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缅甸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英属缅甸
British Burma
1824年-1942年
1945年-1948年
缅甸
国徽
地位英属印度的省(1886年-1937年)
英国殖民地(1937年-1942年,1945年-1948年)
首都仰光
常用语言英语缅甸语
宗教佛教基督教
历史时期帝国主义
1824年3月5日
• 英缅战争
1824-1826, 1852, 1885
• 反殖民运动
1918年-1942年
• 自英属印度分离
1937年
• 日本占领
1942年-1945年
• 独立
1948年1月4日
ISO 3166码MM
前身
继承
英属印度
贡榜王朝
缅甸国
缅甸国
缅甸联邦 (1948年-1962年)
殖民时期的印度
英属印度
荷属印度1605–1825
丹属印度1620–1869
法属印度1668–1954

葡属印度
(1505–1961)
印度之屋1434–1833
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1633

英属印度
(1612–1947)
英国东印度公司1612–1757
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1757–1858
英属印度1858–1947
英属缅甸1824–1948
土邦1721–1949
印巴分治
1947

英属缅甸,是大英帝国中南半岛上的一个殖民地,存在于1824年至1948年。原先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37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改为缅甸国;直至1948年才正式独立。

英国为了英属印度的东边界,与缅甸贡榜王朝爆发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国获胜,并且在1824年成立英属缅甸,管理攻占的土地。当时英属缅甸是英属印度之下的一省。1852年,英国赢得第二次英缅战争,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1886年,英国赢得第三次英缅战争,贡榜王朝灭亡,英国完全占领缅甸,并将政府设于仰光[1]

英国占领缅甸后发生许多反抗,英国势力将乡村领袖结合入殖民政府以统治乡村,并且对各民族采“分而治之”政策:直接统治缅族,间接统治其他族。英属缅甸以稻米为单一作物,出口至英国以及英国殖民地。英国并且开发缅甸的木材、石油锡矿[2]缅甸的交通和教育获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开发水路,使得无数蒸气船得以航行于伊洛瓦底江。为弥补水路的不足以及镇压反抗,英国人也兴建与改善铁路道路。此时,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导致劳工廉价,印度资本家也进入缅甸,威胁缅甸经济。因此缅甸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2]

英国发展英式教育,影响缅甸佛教,使僧侣开始反抗,所以缅甸佛教成缅甸民族主义与反殖民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独立浪潮也传入缅甸。1920年,仰光大学爆发反对殖民教育的“国民教育运动”,导致“佛教青年会”结合其他团体成立“缅甸人民团体总会”,其开放与改革政治与教育要求被英国拒绝。1930年代,学生与民暴动持续,英国改采怀柔政策。[2]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选举中,巴莫博士当选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可以控制本国内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1942年5月占领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名义上独立的缅甸执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又译翁山)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4年,昂山转而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1945年日本投降后,同盟国宣布缅甸独立有效。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1948年1月4日,英国议会正式承认缅甸独立,英属缅甸结束,缅甸联邦成立。

参考资料

  1. 李盈慧、王宏仁主编。《东南亚概论:台湾的视角》台北市:五南。2008年。40页。ISBN 978-957-11-5381-0
  2. 2.0 2.1 2.2 李盈慧等,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