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列表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本列表为中国奥地利奥匈帝国奥地利共和国)的历任大使名录。

历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

 大清出使 奥匈帝国钦差大臣(1881年-1912年)

清廷于光绪七年(1881年)开始派遣出使奥斯马加(奥匈帝国)钦差大臣。初由驻德或驻俄使臣兼任,光绪廿八年(1902年)起改为专使。[1]

姓名 任命 到任 递交国书 免职 离任 外交衔级 外交职务 备注
李凤苞 1881年4月5日 1881年8月22日 1881年8月27日 1885年1月29日 二等公使 兼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驻德兼
光绪七年三月七日 光绪七年七月廿八日 光绪七年闰七月三日 光绪十年十二月十四日
许景澄 1884年4月28日 1887年6月23日 二等公使 兼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驻德兼
光绪十年四月四日 光绪十三年五月三日
洪钧 1887年6月23日 1888年2月28日 1888年3月5日 1890年9月9日 二等公使 兼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驻俄兼
光绪十三年五月三日 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七日 光绪十四年正月廿三日 光绪十六年七月廿五日
许景澄 1890年9月9日 1891年5月18日 1896年11月30日 二等公使 兼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驻俄兼
光绪十六年七月廿五日 光绪廿二年十月廿六日
杨儒 1896年11月23日 1897年11月24日 1902年2月17日 二等公使 兼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驻俄兼,任内去世
光绪廿二年十月十九日 光绪廿八年正月十日
桂春 1900年4月9日 未到任 1900年7月29日 二等公使 兼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驻俄兼
光绪廿六年三月十日 光绪廿六年七月四日
吴德章 1902年5月19日 1902年12月2日 1902年12月18日 1904年6月16日 二等公使 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光绪廿八年四月十二日 光绪廿八年十一月三日 光绪廿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光绪卅年五月三日
杨晟 1903年12月13日 1904年6月25日 1904年6月30日 1905年9月20日 1906年4月14日 二等公使 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光绪廿九年十月廿五日 光绪卅年五月十二日 光绪卅年五月十七日 光绪卅一年八月廿二日 光绪卅二年三月廿一日
李经迈 1905年9月20日 1906年4月14日 1906年4月23日 1907年9月3日 1907年4月17日 二等公使 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光绪卅一年八月廿二日 光绪卅二年三月廿一日 光绪卅二年三月卅日 光绪卅三年七月廿六日 光绪卅三年三月五日
吴宗濂 1907年3月27日 1907年4月17日 1908年2月25日 参赞 临时代办
光绪卅三年二月十四日 光绪卅三年三月五日 光绪卅四年正月廿四日
雷补同 1907年9月6日 1908年2月25日 1908年3月5日 1910年12月16日 二等公使 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光绪卅三年七月廿九日 光绪卅四年正月廿四日 光绪卅四年二月三日 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沈瑞麟 1910年8月28日 1910年12月16日 1910年12月20日 1912年 二等公使 出使奥斯马加钦差大臣
宣统二年七月廿四日 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中国驻 奥匈帝国公使(1912年-1917年)

1912年民国建国后,开始派遣驻奥匈帝国公使。1917年9月27日,因中国对奥宣战而撤馆。

姓名 任命 到任 递交国书 免职 离任 外交衔级 外交职务 备注
沈瑞麟 1912年 1913年12月9日 外交代表 民国成立后改派为外交代表
沈瑞麟 1913年12月9日 1913年12月9日 1917年9月27日 公使 特命全权公使 1917年中国对奥宣战后召回驻奥公使

中国驻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公使(1920年-1938年)

1919年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成立后,1920年中国派出驻奥公使。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中国撤除驻奥地利公使馆,改设驻维也纳总领馆。

姓名 任命 到任 递交国书 免职 离任 外交衔级 外交职务 备注
黄荣良 1920年10月10日 1927年3月19日 公使 特命全权公使
蒋作宾 1928年11月19日 1929年5月12日 1929年5月22日 1931年8月13日 公使 特命全权公使 驻德国兼
童德乾 1928年10月30日 1929年5月12日 1934年12月1日 二等秘书 临时代办 1931年8月4日升一等秘书
刘文岛 1931年11月7日 1932年1月 1932年1月30日 1933年9月13日 公使 特命全权公使 驻德国兼
刘崇杰 1933年9月13日 1934年5月15日 1934年12月10日 公使 特命全权公使 驻德国兼
童德乾 1934年12月1日 1934年12月2日 1936年1月16日 代办 临时代办
刘崇杰 1935年10月5日 1936年1月16日 1936年1月21日 1936年11月3日 1937年4月3日 公使 特命全权公使
童德乾 1936年12月26日 1936年12月26日 1938年3月31日 代办 临时代办

附: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1938年-1941年)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中国政府关闭驻奥地利公使馆,改设驻维也纳总领事馆。1941年,纳粹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国政府撤销驻维也纳总领事馆。

姓名 任命 到任 免职 离任 外交职务 备注
何凤山 1938年4月9日 1938年4月9日 1940年2月22日 总领事
姚定尘 1940年2月22日 1941年 领事 以总领事衔领事代理总领事职务

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奥地利共和国商务代表处代表(1965年-1971年)

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驻奥地利商务代表处。1971年两国建交,商务代表处并入大使馆。

姓名 任命 到任 递交委任书 免职 离任 职务 备注
袁鲁林 1965年5月 1965年5月3日[2] 1966年 商务代表
米国钧 1966年 1967年 商务代表
蔺海程 1967年 1970年 临时代表
秦敬 1970年 1971年 临时代表 副代表

 中国 奥地利大使(1971年至今)

1971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奥地利共和国建交后,开始派遣驻奥地利特命全权大使[3]

姓名 任命 到任 递交国书 免职 离任 外交衔级 外交职务 备注
宋恩繁 1971年8月 1971年9月 参赞 临时代办 筹备开馆
王越毅 1971年9月 1971年9月11日 1971年9月15日[4] 1974年6月22日[5]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俞沛文 1974年9月 1974年9月9日 1974年9月11日[6] 1980年1月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王殊 1980年7月 1980年7月7日 1985年12月3日[7]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杨成绪 1985年12月 1985年12月16日[8] 1989年10月[9]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胡本耀 1989年11月 1989年11月16日[10] 1994年3月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王延义 1994年4月 1994年5月9日 1997年10月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刘昌业 1997年11月 1997年12月10日 2000年7月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卢永华 2000年8月 2007年10月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吴恳 2007年11月 2007年11月23日 2007年12月11日[11] 2010年8月[12]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史明德 2010年8月 2010年8月12日[13] 2010年9月27日[14] 2012年8月5日[15]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赵彬 2012年8月 2012年8月28日[16] 2012年9月12日[17] 2016年8月[18]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李晓驷 2016年9月 2016年9月20日[19] 2016年10月5日[20] 现任 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

注释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季中外使领年表》. 中华书局. 
  2. 我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奥商务代表抵维也纳.《人民日报》1965年5月7日第5版
  3. 驻奥地利共和国历任大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4. 我驻奥地利大使向约纳斯总统递交国书.《人民日报》1971年9月17日第6版
  5. 奥地利总理接见我离任的大使.《人民日报》1974年6月23日第5版
  6. 我新任大使向奥地利总统递交国书.《人民日报》1974年9月12日第6版
  7. 我驻奥地利大使离任回国.《人民日报》1985年12月5日第6版
  8. 我新任驻奥地利大使向奥总统递交国书.《人民日报》1985年12月19日第6版
  9. 奥地利领导人会见我大使.《人民日报》1989年10月17日第3版
  10. 我驻奥阿佛三国大使递交国书.《人民日报》1989年11月29日第4版
  11. 吴恳大使向奥地利总统递交国书. [2019-02-15]. 
  12. 奥地利侨界为吴恳大使举行离任欢送酒会. [2019-02-15]. 
  13. 新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史明德抵奥. [2019-02-15]. 
  14. 中国新任驻奥地利大使史明德向奥总统菲舍尔递交国书. [2019-02-15]. 
  15. 史明德大使离任回国. [2019-02-15]. 
  16. 新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赵彬抵奥履新. [2019-02-15]. 
  17. 驻奥地利大使赵彬向奥总统菲舍尔递交国书. [2019-02-15]. 
  18. 驻奥地利大使赵彬向各界辞行. [2019-02-15]. 
  19. 新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李晓驷抵奥履新. [2019-02-15]. 
  20. 驻奥地利大使李晓驷递交国书. [2019-02-15].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