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号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2022年8月19日 (五) 19:01的版本 (noteTA 跳过, replaced: 國 → 国 (2), 會 → 会, 師 → 师, 關 → 关, 對 → 对 (2), 號 → 号 (3), 稱 → 称 (2), 亞 → 亚, 聖 → 圣 (4), 頭 → 头, 歷 → 历 (2), 鄒 → 邹, 銜 → 衔, 「 → “ (2), 」 → ” (2))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封号帝王君主加封、赐予的称号。在中国,封号最迟自周朝开始,直至清王朝伴随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

中国封号的历史

汉语“封号”与“封建”一词密切相关。“封”最初含义不是后来组成固定词汇“封建”(其原意即“帝王以土地、人民、爵位、名号赐人”之意), “封”字开始与“丰”同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状如“植树于土堆”之形,而植树在此是为了划界,“封”即表示“起土界”、“疆界”或者说“田界”的意思。许慎《说文·土部》所训:“封,爵诸侯之土也”只是引申义,而非本义;《说文》说“封”字“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则受战国之后人民追述的影响。

据出土的商朝甲骨文考证,中原地区至少自武丁即已存在许多封国。武丁加封有功的武将,封地被称为“侯×”,如封在“雀”地的被称为“侯雀”;封出去的儿子则被称为“子×”,如封于“郑”地的称为“子郑”,封于“宋”地的被称为“子宋”,那时还有分封出去的夫人,也都相应地依所封地叫“妇庞”、“妇邢”等;对一些承认商朝的宗主权的邻国,武丁也依其原有的国名给一个封号,如:周国受封为“周侯”,还有“井伯”、“虎侯”等。“侯”、“伯”是他所颁的爵位,“妇”、“子”本属其家庭关系,也就当作了爵位。史学家认为中国商朝后期已经有了很完备的封建制和随之产生的“封号”制度。

对逝去者的封号

历代君主都会对历史重要人物赠封号。

儒家圣人

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孟子称“邹国亚圣公”。

儒教神祇

儒教神祇关圣帝君妈祖等都有各朝天子封赠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