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clean up, replaced: 清代 → 清朝 (2))
标签消歧义链接
第91行: 第91行:
[[File:清 郎世宁绘《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jpg|右|200px|缩略图|清高宗乾隆帝(青年時期)朝服像]]
[[File:清 郎世宁绘《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jpg|右|200px|缩略图|清高宗乾隆帝(青年時期)朝服像]]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其父[[雍正帝]]在[[圓明園]]內駕崩,享年58歲。宣讀遺詔:“寶親王皇四子('''[[弘曆]]''')…聖祖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登基,是為[[乾隆帝]]。乾隆[[弘曆]]以[[雍正]]駕崩前遺命尊[[生母]][[孝聖憲皇后|熹貴妃]]鈕鈷祿氏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為皇貴太妃。九月,撫養過弘曆的兩位養母[[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各加[[封號]]晉封[[太妃]]。十一月十三日,追封[[孝聖憲皇后|崇慶皇太后]]的曾祖父額宜騰、祖父吳祿俱追封為一等[[公爵]]、曾祖母俱追封一品夫人、父四品典儀官凌柱封一等[[公爵]]、母封一品夫人,[[世襲罔替]]。<ref>{{Cite web |url=http://sillok.history.go.kr/qImageViewer/?levelId=qsilok_007_0006_0010_0010_0130_0020 |title=《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六》雍正十三年 十一月 十三日 |accessdate=2020-10-08 |archive-date=2021-02-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0004652/http://sillok.history.go.kr/qImageViewer/?levelId=qsilok_007_0006_0010_0010_0130_0020 |dead-url=no }}</ref>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其父[[雍正帝]]在[[圓明園]]內駕崩,享年58歲。宣讀遺詔:“寶親王皇四子('''[[弘曆]]''')…聖祖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登基,是為乾隆帝。乾隆[[弘曆]]以[[雍正]]駕崩前遺命尊[[生母]][[孝聖憲皇后|熹貴妃]]鈕鈷祿氏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為皇貴太妃。九月,撫養過弘曆的兩位養母[[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各加[[封號]]晉封[[太妃]]。十一月十三日,追封[[孝聖憲皇后|崇慶皇太后]]的曾祖父額宜騰、祖父吳祿俱追封為一等[[公爵]]、曾祖母俱追封一品夫人、父四品典儀官凌柱封一等[[公爵]]、母封一品夫人,[[世襲罔替]]。<ref>{{Cite web |url=http://sillok.history.go.kr/qImageViewer/?levelId=qsilok_007_0006_0010_0010_0130_0020 |title=《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六》雍正十三年 十一月 十三日 |accessdate=2020-10-08 |archive-date=2021-02-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0004652/http://sillok.history.go.kr/qImageViewer/?levelId=qsilok_007_0006_0010_0010_0130_0020 |dead-url=no }}</ref>


同時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
同時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
第108行: 第108行:
乾隆帝即位後,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高原|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後,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高原|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


同時,乾隆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ref>{{cite web|title=谣言与政治 ——读《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url=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zhangyushu_yyyzz.htm|publisher=国学网|language=中文|date=2008-07-22|accessdate=2014-01-27|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30854/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zhangyushu_yyyzz.htm|dead-url=no}}</ref>。[[郭成康]]指出,乾隆查辦禁書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部分漢人中的反滿思想;然而,乾隆當時民族矛盾和鬥爭的情況已經逐漸緩和、並且在漢族臣民已承認清朝對全國統治的情況下,乾隆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錯誤估計,並且表現得過度敏感<ref>郭成康《清文字獄》</ref>。此外,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針對的並非只有漢族,犧牲者中亦有[[滿族]]如[[鄂昌]]<ref>陳捷先《乾隆寫真》,第74頁</ref>。
同時,乾隆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ref>{{cite web|title=谣言与政治 ——读《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url=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zhangyushu_yyyzz.htm|publisher=国学网|language=中文|date=2008-07-22|accessdate=2014-01-27|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30854/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zhangyushu_yyyzz.htm|dead-url=no}}</ref>。[[郭成康]]指出,乾隆查辦禁書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部分漢人中的反滿思想;然而,乾隆當時民族矛盾和鬥爭的情況已經逐漸緩和、並且在漢族臣民已承認清朝對全國統治的情況下,乾隆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錯誤估計,並且表現得過度敏感<ref>郭成康《清文字獄》</ref>。此外,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針對的並非只有漢族,犧牲者中亦有[[滿族]]如[[鄂昌]]<ref>陳捷先《乾隆寫真》,第74頁</ref>。


=== 在位后期 ===
=== 在位后期 ===
中期以後,[[乾隆帝南巡|乾隆多次下江南]],有安撫百姓,檢閱軍隊,視察水利,增加科舉以及免除税收之舉<ref>鄭永昌《御駕南巡 規劃河工-院藏乾隆南巡紀程圖考析》,《故宮文物月刊》,第357期,2012年,第42-51頁</ref>。
中期以後,[[乾隆帝南巡|乾隆多次下江南]],有安撫百姓,檢閱軍隊,視察水利,增加科舉以及免除税收之舉<ref>鄭永昌《御駕南巡 規劃河工-院藏乾隆南巡紀程圖考析》,《故宮文物月刊》,第357期,2012年,第42-51頁</ref>。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86年1月16日),[[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滿清雖利用台灣閩客之間的族群對立,但戰事曠日廢時,要至福康安率大兵登陸後,方於四個月內鎮壓此亂。並將林爽文凌遲斬首,女眷發放邊疆做奴,十五歲以下男童連坐犯被押解至北京閹割<ref>林育德. 一個臺灣太監之死:清男童集體閹割事件簿.</ref>。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86年1月16日),[[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滿清雖利用台灣閩客之間的族群對立,但戰事曠日廢時,要至福康安率大兵登陸後,方於四個月內鎮壓此亂。並將林爽文凌遲斬首,女眷發放邊疆做奴,十五歲以下男童連坐犯被押解至北京閹割<ref>林育德. 一個臺灣太監之死:清男童集體閹割事件簿.</ref>。


[[File:LordMacartneyEmbassyToChina1793.jpg|缩略图|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File:LordMacartneyEmbassyToChina1793.jpg|缩略图|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第264行: 第264行:


'''答应'''
'''答应'''
* 祥答应某氏,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進宮為祥貴人<ref>《宮中檔》 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祥貴人進宮恩賜金十五兩,銀二百兩,另有物。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祥貴人生辰,恩賜銀一百五十兩</ref>。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九日,祥常在封祥貴人,但祥貴人不見於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的《赏赐底簿》,可能已降位或失寵<ref>《賞賜底簿》 福建巡撫吳士功進鮮荔枝樹五十八桶,共結二百二十個。本日吊下荔枝三十六個之內,拿十個進宮供佛,其餘隨晚膳後呈進。旨明日早膳送。欽此。......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每位鮮荔枝一個。</ref>。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已為祥貴人<ref>《賞賜底簿》 浙閩總督楊廷璋進蜜荔枝七十二瓶。本日福建巡撫吳士功進蜜荔枝四十八瓶,兩處恭進蜜荔枝一百二十瓶。內廷分配:進皇太后蜜荔枝八瓶,差首領張義公進訖。給溫惠皇貴太妃蜜荔枝二瓶,裕貴妃等位蜜荔枝四瓶。剩下的賜皇后蜜荔枝三瓶,令貴妃蜜荔枝二瓶,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每位蜜荔枝一瓶。慎貴人、林貴人、蘭貴人、祥貴人、伊貴人、郭貴人、瑞貴人、和貴人、鄂常在、白常在,十位蜜荔枝十五瓶。 </ref>。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收其貴人物品,或於此日降為祥答應。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病故<ref>《乾隆至嘉慶年添減底檔》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祥答應病故夏例日用黑炭二斛八両止退,冬例日用黑炭五斛止退,柴七斛止退。</ref>。
* 祥答应某氏,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進宮為祥貴人<ref>《宮中檔》 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祥貴人進宮恩賜金十五兩,銀二百兩,另有物。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祥貴人生辰,恩賜銀一百五十兩</ref>。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九日,祥常在封祥貴人,但祥貴人不見於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的《赏赐底簿》,可能已降位或失寵<ref>《賞賜底簿》 福建巡撫吳士功進鮮荔枝樹五十八桶,共結二百二十個。本日吊下荔枝三十六個之內,拿十個進宮供佛,其餘隨晚膳後呈進。旨明日早膳送。欽此。......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每位鮮荔枝一個。</ref>。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已為祥貴人<ref>《賞賜底簿》 浙閩總督楊廷璋進蜜荔枝七十二瓶。本日福建巡撫吳士功進蜜荔枝四十八瓶,兩處恭進蜜荔枝一百二十瓶。內廷分配:進皇太后蜜荔枝八瓶,差首領張義公進訖。給溫惠皇貴太妃蜜荔枝二瓶,裕貴妃等位蜜荔枝四瓶。剩下的賜皇后蜜荔枝三瓶,令貴妃蜜荔枝二瓶,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每位蜜荔枝一瓶。慎貴人、林貴人、蘭貴人、祥貴人、伊貴人、郭貴人、瑞貴人、和貴人、鄂常在、白常在,十位蜜荔枝十五瓶。</ref>。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收其貴人物品,或於此日降為祥答應。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病故<ref>《乾隆至嘉慶年添減底檔》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祥答應病故夏例日用黑炭二斛八両止退,冬例日用黑炭五斛止退,柴七斛止退。</ref>。
* 那答應某氏,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愉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那常在,與乾隆十三年出現的那貴人並非同一人;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那常在貶那答应,冬日例黑炭,炕柴。夏日例黑炭全部止退。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六日,那答應宮女五妞受責後投井至死;四月初四日敬事房收其物品,乾隆六十一年十二月的檔案未沒有「那答應」或「那常在」的記載,某氏下落不明,並未與其他后妃一同晉位。未知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
* 那答應某氏,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愉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那常在,與乾隆十三年出現的那貴人並非同一人;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那常在貶那答应,冬日例黑炭,炕柴。夏日例黑炭全部止退。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六日,那答應宮女五妞受責後投井至死;四月初四日敬事房收其物品,乾隆六十一年十二月的檔案未沒有「那答應」或「那常在」的記載,某氏下落不明,並未與其他后妃一同晉位。未知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