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神经所所徽
脑智卓越中心标识
机构位置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
邮政编码200031
机构概况
创建时间1999年
研究领域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
发育神经科学
系统、计算与认知神经生物学
神经系统疾病
预算53,859万元(2021年)[1]
机构人员
所长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3
机构网页
网址www.ion.ac.cn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简称神经所,英语: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主要关注神经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于1999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2],其前身是创建于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将神经所定位为卓越创新中心[3][4]

神经科学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正高级科技人员43人,副高级科技人员39人[5]

历史

1956年,神经生理学学者张香桐从美国辗转回到中国。此前,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所长冯德培已经得到消息,于是竭力邀请张香桐到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主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研究[6]。张香桐到上海后开始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研究室。1958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生理部分和生物化学部分分开成为独立的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冯德培任生理研究所所长,生理生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应睐任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7]。生理研究所由五个研究室组成,其中三个主要关注神经科学(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研究室、神经肌肉生理研究室和感觉器官生理研究室)。1980年,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研究室的一半由上海生理研究所分出,独立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张香桐任所长[8][9]

在1998年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立,脑科学所与其他7个科研机构一同划归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0]。同年,后来担任神经所首任所长的蒲慕明在拜访了脑科学所与中科院后,与吴建屏、鲁白、梅林、饶毅等在美华人神经科学家一起联名上书推行研究所改革,改革提议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和上海市的支持[11]。1999年11月,脑科学所重新调整组建为神经所,蒲慕明教授出任首任所长。

2014年8月,中科院在“四类机构”改革的框架下,成立了“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神经所为依托单位。鉴于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交叉和融合发展的需求,“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2015年扩容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简称为“脑智中心”)。

科研平台

神经所现拥有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实验室目前拥有光学成像技术平台、电子显微镜技术平台、神经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脑功能成像技术平台等6个技术平台[13],服务于神经系统发育、神经信息处理、神经疾病机理领域的研究[14]

神经所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之一[15]。神经所通过脑科学与智能技术中心联合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普计算研究所等二十余所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广泛地开展了类脑智能领域的研究[16]

科研进展与成果

中科院神经所是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平台和中心之一。研究所今年科研成果较为丰硕,近5年累计有近200篇论文发表于《细胞》《遗传学》《神经元》等顶级学术刊物上[17]

神经所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一起也是有“中国脑计划”之称的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计划(Brain Science and Brain-Lik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的主要承接机构[18],该计划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牵头的,与美国脑科学计划(BRAIN Initiative)、欧洲脑计划(The Human Brain Project)、日本脑计划(Brain/Minds Project)等世界知名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探索计划对应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19]

2017年12月,神经所孙强、蒲慕明研究组在世界生物学领域首次实现利用体细胞克隆猴子[20]。关于该项研究的论文于2018年1月作为封面文章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21]

2000年以来研究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列表(第一完成单位)
年度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链接
2010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1]
2014 TRPC通道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2]

历任所长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参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2021年部门预算 (PDF).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2021 [2021-09-11] (中文). 我单位2021年收入总预算53,859.96万元、支出总预算53,859.96万元。 
  2. 于, 志红. 神经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2001 (2) [2019-07-28] (中文).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推动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11月27日在原上海脑研究所基础上正式成立。 
  3. 中国科学院 “四类机构”. 中国科学院. [2019-07-28] (中文). 
  4. 蒲, 慕明; 徐, 波; 谭, 铁牛.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概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2016 (7) [2019-07-30] (中文). 为配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相应的体制与机制改革,中科院在“四类机构”改革的框架下,于2014年8月成立了“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所为依托单位。鉴于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交叉和融合发展的需求,“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2015年扩容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简称为“脑智中心”)。 
  5. 顾一希.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 编.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9). 科学出版社. 2019 [2020-01-27]. ISBN 978-703-062-574-8 (中文). 其中科技人员203人、科技支撑人员8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9人。 
  6. 冯, 德培. 六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生理科学进展. 1986, 17 (3) (中文). 建设研究所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争取和培养好的研究人员,在这一点上,王应睐先生要比我幸运得多,他在解放初期就已经从外国请回来曹天钦、邹承鲁、张友端、王德宝等生化学家,而我直至1956年底才请到一位神经生理学家即张香桐先生。 
  7. 李, 伯良. 献身科学事业 勇攀科学高峰——王应睐及其科学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2001 (1) [2019-07-28] (中文). 1958年筹备创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并任所长至1984年 
  8. 吴, 建屏. 张香桐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 神经科学. 1997, 4 (3) (中文). 1979年,张香桐和卢于道联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提案,建议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以适应我国发展脑研究的迫切需求。这项提案得到国务院的采纳,于1980年6月批准建立上海脑研究所,张香桐任第一任所长。 
  9. 冯, 德培. 六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生理科学进展. 1986, 17 (3) (中文). 1980年底,生理研究所的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室的一半,在张香桐率领下,分出去成立了脑研究所。 
  10. 中国科学院. 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8, 13 (5). 
  11. 神经所:我们不想成为孤岛. 南方周末. 2003-01-16 [2018-02-08]. 
  12. 实验室简介. 中科院神经所. [2018-02-06]. 
  13. 实验平台. 中科院神经所. [2018-02-07]. 
  14. 研究方向. 中科院神经所. [2018-02-07]. 
  15. 自动化所召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建设情况通报暨动员部署会. 中科院自动化所. [2018-02-07]. 
  16. 中心概况.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2018-02-07]. 
  17. 发表论文. 中科院神经所. [2018-02-07]. 
  18. 蒲慕明; 徐波; 谭铁牛.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概述.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 中国“脑科学计划”即将上线 优势何在?. 新浪科技. 2015-11-04 [2018-02-08]. 
  20.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突破世界难题 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沪诞生. 解放日报. 2018-01-25 [2018-02-07]. 
  21. Liu, Zhen; Cai, Yijun; Wang, Yan; Nie, Yanhong; Zhang, Chenchen; Xu, Yuting; Zhang, Xiaotong; Lu, Yong; Wang, Zhanyang. 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Cell. doi:10.1016/j.cell.2018.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