月29日,代理江苏民政长蔡寅、第8师师长陈之骥、代理第1师师长周应时等在南京正式宣布取消江苏独立,并发电与袁世凯联系,要求程德全回到南京处理善后事宜[10]

8月7日,张勋与江苏第4师徐宝珍部在扬州会合,准备进攻镇江

8月8日,革命党人何海鸣在南京再次宣布江苏独立,当晚被第8师师长陈之骥逮捕,关押于南京第8师司令部中,江苏独立再次被取消。同日,北洋军东线张勋部与徐宝珍部渡江进攻镇江,镇江守军不战自溃,张勋轻取镇江。

8月11日,革命党人韩恢乘率陈之骥出城与北洋军接洽投降之际,率领南京第8师部分下级军官及士兵占领第8师司令部,救出何海鸣,重新举旗讨袁,第三次宣布独立。何海鸣自任江苏讨袁军临时总司令,韩恢为副总司令,分别接手第8师、第1师部署南京城防,决心据城坚守。

8月12日,冯国璋的讨伐大军接连攻陷临淮关滁县,前锋抵达浦口,准备与张勋部协同进攻南京。

8月14日拂晓,张勋不待江北冯国璋部过江协同作战,即与江苏第4师联合突袭紫金山。占领紫金山后,又不顾伤亡进占天堡城。在富贵山炮台守军与第8师的反攻下,天堡城被讨袁军夺回。同日,投靠北洋军的江苏第3师两个营从浦口偷渡江南,潜入下关,被守军歼灭大半。16日晚,北洋军第5师一部及江苏第3师余部从浦口下游卸甲甸陆续渡江。同日,张勋军佯攻雨花台,突袭天堡城,曾一度占领,但遭到讨袁军反击,旋即溃败。17日,讨袁军乘胜收复紫金山。19日,张勋部重新夺占天堡城,并轮番攻击太平门。同日,安徽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应邀率1000多人增援南京,被推举为江苏都督兼第8师师长。20日晨,第8师向天堡城发起反攻,再次夺回,但至翌日下午,终因寡不敌众,复为张军夺占。21日晚,讨袁军又组织兵力向天堡城反攻,不克,南京城东失去屏障。23日,由卸甲甸渡江的北洋军连占北崮山、黄家圩、上元门诸要点,逼近南京城下。25日夜,北洋军海军三艘军舰暗渡上游,截断南京与芜湖的水上交通联系,并协助北洋军第4师一部自上游渡江。江苏都督兼第8师师长柏文蔚见败局已定,率少数卫队离开南京。26日,北洋军全力攻城,张勋马队突入朝阳门,张宗昌第3师攻入神策门。但张勋马队一入城即遭预设深坑的拦阻,被守军全部歼灭。张宗昌部也遭到城墙两侧火力封锁,被迫退出城外。同日,北洋军攻占芜湖,南京讨袁军完全陷入孤立。[12]

8月29日,北洋军完成对南京城的全面包围。张勋、徐宝珍部攻朝阳门,张宗昌部攻神策门,第5师一部攻太平门,第7师及第4师一部协同攻击雨花台,第4师另一部扼守通向芜湖及秣陵关的通道,海军舰艇控制江面,以此围攻部署威逼和诱使讨袁军投降。但讨袁军官兵坚决反对和平让城,决心血战到底。30日,讨袁军准备兵分四路出城反攻,夺回制高点,以期扭转被动局面,但因第1师行动延宕,反攻计划流产。31日,北洋军发起总攻。[12]

9月1日,北洋军相继攻入城内。何海鸣、韩恢率讨袁军在鼓楼、内桥、鸽子桥一线与北洋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兵力悬殊被击溃,下关及狮子山炮台相继失守。2日晨,何海鸣率卫队及第1师、第8师残部,撤至城外雨花台与北洋军进行最后一战,结果伤亡殆尽,何海鸣与少数亲兵随从脱险出走。坚守20余日的南京城最终失陷,北洋军入城后大掠三日,南京城惨遭浩劫[12]

福建

8月9日, 孙道仁通电宣布取消福建独立。

广东

8月6日,广东都督兼民政长龙济光在袁世凯的命令下,由梧州东下进攻广州。正在广州筹划北伐的岑春煊仓促出逃香港。

8月13日,龙济光攻占广州。

湖南

8月13日,湖南谭延闿通电取消“独立”。

江西

8月18日,北洋军李纯部攻克南昌

安徽

8月28日,倪嗣冲率兵进驻安庆。

四川

9月11日,熊克武被云南都督蔡锷击败,被迫放弃重庆,解散部队,化名逃亡。

9月12日,滇军入重庆。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辑,相继逃亡日本。而孙中山在日本总结二次革命的经验教训,建立中华革命党

死伤情况

上海红十字会救护讨袁军伤兵
癸丑南京宝塔桥、珍珠桥等处遇难军民纪念碑

据1914年7月统计,二次革命中死难的革命党人将近1万人。被通缉或捕杀的武职人员(旅长以上)和文职人员(厅长以上)不计其数。仅南京一地,由7月中旬开战,民军三失三得,至9月1日民军撤退,北洋军入城后大肆屠戮。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从随阵掩埋到清理郊野,历时三月,计掩埋尸棺7350具,为3327冢(墓);立碑18座,碑文刻“南京癸丑掩埋阵亡军士纪念碑”、“南京癸丑掩埋军民纪念碑”等字样[13]:15,分别记载自卫岗口、孝陵卫、灵谷寺、蚂蚁腰、万寿寺、大山顶、一人泉等处遇难人数。

  • 蒋翊武(1884-1913),武昌起义元勋,1913年发动湖南二次革命,失败出走,改道广西转赴香港。8月29日,行至广西时为驻军统领秦步衢部下逮捕,遭押送桂林。9月9日4时,蒋翊武在丽泽门外刑场就义。
  • 张培爵(1876-1915),辛亥年间发动重庆起义,任“蜀军政府”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在江宁(今江苏南京)辅佐黄兴活动,失败后逃入天津租界。1915年2月20日,被诬陷是“血光团”之要员,遭袁政府诱捕,旋被害于北京。
  • 伍汉持(1872-1913),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宋教仁被刺杀后,主张法律解决,并在国会中反对袁世凯擅行借款,依据《临时约法》向国会提案弹劾。8月1日,被袁世凯心腹王廷桢杨以德秘密绑架,8月19日在天津被杀。
  • 徐秀钧(1879-1913),民国时任江西籍众议员,宋案后痛批袁世凯仰仗武力、蹂躏约法,而议院只能口诛笔伐,法律形同虚设。9月后,遭以“驻京刺探政情”罪逮捕于北京,被转付江西段芝贵杀害于南昌。
  • 陈景华(1863-1913),1913年二次革命时,陈景华坚决支持孙中山,袁政府怀恨在心。9月15日夜,龙济光借口中秋赏月,邀请陈景华到都督府做客。陈景华刚进都督府,龙济光即出示袁政府的惩治电令,陈景华不予置辩,遂被杀害。
  • 徐镜心(1874-1914),宋案发生后,在参议院弹劾袁世凯,要求查办赵秉均,主张依法律解决。10月,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一员,反对袁世凯干涉宪法起草。1914年3月15日,袁世凯指示军法处密造伪证,将徐镜心逮捕下狱。4月14日,徐镜心遇害。
  • 刘古香(1869-1913),1913年在柳州起兵讨袁,王狮灵沈鸿英遭陆荣廷收买,在军中鸣枪造成兵变。陆荣廷派桂林守军来柳,以“平叛”为名抓捕刘古香;10月14日,将刘古香枪杀于东门外的鹧鸪堆处。
  • 程家柽(1874-1914),宋案后在其主办的《国风日报》上发表《袁世凯黄粱梦》一文,檄讨袁世凯帝制野心。二次革命失败后,与黄兴等流亡日本,后暗中回国组织反袁活动,事泄被捕下狱,被判死刑。
  • 林文英(1873-1914),1913年创办《琼州日报》,宣传共和。二次革命后,被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离京返归故里,复创《琼华新报》,未及出版即遭查封。1914年3月27日,遭琼崖绥靖公署督办陈世华奉袁世凯之命逮捕,4月2日夜遇难。
  • 范鸿仙(1882-1914),宋案后主张武力反袁,协助柏文蔚进行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袁世凯悬赏十万大洋购其人头。1914年3月20日,范鸿仙正在上海嵩山路机关部寓所起草军书,4名凶手奉袁政府之命潜入寓所将其暗杀。
  • 宁调元(1883-1913),宋案后赴沪会见孙中山、黄兴,赞同武力讨袁。随后返回武汉运动讨袁起义,不幸被捕。1913年8月4日,袁世凯下令将宁调元“在鄂就近讯明,按法惩办”。9月25日,宁调元被杀害于武昌抱冰堂。
  • 熊越山(1892-1913),1913年与宁调元等人策划武汉起义,于汉口成立公民讨贼团,并在襄阳、宜昌、岳口、新堤设立协助机关。不料黎元洪侦知消息,先于24日查抄《民国日报》,翌日处决起义联络员,熊越山等人在富贵馆(宝贵旅馆)内遭捕。9月25日,熊越山与宁调元同时遇害。
  • 张同普(1892-1913),1913年夏,受黄兴委任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部下曾广生叛变,张同普被捕。山东督军靳云鹏即命押往济南,判以“共结团体,谋备叛乱,响应叛军”罪名。8月31日,与赵文庆等五人就义于东关小校场。
  • 余慈舫(1884-1914),北平陆军学校毕业,后加入湖北“振武尊心会”,陆续在《商务日报》、《大江日报》发表文章,后任《大汉报》编辑。鄂督段芝贵乳名贵狗,余乃作《好恶的狗》一文,讽刺段芝贵。1914年7月17日,被段芝贵逮入军狱。8月14日,以“暗助党人”、“煽惑军心”等罪名被杀害于汉口满春园。
  • 李贵成(?-1914)。1914年,张百麟等人得知袁世凯将一批军械调拨给护军使刘显世,将取道湘西运往贵州,遂派李贵成和凌霄田文魁等人到湖南,组织劫械,就地起义。因事泄,起义未举行便被镇压。李贵成、凌霄、欧阳煜、田文魁等人在常德被汤芗铭部逮捕,于6月22日被执行枪决。
  • 田文魁(?-1914),与李贵成等人同时遇难。
  • 欧阳煜(?-1914),与李贵成等人同时遇难。
  • 沈嘉炎(1878-1914),1913年初连续在开封《自由报》投稿,表明共和立场。二次革命时,任洛阳火车站货捐局局长,因洛阳人杨少万杨瑾华)在陕西、河南、山东之间从事革命活动,事败株连数十人,张镇芳将沈调回开封。1914年1月12日,沈回到开封,15日即被捕。28日,被押往刑场,在开封孝严寺后处决。
  • 邱丕振(1885-1914),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应孙中山电召赴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在奉天昌图策划起兵未成,再揭义旗于铁岭,又未成功。邱丕振携经费赴天津组织武装起义,不料抵津后不幸被捕,解至济南,10月26日被害。
  • 陈凯(?-1913),民初创办《关外公报》,提倡办学,活动于河北、山西等地。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凯在北京西河沿设立机关,组织反袁斗争,遭京畿执法处捕获,9月5日就义于西教场。
  • 沈翔云(1888-1914),辛亥年间应陈其美之邀到上海,任沪军参谋部外务科科长。二次革命时辅佐陈其美,后蛰居上海,被朋友出卖。1914年,被押至北京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不久遇害。
  • 岳镇西(约1882-1914),宋案后大胆抨击袁政府,报馆被查封。于是奔入北京,与《国权报》同人谋划倒袁策略,鼓吹二次革命,又遭缉拿。转徙南方,随李烈钧、陈其美在江西发动起义。兵败以后,逃往上海避难。1914年3月,在南京遭捕,押送到北京。京畿执法处于4月3日将其杀害。
  • 张百祥(1879-1914),1913年7月14日,率数百名革命党人攻占四川绵城(今绵阳市),声援在重庆的熊克武。失败后,避入上海租界。1914年1月20日,袁世凯掷20万元收买国民党叛徒陈嘉献唐大全等人,将张百祥诱出租界逮捕,连夜押至北京。袁世凯派顾鳌劝降无效。7月1日遇害。
  • 颜承烈(1866-1914),1911年参与光复镇江,旋又加入攻克南京之役。二次革命时,被孙中山委任为江北讨袁第一师师长兼右路军司令。1914年8月,在镇江被袁世凯密探缉捕,9月28日在上海就义。
  • 王宪章(1888-1914),二次革命时,赴南京任讨贼军第四师师长,与冯国璋作战,失利后东渡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1914年夏,奉孙中山命,与詹大悲返上海,着手集合旧部,策划攻取南京。不幸遭冯国璋的特务高华廷诱捕,旋押至南京,于12月19日遇害。
  • 张永正(?-1914),二次革命时,宣布宣城独立,并率军攻克大通,任安徽讨袁军副总司令兼旅长。讨袁失败后,逃亡日本,与张汇韬筹建健行社,以谋再举。1914年初返回上海。5月17日,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法界巨赖达路。
  • 林英钟(1876-1914),民初被选为河南省临时省议会议员,继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赴京任职。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意欲废除临时约法、草拟袁氏约法,因林英钟坚守共和立场,在国会中反对修宪,被袁政府捏造国民党员身份逮捕,与徐镜心段世垣等人同时遇害。
  • 张文光(1884-1914),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唐继尧镇压云南杨春魁起义,并致电袁世凯说杨春魁“电催李根源、张文光来榆筹画进行”。袁世凯复电称张文光“前属乱党,与匪同谋,仰即设法诛除。”唐继尧乃命令所部追杀张文光,于1914年1月14日将其杀害于腾越
  • 陈培松(1890-1914),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匿居上海闸北与黄埔之间,按孙中山指示,在沪秘密工作。1914年春回广西,密谋讨袁。回桂前一天,遭袁政府侦知,逮捕下狱。5月时遇害。
  • 杨体锐(1892-1913),1913年二次革命时,任河南讨袁豫西民军司令,准备策动驻扎在豫西的镇嵩军起义,于是奔走于开封、洛阳、陕州、潼关等地。河南都督张镇芳收到情报,密令驻洛镇嵩军首领刘镇华抓捕。杨体锐遭捕后解至洛阳,于8月4日壮烈牺牲。
  • 段世垣(1882-1914),1911年参加张钟端领导的开封起义,1913年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13年底,段世垣继续留在北京,因秘密组织反袁活动被捕。1914年7月29日,段世垣在西安就义。
  • 石磊(1889-1914),1913年以后,在辽阳地区组织民主革命激进会,激烈反对袁世凯。1914年3月17日,获悉宗社党往营口运输枪支,石磊带领刘耀臣、王青山等23名激进会成员,将枪支弹药共37箱全部截获,次日被捕。10月16日,24人被押至永丰塔东边刑场就义。
  • 刘天恨(1888-1914),二次革命时任苏北讨袁军总司令,在徐州与冯国璋张勋张宗昌等部交战,不敌劲旅,退入南京,城破后化名出走。复与柏文蔚密谋,在上海寿祥里设立秘密机关,重组讨袁力量。途经盐城时被捕,旋即解送南京都督府军政执法处。1914年被害于南京雨花台下。
  • 朱丹陛(1878-1913),民国成立后,被推选为河南临时参议会议员,组织河南社会党、侠团、国民党,反对河南的袁党势力。1913年7月1日,受黄兴之令,与民立报社各同志,炸毁河南省开封火药库。事后,遭张镇芳在项城西盛营家中逮捕,2日拂晓在项城西关刑场遇害。
  • 罗飞声(1879-1913),1913年,在开封负责编辑《民立报》,尖锐批判袁世凯政府。7月1日,革命党人炸毁开封军火库,《民立报》遭到调查。罗飞声、章宗裕、刘绥青、邢拱震等10余位在社职工被捕,罗飞声于9月11日在孝俨寺刑场牺牲。
  • 徐仰山(1877-1913),1912年在浙江筹办《平民时报》,坚持为共和发声。1913年夏,为发起二次革命,在杭州联络浙军邵植三营长等,准备乘杭城空虚时举行暴动,不幸酒后失言被捕,6月4日被枪杀于西湖边。
  • 廖传仪(1881-1913),宋案后,安徽都督柏文蔚任其为独立第五团团长。二次革命爆发后,又调为统率淮上义勇军。赣、宁被袁军攻陷后,率部赴合肥。8月18日,到合肥城内会晤夏永伦,欲与之会合。不料夏已叛变投敌,见面即开枪打死廖传仪。
  • 杨德麟(1870-1913),民初从黄兴任南京留守府秘书员,不久返湘,任国民党湖南支部政务研究会会长。1913年7月,湖南宣布讨袁独立,旋遭镇压。汤芗铭就任湖南督军,滥杀国民党人。11月9日,杨德麟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内务司长萧仲祁、教育司长唐联璧、银行总理章克恭等人。杨于14日在贡院坪遭杀害。
  • 陈翼龙(1886-1913),1911年与江亢虎在苏州成立“中国社会党”支部,任总干事。1913年宋案发生,追随孙中山反袁,准备在京、津发动起义。4月,典当衣物作路费南下,联络反袁。7月25日由上海回京,次日在平民学校被京师警察厅侦辑队逮捕。8月6日遭枪杀。8月7日,袁世凯政府即通电全国取缔中国社会党。
  • 沙淦(1885-1913),1911年同陈其美组织决死队进攻上海江南制造局,民国后在上海的出版界活动,写下了指责袁世凯为“土皇帝”的书。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沙淦在家乡附近为革命募集资金。7月10日,他在南通被支持袁世凯的势力捕杀。
  • 孙洪震(1885-1913),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孙洪震动员巴蜀民众畅举义旗、独立保甯。与宜宾同盟会员母剑魂挟资去保宁,驱逐川北观察使汤湘,与顺庆民军联合,会师声讨。1913年7月,出兵失利,部队溃散,孙洪震被阆中知事捕获,就义于阆城西门外。
  • 阎梦松(1873-1913),1913年6月,回豫联系白朗,并在新蔡、汝南、临汝等县聚集万余人。因张镇芳大军压境,起义计划流产。12日,江西宣布独立,阎赴湖口讨袁。失败后潜行至武胜关时遭捕,押送开封。10月6日,与同县党人马猷斋杨英彦王龙韬等29人,在开封孝俨寺前就义。
  • 金人铭(?-1913)。1913年7月下旬,金等青浦同盟会员24人,在曲水园凝和堂宣布独立,驱逐青浦县知事强运开,被推为知事。9月初,各地讨袁部队相继失败,大多革命党人亡命海外,金被通缉,于11日被捕,翌日遭押解至苏州,不久被杀害于苏州皇废基校场。
  • 马云卿(1877-1913)。1913年秋,张镇芳大肆抓捕革命党人,在北京将马逮捕下狱。遇害前,马怒厉声斥责:“我北伐将领何罪之有?尔等背叛革命,就开枪向我打来!”当即就义。之后,马之侍卫将其遗体移葬于北京英属义地。
  • 李干立(?-1914),1911年11月,参与光复合肥。南北议和后,安徽军政大权落入倪嗣冲之手。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安徽爆发两万余人的反倪战斗,李干立投身其中,跟从水百川讨袁,失败后被捕。1914年,遭军阀倪嗣冲部旅长夏永伦杀害。
  • 水百川(1892-1914)。二次革命失败后,倪嗣冲滥杀安徽革命党人。民军为驱逐倪军,在中秋节前纠集逾两万人,设立司令部于寿城东九里岗商定,公推水百川为司令,意欲占领寿州。因久攻不下,分散撤退。水百川往上海避难,拟与管鹏王建芳等人回皖讨倪,途中遭捕遇害。
  • 刘崧衡(1885-1913),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后,与邹代藩周召期等成立湖南公民联合会,主张彻查刺宋案,宣布湖南独立。事败后又组织中国国民除暴团,计划于9月上旬发动起义讨袁,不幸事泄被捕,旋即遇难。
  • 陈辅臣(1855-1914),癸丑讨袁时任虎门要塞司令,死守珠江,以防北洋海军进入广州。二次革命失败后,司令部被袁世凯死党龙济光包围,陈辅臣奋力脱险,避往香港。1914年,秘密离港返粤,鼓动粤军反正,不料一到广州,就被龙的部下逮捕陷害。
  • 杨少万(1883-1914),1913年,与洛阳货捐局局长沈竹白等,在郑、汴、洛招待国民大会议员,开展河南的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张镇芳捕杀民党,杨化装成商人,逃至山东,不幸在一家戏院被捕,遭押至开封。1914年1月28日,在孝严寺就义。
  • 伍任钧(1883-1913),1911年长沙起义爆发后,随新军一道进攻湖南抚署,任筹饷总局各地设分局次长。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汤芗铭任湖南都督,11月9日逮捕16名曾在省政府任职的国民党员,囚禁于内务署,伍亦在其中。14日,被枪杀于贡院坪刑场。
  • 樊炎(1887-1914),参加庚戌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时为陆军排长。1911年参加辛亥光复,后任江北讨袁军副司令。1914年,奉命潜赴淮北征募志士、组建军队,作讨袁准备。后因奸人告密,樊等30余人在汤家沟被江北都督蒋雁行部逮捕,8月15日就义于清江浦。
  • 伍在伍(1892-1914)。袁世凯独揽大权后,伍在奉天都督府内组织讨袁机关,被都督张锡銮觉察,遂转赴哈尔滨道里秘租房屋潜居。后到蜜峰山、呼兰、海伦、绥化等地运动土匪,约期起事,并派人带款赴大连购匣枪200支运哈尔滨。不久变军溃败,伍被逮捕,押往北京,1914年5月就义。
  • 文经纬(1874-1913)。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文经纬时任湖南警察局长。随后汤芗铭出任都督,滥捕国民党人,亲友劝说文经纬避走他处,他拒不接受,痛呼:“国不可为矣,安事苟存!”11月9日被捕,14日与杨德麟等遇难于贡院前坪。
  • 陈子香(1885-1914),1911年入淮上军,在张汇滔部任营长,北上光复颖州,晋升团长。不久倪嗣冲攻颖州,陈等夜间突围。1913年9月,倪嗣冲派兵到陈家抓人未获。次年5月13日,州衙又派人包围陈的住宅,将陈及其堂兄陈传经逮走。20日晨,二人被害于寿州城隍庙。
  • 张田(1879-1913),1913年7月,为浙江讨袁军八大骨干之一,于嵊县三界、马仁村起事。失利后,返陈英士部。时,袁世凯授意淞沪护军使捕杀党人,张田计划再举,挟弹往湖州起事。不料事泄,多人被捕。是年11月6日,被铜丝勒住手脚分割而死。
  • 王发林(1882-1914),辛亥时北上南京,任第1军少将参谋长。民初受孙中山指派,到江西省南昌主持讲武堂工作。1914年,袁世凯搜捕民党人士,讲武堂被撤销停办,王被迫离开江西,回乡暂时避难。不意刚回家乡,南韶连镇守使朱福全已接到密令,将王逮捕,解到韶关杀害。
  • 李心昂(1880-1914),1913年冬,奉国民党指示,到开封组织河南中华革命党,密谋推翻袁氏独裁统治。不幸于当年腊月被捕。次年正月,张镇芳在嵩县督师镇压白朗起义的时候,接到有关李等人的案件报告,当即批示“一律死刑”,1914年2月5日在开封执行。
  • 贾侠飞(1886-1913),民初创办《自由报》,揭露张镇芳在豫恶政。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取缔国民党,凡属国民党及同情革命的报纸一律封禁。张镇芳接到袁的密令,即派人捉拿贾侠飞。8月20日,贾在北京被捕,不久被杀害在西直门外万生园前。
  • 连承基(1878-1913),1912年1月25日率山东民军与北伐沪军联合进攻北马镇,驻守黄县,失守后图谋反攻,因清帝退位而止。宋案后秘邀国民党天津交通部长邹耀廷任重郑天楚侯振东等人,联络已被遣散的鲁军、关外民军和津军,购置军火,准备讨袁。不幸8月在天津被逮捕。9月18日凌晨,在北京城外小河沿就义。
  • 林琦(1890-1914),辛亥年被陈其美任为上海都督府上校参谋,1913年奉命携款前往山东,偕同刘本密招民军,暗中联络军队,拟于曹州起义。不料为逆探所执,由军警押赴山东都督靳云鹏的司令部,再移交济南模范监狱,1914年8月呕血死于狱中。
  • 朱葆诚(1889-1913),辛亥年参与光复南京的战斗。1912年5月,前清官僚程德全复任江苏都督,朱受上海同盟会密令,计划除程,事情败露,6月1日被捕。1913年7月12日,朱被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释放,复奉命回苏州替讨袁军招兵,7月27日再遭程德全逮捕,并于当天杀害。
  • 纪东流(1885-1913),21岁考入吉林警官学堂,并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民初为国民党东北地区负责人,二次革命时期任东北讨袁军总司令。1913年9月,被袁世凯当局逮捕并杀害,时年28岁。 ​​​​

争议和评价

1914年5月29日,孙中山致电黄兴,认为若提前讨袁,结果或有不同:[14]

然而实际上,黄兴本人最终已转向武力讨袁:[15]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孙中山是现代政治家,但却是如此轻视法治;袁世凯是个老官僚,不动声色的调兵遣将也就没什么奇怪了[16]。但以上的说法是一种逻辑谬误,因为孙中山选择武力解决,正是由于袁世凯蔑视法制。1913年7月22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袁通电,便称此举“以武力济法律之穷”。[17]时任参议院院长的张继亦曾痛言:[18]

曾经历北洋政府时期的记者和历史学者陶菊隐认为,袁世凯和国民党早就不能共存,而在二次革命之前袁世凯派遣第1军和第2军南下以铲除对手,国民党人在诸省首长被免职以及北洋军南下后发起暴动对抗袁世凯行动[19]

普通大众对民国成立以来未能实现民主共和而感到失望,时人评论指出:“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各省之武力,尽为袁军所消灭。袁氏以冯国璋驻南京,段祺瑞驻湖北,龙济光驻广东,监视各省。国民党既失其武力,其在议会及舆论之势力,亦受压迫。辛亥革命所成之事业,至此仅存中华民国之四字矣。”[20]

注释

  1. “二次革命”一语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辞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2. 二次革命. 中华百科全书. [2014-03-1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宋教仁系国民党领袖,平日主张政党内阁最力,袁氏疑惧不安,密遣人于三月二十日暗杀于上海 
  3.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 : 86. 
  4.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 [2009-04-23]. 
  5. 朱宗震《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第395-396页
  6. 6.0 6.1 6.2 林家有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7. 《黎总统政书》,卷19
  8. 8.0 8.1 8.2 唐德刚. 《袁氏当国》. 台北: 远流出版. 2002-08-01. ISBN 978-957-32-4680-0. 
  9. 向祎华. 1913年江西进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 都督李纯大肆搜刮在天津建. 江西晨报. 2014-02-27 [2014-06-23]. 
  10. 10.0 10.1 10.2 10.3 10.4 徐立刚. “二次革命”中南京的下级官兵. 钟山风雨. 2003, (1): 40-43. 
  11. 北伐秘史,上册第11页,刘秉荣著,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版,ISBN 978-7-5015-1296-6。[永久失效链接]
  12.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胡卫国. 讨袁战争时期江苏的战事. 档案与建设. 2017-03-15, (3): 48-50. 
  13. 《图说中国红十字会110年》. 山西省红十字会. 
  14. 袁定华. 《千古圣哲孙中山》 (之七). 黄花岗杂志第三十四期. 
  15. 《黄兴·中国近代名家名作宝库》第38页,1913年7月15日
  16. 《袁氏当国》41章 是谁杀了宋教仁?
  17. 大事记 1912-1913. 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 中国台湾网. [2021-10-08]. 
  18. 《张继请全体议员迁出北京电》,《民立报》1913年7月17日
  19. 陶菊潜. 第十一章 国民党“二次革命”. 武夫当国:1895-1928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海南出版. 2004. ISBN 978-7-5443-1825-9. 
  20. 张梓生《二十年来中国之革命战争》,《东方杂志》1931年28卷第19期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